王維實在是唐朝的愛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參悟得那么透徹,所謂窮極物理形而上學(xué)于他實在是儲之心靈,口吐蓮花!坦誠、執(zhí)著、自識,使王維遠離了貪婪、附庸、嫉妒的裝飾,從而永葆住了自身人品、詩品頑強的生命力。
在王維的作品中,最令人沉醉的應(yīng)當(dāng)是《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延續(xù)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摩詰詩風(fēng)。令人如臨其境,引人更感其情感。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這樣的山,空靈通透;這樣的雨,清新怡人;這樣的傍晚,秋風(fēng)習(xí)習(xí)。搖曳生姿的起興之筆,一下子將人拉入詩家的視之所及的獨特意境,靜謐中映出幾絲落寞,落寞中透著些許灑脫。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那么多華詞麗藻,那么咬文嚼字,怎么比得上這種“天然去雕飾”的古樸、清雋與永恒?皎潔的月光透過松林撒落斑駁的靜影,清澈的泉水在巖石上叮咚流淌。這又是怎樣自然和諧的音詩畫呀!天地原本如此,萬物原本如此。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靜默黑白的山水畫中,憑空傳出笑語人聲,如同風(fēng)過琴弦,雨敲琉璃。竹林中傳出洗衣服姑娘的談笑聲,蓮蓬微微活動,漁舟正下水撒網(wǎng)。原來佳山好水、良辰美景,均為人子所設(shè),這樣的山水才靈動,這樣的風(fēng)景更迷人。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是在醉情于韶華嗎,還是在自述出塵的胸懷?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來。其喜歸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靜、淡泊的田園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厭惡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這首詩千百年來,都令人回味無窮、向往不已。也讓人于妙手偶得間,體味了超脫世俗之心,回歸自然之態(tài)。與松濤為伴,生命是長青的;與皓月為伴,心靈是明澈的。明月松間中,汩汩著那一泓清泉,是佛性的,空靈的。
此刻,將心中的雜物騰出,讓一泓清泉流入,一輪明月朗照。如是自得寧靜,自得清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