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詩詞
每周一至周五晚7:50
長治電視臺都市頻道
歸園田居
東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注釋譯文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尋陽柴桑人。
人們常用“魏晉風(fēng)流”來形容魏晉時期的名士,而陶淵明就是“魏晉風(fēng)流”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的言行、詩文,使自己的人生藝術(shù)化。世間至今仍流傳著他不為五斗米折腰和取頭上葛巾漉酒的故事和趣聞。
陶淵明一生愛好是“自然”,元好問曾評價他的詩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在玄言詩盛行的東晉,他的詩可謂是一股清流。他的詩寫景不追求形似,敘事不追求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而是透過人人可見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達(dá)自己本來的、未經(jīng)世俗異化的、天真的性情,這就是陶淵明追求的自然。在自然的引領(lǐng)下,他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這一新的詩歌題材,別人的田園詩是描寫田園美景以及“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的驚喜之情,而陶淵明的田園詩是寫自己親自參加農(nóng)耕的體驗,《詩經(jīng)》中也有農(nóng)事詩,那是農(nóng)夫們一邊勞動一邊唱的歌,至于士大夫親自參加農(nóng)耕,并用詩寫出農(nóng)耕體驗的,陶淵明是第一位。今天帶來的就是陶淵明的一首《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第一句敘述了自己在南山下種下豆子,可結(jié)果卻是荒草茂盛,豆苗稀疏?!澳仙健痹谔赵娭胁皇堑谝淮纬霈F(xiàn),在《飲酒》其五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據(jù)說南山是今天的江西廬山,可見陶淵明對南山的鐘情,由于陶淵明是士大夫出身,沒有躬耕田畝的經(jīng)驗,所以“草盛豆苗稀”的勞動成果也就不足為怪了。
可憐的勞動成果并沒有使詩人灰心喪氣,牢騷滿腹。而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早上起來清理田里的荒草,月上梢頭才扛著鋤頭回家,從未躬耕田畝的士大夫卻能如此勤勤懇懇、樂此不疲,從他身上看到的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zhì)。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道路狹窄,草木叢生,夕露沾衣,讓我們看到了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的艱辛,他并不像其他文人墨客描寫的那般輕松瀟灑,可即使勞苦,詩人卻從未想過放棄。
對于詩人來說,“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衣服沾濕了,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只希望不違背自己最初歸隱的心愿,農(nóng)耕過程中所有的困難和艱辛,都無法動搖詩人的初衷,讓我想到,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曾經(jīng)阻力重重,困難重重,卻總能披荊斬棘,從未改變初心。改革開放40年的成果告訴世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本期嘉賓:英雄街小學(xué)
老師:關(guān)亞菲 學(xué)生:付靳寶儀
編輯: 李慧芳
監(jiān)制:向建偉 史艷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