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發(fā)生了唐德宗前期,有一位叫韓翃的詩人,寫了一首詩,皇帝讀后贊不絕口,以至于到了不見到這位詩人就茶飯不思的程度。而當時的大臣,幾乎沒有看好韓翃的,因為韓翃是天寶13年進士,那還是唐玄宗時代的事?,F(xiàn)在的韓翃,已經(jīng)是垂垂老矣,雖說他是大歷十才子之一,但早被人們忘記了。
而且,自從中了進士后,韓翃也沒做過什么干部,因為他中進士的第二年,就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命都來不及,根本就沒有人顧得了這些候補的官員。他當過幾年幕僚,最終是不得志。
晚年的韓翃,早就沒有了出將入相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了,沒事寫寫詩聊以自慰。他自己也沒想到,一首詩會為他的晚年帶來好運,為自己的人生續(xù)出一個豹尾來。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不能不說,這首詩寫的太美了,千古傳誦。而實際上,在唐朝,韓翃只是一個小詩人,他一生最好的詩也就是這一首了。
春天的長安城,無處不飄飛著落花。寒食節(jié)這天,東風浩蕩,御園的柳枝被風吹得斜斜的搖曳。已經(jīng)黃昏了,遙望宮中,燭火搖曳,這可是寒食節(jié)啊,民間可是沒有誰敢點燃蠟燭的。蠟燭的輕煙,飄進了的王侯之家。
五侯家是什么?新封的侯,不是因為戰(zhàn)功,也不是因為才能卓著,而是因為這些人是皇帝身邊的宦官。
這首詩很快就傳到了皇宮,此時的皇帝是唐德宗李適,李適一讀到這首詩,心都在顫動。不是因為這首詩寫的美,而是他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父親代宗寵幸宦官。當時出使各地的都是宦官,朝廷被弄得烏煙瘴氣。所以,他從被立為太子的那天起,就發(fā)誓自己只要登上皇帝,就決不允許宦官干政。
真是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李適讀這首《寒食》,跟其他人的感受都不一樣。他對于這位敢于諷刺宦官的詩人特別看重。所以,他決定重用這位寫《寒食》的詩人。
于是,皇帝下旨,讓韓翃擔任中書舍人,這可是個高官,專門是為皇帝起草詔書的。韓翃做夢都想不到,自己在垂垂暮年,能得到如此重用,當別人告訴他這個消息時,他根本就不相信。
這也難怪,因為當時還有一個叫韓翃的,人家可是個刺史。一個刺史升任中書舍人很正常,而他一個閑散的老人,皇帝怎么可能如此重用他呢?
其實接到詔書的地方官也拿不準,不知道皇帝提拔的究竟是哪個韓翃,但是大家都覺得,肯定是那個當刺史的韓翃。所以,就向皇帝請示,這次啟用的是哪個韓翃。
皇帝聽了匯報,什么話也沒說,拿起那份詔書,親自用筆在空白處抄上了這首《寒食》,最后寫上四個字:與此韓翃。不用說了,就是這個雖有功名卻沒有官職的韓翃了。
韓翃像做夢一樣,暈暈乎乎就當了中書舍人。要知道,他歷經(jīng)玄、肅、代、德四朝,始終不得志,卻因一首詩忽然就飛黃騰達了。
唐德宗用韓翃,就是為了表現(xiàn)他不讓宦官干政的決心。唐德宗前期,確實是個有為的皇帝,宦官確實沒有任何權(quán)力。諷刺的是,德宗因為削藩導(dǎo)致“涇原兵變”,朝廷百官各自逃命,而追隨德宗的,竟然都是宦官。
這次兵變之后,德宗對宦官的觀點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彎,他開始重要宦官,跟前期完全相反。韓翃的詩幸虧是寫在德宗前期,如果是后期,韓翃可能終生無出頭之日了。
大家對于韓翃的這首《寒食》有何高見?歡迎留言交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