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約維
昆德拉說,速度是技術革命獻給人類的一種迷醉方式。加速,超速,已成為我們默認的時代模式??祚R加鞭,天天向上,時時刷新,速速結果。
速度崇拜,速度迷醉,速度上癮,我們不停地去追趕那個可以讓自己安全的東西,我們不知道哪一只腳可以落地。蘇慈-貝克說 “你上樓的速度越快,越容易忘記自己上樓的目的——最后,悵然若失”。
是啊,“人生不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還有情懷與藝術氣息,還有我們內心遙遠的烏托邦。
也許,多事的人自命勤奮。猶如心靈的空白中,總得裝點什么——讓它們空著吧,讓它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就像大海,讓它們裝著虛空,裝著靜幽,裝著更大的說不出來的東西。
內心氣象
沙灘與大海,是藏在城市人心頭的神秘源。
夏七月,去象山旅游。恰是那最熱幾日,寧波地區(qū)氣溫攝氏38度,正午時分的海灘,毒熱頭更是在攝氏40度以上。新開發(fā),設施潦草,連遮陽的點也沒有,除了下海。
不會泳,只能海邊踩踩沙,踢踢水,蹚蹚腳。闌珊海礁拐角,看著一陣陣潮水呼嘯而來,一次次撞的粉身碎骨,裂為泡沫,卻依舊一次次從遠處聚集力量,一次次沖來,只留下一撥撥喧嘩聲。人為什么如此鐘情海浪?是人類基因里的“失敗情結”,還是它預示了人生就是一次次從頭再來,如泣如訴,終無言。即使只能碎為白浪滔天的景觀,“潮打空礁(城)寂寞回”。但它公演了壯麗,也傳遞了心聲。也許,力量從來不會白白流過,沖擊波也好,雕琢海蝕地貌也罷,留下的是沉思,是能量——忽然覺得,沒下海也沒什么憾,省卻了泳裝的麻煩和糾結,靜靜地聽與眺望,契合內心那些遼闊的寂寞,無邊的想象,也是對海的另一種感受。
在內心保留某種東西的不可感覺性,保留某種力量的神秘與不可知,保留對宇宙對命運的某種敬畏——
波瀾不驚與波瀾壯闊,才是內心的大氣象。
清空大腦
生活中我是個笨人,慢人。每每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每臨糟心事,思路就粘連,大腦就亂碼,人就焦慮不堪,甚至不敢面對。面對快速變幻的現(xiàn)世,自己有一種深刻的不知道,甚至恐懼,也有很多認知的盲區(qū)。本能地屏蔽一些東西,省出空間,處理好消化掉自己最需要的東西。
也許,人一方面要從眾,一方面要與眾不同。一方面要回到內心,一方面要放下自己。清空大腦,簡單生活,靜心做事。年輕時,這顆心要沖出去,越遠越好。遲暮了就倦鳥歸林。歲月靜好的底子是素心,而不是無處安放的鬧心。
素心,就是對生活做減法。精簡人際關系,精簡事務。撩去浮塵浮沫,擠去浪沫泡沫,保持意識的清明,心靈的清明,也守住自己的真實。一直認為,做人簡簡單單,做事踏踏實實,容貌干干凈凈,內心端良安詳,就好。
也許,所謂綠色生活,就是用更簡單的方式來享受,是好好去擁有每一件而不是擁有得更多。
與自己相處
也許,我是一個沉思型的人,常常會情不自禁陷在玄想中。也許,這是身體自行安排的另一種心靈訴求。在黃昏的憂郁里,在清晨賴床、在午睡恍惚時分,或外出的公交車上。下意識地閉上眼睛,神思漫游。情動處,甚至含淚,但眉目卻為之一新,神清氣爽。冥思使我保持感官的開放,對此時此地開放,對自己開放,對世界開放,對生命源頭開放。仿佛內心有股活力和能量重新被輸入——每每很沉浸這一刻。內心撫平了,能量回來了,心情回來了,思路也回來了。盡管現(xiàn)實可能依舊是無奈,無知與無助,但冥思這一刻,滋養(yǎng)的是信任。重新信任自己,信任生活。有時還會驚鴻一瞥地跳出個想法,或構思,不懂的忽地懂了,不通的通了。冥想讓我有一種清明的自己,美好的自己在一起的感受,看待事物也會刪繁就簡,看世界的目光也會更遼闊——
越來越覺得,給時間留白,才能體會細微之處的美感。清空就是晴好。它們是比速度幻覺更穩(wěn)定更有序的力量感與從容感,也是我們掌控自己生活節(jié)奏的重要能力。生命內在的寧靜狀態(tài)中,其實是與一種對世界,對他人,對自己的某種清明在里面。
我相信,感受力是比知識更重要的一種能力。感覺清新,花半開,也是一幀意境。
也許,理解生活需要回顧,而過生活要前瞻。太閑懈志,太忙則真性不現(xiàn)。太物化的生活是無寄的,太理性也是另一種失算。從心所欲不逾矩,一切在有意無意之間,自覺不自覺之間,主動與被動之間,內心與現(xiàn)實之間,所謂靈性,所謂機緣,大概也就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