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禮儀之邦,所以古人云:“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是告訴我們的子孫后人,對于別人的幫助,要懂得感恩與回報,這句話是從人的“道德層面”來講的。
同時,中國古代還有一句話:“大恩不言謝,深恩幾于仇”;意思是大的恩情是不用在口頭上說感謝的,而恩情太重,則相當于是結(jié)仇;這是從人的“心理層面”來講的。
為什么會出現(xiàn)“恩將仇報”這種反向形成的情況呢?如果你懂點心理學(xué),這個問題就變得簡單好理解了。
一則新聞報道:人的心理防御機制
一個好心人,救起一個落水的人,但這個落水的人被救起來后,沒有說句感謝就走了。于是媒體和大眾都譴責這個人沒有道德,沒有良心,不懂感恩。而實際上這已經(jīng)不僅僅是感恩的道德問題了,而是涉及到人的心理防御機制問題。
我們先換位思考:
一個人冒著生命危險從水中將你救起,這種恩情相當于“救了你一條命”,直白說你的命都是他的,那么這么深重的恩情怎么報答,怎么報答都抵不上一條命重要,除非把命抵給他,顯然不能這么做;所以對于被救起的人,心理可能是很想報恩的,但發(fā)現(xiàn)這種“救命之恩”沒法報,這時,面對救命恩人就會覺得欠對方太多還不上;從而造成被救者巨大的心理壓力;如果對方因為救自己而犧牲,那被救的人心理壓力更是大到難以想象。為了怕承受不了這種心理壓力而導(dǎo)致心理崩潰,所以只能簡單的道謝或者默默的離開。所以從心理層面去看被救人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有些好人幫助了別人也不圖別人說什么感謝,不圖什么報答,這種人其實是有大德行和大智慧的,這樣給被恩惠的人壓力也小,不至于“恩將仇報”。
而有些人幫助了別人,可能會無意識在被幫助的人面前說起,或者在其他人面前說起,恩情越大,那么給被幫助的人造成的心理壓力和心理煎熬也越大,為了緩解這種壓力和煎熬,慢慢就會成為陌生人,甚至仇人,而極端體現(xiàn)就是:“他對我恩情太大,我報答不了,所以我要傷害他”。
切記,無論幫助誰,幫助的力度有多大,恩情有多深,都不要總是在當事人面前提及,不要給被幫助者帶來心理壓力,更不能讓他產(chǎn)生不必要的心理防御機制。這是很多幫助人者在不知曉對方心理情況下,最容易犯的錯誤。
大恩不言謝,深恩幾于仇
越是大恩,越不需要對方感謝,也越不要去計較。一旦計較,計較的厲害,這種恩情就很有可能變?yōu)槌鸷蕖?/p>
又比如,在友誼和愛情中,有些過度奉獻或過度犧牲自我人格的人,往往友情和愛情都難以持久,原因是因為,你對我的付出太多了,我無法做到對你對等的付出,繼續(xù)跟你在一起,我會感覺壓力巨大,而且受到良心譴責,所以我只好離開你。
所以有一種失戀是,你對我太好,所以我要離開你。背后的心理動因就在于此。實際上離開是在自我保護,不然就會被這種壓力弄得不自由,甚至窒息。所以理解這點,有利于過度付出的被失戀者調(diào)整自己,同時也能夠理解對方的離開,更快走出失戀痛苦。
我們看到的一些情感問題和社會問題,可能不僅僅是像我們表面所理解的道德問題,或者有時候與道德無關(guān),而是人的無意識心理防御機制,了解這些心理動機,有利于我們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