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詩首句寫詩人站在西北的黃河岸邊,目光逆流遠眺,看見黃河源遠流長,一直和西邊天上的白云相接。李白說“黃河之水天上來”,目光是由遠處移到近處,著重表現(xiàn)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而王之渙說“黃河遠上白云間”,目光則是由近處移向遠處,主要表現(xiàn)黃河嫻靜的儀態(tài)。
此句一作“黃沙直上白云間”,而且有地質(zhì)學家撰文,以科學的知識證明“黃沙”為是。其實“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嚴羽《滄浪詩話》),大西北時有沙塵暴,黃沙漫天,但寫在詩中,并不優(yōu)美,而且黃沙彌漫,也不一定看得見天上的白云。黃河離涼州雖遠,但寫入詩中卻異常壯美。
次句,詩人的目光落在了一座孤城上,這就是玉門關(guān)。玉門關(guān)在萬仞高山之旁,顯得單薄孤寂,所以看來只是“一片”。這里就是我們的邊防將士駐守的地方,在遠川、高山的映襯下,顯得特別荒涼孤寂。三四句寫聽羌笛的感慨。接著一曲悲涼哀怨的羌笛聲傳入耳際,羌笛所奏,是古樂府《折楊柳》曲調(diào)。
詩人不禁一問,羌笛呀,你為何要奏這樣凄苦哀怨的曲子呢?《折楊柳辭》云:“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踝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征人為什么不捉鞭上馬而折楊柳呢?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柳者,諧音“留”也,希望行人留下。而吹笛又表達離愁,所以戍邊的戰(zhàn)士吹奏和聽見《折楊柳》時,就勾起他們從軍時親人折柳贈別的回憶,從而引起他們思鄉(xiāng)的情懷。
詩人用“何須”來寬解,同情中有勸慰,溫柔敦厚,委婉含蓄。最后一答:“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大西北太偏遠了,連春風都吹不到,春風不到,柳條則不青,柳條不青,就無法折楊柳寄情,所以不必吹《折楊柳》。詩句曲曲折折,深沉之至。
楊慎說:“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彼闯隽恕按猴L”一詞隱喻皇恩的含義。李鎖《詩法易簡錄》認為:“神韻格調(diào),俱臻絕頂。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風之不度,立言猶為得體?!边@是詩句的深層含義。
這首詩寫邊地荒涼境況,借以抒發(fā)征人的思鄉(xiāng)情懷,于壯觀中寓蒼涼,哀怨中有寬解,慷慨雄放而氣骨內(nèi)斂,深情蘊藉,意沉調(diào)響,沉雄渾厚,所以流傳千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