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與宋詞是中華文明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文化符號。無論他們其中的任何一種文學體裁,單獨拿出來研究或分析,都足以震撼整個古代文化發(fā)展史。
作為兩顆古代文化寶庫中的明珠,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筆者認為如果說唐詩是繼《詩經(jīng)》之后的,又一偉大發(fā)明相信沒有人會反對;而宋詞作為延續(xù)唐詩風華與繁榮的繼承者,雖然文體和樣式與唐詩有一定區(qū)別,但是所表達的藝術(shù)風貌以及核心思想,基本上都符號古代中國的現(xiàn)實國情。
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唐詩與宋詞,不僅可以當做后人研究,唐宋兩朝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重要史料。
而且還是當時社會民情、風俗,以及為人處事、思想傾向、情緒表達的重要途徑。
最為重要的是唐詩與宋詞誕生之后,不僅對中國文化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而且還對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以及民族的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而這種影響不僅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淡化反而越歷久彌堅。
唐詩與宋詞中所蘊含的文學價值,以及所表達的人文思想及其豐富與深厚
。既有對盛世的歌頌與思想;同時也有對衰敗的嘆息與末世悲涼之情的無奈;當然還有對不同時代背景的描述與思考。
總而言之這兩種古代文學體裁,完全可以當做一部研究唐宋歷史發(fā)展的“史記”。在這部“史記”中既有斗志昂揚的盛世之華美,也有江河日下的悲涼與凄苦。它們雖然篇幅短小但內(nèi)容精悍;字數(shù)雖然不多卻字字珠璣,有一些詩歌和詞作甚至可以稱之為句句珠璣。
唐詩悲涼之風源于盛唐之衰敗
1.“盛唐氣象”高屋建瓴
在很多文學愛好者的心目中,唐詩給人的印象應(yīng)該是,積極向上、斗志昂揚、浪漫灑脫,以及充滿豪情與力量的文學作品。
雖然在時代大背景的影響之下,唐詩所表達出的主題、詩風與情感,也曾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
但從唐詩發(fā)展的整體性上來說,至少在初唐與盛唐時期,甚至在中唐前期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色,基本上都不會特別陰郁。而且尤以浪漫主義或山水田園詩風為主,雖然唐詩在初唐時期總會有一種,柔靡纖弱、毫無生氣之感。但是也不至于出現(xiàn)悲涼的特色與情感特征。
但是到了盛唐時期詩壇卻為之一振,同時,也是整個唐詩歷史上最為振奮人心的時刻。
因為這個階段出現(xiàn)了以“詩仙”李白為首,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為助攻的大好局面。并形成了整個唐詩史上的“盛唐氣象”。
渾厚、雄壯是“盛唐氣象”,也是盛唐詩歌的主要風格特征。當這一特征形成之后,就與初唐乃至中晚唐詩歌,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區(qū)分與對比。所以筆者認為如果從這些方面來看,唐詩中還尚未見到悲涼與愴然之風。
2.中晚唐詩風悲涼之氣渾然天成
但是隨著唐朝發(fā)展走入盛極而衰的歷史進程之后,尤其是在“安史之亂”的影響之下。曾經(jīng)的風華絕代的大唐盛世,就如一場華美旖旎的幻夢一般,還沒有來得及挽尊就跌落于深潭。至此一蹶不振并陷入頹廢與悲涼的境遇之中。
這其實也是唐詩開始以悲涼之風進入大眾視野的根源。
悲涼總與凄苦、悲情、黯然、衰敗為伍,甚至與曾經(jīng)的盛世風華形成了巨大反差。很多處于唐朝由盛轉(zhuǎn)衰階段的詩人,他們既感受過盛唐遺風也親身經(jīng)歷了中晚唐的頹廢與衰敗。
所以在他們的內(nèi)心、情感或思想世界里,既有對盛世的渴望與羨艷;也有對唐朝由盛及衰境遇的真切感悟。因此在他們的詩歌中雖然也可以看到“盛唐之風”,但往往都以回憶、渴望、羨慕、嫉妒、驕傲等,既復(fù)雜又失落的面貌出現(xiàn)。
中晚唐詩人群體對李白、王維等“盛唐之音”制造者無比崇拜。
因為在他們的詩歌作品中,可以更加真實的感受到“盛唐氣象”。同時也對盛唐詩人瀟灑恣意、放蕩不羈的行為和詩風大為羨慕。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沒有盛世繁華又怎么可能體會到,國家衰落之后的悲痛與傷感呢?或者可以這樣表達只因為有了唐詩的“盛唐氣象”,才會對比出中晚唐詩歌中的悲涼與凄苦。而這種悲涼往往又摻雜著渴望與無奈。
3.具有悲涼意境的詩歌作品
唐詩中的悲涼意境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guān)?!鞍彩分畞y”作為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關(guān)鍵轉(zhuǎn)折點,對于大唐王朝來說具有毀滅性的意義。
因為自這場內(nèi)戰(zhàn)開始之后一直到唐朝覆亡,曾經(jīng)耀世于天下的大唐氣勢再也沒有回轉(zhuǎn)。
而在這種社會大背景的影響之下,中唐乃至晚唐詩歌中再也不見盛世之風,取而代之的是錯綜復(fù)雜的,蘊含及其濃郁悲涼意境的詩歌風格。在這種詩歌風格的影響之下,很多中晚唐詩人都似“孤魂野鬼”一般,因為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再也找不到任何依靠了。
(1)《上汝州城樓》
《上汝州城樓》就是一首,比較有代表性的悲涼詩作之一。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李益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雖然僅有短短四句28個字,但卻寫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悲涼之景。
“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
詩人在黃昏時分登上城樓,目之所及皆與邊州類似?!肮慕恰笔且环N古代將士出征時的戰(zhàn)鼓和號角。這種感覺就像三十年前登上這座城樓一樣。此時詩人李益站在汝州城樓之上,看著眼前的一切開始回憶往昔。
“今日山川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
“今日”既指李益此時此刻登樓望遠,也指三十年前與現(xiàn)代的對比,雖然城樓未曾變化但空間上卻早已物是人非?!吧酱▽Υ箿I”表上面是說兩座山面對面哭泣,而實際上卻是指江山易主,曾經(jīng)的輝煌已經(jīng)不再,今日的殘敗卻歷歷在目。
實際上這首詩歌寫的就是晚唐詩人李益,在三十年之后再次登上汝州城樓?;秀敝型蝗桓杏X自己仿佛置身于邊境,進而營造出了一種荒涼頹敗,但是又充滿戰(zhàn)斗氣息的意境。這種已經(jīng)大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悲涼之感。
筆者認為《上汝州城樓》是一首觸景生情之作。從思想上來講大有懷古喻今之感,而從意境上來講卻具有,蒼涼深遠、悲涼衰敗之感。
這其實與李益的邊塞從軍經(jīng)歷有很大關(guān)系。所以他才會對塞、軍營、鼓角更為熟知。并通過這些實物來表達對唐朝江河日下的悲憫之情。
宋詞凄美之風始于豪放與婉約兼?zhèn)?div style="height:15px;">
宋詞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唯一可以,與唐詩相媲美的文化體裁或詩詞形式??梢哉f從北宋建立伊始,就已經(jīng)奠定了凄美的詞作風格。雖然以蘇軾和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詞作者,曾力圖通過豪放風格的詞作,去同化或感染凄美的宋詞風。
蘇軾作為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豪放與婉約兼?zhèn)錈o可厚非。但是作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辛棄疾,居然也可以寫出意境凄美、宛轉(zhuǎn)的詞風,這不得不讓后人為之感嘆,鐵血男兒也有柔情似水一面。
蘇軾創(chuàng)作的《蝶戀花·春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以及辛棄疾撰寫的《青玉案·元夕》、《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都是較為經(jīng)典的婉約派詞作,且皆以凄美的詞風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