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小朋友們查看小楠姐聊生活的早晨分享,今后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1937年哪,鬼子就進了中原,先打開盧溝橋,后進入山海關,火車道修到濟南吶恩哎喲……”熟悉的旋律在耳邊回響,各種抗日影視劇中的鬼子翻譯官在腦中回旋,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翻譯官的那些事。
在影視劇當中,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鬼子身邊總是跟著一個翻譯官,且大多數(shù)還都是中國人,比如電影《舉起手來》里的那個“喝……喝……喝……喝不得啊”的翻譯,亦或者《小兵張嘎》里的胖翻譯。
事實上,抗日戰(zhàn)爭時期,鬼子確實擁有大量的中國翻譯官,可在教育水平極度落后的舊社會,日本人從哪找來這么多懂得日語的中國人呢?
在舊社會,說文盲率達到百分之八十都不為過,而鬼子能夠擁有大量的翻譯官,其實是與他們的“奴化教育”分不開的。
為了能夠全面地展開對我國的侵略,語言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日軍之中有些人很早之前就開始學習漢語,除此之外,日本人還在我國地方上建立學校,以此來培養(yǎng)學習漢語的日本人。
不過這些學習漢語的日本人并不會專職的做一名翻譯官,因為日軍需要他們做些其它重要的事情,所以,翻譯官還得另選他人。
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后,世人也都知道了清朝已然是一只紙老虎,經(jīng)過此役,臺灣及當時中國附屬國朝鮮都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于是日本在這兩個地區(qū)實行“奴化教育”,強制該地區(qū)群眾學習日語。
由于當時的朝鮮普遍使用中文,所以在受到“奴化教育”之后,有不少中國臺灣群眾及朝鮮群眾都可以說中日雙語。除了朝鮮及臺灣省之外,九一八事變淪陷后的東北也是如此,由此,朝鮮、臺灣、東北成為了鬼子翻譯官的主力部隊。
隨著淪陷的土地越來越多,即使加上一些留學日本的中國人,翻譯官的人手還是有些不夠用。于是鬼子又規(guī)定淪陷區(qū)的人,每個鄉(xiāng)鎮(zhèn)都要出一兩個人學習日語,選出的人還必須要有“保人”,且這些人的家屬也要被控制以來。
一旦學習日語的人逃跑,那么他的家屬及“保人”都將受到牽連,一般都會被日軍殺害。而這些從淪陷區(qū)選出的人將會由“種子翻譯”培訓。
什么是“種子翻譯”呢?其實指的就是會日語的朝鮮、臺灣省、東北及留學生等人。聽說因為巨大的心理壓力,所以這些學習日語的人進步非常之快,通常一年左右就可上任。
總的來說,除去少量的日本人,大多數(shù)的鬼子翻譯官都是由中國人及朝鮮人組成。當然,其中不乏一些愛國志士,冒死為抗日軍隊傳遞情報,不過也有些鬼子翻譯官死心塌地甘當賣國賊,所以我們不能將所有的鬼子翻譯官都當作漢奸。
看完以上內(nèi)容,大家知道日本人的翻譯都是從哪來的了嗎?喜歡潤界本地化,請多多關注喲!
今后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