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古代的詩人似乎格外鐘情于“酒”,高興時飲酒,
當詩詞遇上酒,讀著便醉了。
當然有人飲酒,也有人要戒酒。
例如蘇軾的大弟子,北宋著名詞人,黃庭堅在其夫人去后,曾發(fā)誓戒酒,然而15年后還是破戒了,為此他還特意寫了一首詞,
黃庭堅之后,南宋的豪放派大詞人辛棄疾在被彈劾罷官,閑居瓢泉期間,也曾想要戒酒,還寫了一首
這首詞名為
辛棄疾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jīng)56歲了,大半生已過。
他本是個上馬能殺賊,下馬能檄文的大英雄、大文豪,卻一直被打壓,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
他時常借酒消愁,然而愁更愁,再加上身體也實在吃不消,于是便有了戒酒的念頭。
在這首“戒酒詞”中,他將酒杯擬人化,與其對話,營造了一種滑稽風(fēng)趣的氛圍,
接著幾句詞人便開始說明他的來意:他覺得自己近來飲酒過甚,以致喉嚨干得像燒糊的鍋,每日嗜睡,一躺下便鼾聲如雷,渾身不自在。
所以他要鄭重其事地辭別酒杯,準備修身養(yǎng)性了。
在這里詞人以夸張的手法,表明了酒對他身體造成的傷害,由此也可見詞人戒酒的決心。
它是怎么跟詞人說的呢?
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嗜酒如命,有“醉侯”之稱,他出行的時候,常常坐著車,帶著一壺酒,又讓仆人扛著鍬跟著,道“醉死了,就把我埋了”。
當然這話,于劉伶自己口中說出來,世人都覺得灑脫。
但若是在兩人對話中道出,就顯得冷酷無情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酒杯可以說是詞人最知心的朋友,然而就是這知己卻說出如此冷情的話,難怪辛棄疾會感慨一句
這里最耐人尋味的是
在詞人看來,世間并沒有絕對的“美”或者“惡”,再美的事物,若是過度喜愛,也會成為災(zāi)難,人世中許多怨恨都是來自于過度的喜愛。
而此時辛棄疾對“酒”的態(tài)度也是如此,因愛生恨,過度的飲酒不僅沒有讓他“消愁”,反而拖垮了他的身體。
所以即使他再愛酒,也不得不戒了它,
而“酒杯”最后終于明白了主人的決心,
全詞通過與酒杯的對話,表明了詞人“戒酒”的決心,
而在寫下這首詞沒多久,辛棄疾就破戒了,又寫了一首《沁園春》,同樣是和酒杯對話,果然是“麾之即去,招則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