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01
德作家裔貝蒂·史密斯曾隨父親移民到美國,成長于紐約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
她曾說:“活著,奮斗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xiàn)。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
她的作品《布魯克林有棵樹》,主人公弗蘭西出生在美國紐約的“貧民窟”布魯克林。
二十世紀初的紐約布魯克林,是一片寧靜的樂土,而在這里,一顆本應無憂無慮的幼小心靈卻要被迫去面對艱辛的生活,體味成長過程中的無奈百味。
母親偏愛她的弟弟,父親深愛她卻英年早逝,家境清貧,一日三餐以霉面包為主,只能靠撿垃圾掙來的錢才能換到糖果吃,在學校飽受輕鄙,愛的人也背叛她……
面對如此坎坷人生,弗蘭西也曾苦悶、憂愁,卻始終保持著那份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不懈地努力去爭取接受更高級別的教育和工作機會,最終走出了那個給了她貧苦生命的“貧民窟”。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02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過:“賢者對于生命,正如同他對于食品那樣,并不是單單選多的,而是選最精美的;同樣地,他享受時間也不是單單度量它是否長遠,而是度量它是否最合意?!?div style="height:15px;">
唐代詩人王勃雖然只活了27個春秋,但流傳至今的詩文多達170多篇,他的《滕王閣序》字字珠璣,句句生輝,其中“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等名句,千古傳誦,一直在藝術(shù)地延長著他的自然生命。
波蘭音樂家肖邦雖然只活了39歲,但畢生把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用催人奮進的旋律,表現(xiàn)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彌留之際,他緊緊地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波蘭的地下。”
一個人如果懂得如何利用生命的長度有所作為,那么他的生命也就會有新的寬度。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03
白巖松在一次采訪時說:
“改革開放后恢復高考,就這一件事,深深地改變了我的命運。
我是生活在海拉爾這個中國最北方的人,改革開放后,我是在中國幾乎最南方的廣州。
如此大的跨度,也就是說生命的直徑變大了。難道不就是因為高考嗎?”
生活中有很多人,等到20來歲的時候就會開始反思自己的選擇:
“再讓我重來,我一定要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
“以前工作不努力,現(xiàn)在知道要努力也已經(jīng)晚了,恨不得回去打醒自己?!?div style="height:15px;">
誠然,歲月可以在一個人的皮膚上留下皺紋,卻無法為他的靈魂刻上一絲痕跡。每個人的生命長度都是有限的,但如果積極利用這個有限來充分提升自己,幫助他人,創(chuàng)造財富,回報社會,就能夠在拓展生命的寬度中,彰顯人生的意義,創(chuàng)造一個快樂人生,進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