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在識字、學習普通話、查字典、閱讀、習作上的作用,早已取得了社會共識。漢語拼音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學好漢語拼音是小學生語文學習入門關鍵的一步?!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明確指出:“初等教育應當進行漢語拼音教學?!币虼?,教好漢語拼音是有法律規(guī)定的?!稘h語拼音方案》已經頒布50多年了,自1958年至今,一年級初入學的兒童先學習漢語拼音已成定局。然而在漢語拼音教學實踐中存在不少問題,究其原因,老師普遍不熟悉《漢語拼音方案》,甚或不知道普通話范疇內有多少個音素,不明白現行漢語拼音教材為什么這么編排,教學內容與“方案”有哪些聯(lián)系。這些常識性的問題教師心里不亮堂,致使拼音教學方法單一枯燥,錯誤屢見不鮮。對此,提出一些教學建議。
一、準確把握教材特點
現行語文課本中的《漢語拼音》教材的主要特點是簡化《漢語拼音方案》,難點分散,直觀形象,好教好學。在教材策略上具體有如下幾點:
1.在不違背方案的前提下,簡化拼寫規(guī)則,簡化教學內容。
⑴y、w當聲母教,不教名稱音。這樣,就不用再學“方案”中的13個復、鼻韻母,也不涉及加換y w的拼寫規(guī)則。
⑵ you ueiuen 不教省寫方法,直接教省寫式iu uiun。這就可用簡化后的三個復韻母直接和聲母相拼;自成音節(jié)時,可和y、w直接拼,這樣,就不必運用“方案”中的4、5兩條規(guī)則,也不涉及“調號移位”的特殊標調法。
⑶難讀音節(jié)采用“整體認讀”法。這樣做,省去了學習前舌尖韻母“-i”、后舌尖韻母“-i”和扁唇元音“ê”,且省學了i uü打頭的零聲母音節(jié)在詞兒連寫中須加換y w的規(guī)則。
⑷用逐步滲透的辦法和對比的形式教 ü上兩點的省寫規(guī)則,好學好記,且抑制了知識的負遷移。
2.采用“連讀法”簡化拼音方法,便于順利達到直呼音節(jié)的過渡。教材將“連讀法”分作兩拼法和三拼法,其要領分別為“前音輕短后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和“聲輕介短韻母響,三音相連挺順當”。通過這樣快速連讀很快會過渡到直呼:聲母在前支個架,介、韻緊跟同時發(fā),三母合成一口氣,大膽直呼不會差。
3.合理歸并,化難為易,簡化教學過程。對16個整體認讀音節(jié),變過去單獨安排集中學為現在的分散安排和單韻母、聲母結合學。如在教學i uü時同時學習y w,并結合學習yi wu,這樣既分散了難點,又便于在音節(jié)和字母進行發(fā)音對比中建立音節(jié)概念,也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
4.采取韻母定調法,加速拼音能力的培養(yǎng)。聲調教學是拼音教學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F行教材廢除了過去長期沿用的“數調法”,采用“韻母定調法”。大體分為三個階段:①學單韻母時要求感知聲調,認識調號,調韻一體,直呼聲調;②學習拼讀時理解四聲,知道如果讀錯四聲,在表達上即會發(fā)生義變。③教學復韻母時,學習調號標記方法和規(guī)則:ɑ母出現不放過,沒ɑ再去找eo,i u都有標在后,單個元音不用說。
5.插圖形象生動,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拼音字母是抽象的符號,要求剛入學的兒童對幾十個字母記住形,讀準音,且掌握拼讀方法談何容易!教材根據兒童年齡特點盡可能配了插圖。人教版課標教材漢語拼音僅36頁,插圖就有129幅,除優(yōu)美的情境圖之外,各個聲韻母均配有插圖。如第1課,三個單韻母ɑ、o、e,配有一幅圖畫。畫面表現的是鄉(xiāng)村的清晨,一個女孩兒正在小河邊練唱“啊—啊—啊”?!鞍 碧崾鲸坏囊?,女孩兒的頭部和小辮子構成的圖形提示ɑ的形;一只大公雞正在打鳴,公雞打鳴的聲音“喔”提示o的音;一只大白鵝正在欣賞自己美麗的倒影,“鵝”提示e的音,水中的倒影提示e的形。還可以根據圖畫編成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發(fā)音方法,如,“張大嘴巴ɑɑɑ,攏圓嘴巴ooo,扁扁嘴巴eee”,同時告訴學生發(fā)單韻母ɑ、o、e的音時,口形不能變動。第2課的插圖,是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圖畫,既提示了學習的內容,有助于兒童記憶單韻母iu ü和準聲母yw的音和形,又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圖中的哪些部分和字母的形相似,通過觀察圖畫,引出本課要學的字母和音節(jié)。還可以引導學生把帶調的音節(jié)和口語中的詞語聯(lián)系起來,說一個詞或一句話,以鞏固這些音節(jié)。做到觀察圖畫、學習拼音和說話訓練的有機結合。
二、明確教材編寫順序及各階段的教學要求
漢語拼音在整個小學教學過程中,教材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習漢語拼音階段,即一冊的《漢語拼音》部分,要求掌握聲母、韻母、聲調和拼音方法,能正確讀寫音節(jié)、拼讀純拼音詞語和句子。第二階段是拼音識字階段,即從一冊識字㈠開始,要求把拼音和漢字聯(lián)系起來,學會用拼音這個工具識字,并在識字中復習鞏固漢語拼音,要求達到“三拼”熟練(拼音熟、拼讀熟、拼寫熟)。這一階段延續(xù)到第一學期結束。第三階段是鞏固提高階段。從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一直到小學畢業(yè)。要求在運用中復習、鞏固、提高。學會以拼音為工具,識字、閱讀、寫話、學習普通話。其中在二年級學習輕聲、字母表,掌握大寫字母的用法,學會音序檢字法。之后陸續(xù)學習相關拼寫規(guī)則,如隔音符號、正詞法等。我們平時所說的拼音教學一般指第一階段。
三、把握拼音教學的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1.抓住特點,教好單韻母
單韻母的特點是發(fā)音響亮,氣流暢通無阻,聲音可以延續(xù)。但幾個單韻母發(fā)音有別,其原因是開口度大小不同,口形有唇的圓展之分,舌頭位置有前后高低的區(qū)別。然而這些是難以對小學生講清楚的,教學時要注意“口授耳聽”,要多示范,要正口形,要隨時糾正學生的不正確發(fā)音。
10個元音音素(含六個單韻母)的口形舌位變化如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舌面元音發(fā)音易混的有兩對:①o和u都是舌尖后圓唇元音,只是舌位高低不同(即開口度大小不同)。教學時教師要多做口形示范,告訴學生:發(fā)o時,嘴唇收攏成圓形,大約能放進自己一個食指,舌后縮,舌根抬起,氣流從口中自然而出;發(fā)u時,口合,唇突出,留一小洞,只能放進鉛筆頭。②i和ü均為舌位高、舌尖前元音,只是嘴唇圓展不同,前者展唇,后者圓唇。發(fā)i時,上下唇呈扁平形,嘴角左右展開。發(fā)ü時,雙唇撮成小圓洞,如果學生不會發(fā)ü,可讓先發(fā)i,把音拉長,嘴撮成小圓洞就成ü了。
此外,o的發(fā)音不能發(fā)成uo、ɑo,要告訴學生發(fā)單韻母時,可以拉長音,但口形、舌位均不能變化,否則就變成復韻母了。
2.突出重點,教好聲母
聲母是一個音節(jié)打頭的輔音,輔音的特點有三:①發(fā)音時氣流受阻;②大部分輔音發(fā)音聲帶不顫動;③聲音不響亮,發(fā)音一般不能延續(xù)。發(fā)輔音和平時說話相比較,有人為的抑制性,是漢語拼音教學中練習發(fā)音的重點。
聲母發(fā)音有“本音”和“呼讀音”的區(qū)別。聲母本來的發(fā)音就是它的“本音”,由于聲帶不顫動,所以本音的發(fā)音大都不響亮,有的甚至看見聽不見。這種不響亮的音才是聲母的標準發(fā)音。但是不便于教學,于是教材中給每個聲母都配上了一個和聲母收音時口形大體一致的韻母,使發(fā)音人為地響亮,這樣聲韻一起發(fā)出的音就是“呼讀音”。如“b—o”“t—e”等。但要注意,呼讀音并非音節(jié),要讀得輕短,讀出發(fā)音受阻過程,聲音不能延續(xù),要與bo、te等音節(jié)有明顯區(qū)別。否則,把聲母讀成音節(jié),就無法和后面的韻母相拼。
要明確,發(fā)“呼讀音”只是為了教準單個聲母,拼音時,準確而方便的還是發(fā)本音,所以明確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是聲母教學的重點。
什么是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發(fā)音部位指發(fā)音時氣流受阻的地方;發(fā)音方法指發(fā)音時氣流受阻的方式。如下表: 另外,yw在《方案》中本來用于隔音,在教材中采取變通的方法,當做聲母教,但它們不具備聲母的特點,發(fā)音和元音相當,如果按元音發(fā)音,作為聲母就無法和韻母相拼,所以發(fā)音時要人為地使氣流受阻,有輕微的摩擦,要區(qū)別于iu的發(fā)音。但其發(fā)音必定不乏響亮之感,所以叫它“準聲母”。
講解聲母的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對小兒童主要運用演示法,即教師做示范發(fā)音,讓學生注意觀察老師的口形,觀察嘴唇的形狀、舌頭的位置,體會氣流受阻的情況,感知發(fā)音方法。同時可以輔之以手勢演示,配合發(fā)音。也可用音素分析法教聲母的發(fā)音。如bo(播)這個音節(jié),把音拉長就是“b—o”。這樣要讀的聲母就分析出來了。用音素分析法即可使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發(fā)音常識,又可使其在發(fā)音的同時加深理解,還可以為下一步學習拼音初步打下基礎。
發(fā)音易混聲母有以下機組:①n和l,發(fā)n時氣流從鼻腔通過,如堵住鼻孔,發(fā)音就困難;發(fā)l時,氣流從舌頭兩邊透出,堵住鼻孔并不影響發(fā)音。用堵鼻孔的辦法可以幫助檢查、分辨n、l的發(fā)音。②zc s和zh chsh,前者發(fā)音舌頭平伸,故叫“平舌音”;后者發(fā)音舌尖翹起,故叫“翹舌音”。③b和p,發(fā)音部位和方法均相同,只是前者氣流弱,后者氣流強,有送氣和不送氣之別。d和t、j和q、z和c、zh和ch也是如此。區(qū)別這幾組音,可用一張紙放在口前做發(fā)音演示,發(fā)音時前者紙不動,后者紙被氣吹起。
字形易混的聲母有:b-dp-q、n-m、n-h、t-f等。有經驗的老師教學時運用比較法編兒歌進行辨別。如:正6 b,反6 d,正9 p,反9q;單門n,雙門m,小棍趕豬l l l;傘把t,拐棍f,靠背椅子真像h,架起機槍k k k;小棍加點i,i拖尾巴j,小棍交叉x x x;扁2 z,半圓c,彎彎曲曲蠶吐絲(s)。
3.借助“動程”,教好復韻母
復韻母是有兩個以上單元音音素組成的復合韻母。發(fā)音時,因為所組成的各個單元音的發(fā)音不同,所以開口度大小、口唇圓展、舌位前后、舌尖高低必然有一個變化過程,語音學上把這個變化過程叫做“動程”。教學復韻母,要注意示范“動程”。要邊示范,邊引導學生認真聽,仔細看,作比較,以體會各個復韻母的發(fā)音“動程”。特別要教好第一個復韻母ɑi,發(fā)單韻母ɑ和i,時,舌位、口形是不變的,發(fā)復韻母ɑi時,舌位、口形都有變動,舌位由低到高,由央到前,開口度由大到小,嘴唇由開口到齊齒。而ɑ、i兩個音要連續(xù)快讀,不能中斷。教好ɑi,就突破了復韻母教學的第一關,有助于學生發(fā)好其他復韻母的讀音。
另外,ei和ie、iu和ui兩組復韻母,發(fā)音、書寫均易混淆,而復寫正確依賴于發(fā)音的準確。所以區(qū)別這兩組復韻母要注意先引導學生分辨各組發(fā)音的不同。ei先發(fā)介于e、ê之間的音,再連讀i音;ie先發(fā)i音,在連讀ê音。iu和ui分別是iou和uei的省略式,是i—ou、u—ei相拼而成的,可以拼讀發(fā)音,當然也可以借助“動程”發(fā)音。
er本屬于單韻母之列,因表面上也是由兩個字母組成,加之發(fā)音時也有“動程”,所以教材中排在復韻母中。但er又不是全由單韻母合成,它的第二個字母r與聲母r發(fā)音并不一樣,它不是發(fā)音的音素,只是一個卷舌符號,表示發(fā)er時,在發(fā)e音的同時邊卷舌,當舌尖抵住硬腭時就發(fā)準er的讀音了。所以,er也叫“卷舌韻母”,教參上把er叫做“特殊韻母”。教學生發(fā)er時,提示學生發(fā)準e的同時邊卷舌,也可用手勢演示。
4.抓住關鍵,教好鼻韻母
前、后鼻韻母分別是由一個單韻母與前鼻音-n和后鼻音-nɡ組成的韻母,在“方案”中屬復合韻母范疇。既然是復韻母,發(fā)音時也要注意“動程”。前、后鼻韻母發(fā)音的主要特點是收音時氣流從鼻孔而出,起決定性作用的音素是前鼻尾音-n和后鼻尾音-nɡ,發(fā)好這兩個韻尾,是教好前、后鼻韻母的關鍵。
發(fā)-n時,要把舌尖抵住軟腭前部,使氣流從鼻孔出來。發(fā)-nɡ時,要把舌根抵住硬腭,氣流也從鼻孔而出。這兩個音讀起來比較困難,可用口語中嗯(-n)、嗯(-nɡ)二字的讀音引出,教師要多做示范,讓學生聽準,再模仿著讀,就能順利讀準。還可以用“捏鼻子”驗證發(fā)音是否準確。學會了-n和-nɡ的發(fā)音,這些鼻韻母就可以像教復韻母一樣,采用“動程”或音素連讀法引導學生讀準了。
教材中的9個鼻韻母中,ɑn、en、ɑnɡ、enɡ可以自成音節(jié),若能創(chuàng)設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聯(lián)系相應字詞結合起來教,則效果更佳。
5.借助體態(tài)語,教準聲調
聲調是音節(jié)高低升降的變化,它有區(qū)別字義的作用。聲調是組成音節(jié)三要素(聲、韻、調)之一,包含調值、調類兩個方面。調值是指聲調的實際讀法,調類是聲調的區(qū)別,前者是實,后者是名。普通話調值用五度標記法表示如下: 普通話聲調分為四類,依次為陰平(55)、陽平(35)、上聲(214)、去聲(51)四類,其簡化形式用符號表示依次為“— / ∨\”。這幾個符號要讓學生認識、理解,并知道它的名稱。教學時,可以按調值揮動手勢做提示,練習讀準聲調。如讀一聲時食指平滑,讀二聲時食指上揚,讀三聲時食指先降后升,讀四聲時食指下降。也可以邊練讀邊按調值(調號形狀)擺頭。使學生明確: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
四聲的難點是陽平和上聲。要通過范讀、領讀、仿讀、試讀、輪讀、接讀等多讀多練的形式,加深理解四聲的特點:一聲是“起音高高一路平”;二聲是“由中到高往上升”;三聲是“先降后升曲折起”;四聲是“最高降到最低層”。
教學聲調時,要教會“韻母一口定調法”,即“調韻一體”與聲母連讀,一口讀準音節(jié)聲調。要防止“數調—拼讀法”。
6.掌握要領,教好拼音方法
拼音,是把聲、韻母快速連讀而拼合成一個音節(jié)的過程?,F行教材采用“兩拼連讀法”和“三拼連讀法”,進而過渡到“支架法”,不再用“音素拼讀法”。
要教好連讀法須注意三點:①打好基礎。拼音的基礎是聲、韻、調,所以練習拼音時一定要學生做到三個看清(聲母是什么,韻母是什么,調號是幾聲),一個正確(拼音方法要正確)。②掌握要領。兩拼、三拼、連讀、直呼各有要領(見前略),一定要在拼音過程中體會、理解,達到掌握,形成能力。切忌只記口歌的僵死形式化的拼音。③反復練習。可通過對拼、找朋友、玩拼音卡、讀拼音詞句等多種形式練習拼音,注意寓拼于樂,激發(fā)興趣。
四、樹立新的漢語拼音教學理念,使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
漢語拼音本身比較枯燥,單靠一張嘴死記硬背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备鶕側雽W孩子思維形象具體化、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點,以及拼音教學的規(guī)律,都需要教師注重教學的趣味性,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兒歌、游戲、活動等教學形式,縮小幼小銜接的跨度,幫助學生學好拼音。具體做法有:
1.活化插圖法。漢語拼音教材配有多幅精美圖畫,這些圖畫大部分是表音表形的,且生動有趣,啟發(fā)性強。比如第一課聲調教學,如果憑空講聲調符號的形狀和四聲的讀法,學生很難理解。這時,可以借助教材中汽車行走的圖畫()編一則順口溜,“一聲汽車直平過,二聲汽車爬上坡,三聲下坡又上坡,四聲汽車沖下坡”。再配合手勢,學生就輕松地掌握了四聲的讀法。
2.表演活動法。利用小學生好動、愛表演的特點,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所學內容。比如,學習聲母“jq x”與“ü”相拼時,可采用做頭飾,教兒歌,組織學生表演等形式進行。學生一邊表演,一邊念口訣:“三位朋友j、q、x,它們一塊出門去,恰好碰見小小ü,小ü小ü有禮貌,立即脫帽敬個禮?!蓖ㄟ^此類表演活動,學生既掌握了“j、q、x”與“ü”相拼的規(guī)律,又受到了文明禮貌的教育。
3.實物演示法。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直觀印象,使拼音字母生活化、形象化,可用短棒、細繩擺出各種字母,也可以巧用手勢演示字母,比如左手大拇指和食指繞圓是“o”,分開是“c”,橫上右手食指是“e”。這些動手、動腦又動口的活動,把記形與發(fā)音緊密結合,于快樂學習之中熟記字母。
4.興趣激勵法。含各種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快樂地學習拼音的方法。比如,對照情景圖自編歌訣法,講述故事法,學生分組拿著聲、韻母卡找朋友拼讀法,各小組學生按序“開火車”競讀音節(jié)法,中間是聲母、四周是韻母的拼讀轉盤法等等。如一位老師教整體認讀音節(jié)yi wu yu 時編了這樣一個故事:小i、小 u 和小 ü 三位小朋友要去兒童公園玩,可是沒人帶怎么行呢?大 y 和大 w看見了,答應帶他們一起去。于是,大 y 牽著小 i 的手,成了音節(jié)yi,大 w 牽著小 u 的手,成了音節(jié) wu。剩下小 ü沒人帶,急得兩滴眼淚滾了出來,大 y 看見了說:“來,我?guī)阋黄鹑ィ悄愕冒蜒蹨I擦干凈?!毙?ü 急忙擦掉眼淚,讓大 y牽著手,就成了音節(jié) yi 。在去公園的路上,它們高興得邊走邊唱:y u ü,不單走,要有y w來牽手。y 牽 i ,穿花衣,w 牽u,住新屋,ü 把眼淚滿忙擦去,跟著大 y看金魚。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諸如此類方法只要運用得當,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漢語拼音教學中,要以新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為指導,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互動活動,要注意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滲透“快樂教學,寓教于樂”的思想,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讓兒童在不拘一格的學習方式及良好的情境中,認識和掌握漢語拼音字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要注重整合,幫助學生走出拼音枯燥難學的陰影,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學習方式里學習漢語拼音,擁抱知識,體味樂趣。
五、漢語拼音教學小資料
1.漢語拼音筆畫名稱
2.漢語拼音字母書寫筆順 3.四線三格各部位名稱
4.拼音字母在四線三格中所占格位分類 5.漢語拼音字母書寫筆順歌訣
ɑ 先寫多半圓,豎彎寫右邊。
b 長豎出二線,右下寫半圓。
c 一筆寫成多半圓,上下緊挨二三線。
d 中格先寫左半圓,右邊長豎出二線。
e 中格正中寫橫線,接筆再寫多半圓。
f 左豎彎,出二線,短橫寫在二線邊。
ɡ 先寫左半圓,豎彎下三線。
h 長豎出二線,彎豎寫右邊。
i 短豎寫中間, 一點出二線。
j 左豎彎,下三線,上格正中寫圓點。
k 長豎出二線,斜左斜右寫中間。
l 長豎出二線,寫直才好看。
m 短豎寫中間,彎豎彎豎寫右邊。
n 短豎寫中間,彎豎寫右邊。
o 從左到右寫圓圈,上下緊挨二三線。
p 長豎下三線,中格寫上右半圓。
q 中格先寫左半圓,右邊長豎下三線。
r 短豎寫中間,右上一小彎。
s 8字寫一半,上下挨著線。
t 豎右彎,出二線,短橫寫在二線邊。
u 中格寫豎彎,短豎寫右邊。
ü u字寫中間,兩點出二線。
w 斜下斜上寫兩遍,上下緊挨二三線。
x 左斜右斜叉中間,上下緊挨二三線。
y 右斜中格慢,左斜下三線。
z 2字硬拐彎,中格要充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