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說到刮:那不待就,整個小蒼由(山)的隨園,不都是括地皮來的未?記得當時南京某人,曾送了他一對:'六十生兒天有眼,拾地知縣地無皮?!?/font>
這是1947年11月23日《真報》第二版所刊《袁枚的為官》中語句,作者一林。
文不雅馴,且有舛錯。
其一,隨園(原名隋園)是袁枚以三百金從前江寧織造隋赫德家購下的廢園,怎是“括地皮”?
其二,袁枚33歲便告別仕途,為何到60歲時還提他當知縣的事?
一般認為,袁枚政聲不錯。1936年第2期《鄉(xiāng)心月刊》上,朱新炎在《袁枚》一文中指出:“袁氏不僅文名詩名,卓卓人上,亦一代循吏,歷著政績……庶民無怨聲,可為父母矣。”
然而,2011年第1期《文史月刊》上刊發(fā)的《袁枚怎么那么富》一文稱:袁枚任沭陽知縣時,審案前暗示原被告行賄,再在堂上將雙方賄賂公開,斥曰:“爾兄弟擅敢賄囑長官,玷我清名。”當堂據(jù)理宣判,雙方口服心服,可將“原銀帶回”,“歸啟視之,則原包內并非銀,乃斤兩相等之細碎沙礫也”。
此說繪聲繪色,查其出處,來自《袁枚與沭陽》一書中《逸聞軼事話袁枚》部分,原題為《袁枚巧收禮》(作者徐浩),屬民間傳說,不足為據(jù)。
令人好奇的是,袁枚晚年“四方客至,坐花醉月,樽酒聯(lián)歡殆無虛日”,開銷巨大,不靠貪污來的錢,又會靠什么?
少年天才無奈家貧
1716年3月,袁枚(字子才,號簡齋)生于杭州,是家中獨男(有二姐二妹)。祖袁琦,父袁濱,“皆以貧游幕四方”。袁琦性曠達,但袁枚出生時已去世。
袁枚曾說“我家雖式微,氏族非小草”,據(jù)學者王英志先生鉤沉,袁枚高祖袁槐眉在明崇禎時任侍御史。
崇禎元年,深宮獲一小畫,上題:“天啟七,崇正十七,還有福王一。”暗示明祚不久,崇禎下令追查,袁槐眉說:“此事不經,何由得至大內,如一追究,必有造訛立異,簧惑圣聽者?!笔滤熘?。
袁枚的母親章氏性格溫和,“其教枚也,自幼至長,從無笞督。有過必微詞婉諷,如恐傷之”。
袁枚5歲開蒙,7歲入私塾,12歲與師傅史玉瓚同中秀才,18歲時,“受知于浙督程公元章,送入萬松書院”,畢業(yè)后,被補為廩生(科舉成績一等的秀才由公家給以膳食),每年廩餼銀四兩。
袁枚坐等科舉時,父親袁濱因年邁退休,家中經濟拮據(jù),以致“家徒四壁,日用艱難”。
全家湊了2兩白銀,讓袁枚去投奔叔叔袁鴻,時在廣西巡撫金鉷幕中。走了近2個月,“忍饑受寒”到了桂林,沒想到袁鴻生氣地說:“汝不該來?!?/font>
袁鴻在金鉷手下不甚得志。金鉷是漢軍旗人,善用兵,雍正評價他:“郭鉷(本姓金,父死后母改嫁郭家,故又名郭鉷)人明白,去得。郭維新之弟。好漢軍……到(倒)似直爽。清瘦相貌。將來可以升用。上中。”
幸遇平生第一知己
經袁鴻介紹,金鉷接見了袁枚,試以文章,立刻驚呆了。特別是袁枚現(xiàn)場寫出駢文《銅鼓賦》,后被金鉷收入《廣西省志》,列為“藝文”首篇。
金鉷留袁枚3個月,并推薦他參加博學鴻詞科。
博學鴻詞科是普通科舉外的特別科舉,由三品以上官員推薦考生,皇帝親自出題,偏重文學,考中者可直入翰林院。
清代只辦過兩次博學鴻詞科,一次在康熙時,雍正想辦,因響應者少,不了了之。1736年,乾隆登基,重開已停57年的博學鴻詞科。
高官可推薦多名考生,金鉷上疏卻只薦袁枚一人,他說:“臣朝夕觀其為人,性情恬淡,舉止安詳。國家應運生才,必為大成之器?!贝伺e致“天下駭然”。
帶著金鉷給的120兩白銀,袁枚奔赴北京。臨別之際,袁枚寫詩說:“萬里投知己,千秋見偉人?!?/font>
共176人參加此次博學鴻詞科,最長者萬經已80多歲,袁枚最小,僅21歲。最終錄取15人,第一名是劉綸,他后來當上了宰相,與劉統(tǒng)勛并稱“南北二劉”。
出乎意料,后成為詩壇領袖的袁枚名落孫山。
幾年后,袁枚考入翰林院,去看望金鉷,正值大雪,金鉷出門迎接,笑著說:“果然翰林耶?”表示自己沒看走眼,后二人再未謀面。
袁枚去世前,在遺囑中稱金鉷是“六十年來,生平第一知己?!?/font>
章學誠說袁枚可殺
落第后,袁枚滯留在京,輾轉借住于幾位同鄉(xiāng)處,常攜詩文拜訪權貴,遇左副都御史趙大鯨。趙也是杭州人,曾在萬松書院執(zhí)教,對袁枚詩文極表欣賞,袁枚“乞一授養(yǎng)所”,趙便給他找了個工作——坐館于翰林嵇璜家,為其子開蒙。
有了穩(wěn)定工作,袁枚埋首八股。
1738年8月,23歲的袁枚中舉,半年后,會試成功,第二次踏上保和殿,并取得二甲第五名。
在入翰林院考試中,袁枚的文章被批“語涉不莊”,但名臣尹繼善慧眼識才,力爭道:“此人肯用心思,必年少有才者;尚未解應制體裁耳。此庶吉士之所以需教習也。倘進呈時,上有駁問,我當獨奏?!彼炱较⒈娮h,袁枚當上了庶吉士。
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3年后,通過考試,一般會被留院,可袁枚卻遭外放,且是去當知縣這樣的小官,可謂奇恥大辱,因他清文名列下等。
其一,袁枚不用心,譏清文為“蝌斗”。
其二,京城風氣奢靡,袁枚沉浸其中,與伶人許云亭和吳下歌郎吳文安、陸才官有染。后來他還撰文為此辯護,被學者章學誠斥為:“斯乃人首畜鳴,人可戮而書可焚矣?!?/font>
主持翰林院考試的是名臣鄂爾泰,他很欣賞袁枚,但考卷糊名,“故不知系袁枚試卷,據(jù)實批為下等。待啟糊名,知是袁枚后惋惜之至,但已不可挽回”。
離京時,鄂爾泰特意請袁枚吃飯,鼓勵說:“觀汝狀貌,天子必用汝?!?/font>
把乾隆皇帝拒之門外
自1742年起,袁枚先后在溧水、江浦、沭陽、江寧四地當了7年縣令。
名臣史貽直說:“聞汝(指袁枚)宰江寧有善政,誠不負所言。惜杜牧之未免風流耳,遠到者宜戒也?!?/font>
袁枚為官清正,但生活欠檢點。妻子王氏一生未育,袁枚至少娶了5妾,僅一人貌美,故他常出入風月場所。
任江寧縣令時,尹繼善是兩江總督,頂頭上司江蘇布政使王師和尹聯(lián)合推薦袁枚任高郵知州,卻被吏部否決。當年冬季,袁辭官回鄉(xiāng)。
袁枚認為乾隆對他有偏見:
首先,袁枚外放后,錢維城在翰林院考試中也是清文下等,卻留為修撰。
其次,只有乾隆能否決尹繼善的推薦。
學者鄭幸發(fā)現(xiàn),反對來自戶部。清重漕運,沿途各縣需按例繳錢糧,地方官未完成任務,則“不及一分者,停其升轉,罰俸一年”,袁枚恰好當年未完成任務。
多年后,袁枚曾寫《征漕嘆》一詩,說:“吏云米色惡,重疊需舂臼?!边@一“舂”,則“來時一石谷,簸完盈一斗”,且征糧者“猙獰貌粗丑”。袁枚不太配合,也在情理中,不料竟影響仕途。
離開官場后,袁枚專心經營隨園,此園本屬原江寧織造曹家(即曹雪芹家),后被隋赫德?lián)?,《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可能就是隨園。
乾隆第二次下江南前,尹繼善到隨園拜訪,指出“樓高門小”,望袁枚改造。袁枚后知是乾隆準備下榻于此,忙寫信給尹,百般推辭。詩道:“門小原非迎上客,樓高貪得見江光。”
尹繼善見袁枚態(tài)度堅決,只得作罷。
從窮人一躍成為大富翁
袁枚“解組入山時,囊橐蕭然,只三千六百金”,因經濟困難,兩三年后又謀出山。
據(jù)王英志先生鉤沉,袁枚向吏部提出復職申請,被派到陜西去當縣令??傻疥兾鲀H一兩個月,袁又離開。
當時陜甘總督是黃廷桂,曾任兩江總督。黃性格耿直、粗豪,袁枚上萬言書批評他“公之度可以得小人,不可以得君子”,“公之威可以治邊防,不可以治中土也”,“公之察事,明于遠而暗于近也”,時人稱“(袁)枚上書稽之如訓子”。
有這層故事,袁枚自然難堅持,適父病危,袁枚又回了隨園。
再隱居后,袁枚經濟狀況突然好轉,據(jù)說與善于理財有關。
袁枚收入主要來自四方面:
其一,土地經營:將隨園“東西之田地、山池分十三戶承領種植”,并在安徽滁州購置田產。
其二,賣文:替人撰寫傳記、墓志等,“賣文潤筆,竟有一篇墓志送至千金者” 。
其三,編詩話:據(jù)袁枚自述“余編《詩話》,為助刻資者,畢算山尚書、孫相田(慰祖)司馬也”。且“有替人求入選者,或十金,或三五金不等”,時人說:“此等詩話,直是富貴人家作犬馬耳。所以鄭板橋、趙松雪斥袁子才為斯文走狗,作記罵之,不謬也?!?/font>
其四,設帳教學:特別是收了許多女弟子,引起爭議。
到袁枚去世時,已擁有“田產萬金余,銀二萬”。
隨園最終羽化為一個傳說
袁枚發(fā)財,可能有一個重要原因,即橫跨商、學、官三界。
袁枚與揚州鹽商往來密切,他與兩淮鹽務總商江春有40多年友誼。江春去世后,洪箴遠繼任總商,袁枚的六卷《盡牘》就是洪家出資刊行的。
大鹽商們給袁枚面子,因其對清廷政策仍有影響,袁枚與尹繼善、畢沅交好,二人都是高官。他們支持袁,除了認同其才華外,也有借重其文壇影響力的因素。尹繼善之子任吏部侍郎時,袁枚致信說:“江東士大夫,不為閣下稱歡,而轉向山人(指袁枚)賀喜?!笨梢娙藗円褜⒃兑暈橐掖匀?。
此外,袁枚還和福康安、和琳(和珅之子)定交。章學誠曾諷刺說:“權貴顯安,無不逢也;聲望巨公,無不媚也。”
以隨園為中介,官、商、學有了利益勾兌空間,以致“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隨園投詩文,幾無虛日……新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善于借勢,故桐城派大家姚鼐稱袁枚:“百余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者,蓋未有及君也?!?/font>
袁枚去世前,囑咐兩個兒子“撐持三十年”。袁家子弟在隨園住了60多年,后毀于太平天國。清末袁家子弟曾想重修隨園,但未湊夠資金。
1922年4月24日,《時報》的第二張第3版發(fā)表新聞:“浙江袁枚后裔袁陳,呈請保護隨園古跡,王省長已飭令江寧縣吳知事,查明辦理?!?/font>
1923年,金陵女子大學占據(jù)此地,一代名園,再無遺痕。(蔡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