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俗語,叫“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她去吧”。說起這句俗語的來歷,這里面有一個離奇的故事。
古時,有個叫楊慶的書生,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楊氏怕兒子受委屈,沒有再嫁,一人挑起生活重?fù)?dān),辛苦拉扯兒子長大。
兒子楊慶自小聰敏過人,心地善良,刻苦好學(xué)。母親看兒子是個讀書的料兒,就辛苦攢下錢來,把兒子送進(jìn)了村里的私塾讀書。
村里的教書先生叫陳燁,是個屢試不中的窮秀才。這陳燁滿腹才華,而且自視甚高,年齡三十歲,還沒有娶妻。
陳燁看小楊慶讀書刻苦用功,才思敏捷,了解到他家的實際情況后,竟分文不取。楊氏過意不去,經(jīng)常給陳燁做些飯菜,洗洗衣服,以報答陳老師對兒子的教導(dǎo)之恩。
師生二人,老師滿腹才華,學(xué)生聰明好學(xué),小楊慶十四歲就考中了秀才,十八歲進(jìn)京趕考,竟中了狀元。
參加殿試的時候,皇上見他一表人才,滿腹經(jīng)綸,下旨招他為駙馬。楊慶跪謝皇恩后,并向圣上述說了母親這些年來守寡辛苦拉扯他長大的不易和艱辛。
皇上聽后非常感動,下了圣旨,要為他守寡多年、一直沒有改嫁辛苦拉扯兒子的楊氏立一個“貞節(jié)牌坊”。楊慶聽后非常高興,立即跪地叩謝皇恩。
皇帝給楊慶假期十天,回家迎接老娘,十日后與公主完婚。楊慶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把皇上下旨,立“貞節(jié)牌坊”的事告訴母親,可是母親楊氏聽后不僅不高興,反而欲言又止,好像有什么難言之隱。
原來,楊慶的恩師陳燁一直不曾婚娶,在恩師陳燁和母親楊氏相處的日子里,二人已逐漸產(chǎn)生了感情。他們正打算兒子回來就征得兒子同意后,結(jié)為夫妻。
兒子楊慶聽后大吃一驚,跪在地上哀求道:“這萬萬使不得呀,娘!如果皇上不下旨,你和恩師結(jié)為夫妻,我沒有意見。可現(xiàn)在兒已把你立誓不改嫁的事跡告訴了當(dāng)今圣上,皇上下旨要給你立貞潔牌坊,如今你如果改嫁,就是犯了欺君之罪,這是要殺頭的呀!”
母親楊氏聽了左右為難,改嫁吧,就犯了欺君之罪,兒子不僅娶不到公主,還可能為此丟了官,甚至可能全家性命難保。不改嫁吧,自己獨守空房已十幾載,原以為兒子成人,終于熬到了頭,自己和陳燁情投意合,終于可以白頭偕老了。母親默默回到了房間,兒子楊慶也一夜無眠。
第二天一早,母親楊氏脫下自己身上的舊裙袍,遞給兒子說:“娘把你養(yǎng)這么大也不容易,你給娘行個孝,給娘洗一次衣服吧。如果天黑前,這件衣服晾干,娘這輩子就不再嫁人。如果晾不干,說明天意如此?!?/p>
兒子楊慶看了看晴朗的天空,心想:這么好的天氣,一會就能晾干。于是很快把母親的裙子洗干凈晾了起來。可說來也怪,衣服剛晾好,突然陰云密布,竟下起了瓢潑大雨。
大雨一直下到后半夜。母親看著望著窗外發(fā)愣的兒子說道:“兒呀,這是老天爺可憐你娘,娘要嫁人,天意不可違呀!”
楊慶雖然心里叫苦不迭,但畢竟是個孝子,于是沒再說什么。
回到京城后,楊慶沒帶來老娘,只能跪在皇帝面前謝罪,并把母親和恩師的婚事以及打賭給母親洗裙子、天下暴雨的情況向皇上作了匯報。并請皇上治罪。
這皇上也是個圣明之君,聽后即興賦打油詩一首:
娘要嫁人,天要下雨。老天美意,由她去吧。(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