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式敬禮開拳 圖解:面南自然而立。雙手下垂,腰正頭平,斂神靜氣。隨后吊左腳(腳尖著地,腳跟離地),曲右膝,右手成拳,左手成掌(四指撐天),提至右胸前腋下,再一齊堆出,拱手頂禮(如圖)。 此為洪拳有名之拜謁橋手。 要旨:出手時目向前視,口唇吸氣閉緊。內(nèi)力悠然貫于橋拳掌中。 實戰(zhàn):當(dāng)我靜立時,若敵一拳由中路打入,我可立出此拳掌,連消帶打,再順勢扭手,成雙掛拳打落??蓞⒖垂ぷ址⑷诰攀?。 注示:此敬禮開拳,中藏深義。其吊腳勢表示鞠躬,左掌像月,右拳像日,合而為一“明”字。相傳洪拳祖師以此暗喻反清復(fù)明之志。此勢又名拜謁橋手,乃洪拳連消帶打法門之一。 ![]() | |
|
圖解:承上式。將腰間兩掌,各向左右標(biāo)伸而出,同時口出“咝”一聲(如圖)。 要旨:臂直與肩平。 實戰(zhàn):此勢為左右齊攻之法。 注示:此法固可攻敵,但其深義,卻在練鐵橋手。 欲使手橋似鐵,全憑練此標(biāo)指之勁。初練時空臂而發(fā),繼則以沙包縛臂,初僅三五斤,漸而加至百斤,最后雙臂能承重五百斤以上,便告功成。 當(dāng)年鐵橋三便以此鐵橋手而一舉揚名??芍朔ǚ峭瑢こR?。 ![]() | |
|
|
圖解:承上式。左右手一沉,兩掌變一指撐天勢,同時口發(fā)“咝”一聲(如圖)。此名珠橋手。 然后獎左右珠橋手徐徐收至肩上耳下,再緩緩向左右推伸而出,連續(xù)三次。 此名三展手。 要旨:沉橋發(fā)聲,三展珠橋時要挺胸,力貫兩臂。 實戰(zhàn):當(dāng)我勢如上式時,若敵出手截我中臂,我即沉抽后,反夾其臂。此乃洪拳之拑夾手法。 ![]() |
|
圖解:承上式。靜心注力于兩手大拇指及手腕下,隨后變四指撐天掌向前推出(惟拇指直向)。同時口出“嗬”聲,眼視前方(如圖);然后將勢定住。 此名定金橋。 要旨:貫力于橋手指掌之中,推掌時頭要平,腰不可太挺。 實戰(zhàn):此法用于推敵。通常在以迫橋格開來拳后發(fā)出。若敵較近我身,亦可以尋其空虛之處,用此掌推擊之。 注示:此定金橋,為洪拳十二橋手之一。其旨仍以練橋力為主。習(xí)者要注意貫力于手臂之中,沉穩(wěn)而出。若只求技擊,不重內(nèi)功,則技擊終顯淺薄。 ![]() | |
圖解:承上式。將原二字拑陽馬向外略轉(zhuǎn),上身一坐,成插腰坐馬勢;同時飛肘拋,掌心向上,置于耳下. 要旨:坐四平八分馬,連續(xù)拋上下數(shù)次。每次皆發(fā)“滴”字音。 實戰(zhàn):此勢為短打手法。當(dāng)我定金橋時,若敵趁勢向我抱撲而來,我即可一坐馬,以此拋手擊他。 注示:此勢以坐勢練馬,以拋練頂力。坐馬拋一穩(wěn),則擊人之力倍增。 相傳練習(xí)此法,乃取兩沙包,坐馬拋,左右擊之。 ![]() | |
|
圖解:承上式。左右兩足內(nèi)轉(zhuǎn),隨后腰身一挺聳起,兩掌向下,運至胸前腋底一拍,立即朝前標(biāo)出,口出“系”聲(如圖)。 要旨:變四平馬為二字拑陽馬,掌指標(biāo)直,腰身挺起。 實戰(zhàn):若我拋中敵,即可隨發(fā)此勢,沉掌一拍,立變標(biāo)指插其喉頸要害。 注示:此雙寸橋,又名雙標(biāo)串掌,乃洪拳十二橋手中之寸橋;其力在指端而出手如劍。 然欲使十指如劍,則須練硬功。其練功方法,容候另述。 ![]() | |
|
|
圖解:承上式。以內(nèi)合二步半收馬,三挪而雙腳合攏;同時與之對應(yīng),將分金兩拳分三次后收,最后人成立式,藏拳腰后(如圖)。 要旨:收拳時出“嗬”音,呼出濁氣。 實戰(zhàn):此勢為洪拳之呼吸氣法,以備下勢之展開。 注示:洪拳講究運氣調(diào)息,以為內(nèi)功基礎(chǔ)。此時將濁氣吐盡,則下勢隨時可開。 ![]() |
|
|
圖解:承上式??诎l(fā)“”一聲長響,兩拳隨聲一劈拉開,左右與肩平;身略傾斜,目視左拳,馬成子午(如圖)。 要旨:拳隨聲變,身略傾斜。 實戰(zhàn):此勢由金剪手變化而來。金剪手是截,此勢是劈掛,合而為洪拳中有名之截掛勢。 凡金剪手之用,無非一般一掛?;蛴山刈儝?,或由掛變截;皆是硬橋硬打,十分有力。 注示:平常單練此散手招式,便足以防身。 ![]() |
圖解:承上式。左拳不變,右拳變一指掌(即單伸食指,余四指微曲);然后合口用鼻,連發(fā)“唔、唔、唔”三聲,右手一指掌隨聲悠然轉(zhuǎn)向胸前,掌心向外(如圖)。 此名外膀手。 要旨:右掌轉(zhuǎn)至胸前后,目視左拳。 實戰(zhàn):此勢旨在修煉內(nèi)力,不作技擊論。 注示:傳統(tǒng)洪拳,以三大手為根,三大馬為基。所謂三大手,即一橋二剪三膀手。 一橋指十二枝橋,即剛、柔、迫、直、分、定、寸、提、留、運、制、訂十二手橋。 二剪指上、中、下、左、右五種十字金剪手。 三膀手即內(nèi)膀手和外膀手。 而三大馬即是子午馬、四平八分馬及二字拑陽馬。 學(xué)者若如能悉知此橋、膀、剪、馬, ![]() | |
|
|
圖解:承上式。將對膀之左拳移至胸前,再一沉靜;隨將原胸前之右掌往右展開,同時左拳向左方劃出,合口發(fā)“唔”一聲(圖1)。 要旨:右掌左拳同時展開,目視左拳。 實戰(zhàn):此勢亦主練橋手功夫,不言技擊拆義。 其由前勢之外膀合橋變?yōu)橥獍蛘箻?,名外膀手二?nbsp; 注釋:洪拳十二橋手中之剛橋,固無一定之勢;但凡兩手展開,沉勁逼力,橋手剛硬者,皆以名之。如此式即是。 第二十六式柔橋內(nèi)膀 圖解:承上式。右子午馬不變,將外膀手之左拳右掌收回胸前,同時合口用鼻連發(fā)“唔、唔、唔”三聲,以氣帶手回合。隨后再轉(zhuǎn)左弓右箭子午馬,合口鼻發(fā)“唔、唔、唔”三聲,同時將左拳右掌徐徐推出(圖2)。 要旨:先收拳掌,再轉(zhuǎn)馬徐徐推出。 實戰(zhàn):此勢由外膀手化內(nèi)膀柔橋,主旨仍在修煉內(nèi)功。 大凡柔橋,出手必緩,以逼生內(nèi)力為要。此式一抽腕指,內(nèi)功頓生。 內(nèi)功厚則技擊自強。 注釋:洪家剛橋之出,宜雄猛沉穩(wěn);而柔橋之出,則宜緩慢,務(wù)必沉逼內(nèi)力而發(fā)。 第二十七式內(nèi)膀之二 圖解:承上式。從柔橋內(nèi)膀手中,轉(zhuǎn)右勢子午馬,將原拳掌向內(nèi)一反,兩爭往外飛出頂去,同時口發(fā)“嘀”一聲(圖3)。 要旨:拳掌內(nèi)反接兩爭飛頂要猛。 實戰(zhàn):此勢專練飛爭側(cè)擊。實戰(zhàn)中,若敵從我兩側(cè)來攻,我即可以此飛爭撞地。 注釋:洪拳以外膀手為長橋,以內(nèi)膀手為短橋。合外內(nèi)膀手之勢,則遠近并濟。 長橋以拳掌打人,短橋則以爭膊撞人。其勢雖異,其勁同剛。 第二十八式訂橋 圖解:承上式。馬轉(zhuǎn)左弓右箭步,同時左拳向上一抽,右掌向下一按,口出“的”一聲(圖4);緊接著再口發(fā)“嗬”一聲,原勢不變。 此名訂橋。 要旨:抽拳按掌,左弓右箭,“嗬”聲吐氣。 實戰(zhàn):此勢練轉(zhuǎn)馬與上下變橋,其旨亦在練內(nèi)功逼力。 注釋:據(jù)前輩洪拳名家所言,此訂橋又叫“釘橋”。謂抽拳一提,打人如入釘故。與鳳眼拳之長手釘人不同。 |
圖解:承上式。左腳前開并扭身右轉(zhuǎn),成右子午馬勢;同時左拳順勢拋出,右手變?nèi)?,在轉(zhuǎn)馬時向上一抽,蓋住頭頂,口喝一聲“”(圖5)。 要旨:左拳拋出,右掌遮頂,“”一聲,目視左拳。 實戰(zhàn):此勢左攻右守,義在護頭。但在此其旨仍在練拳、掌、爭、膀、馬之勢與力。 注釋:此勢左拋拳,右遮頂,乃洪拳之上路膀手攻防法。 大凡初練此勢,學(xué)者一般皆不能領(lǐng)悟“”二音之妙,而時有忽略。須知此二音最為緊要,為逼生內(nèi)力之法??v覽鐵線拳功法,無不以聲助氣,以氣催氣??梢娐曇糁l(fā),為洪拳大要。學(xué)者當(dāng)謹記之。 第三十一式托掌 圖解:承上式。扭身左轉(zhuǎn),成高樁四平八分馬(又叫“立四平”);隨之將左拳收至腰中盆骨,右掌拋爭向上一托,口出“系”一聲(圖6)。 要旨:馬成立四平,右掌托起在耳下肩膊之間。 實戰(zhàn):此式練高勢單臂拋爭托掌。用于實戰(zhàn),則可打近身之?dāng)场?nbsp; 注釋:洪拳拋爭手有雙拋爭與單拋爭之別;此勢是單拋爭,要留意于高馬逼力,腰要插穩(wěn),兩腳務(wù)求生根。 第三十二式定金橋 圖解:承上式。左拳在腰不動;右掌從肩上收至腋下,變四指撐天勢,隨著口中發(fā)出“嗬”聲長響,徐徐推出(圖7)。 要旨:逼力于右掌四指;沉爭落膀,“嗬”聲長呼吐氣。 實戰(zhàn):此勢旨在在練撐天指之內(nèi)功。 注釋:相傳此法為福建少林寺覺因和尚所創(chuàng)。修習(xí)日久,則內(nèi)氣外發(fā),出掌如放電。人若觸之,手腳立痹。 第三十三式側(cè)身寸橋 圖解:承上式。拉開右腳并轉(zhuǎn)身左扭,成左弓右箭子午勢;此時右腳尖微向內(nèi)彎,左拳在腰不變。接著右掌向上一托,再一下沉成直橋手標(biāo)出,同時口喝一聲“吃”(圖8)。 要旨:轉(zhuǎn)身成左子午馬;右臂側(cè)身標(biāo)出時,大喝一聲“吃”,出聲沉雄。 實戰(zhàn):此側(cè)身寸橋之勢,乃練單臂標(biāo)指之功,專擊敵之腰脅軟骨。洪家稱之為劍手或劍臂手。 注釋:此寸橋劍臂,力隨喝出,聲勢震人,勁力雄猛,充分體現(xiàn)出洪拳之固有特色。 以往練橋手,常以臂帶鐵環(huán)為法:兩臂各帶十至十六個鐵環(huán),一練則當(dāng)當(dāng)聲響,十分有趣。今此法漸已失傳,殊為可惜。 第三十四式制橋 圖解:承上式。扭身轉(zhuǎn)右拖左腳,成立勢四平八分馬;左拳在腰不變,右掌收回提至耳邊,再徐徐下運至臍一揸成拳,同時口喝一聲:“揸”(圖9)。 此名單制橋。 要旨:收左腳轉(zhuǎn)高四平馬;右掌制手成拳。 實戰(zhàn):此勢為下截手法,乃洪拳十二橋手之一。實戰(zhàn)中敵若一拳打我中部,我即可以此勢制之。 注釋:在洪拳中,制橋分雙制橋與單制橋兩種。前第十九式是雙制橋,此則為單制橋。凡下截手法,通稱制橋。 第三十五式分金橋 圖解:承上式。將左右兩手抽上胸前,交加成中金剪手;接著合口發(fā)“唔”一聲,雙拳一逼向左右兩旁斜劈而出(圖10)。 要旨:先口出“唔”聲,再逼力發(fā)拳分劈左右,然后“嗬”聲吐氣三次。高樁四平馬不變。 實戰(zhàn):此勢由制橋變十字手,從十字手變分金拳,旨在練拳勢之變化,并不拘于具體拆招。 注釋:鐵線拳古譜將第二十二至第三十五式作為一段,分左右兩邊演練。即先從右扇面子午馬練起,至第三十五式止;然后左右轉(zhuǎn)換,從左扇面子午馬練起,至第四十九式止。請看以下圖示。 第三十六式扇面子午(左勢) 圖解:承上式。右腳前開一步,左轉(zhuǎn)身成左子午馬,同時雙拳從背后抽至胸前交加一截,成中金剪十字手;隨之合口閉氣,鼻發(fā)“唔”一聲(圖11)。 要旨:與第二十二式相同。 實戰(zhàn):此勢用于攔截左方來拳,又名左金剪。 注釋:從此式開始,為左勢拳馬之練習(xí)。 第三十式七開弓射雕(左勢) 圖解:承上式。口發(fā)“”一聲長響,兩拳隨聲一劈拉開,左右與肩平;身略傾斜,目視右拳,馬成子午(圖12)。 要旨:與第二十三式相同。 實戰(zhàn):參見第二十三式。 注釋:略。 | |
|
圖解:承上式。右拳不變,左拳變一指掌;然后合口用鼻連發(fā)“唔、唔、唔”三聲,左手一指掌隨聲悠然轉(zhuǎn)向胸前,掌心向外(圖13)。 要旨:左掌轉(zhuǎn)至胸前后,目視右拳。 實戰(zhàn):參見第二十四式。 注釋:略。 第三十九式外膀手二(左勢) 圖解:承上式。將對膀之右拳移至胸前,再一沉爭;隨將原胸前左掌往左展開,右拳同時向右劃出,合口發(fā)“唔”一聲(圖14)。 要旨:左掌右拳同時展開,目視右拳。 實戰(zhàn):參見第二十五式。 注釋:略。 第四十式柔橋內(nèi)膀(左勢) 圖解:承上式。左子午馬不變,將外膀手之左掌右拳收回胸前,同時合口用鼻連發(fā)“唔、唔、唔”三聲,以氣帶手回合。隨后再轉(zhuǎn)右弓左箭子午馬,合口鼻發(fā)“唔、唔、唔”三聲,同時將左掌右拳徐徐推出(圖15)。 要旨:參見第二十六式。 實戰(zhàn):與第二十六式同。 注釋:略。 第四十一式內(nèi)膀之二(左勢) 圖解:承上式。從柔橋內(nèi)膀手中,轉(zhuǎn)回左子午馬勢,隨之拳常向內(nèi)一反,兩爭往外飛頂出去,同時口發(fā)“嘀”一聲(圖16)。 要旨:參見第二十七式。 實戰(zhàn):與第二十七式同。 注釋:略。 第四十二式訂橋(左勢) 圖解:承上式。馬轉(zhuǎn)右弓左箭子午勢,同時右拳向上一抽,左掌向下一按,口出“的”一聲(圖17);接著再口發(fā)“嗬”一聲,原勢不變。 要旨:參見第二十八式。 實戰(zhàn):與第二十八式同。 注釋:略。 第四十三式柔橋(左勢) 圖解:承上式。扭身向左轉(zhuǎn)正面,成二字拑陽馬;同時將原按下之左指掌抽上至胸,合口鼻發(fā)“唔”一聲,將右拳左掌徐徐向前推出(圖18)。 要旨:以聲催力,徐出右拳左掌。 實戰(zhàn):參見第二十九式。 注釋:略。 第四十四式遮頭(左勢) 圖解:承上式。右腳前開并扭身左轉(zhuǎn),成左子午馬勢;同時右拳順勢拋出,左手變?nèi)?,在轉(zhuǎn)馬時向上一抽,蓋住頭頂;口喝一聲“”(圖19)。 要旨:右拳拋出,左掌遮頭,“”一聲,目視右拳。 實戰(zhàn):此勢右攻左守,旨在護頭;但在此為主練拳、掌、爭、膀、馬之勢與力。 注釋:參見第三十式。 第四十五式托掌(左勢) 圖解:承上式。扭身右轉(zhuǎn),成高樁四平八分馬;隨之將右拳收至腰中盆骨,左掌拋爭一托,口出“咝”一聲(圖20)。 要旨:馬成立四平,左掌托起在耳下肩膊之間。 實戰(zhàn):參見第三十一式。 注釋:略。 第四十六式定金橋(左勢) 圖解:承上式。右拳在腰不動;左掌從肩上收至腋下,變四指撐天勢,隨著口中發(fā)出“嗬”聲長響,徐徐推出(圖21)。 要旨:逼力于左掌四指,沉爭落膀,“嗬”聲長呼吐氣。 實戰(zhàn):參見第三十二式。 注釋:略。 第四十七式側(cè)身寸橋(左勢) 圖解:承上式。拉開左腳并轉(zhuǎn)身右扭,成右弓左箭子午勢;此時左腳尖微向內(nèi)彎,右拳在腰不變。接著左掌向上一托再下一沉,成直橋手標(biāo)出,同時口喝一聲“吃”(圖22)。 要旨:轉(zhuǎn)身成右子午馬;左手標(biāo)出時,大喝一聲“吃”,出聲沉雄。 實戰(zhàn):參見第三十三式。 注釋:略。 第四十八式制橋(左勢) 圖解:承上式。扭身轉(zhuǎn)左拖右腳,成立勢四平八分馬;右拳在腰不變,左掌隨之收回提至耳邊,再徐徐下運至臍前一揸成拳,同時口喝一聲“揸”(圖23)。 要旨:高四平馬;左掌制手成拳。 實戰(zhàn):參見第三十四式。 注釋:略。 第四十九式分金橋 圖解:承上式。將左右兩手抽上胸前,交加成金剪手;接著合口發(fā)“唔”一聲,雙拳一逼向左右兩旁斜劈而出(圖24)。 |
|
| 實戰(zhàn):與第三十五式同。 注釋:左勢拳馬練習(xí)至此式止。此段共十幾式,為鐵線拳之重點,故不嫌重復(fù),分左右兩勢演練,旨在使習(xí)者扎下堅實之橋馬功夫基礎(chǔ)。 第五十式扇面十字手 圖解:承上式。右腳踏上一步,左腳隨之跟上,并扭身左轉(zhuǎn)成左子午馬勢;然后鼻“唔”一聲,雙手抽上至頸前,成十字中金剪手(圖25)。 要旨:鼻“唔”一聲發(fā)力,抽手成金剪勢。 實戰(zhàn):此勢寓守于攻。當(dāng)我成分金橋勢時,中門大開,若敵趁虛一拳打入,我即可上馬出此十字手,剪閘其腕臂。 注釋:此逼馬金剪十字手,乃洪拳大技;一旦中人,非傷即殘。故用時不可不慎也。 第五十一式雙遮手 圖解:承上式。轉(zhuǎn)身向后,變左面子午馬為右面子午馬,同時左右兩拳一沉化掌,隨即分別由左右環(huán)上頭頂,左掌在上,右掌在下,并鼻發(fā)“唔”一聲(圖26)。 此名雙遮手,雙名天靈蓋陰掌手。 要旨:陰掌遮頭,力貫指端。 實戰(zhàn):此勢旨在修煉陰掌之內(nèi)功。 注釋:此陰掌雙遮手,專練架橋護頂,乃洪拳護身大手法之一。 第五十二式白虎獻掌 圖解:承上式。子午馬不變,兩手沿左右環(huán)運而下至胸脅間;然后口發(fā)一聲“”,兩掌同時往上一托,成虎爪勢(圖27)。 要旨:托掌要短促有力,并屈指成虎爪。 實戰(zhàn):此勢為由上轉(zhuǎn)下之托打掌法,又名兜托。用于兜擊下頦。 注釋:此白虎獻掌,上托時要注神于十指虎爪。 洪拳之托掌,內(nèi)藏爪勢;實戰(zhàn)中兩掌一兜敵之下頦,立出虎爪劃下,堪稱犀利無比。 第五十三式猛虎爬沙 圖解:承上式。子午馬不變;兩手虎爪隨口中長嘯一聲“嘩”,逼力徐徐抓下,再向后撈起(圖28)。 要旨:“嘩”聲長出,虎爪徐下向后撈起。 實戰(zhàn):此勢既可以爪抓人,又可變擒拿法。凡虎爪,皆有此用。 注釋:虎爪一勢,與豹爪、鷹爪、螳螂爪、獅爪、龍爪、鶴爪等其它爪勢,形異而義同,均為鐵鉤鐵指,以抓人面首為主。 但此勢虎爪,不作猛抓之用,乃徐徐而出,其旨仍在練內(nèi)力,以期達到爪如鐵鉤之境。 昔時虎爪練法,初以一石鑿五孔,將五指插入孔中提起,反復(fù)多次。力達指端后,則練抓砂石之包;最后練抓竹筒,至一揸即爆,便告功成。 第五十四式定金橋 圖解:承上式。兩足移正,身左轉(zhuǎn),成立勢四平八分馬;接著將后撈虎爪變掌一抽提至耳下肩上,再一沉至腋下,徐徐向前推出(圖29)。同時開口吐氣,發(fā)出“嗬”聲。 要旨:馬轉(zhuǎn)高四平,掌為四指撐天勢。 實戰(zhàn):此勢為推擊手法。但在此仍以練掌指內(nèi)功為主旨。 注釋:洪拳定金橋,分單臂金橋與雙臂金橋兩種。單臂金橋為一拳藏腰,一掌推出,如第三十二勢。此勢則為雙臂定金橋。 |
第五十五式虎嘯龍吟 | |
|
圖解:承上式。扭身右轉(zhuǎn)成右子午馬勢;同時右手合指一運(掌心向下),上頭遮頂,左手成拳向上頂出,口發(fā)“”一聲(圖67)。 要旨:偏身成右子午馬,右遮頭;口出“”一聲時,逼氣于胸。 實戰(zhàn):此勢旨在練上勢橋馬。其提手蓄力,貫氣入胸,則主練宗氣。 拆義可參看第三十式。 注釋:經(jīng)云:有氣有力,以氣生力。此勢提手蓄力,從下丹田引氣入胸,名曰貫宗氣。宗氣一足,內(nèi)功逼生。 第六十八式托掌 圖解:承上式。左扭身變立正四平八分馬;左手收拳藏腰,右掌環(huán)運而下復(fù)向前上方一兜,成托掌勢;口喝一聲“吃”(圖68)。 要旨:身成正四平馬;左拳收腰,右掌猛向上托,拋肘時喝聲助力。 實戰(zhàn):此勢旨在練托掌拋肘。實戰(zhàn)中,用此勢可同時擊人胸頸。 注釋:此托掌手,其實是直肘手法;又稱拋肘、頂肘、撞肘。其義不在于掌而在于肘。 第六十九式虎嘯龍吟 圖解:承上式。正四平馬與右手托掌勢不變,將藏腰左手曲拳伸出,接著開口發(fā)三聲“”音,右肩膊與托掌隨聲搖擺幾次(圖69)。 要旨:在“”聲中搖動肩掌。 實戰(zhàn):此勢旨在借肩擺之勢,練肩膀之力;仍不從技擊開論。 注釋:據(jù)前輩洪拳名家何華先生言,洪拳六大肘法,其力猛與不猛,功夫全在此虎嘯龍吟一勢。若久練得法,可使人肩背肌肉雄厚,漸生千斤之力。 第七十式寸橋 圖解:承上式。左腳踏前一步,隨即左扭身成左子午馬;接著身略左斜,兩腳尖微向內(nèi)彎,收左拳至腰,然后口出“”一聲,右手合成指掌往右側(cè)直標(biāo)而出(圖70)。 要旨:左身子午馬,兩腳尖微向內(nèi)彎;右指掌隨“”聲標(biāo)出。 實戰(zhàn):此寸橋與第三十三式側(cè)身寸橋相同,亦可插人如劍。但在此不從技擊開論,而主蓄力于右手,以練標(biāo)勁。 注釋:洪拳寸橋手有單雙之分。雙寸橋從正面而出,單寸橋則側(cè)身而出。 第七十一式制橋 圖解:承上式。身向右轉(zhuǎn),收子午馬成四平八分馬;左拳在腰不動,右掌圈向一運,隨分三節(jié)握拳,再提上肩膊,徐徐運力向下冚壓,口出“”一聲(圖71)。 要旨:馬變四平;右手變?nèi)瓋萋?,力要沉穩(wěn)。“”一聲助勁,應(yīng)有勢不可讓之氣概。 實戰(zhàn):此制橋旨在練冚壓功夫,手法屬橫橋一類。實戰(zhàn)中用以截消直拳。 注釋:制橋之名,取自壓制之義。不論敵是以火箭槌還是以水浪拋槌等直拳打來,我皆可以此截之、壓之、逼之,遏止其進攻。 第七十二式分金槌 圖解:承上式。立四平馬不變,將左右兩拳抽上胸中,成十字交加金剪手,然后逼力向內(nèi),合口閉齒,發(fā)出“唔”一聲,雙拳同時向左右掛劈而出(圖72)。 要旨:先成金剪手,再雙拳分開劈出。身形猶如金字。 實戰(zhàn):凡分金槌一勢,皆從十字金剪手變化而來(所謂“分金”,即金剪分開劈出之義)。金剪為截,分金為劈,一守一攻,硬橋逼打,皆屬洪拳中之強打手法。 注釋:此勢乃洪拳之中路劈掛手。據(jù)前輩洪拳名家邱全先生言,分金槌內(nèi)實藏一金字肘,即雙肘后撞之肘法;可在被人夾抱時使用。又言十字金剪手可變鎖喉叉手,直可取人性命。 第七十三式十字手 圖解:承上式。右腳先踏前一步,接著左腳再踏前一步,變馬勢為二字拑陽馬;然后合口閉齒“唔”一聲,立即將原分金槌之左右兩拳一抽,成十字交加手,架在胸喉之前(圖73)。 要旨:馬變二字拑陽,手成十字金剪。 實戰(zhàn):當(dāng)我勢如上式時,若敵一拳朝我胸喉打來,我即可以此手攔截;再變叉手立鎖其喉。 若敵擊我頭頂,則應(yīng)以遮天手擋之。 注釋:十字手變鎖喉手之法,一出即系人命;故歷代秘而不傳,懼其濫用也。 第七十四式遮天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動,十字雙拳化掌向上一托;同時口吐濁氣,開口發(fā)“嗬”一聲(圖74)。 | |
|
實戰(zhàn):此勢用于截橋護頂。若敵一拳劈頭而來(所謂“二郎開山”),我即可取此勢遮擋,護住頭部。 注釋:此遮天一勢,乃洪拳金三剪中之上金剪,專護頭部。洪拳于攻防之中,十分注意護頭;其法有單遮頭(第三十式),雙遮頭與此十字手遮頭,習(xí)者當(dāng)熟悉之。 第七十五式飛鴻翼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變,原遮天雙掌在口出“吃”一聲同時,從上分左右一割而下,落至盆骨上(圖75)。 要旨:雙掌割下后掌心向下,掌根貼骨,指成虎爪,形如鳥翼。 實戰(zhàn):當(dāng)我遮頭時,若敵來拳打我胸腋兩側(cè)“空門”,我即以此勢割下護肋,連消帶打。掌變虎爪,為此式制敵之要。 注釋:此飛鴻翼,變化有二:一可變直臂向左右爪下;二可變垂胸爪下。前者須兩肘挾腋微后而下;后者則兩肘一頂,貼胸前落下。 第七十六式韋馱獻杖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變,將盆骨邊雙掌在口出“”一聲之同時,沿胸向上一托,至肩膊前(圖76)。 要旨:“”一聲雙掌托起如獻杖,掌心朝天,形似槌橋。 實戰(zhàn):此勢為護中手法。當(dāng)我飛鴻翼時,若敵一拳中入,我出此勢,即可逼開其拳。 但在此則以練運手逼橋之內(nèi)為主。 注釋:洪手于修煉上托下割、內(nèi)運外運方面,可謂不厭其煩。此誠有深義在也??v觀中國拳術(shù),萬千招式,不外乎于一橫一豎一圈一點一交加??梢娙f法同宗,萬源同源。習(xí)此鐵線拳,亦可由一而致全矣。 第七十七式雙遮頭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變;將肩前兩掌,往兩肋旁一沉,然后順熱一提運至左右頭角,成雙掌遮頭勢(掌心向下);同時口出“”一聲(圖77)。 要旨:雙掌對角遮頭,掌尖相向;“”一聲要響。 實戰(zhàn):此勢不從技擊開論,旨在練高冚手,擴肩開胸。此時氣在胸肋,再由胸肋貫于指端。 注釋:昔日廣州西關(guān)洪拳名家黃三,擅長此遮頭手,號稱“鬼手”;與另一洪拳高手“鬼腳”譚三齊名。其人矮細,臨敵時常從遮頭入勢,再立變下爪取襠,手法神出鬼沒。由是出奇制勝,自成一絕。 據(jù)黃三云,凡矮人練拳,必要精遮頭勢。只有守穩(wěn)頭部,方能放馬攻入。 第七十八式迫橋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動;口喝一聲“”,雙肘向下一沉,雙掌變陽掌(掌心朝天)虎爪向胸前托起(圖78)。 要旨:“”一聲沉肘豎橋托掌曲爪,一氣呵成。要在逼肘挾腋。 實戰(zhàn):此在練沉肘逼腋之功,不作技擊論。 注釋:挾手為洪拳一大特點;其挾肘挾腋,一向并重。此勢迫橋,乃挾腋手。實戰(zhàn)中,若人被此手挾住,再遭我前臂一壓,則雙臂多斷,再不能舉。學(xué)者切莫不看也。 第七十九式定金橋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變;雙托掌從胸前提至左右兩耳旁,然后兩肘往后一頂順勢帶掌下至腋間;接著口發(fā)“嗬’一聲長響,兩掌變四指撐天推出(圖79)。 要旨:雙掌推出時指掌頂力撐起;“嗬”聲長出,自然催勁。 實戰(zhàn):此勢旨在練習(xí)將內(nèi)力逼上掌指間推出。久之可見指掌發(fā)紅發(fā)勢,則其功驗。拆義參見第十六式。 注釋:相傳練此定金橋,除帶鐵環(huán)外,尚有推墻壓樹之法。練時徐徐將力壓向墻壁或樹身,久而能成洪家有名之推山掌。 第八十式雙寸橋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變;將四指撐天掌收回肩前,略一沉肘,合并四指;接著口發(fā)“”一聲,兩掌向前直插標(biāo)出(圖80)。 要旨:十指并攏標(biāo)出;“”聲短而有力。 實戰(zhàn):此勢標(biāo)出如劍,主擊人前胸。 注釋:相傳修煉此勢,不僅要內(nèi)功運氣,尚須外習(xí)硬功。其法一日三次,先以指尖插沙,繼而插山泥碎石;至一插可入牛皮,方告成功。 第八十一式十字手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變;原標(biāo)指兩掌分三節(jié)握拳,疾抽回胸前,成十字手勢,同時口出“唔”一聲(圖81)。 要旨:十字手右拳在外,左拳在內(nèi);右勾左壓。 實戰(zhàn):此勢內(nèi)收一閘,由長橋變短橋,化攻勢為守勢。 注釋:此十字手為洪拳有名之內(nèi)截手法,一旦截人,手臂立斷。 第八十二式分金拳 圖解:承上式。開步插腰下坐,變拑陽馬為四平八分馬;同時口出一聲“唔”,胸前十字手一分,兩拳向左右迅猛劈出(圖82)。 要旨:轉(zhuǎn)坐四平大馬;“唔”一聲要響,兩拳劈掛而落。 實戰(zhàn):此勢坐馬劈拳,力雄千鈞,出拳猶如錘擊。中人頭首則顱爆,中人胸腹則五臟俱裂。堪稱可畏。 注釋:此分金拳,大劈大掛,俗稱金瓜錘,又名金掛槌,功力足者,可以裂石。 第八十三式二虎潛蹤 圖解:承上式。分三步將四平大馬收成二字拑陽馬;同時分金棹雙拳亦分三次隨馬同步回收至腰后;口出“嗬”聲,噴出濁氣(圖83)。 要旨:收馬藏拳;配合馬步發(fā)出“嗬”聲。 實戰(zhàn):此勢旨在吐故納新,將練功時體內(nèi)產(chǎn)生之廢氣排出,而納回清氣;兼練馬橋架步。 注釋:此勢為鐵橋三練功秘法,世罕知之。凡練鐵線拳,不可不知呼吸吐納之法。呼吸絕不可亂。呼吸一亂,不打自傷。學(xué)者當(dāng)慎而又慎。 此外,二虎潛蹤之勢有二,又宜辨別。一為立勢,如第二式。其旨在注力于臂,為變勢之準(zhǔn)備。其二即此勢,又叫拑陽勢二虎藏蹤,外練馬橋架步,內(nèi)則行呼吸吐納功夫。 第八十四式收式 圖解:承上式。藏腰兩手變左掌右拳,由兩側(cè)出舉至與鼻端相平處;同時左腳前出輕吊,右膝微曲(圖84)。最后扭手收拳落至腰間盆骨,垂手收勢。 要旨:右膝曲,左腳吊,掌拳出如日月二字。 實戰(zhàn):此收勢如敬禮,要淡定自如,不可匆促。 注釋:此勢義與開禮同。唯顯示復(fù)明之志始終不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