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中國曾經給一些友好國家送過大熊貓。
比如日本,大熊貓到日本時,那可是萬人空巷,日本刮起了熊貓風。
日本人把沒看過熊貓的人生當成不完美的人生。
那大熊貓是不是中國送出最珍貴的動物呢?
對日本來說,他們得到的最珍貴動物可能不是大熊貓,而是朱鹮。
朱鹮是一種非常漂亮的鳥,羽毛呈粉紅色。這種鳥對日本來說極為重要。
朱鹮的拉丁文叫“Nipponia nippon”,翻譯過來就是“日本的日本”,因為這個東西是在日本發(fā)現(xiàn)的,這個鳥在日本的地位又很高,所以叫日本的日本。
尤其對日本皇室來說,這幾乎就是皇室的象征。日本人的天皇加冕一定要用朱鹮的第一根翅羽作為飾品,日本三位天皇的墓地也用朱鹮來命名。朱鹮身上的朱紅色是日本的國色。
朱鹮曾經廣泛存在于東亞地區(qū),日本也是很多的,日本對這種動物也有特別的保護,但到了明治維新時代,什么東西都放開,導致捕捉朱鹮的也多了起來。最后發(fā)現(xiàn)這種鳥快滅絕時,只有三十來只。
日本想了很多辦法,卻只能看著朱鹮一只只死去。最后,只剩下了六只,日本坐不住了,把所有的野物朱鹮捕捉起來,準確進行人工繁殖,可是怎么弄,這些鳥兒都無法產下幼子。
這時候,日本急了,要是滅絕了,日本天皇以后加冕就跟中國皇帝繼位沒有傳國玉璽一樣,是白板皇帝了。
那怎么辦?
他們想到了中國。中國地大物博,而且工業(yè)也不多,應該有的。
那時候,日本跟中國剛恢復外交關系,日本正式提出請求,那我們就找找唄。
事實上,中國也好久沒有觀察到野生朱鹮了,上次看到還是五十年代。但大家相信,中國一定有朱鹮的。
專家分散四地,到朱鹮可能生活的地方尋找,從東北到秦嶺,跨越九個省區(qū),行程5萬多千米。
最后他們找到了秦嶺。
為了發(fā)動群眾,他們想了一個辦法,在電影前加一個宣傳片,讓大家一起找找,有沒有發(fā)現(xiàn)朱鹮。
那時候,看電影是稀奇事,這種公益廣告大家都特別關心。
很快,老鄉(xiāng)們的情報匯報了上來。
專家根據老鄉(xiāng)的情報去找,結果大失所望,秦嶺野生動物資源豐富,老鄉(xiāng)們見過很多動物,但他們報上來的都不是朱鹮,而是白鷺等類似的動物。
正當大家失望的時候,姚家溝有個老鄉(xiāng)說,這不就是我們那的鳥嘛,我們經常看到。
專家此時已經有些不敢相信了,畢竟錯誤的信息太多了,但報著最后一線希望去看看。
一看,就中大獎了。
在這個姚家溝的山林里發(fā)現(xiàn)了兩個朱鹮聚集點,一共有七只朱鹮,四只成年朱鹮,三只幼朱鹮。兩個家庭。說明這個群體是有繁殖功能的。
正當觀察時,有一只幼鳥從樹上掉下來。
哇,掉白金裝備了,上啊。
專家沖上前把鳥帶走,送到北京動物園,經過鑒定,這是一只雄性的小朱鹮。
終于發(fā)現(xiàn)朱鹮了。
當?shù)伛R上建起了朱鹮保護區(qū),為了保護這些朱鹮,可是拼了老命,人成為全職保姆,防止蛇偷鳥蛋等等,可謂費盡心機。這其中,日本人也錢也出力。
七只朱鹮其中的一只就送到日本準備配對,日本有一只母鳥。但中國雄鳥過去之后沒有配對成功。原因之一,朱鹮有一個習性,就是一夫一妻,甚至對愛情很忠貞。配偶死去之后,通常不愿意再結新歡,所以朱鹮也叫愛情鳥。另外,日本那只母鳥太老了,其實沒有能力跟中國雄鳥配對了。
到了1998年,中國送了一對,雄雌各一只。分別叫友友跟洋洋。友當然是友誼。洋是因為這個鳥是陜西漢中洋縣發(fā)現(xiàn)的。
到了日本之后,這一對夫妻很給力,很快就生了一只雄鳥。當時出生時,全日本直播,比大熊貓出生更熱鬧。
后面,我們又陸續(xù)送了一些過去。一是為了友誼,二是為了保護。我們有協(xié)議,送到日本的鳥生下的孩子一半歸中國,一半歸日本。
現(xiàn)在中國有三千多只,曾經快滅絕的日本朱鹮也有了五百只。
兩國的朱鹮聯(lián)系很緊密,日本環(huán)境部的人特別害怕日本領導人突然神經刀,搞得兩國關系緊張,那鳥類交流就不太方便了。
那中國這邊是怎么保護的呢?
這一點上,朱鹮的發(fā)現(xiàn)地洋縣貢獻特別大。
發(fā)現(xiàn)朱鹮后,朱鹮生活的區(qū)域馬上劃為了重點保護區(qū)域,農田再也不能施化肥,農藥更是想都不用想。因為朱鹮主要是從農田里覓食。要是施化肥,很可能對朱鹮造成影響。
不施化肥,產量怎么提高呢?
為了保護這種國寶,洋縣的人放棄了農業(yè)產量,寧愿少收糧食,但他們發(fā)現(xiàn),他們需要放棄的還有很多,比如大型工業(yè)。
洋縣土地平坦,原本是一個很合適搞工業(yè)的地方,但為了保護朱鹮,洋縣放棄了大工業(yè)的發(fā)展,只能發(fā)展一些環(huán)境影響較少的工業(yè)項目,比如酒的釀造。
在中國大發(fā)展的時代,做出這樣的決定,不僅僅是愛護動物的心,還需要做出實際的付出。
到了后面,洋縣經濟落后,縣里有不少的貧困戶。洋縣也成為國家級的貧困縣。
鳥進人就退嗎?
曾經在洋縣華陽古鎮(zhèn)保護過大熊貓的生物學家潘文石教授曾經說過一段話,人與動物是可以共享這顆藍色星球的。
為了保護朱鹮,不能使用化肥農藥,不能搞重工業(yè),那人與朱鹮怎么共存呢?
生機還是來了。
2005年,專家在中國各地進行土壤分析,尋找合適推廣有機農業(yè)的土地。
來到洋縣,他們研究后,大吃一驚,洋縣的土壤竟然這么好,農藥殘留幾乎為零。
在得知朱鹮的故事后,他們才恍然大悟,洋縣人已經三十多年沒用過農藥了,這些土壤是最為綠色的土壤。
這簡直是最佳的有機農業(yè)推廣基地。很快,洋縣成中國第一批有機農業(yè)示范縣。
在這片土地上,產出了越來越多有特色的農業(yè)產品。
有食補國寶的洋縣黑米,這是米中之王,自漢武時,就是皇家貢品。
有富含各種微量元素的有機五彩米。
有用黑米制作的黑米茶,可以去疲勞。
有黑米制作的黑米糊,用來做早餐,帶來一天的活力。
黑米釀造的黑米酒
中華老字號的謝村黃酒
、古秦洋牌系列白酒……
引進臺灣寶島的有機黃金梨,還有有機大櫻桃、有機藍莓……
洋縣人正走出了自己獨特的有機之路,為社會奉獻出越來越多的優(yōu)質產品。
而洋縣的國寶動物不僅僅有朱鹮,還有野生大熊貓
還有羚牛
還有金絲猴。
我在大咸德的醬油曬場參觀時,天空突然飛來了三只朱鹮,它們在天空來回盤旋,仿若精靈。
人與動物在共享著這片藍天這方水土。而我們有多呵護大自然,大自然就會加倍回饋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