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jīng)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蘭州的顏容,黃河大水車
到了蘭州,有兩樣東西你不得不看,一個是黃河母親像,還有一個是...
蘭州是全國唯一,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黃河母親像位于蘭州市黃河南岸,創(chuàng)作于上世紀80年代,是全國諸多表現(xiàn)中華母親河雕塑藝術(shù)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獲優(yōu)秀獎。
雕塑由“母親”和一“男嬰”組成構(gòu)圖。分別象征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紋和魚紋圖案,源自甘肅古老彩陶的原始圖案。
蘭州黃河文明另一大標志是黃河大水車。
蘭州水車又叫“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自明嘉靖年35年(1556),由段續(xù)發(fā)明了適合于本地使用的黃河水車,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之后黃河兩岸百姓爭相仿效。
黃河自西南流經(jīng)蘭州市境,兩岸皆為谷地,形成“岸高水低”的自然地理,黃河水自然灌溉的難度很大。在沿河兩岸以及夾河灘上架設水車,用水車把黃河水提灌到岸上來,以灌溉附近的菜畦果園,才有了“一個蘭州城,半座瓜果園”之說。蘭州作為省會城市,在過去又是政治重地、軍事渡口,解放初還擁有200余架水車,堪稱“水車之都”。
蘭州黃河兩岸
段續(xù),蘭州段家灘人。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進士,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間,見當?shù)厝擞弥衲驹焱曹?,利用水力激輪旋轉(zhuǎn),提水灌田,功效顯著,便詳察其構(gòu)造原理,繪制圖樣,走訪農(nóng)戶,求教工匠,學習制造方法。晚年辭官后,他返回蘭州,深感蘭州黃河兩岸農(nóng)民屢受干旱之苦,便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聘請工匠,按圖仿制南方筒車,幾經(jīng)探索,幾經(jīng)失敗,終告成功。明末以后,水車在甘肅及寧夏、陜西等地得到廣泛使用,促進了這些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評價曰“功大于天”。
南方竹木筒車
與南方水車相較,蘭州水車首先就是“大”。水車輪輻直徑小的有5-6米,大的將近20米,可以將水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水車建筑總體建一攔水壩,石砌水車巷一條,便于向水車下面聚引河水。石壩還用于固定架設水車的支架。水車制作遵循古老技藝,整個水車除軸端鋼圈外,不用一根鐵釘。輻條盡頭裝有刮板,刮板間裝有等距的斜掛長方形水斗。水流推動刮板,驅(qū)使水車徐徐轉(zhuǎn)動,水斗依次倒挽河水,緩緩上升,當升到輪子上方正中時,斗口翻轉(zhuǎn)向下,將水傾入木槽,由木槽導入水渠,再由水渠引入田間。
巨大的水車輪軸也稱“千年木”,架在石壩上。
雖然大水車的提灌能力很小,但因晝夜旋轉(zhuǎn)不停,從每年三四月間河水上漲開始,到冬季水位下降為止,一架水車大的可澆六七百畝農(nóng)田,小的也能澆地二三百畝,而且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變了黃河兩岸靠天吃飯的局面,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期內(nèi),成為蘭州黃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自電力灌溉技術(shù)普遍應用以后,它才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利用流水為動力的磨坊
黃河水車制作技藝已列入非遺。蘭州市內(nèi)看水車有兩個去處,“蘭州水車博覽園”是以歷史上的“水車園”舊址為基礎復原建設的游覽參觀公園(售票),完全再現(xiàn)了蘭州水車的真實原貌。
2013年蘭州水車博覽園 門票10元
另一處是蘭州水車博覽園,是一處免費開放的公園。
水車博覽園展示了各種水車,和以水為動力的各種工具。
大水車直徑可達15米以上,小水車直徑也有5-6米。
腳踏(手搖)水車
以水為動力的脫谷殼工具水碓
水掛子,一種提升水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