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銖的縮寫是BAHT,讀音是“吧”,為什么泰銖叫泰銖我還到現(xiàn)在都沒有搞明白,可能是翻譯的習慣?不知道,泰銖的流通硬幣共有五種面值,咱們從面值最小的開始欣賞吧:
一、25薩當?shù)恼?/strong>
正面圖像為泰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瑪九世)側(cè)面頭像。
二、25薩當?shù)谋趁?/strong>
背面圖像為落坤佛塔、面額、年號。
這枚硬幣的背面圖像佛寺塔群是位于泰國南部的洛坤(那空是貪瑪叻)古城,建城有1000多年,自古就是佛教中心。洛坤古城曾是馬來半島上最古老和最大的城市。山清水秀,名勝古跡最多。
瑪哈達寺是泰語“偉大的遺跡神龕之寺”之意。是泰國南部重要佛寺,位于洛坤市區(qū),規(guī)模相當大,建筑物眾多,寺中最有名的是一座大金塔,華人稱之為洛坤金塔。相傳757年所建,1157年柏昭是貪瑪速功王執(zhí)政時,佛教處于全盛時期,下令按錫蘭式寺廟仿造改建。那聳入云霄的塔尖離地76米,在塔尖鑲嵌著重達500公斤黃金,遠遠望去金光閃閃,耀人眼目。在寺中左邊的一個小丘上有一個涼亭,據(jù)說這里供奉著佛祖的足跡,關于佛祖足跡有一個美好的傳說。過了佛廊有一群白塔,走過白塔群,有一古老銅鐘上邊刻有“佛歷2230年(公元1687年)7月27日星期五字樣”。據(jù)說到此擊鐘禮佛必獲吉利。過了銅鐘便是神馬殿,有眾神守護。
三、50薩當?shù)恼?/strong>
正面圖像為泰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瑪九世)側(cè)面頭像。
四、50薩當?shù)谋趁?/strong>
背面為泰國清邁雙龍寺,又叫黎·素貼佛塔。
清邁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國家——蘭納泰王朝的首都,是政治、宗教、文化及貿(mào)易中心,因此保留了許多的文化遺產(chǎn),素有“北方玫瑰”之稱。清邁市內(nèi)古跡寺廟隨處可見。每一座古跡都具有其歷史故事及文化特色。其中雙龍寺為素貼山上著名的佛教避暑勝地,此廟坐落在海拔1053公尺的高山上,是一座由白象選址、皇室建造、充滿傳奇色彩的廟宇。
傳說有位錫蘭高僧帶了幾顆佛舍利到泰國,高僧怕人搶走佛舍利,便決定將舍利放在白象身上,任由白象選擇可以建寺供奉舍利的福地。有一天白象隨處游蕩,走上素貼山,走著走著白象就趴下了。于是人們就在白象趴下的地方建了寺,供奉佛舍利。由于山路兩側(cè)有兩金龍守護,所以便叫雙龍寺。
五、1泰銖的正面
正面圖像為泰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瑪九世)側(cè)面頭像。
六、1泰銖的背面
背面圖像為曼谷玉佛寺。
玉佛寺位于首都曼谷大王宮東北角。是大王宮的組成部分,面積占整個大王宮的1/4,是泰國最著名的佛寺,全稱“嘉愿納瑟沙拉南佛院”又稱護國寺,是泰國唯一沒有和尚居住的佛寺,曼谷400多座寺廟中,以玉佛寺最聞名。該寺供奉的68厘米高之玉佛,價值連城,與曼谷的臥佛、金佛一并被列為泰國三大國寶。
玉佛寺整個建筑宏偉堂皇,屋宇亭榭,高塔長廊,或玲瓏剔透,金玉璀璨,或高聳挺拔、宏偉狀觀。幾乎集中了泰國各佛寺的特點,是全國最大的寺廟。玉佛寺體現(xiàn)了泰國古代建筑和藝術的特點,被譽為泰國佛教建筑雕刻、繪畫的藝術瑰寶。
佛寺占地2.1萬平方米,始建于1782年,共有大小寺廟22座,主要建筑有玉佛殿、新天閣、鐘樓、藏經(jīng)殿、佛骨殿、叻達納大金塔等以及回廊壁畫。這些建筑座落在白色大理石制成的臺基上,墻壁上有精致的花紋。四周有高大的八角柱雕、有形象逼真的禽獸,并鑲有五彩繽紛的貝殼和金色飾片。藏經(jīng)殿內(nèi)一座用珍珠鑲嵌的雕漆櫥柜珍藏著早期的佛經(jīng)。
寺內(nèi)裝飾極其富麗堂皇,雕梁畫棟、壁畫滿墻、殿內(nèi)氣氛莊重肅穆。玉佛寺內(nèi)至今還可見到鄭和下西洋帶去的彩瓷片鑲成的松、柏、菊、牡丹和飛鳥圖案的花墻。
玉佛寺的屋頂有尖頂裝飾。這是第一大特點,所謂“尖頂排空、千峰競秀”這在錢幣上反映突出、可謂淋漓盡致。
玉佛是由一塊整體的碧玉雕成的,高68厘米、寬48.5厘米、晶瑩通透、造型優(yōu)美,是泰國最受尊崇的國寶。關于玉佛的來歷,有多種充滿神奇色彩的歷史故事。1434年一個夜晚,泰國北部清萊府的一個佛寺中的佛塔在霹靂的雷聲中倒塌,人們在瓦礫中發(fā)現(xiàn)了一尊佛像。有一天,一位方丈發(fā)現(xiàn)該佛像面部鼻端露出內(nèi)層碧綠的光澤,出于好奇、方丈把佛像表層灰質(zhì)全部剝?nèi)?,展現(xiàn)在眼前的竟是一尊完美無暇的碧玉佛像。1782年曼谷王朝遷都曼谷建造了玉佛寺。
七、5泰銖的正面
正面圖像為泰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瑪九世)側(cè)面頭像。
八、5泰銖的背面
背面圖像為曼谷云石寺。
云石寺,位于曼谷市北的阿育它亞路,又名“大理石寺”,拉瑪五世所建。寺內(nèi)有佛殿、藏經(jīng)閣、長廊、樓閣、佛學院等建筑。其主院建筑全部用意大利運來的大理石建成,氣派豪華,美麗光潔,是泰國佛寺建筑中最富有西方風格的寺廟。
主殿大門兩側(cè)有石獅子守衛(wèi),殿內(nèi)供有一尊高約3米的釋加牟尼金佛。佛殿窗戶仿西歐教堂建筑風格,用彩色玻璃拼裝組成泰國式花格圖案。主佛殿中的清拉佛像是泰國著名彭世洛佛像的復制品。
主殿后面,是一個以云石鋪地的大庭院,廣闊清幽,三面圍著走廊,回廊上陳列著51尊泰國歷代各時期的各種類型的佛像,形象逼真,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融合了中印等佛教造型藝術風格,是19世紀泰國佛教的典范。佛殿后的報廈佛龕中,立有他瓦嚦瓦蒂藝術時期的佛像。此外,還有中國或日本的佛像,寺內(nèi)還建有不少華麗的亭臺,對岸有云石鐘樓,并植有菩提樹。
云石寺白色云石柱和金黃色的屋頂,在陽光下互相輝映,顯得高貴美麗,加上恬靜清潔的園林,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九、10泰銖的正面
正面圖像為泰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瑪九世)側(cè)面頭像。
十、10泰銖的背面
反面圖像為善拉薩塔樓即黎明寺又叫鄭王廟。
鄭王廟是泰國王家寺廟之一。通稱鄭王廟又名黎明寺。位于湄南河右岸的吞武里,始建于1842年大城王朝,是泰國最大的大乘舍利塔,當時名皇冠寺,后改稱昌寺。鄭王廟又名黎明寺,有兩個原因,一是鄭王率軍隊到吞武里時,正好是雞嗚時刻,鄭王下令上岸到瑪喀寺拜佛;二是由于塔高直插云宵,每天總是鄭王廟最早見到黎明迎接太陽的到來,故稱黎明寺。
鄭王廟是紀念泰國第41代君王——民族英雄鄭昭的寺廟,鄭昭是華裔,于1766年領導泰國各族人民奮驅(qū)外敵、重整江山。主塔廟堂現(xiàn)供有鄭昭王像及遺物,殿內(nèi)懸掛中國式燈籠。鄭王廟與曼谷隔湄南河相望、規(guī)模龐大,僅次于大皇宮和玉佛寺,寺院入口處有巨型守護神石像,寺內(nèi)有五座一模一樣的佛塔,一大四小。大塔為79米高的婆羅門式尖塔——巴壤塔,有泰國“埃菲爾鐵塔”之稱,建于1809年。其底座和塔身均呈方型,層數(shù)很多,面積逐層遞減,顯得古樸莊重。周圍是四座與之呼應的陪塔,形成一組龐大而美麗的塔群。這些實心寶塔四面凹位都有一層一層的佛像,從地面到塔尖,都以各色碎瓷片鑲成種種花圖飾。寶塔地基部分繪有巨幅圖畫,該造型生動、雕工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