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藝沙龍 | 投詩問路,《接骨木》與趙曉夢精神靈感棲息地的尋路之旅

在工作和寫作間選擇,在生活和詩歌中往返。2016年底,趙曉夢,這位曾經(jīng)的重慶市首個文學特招生,出版了“擱筆”之后的第二本詩集《接骨木》。《接骨木》面世僅一個多月,已兩次再版。包括馬識途、阿來等數(shù)十位詩壇大咖紛紛點贊,全國40多家報刊、上百家網(wǎng)站進行了連續(xù)報道。新聞寫實,文學寫境,穿梭于雙重角色之間,趙曉夢一次又一次借助詩歌回到“故鄉(xiāng)”。他說,這本詩集更是意在向俄羅斯詩人茨維塔耶娃致敬。

▲詩集《接骨木》

四川文藝出版社

收割著這些發(fā)育良好的玉米

讓這片完整的開闊地失去擋風的墻

讓卑微的靈魂不至于死無葬身之地

讓我伸向大地的手

不再顆粒無收

——節(jié)選自《玉米地》

生活在現(xiàn)代都市中,每個人都各有各的繁忙。趙曉夢除了詩人、作家的身份以外,還是一位扎根傳媒20余年的資深報人。他長期服務于中國第一張都市報《華西都市報》,這是他的正職工作,而寫詩只能算是他的“副業(yè)”。


在傳媒行業(yè)高強度的工作環(huán)境里,趙曉夢的創(chuàng)作時間只能靠擠,“沒事時就琢磨”。早晨步行上班的路上、茶余飯后的閑暇時候、夜晚書房看書的間隙,一次靈感觸發(fā)寫出兩首、三首甚至組詩,日積月累,久久為功。與此同時,他還把自己從那些不必要的應酬中解脫出來,盡可能給寫作留出時間。


如此一年半下來,124首詩最終匯集成為一部《接骨木》。2016年最后一個月,四川文藝出版社將這些作品公開,共計六輯。這是趙曉夢此前由于工作原因“擱筆”10余年后出版的第二本詩集,也是他個人第6部作品。


趙曉夢


接受范兒姐采訪時,趙曉夢始終表現(xiàn)得謙遜、文雅。回顧過去的寫作,他認為是“十分雜亂”的,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都曾是他的創(chuàng)作體裁。直到《接骨木》的成形,他才確信自己找到了寫作方向。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中學生文學寫作者風靡全國。這當中包括現(xiàn)已是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的邱華棟、70后代表性詩人曾蒙,趙曉夢也名列其中?!斑^去我曾經(jīng)為自己是文學少年而沾沾自喜,個人命運也因為文學而改變”。趙曉夢的文學夢想始于13歲那一年公開發(fā)表作品,此后先后奪得過“四川十大文學少年”“全國十佳小記者”等榮譽稱號,作品也陸續(xù)散見于《人民文學》《星星》《詩歌月刊》《詩選刊》等老牌文學刊物。


正是因為在文學領域的天份和成果,他破格被合川二中錄取后,1992年又以免試特招的方式進入西南師范大學(現(xiàn)西南大學),成為重慶市第一個文學特招生。大學期間,他又出版了作品集《愛的小雨》和詩集《給雨取個名》。


1995年即將大學畢業(yè)的當口,趙曉夢被四川日報社選中。那一年的元旦,中國第一張都市報《華西都市報》在成都紅星路創(chuàng)辦。半年后,趙曉夢加盟《華西都市報》社會新聞部擔任記者,文學書寫在此之后更多地讓路于新聞稿件。20余年間,他報道過諸多重大新聞,也一路從記者變成了編輯、主編、編委、副總編輯、常務副總編輯。與此同時,他也堅持不懈創(chuàng)作。傳媒生涯的第六年,作品集《把門打開》亮相;第八年,報告文學作品集《最后一個問題》出版......

詩集《一夜之后》


隨著工作越來越繁忙,趙曉夢險些被迫放棄文學夢想。長達十年未出版?zhèn)€人文學作品的境況,一直讓他心有不甘。2015年,他以極大的毅力和韌性再次歸來,隨后以每年一部詩集的頻率持續(xù)推出新品佳作。


著名作家、詩人、編劇凸凹在讀完《接骨木》后稱,“他是用他內(nèi)心的鄉(xiāng)土、內(nèi)心的農(nóng)耕——他的鄉(xiāng)愁——來對抗、稀釋、平衡他現(xiàn)實中的城市的煩躁、急切和骯臟?!倍鴮τ谮w曉夢而言,這一年半的創(chuàng)作是因為生活的細節(jié)在內(nèi)心澎湃生長,他不僅比以往更有耐心地對待寫作技巧和生活態(tài)度,也更加愿意與人分享萬物生長的力量。

Q&A

聊新作:在激越處觸摸到詩人的心跳

范兒姐:最新詩集《接骨木》與之前5部作品最大的不同點在哪里?在您創(chuàng)作這部詩集前后,經(jīng)歷了怎樣的過程?開始寫下這本詩集的背景是怎樣的?

趙曉夢:對一個寫作的人來說,他的狀態(tài)不應是為了寫作而寫作,哪怕他是專業(yè)作家。所以,我的這本《接骨木》不是為了什么而寫的,也就不存在“經(jīng)歷了怎樣的過程”。在《一夜之后》出版之后,我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寫作的方向感、表達技藝等問題,于是通過寫組詩等方式來鍛煉自己,不斷延展自己詩歌花園的小徑。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思考的深入,讓我的心性更加成熟,更愿意說出自己這個階段對生活的觀察與感悟。要說這部詩集與之前作品最大的不同,我個人認為這部詩集更加有耐心了,對生活和寫作的耐心。


接骨木


范兒姐:我們知道接骨木是一種植物的名稱,為何詩集最終用到這個名字?拋開植物本身,想借此傳遞什么內(nèi)涵?

趙曉夢:接骨木被視為靈魂的棲息地,我第一次接觸到接骨木這個意象,是從俄羅斯偉大女詩人茨維塔耶娃的詩中,當時心靈受到的震憾至今仍在回響。所以后來我不僅寫了一首《接骨木》的詩,也用它作了這本詩集的名字,我想除了這本詩集表達尋求精神上的情感安放地,更是向茨維塔耶娃致敬。


范兒姐:從年少時的文學少年到今天出了6部詩集的詩人,您的創(chuàng)作有沒有隨著閱歷一起變化?

趙曉夢:盡管現(xiàn)在看當初的不少文字顯得十分稚嫩,但不乏直誠。后來因為工作的原因,中途擱筆十好幾年。兩三年前“回歸”,也是“三天不摸手生”,差點放棄,好在堅持了下來,一年一本詩集,我想這些變化都已在《一夜之后》和《接骨木》里了。我個人而言,一是詩歌寫作方向感更明確,二是詩歌樣式更加豐富,寫作技巧也更加成熟了。


范兒姐:截至目前,您在報刊上發(fā)表的作品數(shù)量頗豐。通過大量的創(chuàng)作,您最終想構建起一個什么樣的“文學宮殿”?

趙曉夢:我之前的寫作十分雜亂,一會小說,一會詩歌,一會散文,一會報告文學,直到這本《接骨木》,我才找到著名詩人、《青年作家》和《草堂》詩刊主編梁平在序言里說的“寫作方向”,我堅信他說的“能夠找到自己寫作路徑的人,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然后用心去“深挖一口井”,讓“每一注清泉的涌出都有激越之處”,讓讀者“在激越處觸摸到詩人的心跳”。

談初衷:延伸回望的視線

范兒姐:您的作品里有不少是跟自然、故鄉(xiāng)、季節(jié)有關的,之所以選擇這幾個方面的原因是什么?

趙曉夢:我寫作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寫自己熟悉的、親身經(jīng)歷的東西,所以我觀察的自然、生活的故鄉(xiāng)、經(jīng)歷的四季、路邊的草、隨風搖擺的垂柳,甚至我家里的抽屜、洋蔥、魚缸、窗簾等等看得見的東西都進入了我的詩里,成為我寫作的詩題或詩歌意象。這些生活的細節(jié),在我內(nèi)心澎湃生長,我沒有理由不把它們表達出來,讓更多的人分享這種美好,感受到萬物生長的力量,延伸著我們回望的視線。


重慶合川


范兒姐:有人說,詩人的天職是返鄉(xiāng),您的作品中也集中傳遞著“精神原鄉(xiāng)”這一內(nèi)核。對于您而言,精神原鄉(xiāng)指代的是怎樣一個范疇?

趙曉夢:我一直認為,寫作是自己的事,評價和貼標簽是讀者或批評家的事。我是一個懷舊的人,更是一個喜歡天馬行空般幻想的人,愛把自己看到的、經(jīng)歷的事詩意表達出來。這種情況一旦多了,就容易被標簽化。我覺得,詩人就應該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可勁地抒情,再干旱的土地,只要你用力往下挖,準能挖出水來。


范兒姐:在創(chuàng)作中,“故鄉(xiāng)”和“原鄉(xiāng)”是否是有所不同?它們二者之間的差異應該怎樣去理解?

趙曉夢:對個人而言,家鄉(xiāng)是目前居住的地方,故鄉(xiāng)是曾經(jīng)居住過的地方,原鄉(xiāng)是祖先居住過的地方。每個有故鄉(xiāng)的人,都會禁不住懷鄉(xiāng),尤其是離開故鄉(xiāng)在城市或他鄉(xiāng)生活久了,便會產(chǎn)生“鄉(xiāng)愁”。對一個懷舊的詩人來說,我在寫作中也自覺不自覺地時?;氐健肮枢l(xiāng)”,只是這么多年過去,“故鄉(xiāng)”在我這里早已不是地理意義上的合川龍洞那個嘉陵江邊的小鄉(xiāng)村,它們早已幻化為我筆下奔跑的群山、藍色的天空、低飛的白鷺、拉長的影子、折疊的光陰,一如我深扎泥土的內(nèi)心。

說跨界:詩歌與傳媒的相互作用

范兒姐:四川是一個詩歌大省,您覺得四川現(xiàn)階段的詩歌發(fā)展狀況是怎樣的?

趙曉夢:四川自古就是詩歌大省,優(yōu)秀的詩人數(shù)不勝數(shù),我只是一個剛入門的寫作者,豈敢妄言。但我想說的是,現(xiàn)階段四川的詩歌氛圍十分濃厚,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活躍期,僅成都就有兩份全國有名的詩刊——《星星》和《草堂》,還有眾多民間詩刊、微信詩歌群、詩歌公眾號等,擁有很多在全國都有影響力的詩歌獎項,每年都有眾多本土詩人的詩集出版,所以著名詩人張新泉說:“成都已成為全國詩友羨慕的詩歌第一城”。



范兒姐:您除了是詩人以外,還是一位資深傳媒人,您是否會用詩人的眼光去洞察新聞?這兩個領域之間是否存在交集和相互影響?

趙曉夢:我是個原則性很強的人,工作是工作,寫作歸寫作,后者服從前者。新聞缺乏詩意,但詩人總會從新聞中看到詩歌,這不可否認。比如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沉寂多年的詩歌呈現(xiàn)一個井噴現(xiàn)象,詩人重新活躍在公眾視線里,創(chuàng)作了大量反映災區(qū)人民堅強重生的優(yōu)秀詩歌。《華西都市報》聯(lián)合《星星》詩刊等各方力量,在極重災區(qū)的什邡穿心店地震遺址公園,建立起了一座 “中國五·一二地震詩歌墻”。這是我作為新聞工作者和詩人參與策劃并完成的一個重大項目,也是這兩個領域一次偉大的交集和相互影響。


范兒姐:傳媒業(yè)的工作強度極大,而創(chuàng)作需要來自時間和精力的保障,您如何去平衡創(chuàng)作與工作間的關系?

趙曉夢:我自己在中斷文學創(chuàng)作的十多年里,也認為這兩者是矛盾的,因為新聞工作是寫實,文學創(chuàng)作是寫境,兩者都需要時間去完成。但你發(fā)現(xiàn)沒有?這個世界上除了有作家是專職的,但很少聽說有詩人是專職的。詩人基本上都是有工作的,寫詩是副業(yè)。我的情況也一樣。工作的時候認真工作,寫詩的時候認真寫詩,一點也不矛盾。當然,這兩種體系要轉換自如,是需要技巧的。我現(xiàn)在工作再忙,每個月也會寫上幾首甚至十幾首詩,時間除了擠,還要自己去找,比如走在上班路上、比如推掉不必要的應酬。只要保持對生活的耐心,對世界和人生的“痛感”,詩歌就會不請自來。


趙曉夢:筆名夢大俠,生于1973年,重慶合川人,現(xiàn)居成都。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作協(xié)全委會委員,華西都市報常務副總編輯。獲得省和國家級文學、新聞獎60多次,被評為“四川省報紙副刊十佳編輯”、《西北軍事文學》優(yōu)秀詩人、四川省文聯(lián)《現(xiàn)代藝術》2015年度十大作家、2016重慶詩人巡展暨首屆“年度詩人”。


采訪:李詩溶

編輯:楊濟銘 李詩溶

圖片來源:除受訪者提供外,其它均來自網(wǎng)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散文】沈學印 | 散文三篇
詩展覽||阿信 大解 卞之琳 趙曉夢 樊子
百科知識(47)
《文學與藝術》【大家評論】范傳興:孤獨的行者,悲憫的獨白
《華中文學》詩星隕落!房山詩歌學會致敬 北京詩人王健逝世
我的優(yōu)勢只能源于生命本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