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yī)學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y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yī)學典籍。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y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總結了春秋至戰(zhàn)國時期的醫(y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并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y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yī)藥學發(fā)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內容】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迄今在診治學上仍具有指導意義。
《黃帝內經》成書于大約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學闡述,不僅涉及醫(yī)學,而且包羅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tài)學等各項人類所獲的科學成就。令人頗感驚訝的是,中華先祖?zhèn)冊凇饵S帝內經》里的一些深奧精辟的闡述,雖然早在2000年前,卻揭示了許多現代科學正試圖證實的與將要證實的成就。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大醫(yī)家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均深受《黃帝內經》思想的熏陶和影響,無不刻苦研讀之, 深得其精要,而終成我國歷史上的一代名醫(yī)。
【價值貢獻】
《黃帝內經》作為祖國傳統醫(y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中華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它的醫(y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 試想,大略700年前,歐洲鼠疫暴發(fā), 有四分之一的歐洲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而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中雖也有瘟疫流行, 但從未有過象歐洲一樣慘痛的記錄,中醫(yī)藥及《黃帝內經》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黃帝內經》的著成,標志著中國醫(yī)學由經驗醫(yī)學上升為理論醫(yī)學的新階段?!饵S帝內經》總結了戰(zhàn)國以前的醫(yī)學成就,并為戰(zhàn)國以后的中國醫(yī)學發(fā)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臟象學、病因病機學、養(yǎng)生和預防醫(y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各方面,都為中醫(y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具有深遠影響。歷代著名醫(y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創(chuàng)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叢書分類】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原書18卷。其中9卷名《素問》;另外9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唐以后被稱為《靈樞》,非一人一時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戰(zhàn)國至東漢時期。每部分各為81篇,共162篇.《素問》主要論述了自然界變化的規(guī)律、人與自然的關系等;《靈樞》的核心內容為臟腑經絡學說。
《素問》,在漢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傳本。為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王燾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齊梁間(公元6世紀)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當時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實際只有八卷。這個傳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億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傳。(2)唐、王冰注本,唐寶應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為底本注《素問》,將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稱得自其師秘藏的七篇“大論”補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間,設校正醫(yī)書局,林億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礎上進行???,定名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雕版刊行,而定型。
《靈樞》,亦稱《九卷》、《針經》、《九靈》、《九墟》等。漢魏以后,由于長期抄傳出現多種不同名稱的傳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針經》傳本佚文與古本《靈樞》傳本佚文基本相同,說明為一共同的祖本。但與南宋史崧發(fā)現的《靈樞》傳本(即現存《靈樞》傳本)則不盡相同。史載北宋有高麗獻《針經》鏤版刊行,今無書可證。至南宋初期?!鹅`樞》和《針經》各種傳本均失傳。紹興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靈樞》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擴展為二十四卷,附加音釋,鏤版刊行。至此,《靈樞》傳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種傳本,而一再印行,流傳至今。
注重整體觀念,既強調人體本身是一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環(huán)境密切相關,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斷與治療;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發(fā)展、變化的普遍規(guī)律。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就會生病,強調精神與社會因素對人體及疾病的影響及疾病的預防,反對迷信鬼神。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yī)學成就,標志著中國醫(yī)學發(fā)展到理論總結階段。該書在中國醫(yī)學有很高地位,后世歷代有所成就醫(yī)家,無不重視此書。部分內容曾被譯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對世界醫(yī)學的發(fā)展亦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黃帝內經》的傳說】
十八卷的《黃帝內經》,從遠古時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黃帝外經》,則可能永遠失傳了。但是,關于它的民間傳說,還是相當豐富和十分有趣的了。
相傳黃帝時期出現了三位名醫(yī),除了雷公和歧伯兩人外,名氣最大的是俞跗(fù)。他的醫(yī)道非常高明。特別是在外科手術方面很有經驗。據說,他治病一般不用湯藥、石針和按摩。而是診斷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術時就用刀子劃開皮膚,解剖肌肉,結扎。傳說有一次,俞跗在過河時,發(fā)現一個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幾個人打撈出來準備埋葬,俞跗擋住他們詢問死者掉進水里多長時間。抬尸體的人說,剛掉進水里,撈上來就斷氣了。俞跗讓他們把尸體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脈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讓人找來一條草繩,把死者雙腳捆綁好,倒吊在樹上。開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為什么要這樣做。死者剛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時,俞跗才叫人慢慢將死者解下來,仰面朝天放在地上,雙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壓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幾根頭發(fā),放在死者鼻孔上觀察了一陣,發(fā)現發(fā)絲緩緩地動了動,才放心地對死者家里人說:“她活過來了,抬回家好好調養(yǎng)吧!”
在俞跗晚年的時候,黃帝派倉頡、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長時間,把俞跗的醫(yī)術整理出來,纂成卷目,然而,還沒有來得及公布于眾,倉頡就去世了。后來,俞跗的兒子俞執(zhí),把這本書帶回來交給父親修訂。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醫(yī)書和俞跗、俞執(zhí)全家人,一起化為灰燼。這也許是《黃帝外經》失傳,至今沒有找到的原因吧!
《漢書·藝文志》記載醫(yī)家經典十一家今僅存《黃帝內經》一家,原因待考。其中失傳的包括黃帝外經。從《漢書·藝文志》記載的“七經”來看,當時與《黃帝內經》并存的,還有《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和《旁篇》。
【評價】
《黃帝內經》內容十分豐富,《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原理,以及人與自然等等基本理論;《靈樞》則偏重于人體解剖、臟腑經絡、腧穴針灸等等。二者之共同點均系有關問題的理論論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療的具體方藥與技術。因此,它成為中國醫(yī)學發(fā)展的理論源藪,是歷代醫(yī)學家論述疾病與健康的理論依據,盡管醫(yī)學家學說各異而有爭論但鮮有背離之者,幾乎無不求之于《黃帝內經》而為立論之準繩。這就是現代人學習研究中醫(yī),也必須首先攻讀《黃帝內經》的原故。因為,若不基本掌握《黃帝內經》之要旨,將對中醫(yī)學之各個臨床科疾病之認識、診斷、治療原則、選藥處方等等,無從理解和實施。
從文化角度看傳承《黃帝內經》的重要性
張其成?。ū本┲嗅t(yī)藥大學 教授)
《黃帝內經·素問》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醫(yī)書。相傳是黃帝與崎伯、雷宮等六臣討論醫(yī)學的記述,實際是反映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醫(yī)學成就,并非一時一人之作。唐.王冰根據當時多種傳抄不一、而又殘缺不全、錯誤不少的本子,煞費苦心地進行大量的增補、校訂工作,并加以分類編纂和注釋,于寶應元年(公元762年)著成,歷時12年。全書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給后世學者提供了方便,為整理古典醫(yī)籍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書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思想,闡述人與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診斷和養(yǎng)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則問題。成為祖國醫(yī)學的基石,中醫(yī)理論體系的源泉,臨床各科診治的依據,指引中醫(yī)走上科學發(fā)展的道路,后世奉為“經典醫(yī)籍”,為學中醫(yī)者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素問
序
啟玄子王冰撰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于仁壽,濟贏劣以獲安者,非三圣道則不能致之矣??装矅蛳麜啡眨悍?、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班固淑書·藝文志》曰:根帝內經》十八卷?!端貑枴芳雌浣浿啪硪玻妗鹅`樞》九卷,乃其數焉。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遺跡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機迅發(fā),妙識玄通,成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于治訓,未嘗有行不由送,出不由產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杰,時時間出焉。則周有秦公,魏有張公、華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田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蓋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齡慕道,夙好養(yǎng)生,幸遇真經,式為龜鏡。而世雄比纓,篇目重疊,前后不倫,文義是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蛞黄爻?,而別立二名;或兩論并吞,而都為一目;或問答本已,別樹篇題;或脫簡不書,而云世閥。重“合經”而冠“針服”,并“方宜”而為“效篇”,隔“虛實’而為“逆從”,合“經絡”而為“論要”,節(jié)“皮部”為“經絡”,退“至教”以“先針”,諸如此流,不可勝數。且將升岱岳,非運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乃精勤博訪,而并有其人,歷十二年,方臻理要,詢謀得失,深遂夙心。時于先生郭子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文字昭晰,義理環(huán)周,一以參詳,群疑冰釋??稚⒂谇髮W,絕彼師資,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平究尾明首,尋注會經,開發(fā)童蒙,宣揚至理而已。其中簡脫文斷,義不相接者,搜求經論所有,遷移以補其處。篇目墜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義。篇論吞并,義不相涉,閻漏名目者,區(qū)分事類,別目以冠篇首。君臣請問,禮儀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錯簡碎文,前后重疊者,詳其指趣,削去繁雜,以存其要。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陳其道。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雜讀。龐厥昭彰圣旨,敷暢玄言,有如列宿高懸,奎張不亂,深泉凈送,鱗介咸分,君臣無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齡之望,仰工徒勿誤,學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屬,千載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無窮。時大唐寶應元年歲農壬寅序。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一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黃 帝內經素問卷第二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三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jié)藏象論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四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五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六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七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態(tài)篇第二十四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八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九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篇第三十二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
瘧論篇第三十五 刺瘧篇第三十六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一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腹中論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三
病能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脈解篇第四十九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四
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針解篇第五十四 長刺節(jié)論篇第五十五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五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六
骨空論篇第六十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七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八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九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二十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亡)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亡)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