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解表熱方(印氏方)
[方藥組成] 桑白皮1O克,桑葉lO克,菊花10克,黃芩12克.山豆根10克,魚腥草30克,炙枇杷葉1O克.蘆根3O克,生石膏3O~ 45克(先煎)
[功用] 清解表熱
[主要癥狀] 發(fā)熱惡寒.熱重寒輕,頭脹痛.口渴思飲,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邊尖紅,苔白或微黃,脈浮數(shù)。
[辨證要點] 此證系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邪在衛(wèi)分之證.其特征是發(fā)熱重,惡寒輕,咽痛,頭脹痛,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
[適應證] 感冒、急性氣管一支氣管炎、肺炎、肺膿腫等呼吸道感染性疾患。
[加減法] 咽痛加桔梗10克,牛蒡子1O克;咳嗽甚者加杏仁10克;無汗惡寒甚者加荊芥10克,薄荷3克;身痛明顯者加羌活lO克,蘇葉10克。
[驗案] 陳某.男,26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52917。初診 1989年8月21日主訴:高熱9天。病史:9天前因受寒后發(fā)熱(38~40.2℃),咳嗽、吐黃色膿痰,伴頭痛、咽癢、納少。門診以上呼吸道感染收人住院。檢查:血沉47 mm/小時.x線胸片示;右下肺炎性改變。其他如肝腎功能,肥達反應.冷凝集素,外一斐反應,嗜異性冷凝集試驗,血、便、痰培養(yǎng),結(jié)核菌素試驗均為陰性。雖經(jīng)給予抗生素、青霉素、氨芐西林等治療。但體溫、咳嗽等癥狀均控制不滿意,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辨證:風溫肺熱。西醫(yī)診斷:右下肺肺炎治法:宣降清肺。
處方:桑白皮l5克,桑葉lO克,省仁lO克,黃芩l2克,生石膏3O克(先下),桔紅10克,清半夏6克,桔梗1O克t紫花l0克,冬花10克,生甘草10克,魚腥草30克,山豆根10克,青蒿1 5克,地骨皮15克,枇杷葉lO克,蘆根3O克。
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1989年8月26日。藥后體溫降至正常,惟仍咳嗽,吐白粘痰,納尚可,小便黃,大便稠。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前方顯效。繼服原方7劑,每日1劑?;颊哂?989年9月2日痊愈出院
[按語] 溫熱之邪在表,需從皮毛疏散。杏仁、桑葉既有開散皮毛,微微發(fā)汗的作用,且其性涼潤.功能散熱,故宜用于清散表熱;桑白皮、黃芩能清泄肺與上焦之熱,生石膏解肌清熱i桔紅、半夏、紫花、桔梗、冬花宣肺豁痰;枇杷葉、蘆根宣肺潤肺+山豆根、魚腥草同為清熱解毒之品.用以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其作用似較銀花、連翹為優(yōu)。
本方實質(zhì)上是桑菊飲和銀翹散的合方,經(jīng)多年臨床使用,現(xiàn)已成為印教授抓主癥的常用方劑,臨床凡遇感冒發(fā)熱以及上呼吸道炎癥明顯者,即可使用此方,一般收效甚捷。2 小柴胡湯加減方(源于《傷寒論》,印氏加減)。
[方藥組成] 柴胡10克,黃芩l5克.半夏1O克.生石膏30克(先下),魚腥草3O克,山豆根10克.生姜1O克。
[功用] 兩解寒熱
[主要癥狀] 寒后熱作,熱后汗出,頻頻嬗遞,周而復始,甚者咽喉干痛,口苦脅痛,嘔吐苦液,苔白或微黃,脈弦。
[辨證要點] 本證為少陽病,已有化熱之勢.故見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而痛、嘔吐.苔白或馓黃,脈弦但不必悉具。
[適應證] 上呼吸道感染、膽囊炎、早期肝膿腫等。
[加減法] 便實者加生大黃3~1O克。
[驗案] 王某,女,53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82419O。初診;1997年2月25日。主訴;發(fā)熱5天。病史;患者因感冒發(fā)熱5天,體溫38℃左右.伴有畏寒惡風,咳嗽吐白色泡沫痰.流黃涕,有時帶血.口苦咽干,不思飲食,大便干燥,兩日未行,小便黃。檢查:熱病面容,語聲重濁,咽喉充血舌苔薄自,脈浮滑數(shù),心肺(一)。
辨證:邪居少陽、陽明二經(jīng)。西匱診斷:上呼吸道感染。
冶法:兩解寒熱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2克,生石膏30克(先下),知母10克,生甘草lO克,枇杷葉10克,青蒿l5克,佩蘭10 克,蘆根30克,
板藍根30克,魚腥草30克.生姜3片。3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1993年2月28日。藥后身熱即退,惟仍咳嗽,咯吐白痰,口苦咽干,納少,大便已通暢。舌苔薄白,脈滑數(shù)余邪未盡,繼服上方3劑。
隨診:服藥盡后,咳嗽基本痊愈,余皆恢復正常。
[按語] 該患者系外感發(fā)熱5天,邪已傳至少陽,故見寒熱往來,口苫咽干,進而邪達陽明,乃見鼻流黃涕,帶血,大便燥結(jié),為陽明腑實之癥。故予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滋補之味,加入板藍根、魚腥草清熱解毒;以生石膏、知母、生甘草,即白虎湯去粳米,以瀉陽明之火;蘆根甘寒,養(yǎng)陰生津清熱;枇杷葉潤肺止咳祛痰;青蒿、佩蘭清熱化濕;生姜溫散寒邪,全方有清有散,有和有降.故使發(fā)熱三劑而退,全癥又三劑而愈。
3.麻杏石甘湯加味(源于《傷寒論》,印氏加味)
[方藥組成] 外寒內(nèi)熱型(一型):麻黃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大青葉l5克,山豆根lO克,魚腥草30克。
熱痰阻肺型(二型):麻黃1O克,杏仁10克,生石膏3O克(先下),生甘草6克,桑白皮l5克,葶藶子l0克。
[功用] 宣(清)降肺熱。
[主要癥狀] 一型:高熱微寒,咳喘少痰,胸悶口渴,甚者喘促有聲,舌苔薄白或黃膩,脒浮數(shù)。
二型:呼吸迫促,咳嗆陳作,痰黃稠粘,排痰不爽,痰少,頰熱面赤,口渴思飲,舌質(zhì)紅.舌苔黃嗽,脈滑數(shù)。
[辨證要點] 一型:病邪主要居于氣分.但衛(wèi)分癥狀未罷,故高熱微寒為其特點.并伴氣促咳喘,痰不甚多,本方旨在清解表熱與宣降肺熱同時進行。
二型:熱郁于肺,蒸濕成瘀,故見咳喘不能平臥,喉間痰鳴,痰黃稠粘,量少難排。
[適應證] 急、慢性氣管一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肺膿腫早期等。
[加減法] 一型:喘促甚者,可加入葶藶于10克,蘇子10克,桑白皮1 5克,以降肺氣平喘。
二型: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及肺炎者,加入山豆根10克,魚腥草30克,大青葉1 5克,以清熱解毒消炎
[驗案] 張某,女,60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014446。初診:1 993年4月27日主訴:感冒后咳嗽1周。病史:因感冒引發(fā)咳嗽1周,痰黃白相兼.量不多,質(zhì)粘,不易咳出,不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兩側(cè)太陽穴處),口干口渴,欲飲冷水,口苦有汗。胸背及四肢疼痛,大便干燥.1~2 日一行 、便短赤。
檢查:心(一),兩肺呼吸音粗糙,未聞及干濕啰音,舌體胖大,舌苔少根黃膩.脈滑數(shù)。
辨證:肺熱咳嗽。西醫(yī)診斷:急性支氣管炎。
冶法:清肺瀉熱,化痰止咳處方:炙麻黃6克,杏仁1 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1O克,銀花30克,連翹1 5克,桔梗10克.牛蒡子1O克,全瓜萎30克,半夏l0克,象貝母l0克.魚腥草30克。
6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隨診:患者因冠心病來門診.訴服上方3劑后咳嗽即減輕,服6劑病情告愈。
[按語] 麻杏石甘湯加味是印會河教授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的常用方.凡咳嗽、咯吐黃痰,不能平臣、,喉間哮鳴,痰量不多者,均可投用此方。方中炙麻黃宣肺平喘;生石膏辛甘大寒,清肺世熱,并制約麻黃之辛溫,宣肺而不助熱,杏仁降肺氣,止咳;生甘草瀉熱,合用石膏能生津潤肺。加人銀花、連翹魚腥草清熱解毒,以治肺部細菌之感染。
4 《千金》葦莖湯加味(源于《備急千金要方》,印氏加味)
[方藥組成] 桃仁1O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蘆根30克,大青葉3O克,魚腥草30克。
[功用] 祛瘀清肺。
[主要癥狀] 發(fā)熱咳嗽,胸痛,吐痰初為鐵銹色,或為血痰,繼則痰味變腥變臭,咯出膿痰。
[辨證要點] 本證系溫熱在肺,熱傷肺絡,肺絡停瘀,血瘀成膿,故見發(fā)熱,咳嗽,胸痛,咳吐膿瘺,其味腥臭,中帶膿血.
[適應證] 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肺膿腫、肺結(jié)核(空洞)等。
[加減法] 大量吐膿痰加桔梗10克,生甘草6克,以助排膿解毒。肺熱甚加桑白皮l5克,地骨皮15克,以清怖熱。胸痛甚者加廣郁金l0克,桔絡3克,以活瘀通絡。
[驗案] 赫某,男,76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276751。
初診:1993年7月5日。主訴:咳嗽1十月余。
病史:1個月來咳嗽,咯白痰間夾黃痰,量多質(zhì)粘,胸痛.胸悶氣短,大便干結(jié),1~2日1次,有高血壓病及冠心病史。
檢查:咳嗽頻作,口唇發(fā)紺,端坐呼吸,心律不齊,時有早搏,心率84次/分,兩怖呼吸音急促,右下肺可聞及大、中水泡音。x線胸片示:肺紋里粗重,右下肺部感染。心電圖示:頻發(fā)房性早搏。有ST—T改變。舌淡紅,苔薄白膩,脈沉細律不整。
辨證:痰濕瘀阻。西醫(yī)診斷:慢性支氣管炎合并右下肺部感染。
冶法:祛瘀清肺。
處方:蘆根30克,桃仁10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桔紅3克,桔梗10克,生甘草1O克,丹參24克,赤芍24克,川貝母1O克,魚腥草3O克 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1993年7月13日。藥后咳嗽減輕,咯痰明顯減少,大便干結(jié)。舌淡,苔白膩,脈沉細滑,間有不整,繼服上方7劑
三診:1993年7月2O日咳嗽基本消失,痰亦甚少,胸痛已除,舌淡苔白,脈沉細。再服上方7劑,以期鞏固。
[按語] 《千金》葦莖湯是用以冶療肺癰咳嗽,咳吐腥臭膿痰,胸中隱隱作痛為主的方劑,印會河教授加大青葉、魚腥草,用其冶療咳嗽、胸痛、發(fā)熱或不發(fā)熱,痰量多,血痰、黃痰或白痰,容易喀出,不只限于肺癰,而對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擴張等,凡毒熱蘊肺,痰瘀互結(jié),具備上述之癥者,皆可應用,而且效果甚佳,方中葦莖湯祛瘀清肺排膿,加人大青葉、魚腥草清熱解毒,控制肺部感染,效果顯著。
清燥救肺湯加減(源于《醫(yī)門法律》,印氏加減)
[方藥組成] 冬桑葉lO克,桑白皮15克,杏仁10克,麥冬12克,阿膠珠10克,枇杷葉lO克,沙參l5克,黑芝麻l0克(打),生石膏30克(先下),石斛10克。
[功用] 清熱潤肺。
[主要癥狀] 咳喘無痰,或咳吐白色泡沫,質(zhì)輕而粘,甚難咳出,咽干口燥,頰熱面赤,口渴思飲,舌質(zhì)紅,舌苔少,脈細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因燥熱傷肺,故咳喘無痰,肺熱傷陰,致“肺熱葉焦因而成痿” 。故咯吐白沫。其白沫的特點:第一是中間不帶痰塊;第二是膠粘難出,第三是必須同時伴有口燥咽干;第四是白沫之泡,小于粟粒,輕如飛絮,結(jié)如棉球,難以咯出。必須與痰飲嚴格區(qū)分。水泡之痰,咳之易出,落地成水,乃水飲所成,因寒而生;白色泡沫,系蘊熱耗傷肺陰所致。質(zhì)輕而粘,甚難咳出,比之干咳無痰,燥熱更甚。故痰飲與白沫,一水一沫,一為寒濕,一為燥熱,臨床必須詳細辨識,不可混淆。
[適應證] 急、慢性支氣管炎,喘息型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彌漫性肺間質(zhì)纖維化,肺部腫瘤行放射治療后等。
[加減法] 鼻塞流涕、咽痛,可加山豆根10克,魚腥草30克,以清熱解毒。如咳喘陣作,可加僵蠶10克,全蝎6克,蜈蚣2條,地龍15克(以上可任選一、二味),以定風脫敏。
[驗案] 陳某,男.3O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556692。
初診:1992年4月14日。主訴:感冒咳嗽1O余天。
病史:因感冒后咳嗽10余天 x線胸透(一),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予抗生素、止咳藥等效果不佳?,F(xiàn)癥干咳無痰,由于劇咳,徹夜不能眠.受寒后咳嗽尤甚,檢查:x線胸片示:急性氣管,支氣管炎。血常規(guī):WBC8.7×109 /L,N 0.76,L 0.23,E 0.1,Hb 151g/L。聽診:兩肺呼吸音粗糙。舌尖紅,舌苔薄白,脈浮滑.
辨證;肺熱燥咳。
冶法:清肺潤燥止咳
處方;桑葉10克,桑白皮12克,杏仁10克。地沙參1 5克,生石膏3O克(先下),浙貝母10克,阿膠珠10克,炙枇把葉12克,麥冬12克,黑芝麻10克(打),桔梗1O克.生甘草l0克。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上方服4劑后,咳嗽明顯減輕,夜間亦能人睡.
繼服3劑后,咳嗽即告愈
6 三甲復脈湯加減(源于《溫病條辨》,印氏加減)
[方藥組成] 生龜板30克(先下),生鱉甲30克(先下).生牡蠣30克(先下).生地15克,炙甘草6克,麥冬12克,生白芍15克,阿膠珠1O克,麻仁lO克。
(功用) 滋陰法潛陽。
[主要癥狀] 瞳體枯瘦,唇舌干萎,齒燥結(jié)瓣,鼻干積垢,目陷睛迷,昏沉嗜睡,頰紅肢厥,或見手指蠕動,或作不經(jīng)囈語,脈微細欲絕。
[辨證要點] 本證系溫熱病后期,熱在血分,溫熱耗陰,五液待涸.亡陰失水,故見唇舌肢體一派枯萎。陰竭于下,陽浮于上,陰陽離決.水火不濟.乃見頰紅肢厥、昏沉嗜睡,脈微欲絕,當屬危候。
[適應證] 各種高熱以及急、慢性炎癥,腫瘤等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脫水、休克,腫瘤放射冶療和化學治療引起的體液代謝紊亂。
[加減] 本方去龜板、鱉甲、麻仁名“一甲復脈湯”治溫熱傷陰,大便溏瀉。僅去龜板名“二甲復脈湯”冶陰虛腎不養(yǎng)肝的手指蠕動。如肢端抽動,內(nèi)動虛風者,可于上方加入雞蛋黃一枚(生沖).五味子10
克,則此方即為大定風珠,治虛風內(nèi)動,肢端蠕動。
[驗案] 邱某,男,80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731189.初診:l992年1月16日。主訴:家屬代訴昏沉嗜睡月余。病史:終日臥床,昏沉嗜眠,語言不利,肢體枯瘦如柴,咳嗽,痰粘不易咯出,納谷甚少,大便干燥,數(shù)日1次,小便不暢。檢查:呼之能應,意識尚清,心(一)"兩肺可聞及痰鳴音,舌干紅,舌苔黃褐色如積粉。脈弦勁有力。
辨證:肝腎不足,津虧液枯。
冶法:滋陰潛陽。處方,生牡蠣sO克(先下),龜板30克(先下),鱉甲30克(先下),生地l5克,麻仁l0克,白芍24克,阿膠珠10克,生甘草l0克,川貝母l0克,元參15克,麥冬l2克,五昧子l0克。
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1992年1月23日。服藥后全身干縮狀態(tài)減輕,水津未復,舌上津回,大便已調(diào),排尿流暢,咳嗽亦減輕。舌紅,舌苔灰褐色,詠弦勁有力。病有轉(zhuǎn)機,繼服原方7劑,密切觀案。
小青龍湯加味(源于《傷寒論》.印氏加味)
[方藥組成] 炙麻黃l0克,桂枝10克,白芍l0克,干姜6克,細辛3克,五味子l0克.半夏l0克,生甘草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
[功用] 溫化水飲。
[主要癥狀] 外寒內(nèi)飲型(一型):咳喘突發(fā).畏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倚息不能平臥.面色青晦,唇甲紫紺。舌質(zhì)紫暗,舌苔白滑.脈弦精數(shù)。
陽虛停飲型(二型):咳喘年久,痰稀量多,咯出甚爽,心悸氣短,胸悶干嘔.倚息不能平臥。顏面及四肢水腫。舌質(zhì)淡暗,舌苔白,脈弦滑數(shù)。
[辨證要點] 一型:本證系風寒束表,寒飲內(nèi)停.故見惡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因水飲停肺,故咳喘倚息不能平臥。
二型:本證系久病陽虛,水飲內(nèi)停,陽不化水,故痰稀量多,吐出甚爽,心悸氣短.倚息不能平臥.并見顏面及四肢水腫。
[適應證] 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
[加減法] 發(fā)熱、惡寒,咽痛者,加山豆根lO克,魚腥草30克,以清熱解毒。胸悶甚者加炒白芥于10克,炒萊菔子l2克以化痰降氣。喘嗽痰鳴者加地龍10克,僵蠶10克,全蝎6克以祛風定喘。水腫甚者,加茯苓30克.澤瀉3O克以和尿消腫。
[驗案] 赫某,男,76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226751。初診:1993年l1月l1日。主訴:咳嗽半個月余。病史:患者感冒之后,咳嗽日漸加重,痰色白,量多質(zhì)稀,容易咯出,有時如清水涎沫,伴有胸悶,憋氣、喘息不能平臥.每日需吸氧氣數(shù)次。大便干燥,3日未行、小便不暢。
檢查:x線胸片未見異常,血常規(guī)(一)。端坐呼吸,唇甲輕度發(fā)紺,喘息狀態(tài)。心律齊,心事 7O次/分,兩肺呼吸音急促,左肺呼吸音清,右下肺可聞及中等量大、中水泡音以及少量哮鳴音。肝睥未觸及。
舌質(zhì)淡暗,邊尖有瘀點,舌苔薄黃,脈細滑數(shù)。
辨證:外寒內(nèi)飲。西醫(yī)診斷:老年慢性支氣管炎。
治法:溫化水飲,止咳平喘。
處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麻黃6克,干姜1O克,細辛3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6克,杏仁1O克,蘇子1O克.茯苓3O克,炒白芥子3克。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 1993年l1月16日。藥后咳嗽明顯較前減輕.痰量亦減少,夜間巳能平臥,睡眠尚可,大便仍干結(jié),2~3日一行。
檢查:右下肺仍可聞及大、中、小水泡音.偶聞哮鳴音,口唇仍有輕度發(fā)紺,舌質(zhì)暗有瘀點,舌苔黃膩.脈沉細數(shù)。
再以溫肺化飲,止咳平喘。處方;桂枝1O克,白芍15克,炙麻黃6克,干姜1O克.細辛3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6克,杏仁lO克,蘇子1O克,茯苓3O克,炒白芥子6克.生石膏3O克(先下)。
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三診:1993年11月23日。藥后咳嗽基本痊愈,痰亦很少,惟大便干結(jié)難行,3~1 日一次,故改予潤腸通便之劑。
8 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湯加味(源于《證浩準繩》,《閏氏小兒方論》,印氏加味)
[方藥組成]補骨脂1O克,吳茱萸10克,內(nèi)豆蔻lO克,五味子1O克,熟附片l5克,炮姜lO克,黨參lO克,白術1O克,炙甘草1O克,灶心黃土120克(煎湯代水)松原市中醫(yī)院推拿按摩科
[功用]補脾溫腎。
[主要癥狀]外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腹痛腸鳴,喜溫惡寒,腰酸肢冷,或見五更泄痢,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脈沉細。
[辨證要點]本證是睥腎陽虛,其本為睥陽虛而導致腎陽虛腎陽即元陽,為諸陽之本,此陽虛.則全身各處元陽無不悉虛。其要點是久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腰酸肢冷,舌苔白,脈沉細,均系一派脾腎陽虛之象
[適應證]慢性結(jié)腸炎、潰瘍性結(jié)腸炎,小腸吸收不良、部分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以腸道癥狀為主者,以及阿米巴腸病和腸結(jié)核的輔助治療。
[加減法]腹脹加焦三仙各1O克,以消食助運。
[驗案]齊某,女,31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572959初診:1 993年3月15日。主訴腹瀉2年。病史:2年來大便每日2~3次.呈水樣便,完谷不化,腹脹腸鳴,腹部發(fā)涼,喜暖惡寒,受寒則泄瀉加重,白帶多,全身乏力。
檢查;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大便鏡檢未見異常。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隙沉細弦。辨證;脾腎陽虛。西醫(yī)診斷:腸功能紊亂。治法:溫腎補脾。處方:炮姜6克,熟附片15克.焦白術15克,炙甘草9克,炒黨參12克.補骨脂l2克,吳茱萸lO克,肉豆蔻12克,五味子10克,禹余糧l5克,赤石脂15克,黃連3克,焦三仙各9克,灶心土120克(煎兩代水);
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1993年3月22日藥后腹瀉減輕,大便每日1攻,但仍為水樣便,肢體畏寒,受涼后則小腹痛,喜食熱飲。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脈虛細,仍屬睥腎陽虛末復,當繼續(xù)溫補脾腎
處方:炮姜9克,熟附片l8克,焦白術15克,炒黨參l2克,安甘草9克,補骨脂1O克,吳茱萸1O克,內(nèi)豆蔻1O克,五味子10克,赤石脂l5克,禹余糧l5克,黃連9克.煅牡蠣3O克,焦三仙各9克,灶心土120克(煎灑代水)。
7付,每目1劑,水煎服。
三診 1 993年4月1日藥后大便已成形,每日1劑,腹脹痛亦消失,惟納尚少舌質(zhì)淡,苷薄白,脈沉細。繼續(xù)溫補脾腎,鞏固療效。
處方:炮姜9克,熟附片20克,焦白術l5克,炒黨參12克,安甘草9克,黃連7克,補骨脂l0克,吳茱萸1O克.肉豆蔻lO克,五味子10克,焦三仙各9克,赤石脂1 5克,石榴皮10克,灶心黃土120克(煎湯代水)。lO荊。
[按語]暴瀉多屬濕熱.久瀉多系陽虛。該患者腹瀉2年之久,腹冷惡寒,完谷不化,舌淡苔白,一派陰盛陽虛之象,脾陽虛受則不運,腎陽虛則不化.運化不?。刂滦篂a,故以四種丸(補骨脂、內(nèi)豆蔻、吳茱萸、五味子)溫補腎陽,以附子理中湯溫腎補睥,并重用附子
9.戊己丸加味(源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印氏加味)。
[方藥組成]黃連6克,吳茱萸3克。白芍15克。煅瓦楞子3O克(先下)。
[功用]瀉肝和胃。
[主要癥狀]腹痛便瀉。以情緒波動時為甚,痛和瀉交替發(fā)作。肛門灼熱。
吐酸燒心嘈雜。甚則下利完谷。舌絳無苔。脈弦數(shù)。
[辨證要點]本證系肝郁氣滯,氣郁化火,肝氣橫逆,克制脾胃,故見腹痛便瀉。以情緒波動時尤甚,腹痛則瀉,瀉后痛止,如此更替,每日可數(shù)次。并伴吐酸燒心,胃皖嘈雜不適等。
[適應證]功能性腹瀉、粘液性結(jié)腸炎、過敏性結(jié)腸炎、反流性食管炎、
胃炎以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
[加減法]本方可與痛瀉要方(防風1O克,白術1O克,陳皮1O克,白芍15克)配合使用。二方同以治肝為主,一以健脾,一以和胃,如肝盛病傷脾胃,則以二方合用為宜。若瀉下粘稠不爽,可改本方為大柴胡湯(柴胡1O克,黃芩1O克,白芍15克,半夏1O克,枳實1O克,生軍6克,生姜6克,大棗5枚)加煅瓦楞子3O克冶之。
[驗案]萬某,女,30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55417。初診:1993年
6月28日。主訴:胃皖疼痛20余天。病史;近來因情志不遂。經(jīng)常胃皖疼痛,伴有燒心吐酸,噯氣,手足發(fā)涼,腰背酸痛,大便溏薄,1日1-2次。
檢查:胃鏡示淺表性胃炎,上腹部壓痛明顯,舌質(zhì)紅,舌苔根微黃,脈弦細。
辨證:肝胃失和。西醫(yī)診斷:淺表性胃炎。
冶法:瀉肝和胃。
處方:黃連6克,吳茱萸3克,陳皮1O克,白芍15克,防風1O克,白術1O克,煅瓦楞子3O克(先下),煅牡蠣1O克(先下)。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隨診:1993年7月1日?;颊叻戏?付。胃痛即止。燒心、吐酸、噯氣也減輕,來門診詢問是否繼續(xù)服藥,囑其仍須治療,以期鞏固,于是遵囑服完7劑,其病告愈。
[按語]本方為戊己丸與痛瀉要方合方,均以冶肝為主,適用于肝脾
10 清利腸道方(印氏方)
[方藥組成]
桃仁1O克,杏仁1O克。生薏仁3O克,冬瓜子3O克(打),黃芩15克,赤芍15克,馬齒莧3O克,敗醬草3O克。
[功用]清理腸道。
主要癥狀:便垢不爽,1日數(shù)次,腹部隱痛,腸鳴后重,舌苔黃膩,脈弦細。
[辨證要點]本證系濕熱停蓄于大腸。雖已引起氣滯。但血瘀尚未甚。故見便垢不爽,腸鳴后重,腹痛不甚,因氣滯的主癥者為脹滿,血瘀的主癥者為疼痛。此證以氣滯為主,血瘀較輕。
[適應證]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腸病,急、慢性結(jié)腸炎,潰瘍性結(jié)腸炎等。
[加減法]凡久病肢冷畏寒,腹痛喜暖,寒象明顯者加肉棒3克,取其溫中散寒,厚腸止瀉。
[驗案]張某,男,32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573100。初診:1992年8月17日。主訴:慢性腹瀉1O余年。病史:患者1O多年來經(jīng)常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無膿血,腹痛即有便意。每日1~5次,急躁暴怒常為腹痛誘因,寐少,納尚可。
檢查:腹部有壓痛,舌苔微黃,脈細。
辨證:腸道濕熱。西醫(yī)診斷:慢性結(jié)腸炎。
冶法:清利腸道。
處方:條芩15克,赤芍3O克,丹皮15克,桃仁12克,生苡仁3O克,冬瓜子3O克(打)。馬齒莧3O克,敗醬草3O克,木香6克,黃連6克,上肉桂1克。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2年8月24日。藥后腹痛腹瀉均減輕,大便已無粘液,里急后重感亦消失,舌苔少,脈細,上方加杏仁lO克。7劑。
三診:1992年8月31日。腹痛消失,大便溏,每日2次,有下墜感,腹部自覺較前寬松舒適,舌質(zhì)紅,舌苔少,脈細。原方加雞冠花15克。煅牡蠣3O克(先下),10劑。
四診:1992年9月7日。癥狀基本消失,惟大便溏且爽,每日1~2次。舌苔薄白,脈細,再以原方7劑鞏固。
[按語]
此方系印老研制的清利腸道方,主治大腸病。包括結(jié)腸炎、結(jié)腸潰瘍在內(nèi)的炎癥性大腸疾患的最常用方劑。凡見大便垢不爽者,基本上即以此方冶之,該方系《金匱要略》中的大黃牡丹皮湯去大黃、芒硝等的猛攻峻下,重用敗醬草、馬齒莧的清熱解毒,特別是馬齒莧一藥,民間用冶菌痢,常以此一味煎湯服之輒愈。
11 茵陳蒿湯加味(源于《傷寒論》,印氏加味)
[方藥組成]茵陳3O克.梔子lO克.大黃9克,黃柏15克,大青葉3O克.川金錢草6O克。
[功能]泄熱利濕。
[主要癥狀 ]身目黃色鮮明,發(fā)熱口竭,小便短赤,大便干結(jié),心中煩熱嘈雜.或見燒心吐酸,如臺蒜狀,舌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是陽黃初起見癥.由于濕郁熱蒸,不得泄越,膽汁外溢,泛溢周身.故見身目色黃.由于熱重于濕,乃見發(fā)熱口竭.小便短赤.大便干結(jié).心中煩熱。
[適應證]病毒、藥物引起的肝內(nèi)膽汁瘀積性肝炎、良性復發(fā)性肝內(nèi)膽汁瘀積、膽囊炎、膽石癥等。
[加減] 心煩加豆豉1O克,大便不通加元明粉6克(分沖),寒熱往來,口苦加柴胡lO克.黃芩lO克.半夏1O克.脅痛甚者加廣郁金lO克,赤芍20克,燒心吐酸或嘈雜者加煅瓦楞子30克(先下).
[驗案]昊某,男.5O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素號552070。初診:1992年3月26日。主訴:黃疸1月余。痛史:1990年8月因慢性腎炎、尿毒癥在北京友誼醫(yī)院行腎移植手術.術后口服環(huán)胞素維持抗排異反應.近1個多月來,皮膚及鞏真黃染,口苦,尿黃.納少.大便干結(jié)。
檢查:BP 170/120 mmHg.BUN 2Omg%.Cr 1.2mg%,CO2—CP 50Vol% ,T—bi11.7mg% .D—bil0.41mg% ,A/G為4.5/2.9.尿蛋白(卅).GPT(一),TTT正常。舌紅,舌苔微黃,脈弦。
辨證:濕熱黃疸,西醫(yī)診斷:藥物性黃疽.冶法:活血燥濕清
熱。
處方:柴胡10克.當歸3O克,赤芍30克,丹參3O克.生牡蠣60克(先下),郁金lO克,川糠子l5克,桃仁lO克.桔梗10克.紫菀lO克,直蟲l2克,茵陳30克.梔子12克.生軍3克,川金錢草60克,黃柏l5克,知母l2克,蒲公英3O克。15劑,每日1劑,水煎分次服.
二診:1992年4月20日。服藥半個月,黃疽消退.血清直接膽紅素與間接膽紅素均轉(zhuǎn)為陰性,惟仍感頭痛.BP 170/120mmHg.舌苔黃而干.脈弦細。原方收效.再以上方加減,繼續(xù)治療。上方加款冬花lO克.虎杖3O克,夏枯草15克,青葙子l5克,苦丁茶12克.共15劑。
[按語]腎移植后黃疸,隨著臟器移植的開展而增加.抗排異反應的藥物,諸如環(huán)胞苷、環(huán)礴酰胺等.無不對肝臟產(chǎn)生損害,輕則肝功能受損,重則出現(xiàn)黃疽,甚則肝壞死而致死者也有之。西醫(yī)對此尚無良策。近年來北京在腎移植手術開展比較領先的醫(yī)院.通過邀請印會河教授會診.發(fā)現(xiàn)其療效頗佳,故凡遇到此類患者,即讓其投奔印老門診求冶。
1 5 八正散加味 (源于《太平惠民和荊局方》,印氏加味)
[方劑組成]木通1O克,車前子lO 包).篇蓄l0克,大黃lO克,滑石15克(包).甘草梢10克,瞿麥10克,梔子10克,柴胡30克,五昧子1O克,黃柏l5克
[功用] 利水通淋
[主治病證] 小便時陰中鍵痛,或見寒熱尿黃赤而頓、急則不可待。舌紅.苔黃。脈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多系玨尿系日細菌感染而發(fā)生的炎癥。~般以尿前陰中澀痛為主,井伴尿急、尿頻,嚴重時可有高熱、寒戰(zhàn)。尿檢可見大量白細胞及少量蛋白
[主證] 泌尿系感染,急性前列隙炎.腎盂腎炎等
[加減] 痛甚者加琥珀末3克(分吞)。
[病案]陳某,女,25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88989o。初診:1993年11月1日。主訴:小腹隱痛3天病史:3天來小腹隱隱作痛,伴有尿急、尿頻、尿黃量少,夜間影響睡眠。大便干結(jié)。l~2日1次。
診查:臍下腹部壓痛。尿檢:白細胞( ),余(一)。舌尖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辨證;膀胱濕熱。西醫(yī)診斷:泌尿系感染。
冶法清熱利濕.通淋止痛。
處方:術通l0克,車前子l2克(包),篇蓄10克,熟軍5克,滑石15霓(包),生甘草10克.梔子10克,瞿麥1O克,石葦l2克·冬葵子10克,黃柏15克,黃芩12克.黃連6克。地丁30克,牛膝l0克,柴胡24克-五味子10克 7劑.每日l劑.敢煎分2次服。
復診:1993年l1月lO日,患者服上方后腹痛即止.尿頻、尿急癥狀亦消失,復查尿常規(guī)已恢復正常。
16 三金排石湯(印氏方)
[方藥組成] 海金沙6O克(包),川金錢草60克,雞內(nèi)金l2克.石葦12克.冬葵子l0克,滑石l 5克(包),車前子l2克(包)。
[功用] 利尿排石。
[主要癥狀]尿中挾有砂石.小便刺痛窘迫,或突然尿中斷.少腹連腰而痛,或尿中帶血。舌紅苔白,脈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屬于“石淋范疇,系因腎或膀胱結(jié)石.小者如砂,大者如石,此砂石刺激膀恍、尿道,故小便刺痛.堵塞尿道則小便斷續(xù)不暢;由于腰為腎之府.肝脈繞陰器、循少嚏,故痛連少腹及腰部f砂石剌傷尿道,可見尿血。
[適應證]:泌尿系統(tǒng)結(jié)石
加減:尿石不盡加煅魚腦石3O克(黃花魚頭腦顱腔之兩塊硬骨),以加強排石作用,痛甚者加琥珀末3克(分沖)。
驗案:郭某,女,43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627297 初診:1993年6月17日。主訴:排尿不暢,左側(cè)腰脹痛1個月余病史:近一個月來,排尿不暢,每次小便須數(shù)次方能排盡;伴有左側(cè)腰部脹痛、口干而苦.寐少蘿多.大便干結(jié),2~3日1次,小便黃少檢查:腰部左側(cè)叩擊痛陽性。B超示:左腎積水.右腎結(jié)石。舌質(zhì)紅.苔黃.脈細數(shù)。
辨證:下焦?jié)駸?,郁久成石。西醫(yī)診斷 右腎結(jié)石,左腎積水。
冶法:清熱祛濕.利尿排石。
處方川金錢草60克,掉金沙6O克(包).川牛膝l0克,雞內(nèi)金10克·生薏仁3O克,滑石l5克(包),通草3克.石葦l2克.冬葵子10克,車前子12克(包),澤瀉30克。7劑.每日l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3年6月26日藥后腰脹痛明顯減輕。排尿已通暢,大便恢復正常,每日1次。舌紅。舌苔微黃,脈細數(shù)。上方有效.囑患者連續(xù)服用1個月,并注意觀察小便時有無砂石排出.1個月后復查B超,以觀察結(jié)石變化。
按語:該患者既有左腎積水,又有右腎結(jié)石。故見腰部脹痛,排尿不暢,系因結(jié)石梗阻所致。方中石葦、冬葵子、骨石、車前子、澤瀉、生薏仁、通草利尿通琳,梅金沙、金錢草除能清熱利尿外,更有排石作用}雞內(nèi)金有消磨結(jié)石作用,牛膝可引諸藥F行,直達腎與膀胱。
1 7 當歸貝母苦參丸(源于《金匱要略方論》,印氏加味)
[方藥組成] 當歸l5克,川貝母1O克,苦參15克,生地15克.木通10克,竹葉l0克,甘草梢10克。
[功用] 燥濕祛瘀散結(jié)。
[主要癥狀] 少腹急結(jié),按之痛甚,尿急尿頻,尿液混濁,嚴重時可出現(xiàn)尿血。尿痛多出現(xiàn)在尿后.有時小便不能控制,有尿意即遺尿。
[辨證要點] 本證多因膀胱炎所致,膀胱位于少腹當臍之下.故出現(xiàn)少腹急結(jié).按之痛甚,炎癥刺激膀胱、尿道,故伴尿急、尿頻;膀胱濕熱郁結(jié)故尿液混濁;濕熱損傷膀胱則尿血,尿后膀胱排空.膀胱急劇收縮.氣滯血瘀。故尿后疼痛。
[適應證] 膀胱炎、膀胱結(jié)核、膀胱結(jié)石以及前列腺肥大、尿道狹窄等引起膀胱損害而出現(xiàn)膀胱刺激癥狀者。
[加減法] 妊娠婦女去木通加黃芩l0克.少腹痛甚者,加琥珀末2克(分沖)。
[驗案] 陳某。女,82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524487。初診:l 991年11月21日。主訴:尿失禁1年余。病史:近1個多月來尿失禁.有尿不盡的感覺,失眠多夢.急躁易怒。半年前下肢外傷后.現(xiàn)仍疼痛.大便干結(jié).2天1次。
檢查:尿常規(guī)正常.右腿觸痛。舌質(zhì)紅。舌苔黃厚膩,脈弦細。
辨證:瘀停結(jié)癥(淋證)。
治法:燥濕行瘀散結(jié)。
處方:當歸24克.川貝母l0克.苦參l2克,天花粉30克,炮甲片9克.王不留行9克.桃仁lO克.紅花9克,川軍4克,川斷l(xiāng)O克.骨碎補l0克.自然銅l8克(先煎).赤芍30克,炒決明子30克。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1年l2月16日上方連續(xù)服用2O余劑。尿失禁基本消失。下肢疼痛亦明顯減輕,舌紅,苔徽黃,脈弦細.繼以原方加減:當歸30克.川貝母l0克.苦參l5克,柴胡15克,天花粉30克.炮甲片l0克.王不留行l(wèi)0克,桃仁lO克.紅花l0克,川軍5克,川斷l(xiāng)0克,骨碎補l0克.自然銅l5克(先煎),廑蟲l0克,赤芍30克.丹參3O克,炒決明子30克。7劑。每日l劑
[按語] 淋證是以小便不爽、尿道刺痛為主癥.病因多系濕熱蘊積.下注膀胱.加之氣火郁于下焦,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氣滯血瘀,致使出現(xiàn)一系列膀胱刺激癥狀,治療之法,常規(guī)每習用八正散、五淋散之類。而印老積幾十年臨床經(jīng)驗.參照《金匱要略方論》之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而加味。
18 舒肝散結(jié)方(印氏方)
[藥物組成] 柴胡l0克,丹參30克,赤芍3O克,當歸15克,生牡蠣30克(先煎),元參15克,川貝母10克,夏枯草15克,海藻l5克,昆布l5克.海浮石15克(先煎),川牛膝1 0克。
功用: 舒肝散結(jié)
主要癥狀:前列腺肥大、小便隆閉不通.多先由小便滴瀝不盡開始。常見于老年人。舌苔厚膩.脈弦有力。
辨證要點;本證多見于老年人,包括前列腺肥大,大多與肝有關。由于積塊壓迫尿道.故見小便隆閉不通或滴瀝不盡。
適應證:老年人前列腺肥大,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乳腺增生.肋軟骨炎.甲狀腺腫大.淋巴結(jié)炎等。
加減法:本方用治乳腺增生、肋軟骨炎,則去J川牛膝,加蒲公英3O克、全瓜蔞30克.治療子宮肌瘤用原方加澤蘭葉15克、茺蔚子3O克.治頸淋巴結(jié)炎則去牛膝,加桔梗l0克,枳殼10克。
[驗案] 邱某.男,80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731189。初診:l 992年1月9日。主訴:小便淋瀝不下1周。病史:患者l周來小便淋瀝不暢.既往泌尿科檢查為前列腺肥大.住院后請泌尿外科檢查.確診為前列腺肥大.井下導尿管保留導尿。伴咳嗽多痰.痰粘不易咯出,并有陳舊性心肌梗死。
檢查:高年呈老年癡呆狀。下導尿管保留導尿。舌質(zhì)紅絳,舌苔燥而黃。
辨證:肝經(jīng)癥積.癃閉。治法:舒肝散結(jié)通利.佐以保肺復脈。
處方:柴胡9克.當歸l0克.赤白芍各l2克.丹參30克.生牡蠣60克(先燕).元參l5克.川貝母l0克,夏枯草l5克,海藻l5克,昆布l 5克.海浮石l8克(先煎),川牛膝l0克,沙參l5克,麥冬10克.五味子l2克,紅花l 2克,橘絡3克。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l 992年1月16日。藥后癯閉減輕,已拔除導尿管.小便已能排出。惟咳嗽、痰不易出,語言不利,大便微溏舌紅絳少津,苔灰褐色,脈弦勁有力。藥后病有泰相.再擬原方7劑,每日l劑.繼續(xù)觀察。
19 桂枝龍骨牡蠣湯加湯(源于《金匱要略方論》,印氏加昧)
(方藥組成) 桂枝l0克,炒自芍1 5克.甘草lo克.煅龍牡各30克(先煎),桑螵蛸3O克,益智仁10克,生姜10克,大棗5枚。
另:桂服八味丸10克(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每晚睡前服。
功用:安神養(yǎng)腎。
主要癥狀:因夢遺尿,形寒肢冷,心悸頭昏,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
辨證要點:本證是因神不守舍,心神外逸,夢中入廁故而遺尿。要點是夢中遺尿。
[適應證] 遺尿,老年人多尿等。
[驗案] 高某.男.1 7歲主訴:其姐代述,遺尿多年。病史:患者經(jīng)常夜間于睡夢中誤認入廁而遺尿,故被褥常濕,叉羞于曝曬,積久尿毒漬入皮膚,遂繼發(fā)尿毒性關節(jié)炎,遍身疼痛且腫,活動困難。
辨證:心腎兩虛(神不守舍,腎失固攝)。治法:安神養(yǎng)腎。
處方:(1)桂枝l0克.炒白芍1 5克,炙甘草l0克.煅龍牡各
30克,桑螵蛸30克.益智仁10克.生姜1O克,大棗5枚。10劑,
每日 1劑,水煎分2次服 (2)掛附八味丸,每晚睡前服1丸。
據(jù)患者來信云:上方服至7、8劑時遺尿即止<同時每晚服用1丸桂附八味丸),尿毒性關節(jié)炎亦漸痊愈。
20 益腎湯加減(源于山西省中醫(yī)研究昕“益腎湯”.印氏加減)
方藥組成:當歸15克,赤芍15克,川芎l0克,丹參10克,桃仁10克,紅花l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山豆根10克,土茯苓3O克,白茅根3O克.
功用: 活血(祛風)解毒。
主要癥狀:眼瞼和顏面水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多伴有惡寒、發(fā)熱、惡風,關節(jié)酸痛沉重.咽喉腫痛,腰酸或腰痛,尿少,舌尖紅,苔白,脈浮數(shù)。
辨證要點:本證屬風水型“腎炎”,乃泛指急、慢性腎炎(屎毒癥除外),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后的變態(tài)反應性病變,來勢急?。兓杆伲拭麨?'風”,該病常伴發(fā)水腫,則日“水”,總稱“風水”,凡患者具有腎炎臨床癥狀,如顏面水腫,繼則下肢及全身水腫,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如發(fā)熱、惡寒、咽痛、扁桃體腫大等) 尿常規(guī)檢查:蛋白陽性,并有大量紅、白細胞或管型者(即符臺急、慢性腎炎診斷者)。
適應證: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間質(zhì)性腎炎.結(jié)締組織疾病引起的腎炎等。
加減法: 貧血者加黨參,黃苠各15克,高血壓加夏枯草15克。
驗案 王某,男,15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2894l 。初診:1988年6月12 日。主訴:眼瞼、面部水腫.尿少l周。病史:近日余忙于中考準備,過勞受涼后出現(xiàn)眼瞼、面部水腫,晨起尤甚,尿少,已加重1周。伴關節(jié)、腰部酸楚,平時易患感冒.扁桃體經(jīng)常發(fā)炎疼痛。西醫(yī)診斷為急性腎小球腎炎。
檢查:BP 150/100 mmHg(1mmHg=0.133 kPa),尿蛋白(+),紅細胞1 0~15十.顆粒管型(十),顏面水腫,扁桃體1~l度腫大,紅腫充血。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沉細。
辨征:風水型腎炎西醫(yī)診斷:急性腎小球腎炎治法:活血(祛風)解毒。
處方:當歸15克,赤芍15克.川芎9克,丹參l5克.桃仁9克.紅花9克,蒲公英30免.紫花地丁3O克,山豆根l0克,土茯苓30克.白茅根30克夏枯草15克,冬瓜皮3D克,魚腥草3O克.牛膝1O克,澤蘭15克。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藥后諸癥若先,原方去夏枯草、冬瓜皮、魚腥草、牛膝、澤蘭繼服7劑.鞏固療效。復查尿常規(guī)、血壓全部恢復正常;1個月后考人市重點高中,同年暑假來我院切除扁桃體.久未復發(fā)。
21 真武湯加味 (源于《傷寒論》,印氏加味)
[方藥組成] 茯苓30克,熟附片15克,白術12克,桂枝10克,白芍1 5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
功用: 溫腎化水。
[主要癥狀] 水腫重在下肢或在臍下,四肢清涼,心悸頭眩,筋惕肉潤,小便短少,動則氣喘。舌談苔少,脈沉細。
[辨證要點]本證因腎陽不足,不能化水為氣而產(chǎn)生水腫,腎居下焦,故下肢為重;腎陽虛不能溫布于四肢,故四肢清涼;水氣內(nèi)聚,心陽不得伸展故心悸;清陽之氣不能上升人頭故頭眩,水氣停漬于內(nèi),陽氣不得通行故見筋惕肉潤,水不化氣,氣不化水故尿少;腎虛不能納氣故動則氣喘。
[適應證] 慢性腎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腎功能衰竭等
[加減法] 水腫甚者加冬瓜皮3O克,消水利尿;頭暈甚者加澤瀉3O克,以利水濕,通清陽。
[驗案] 姜某,女,56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244581。初診:1990年10月29日主訴:心悸、氣短27年。病史:2O多年來心悸氣短,稍動即甚,頭目眩暈,脘痛脅脹,溲少肢腫,腰膝酸軟,步履維艱。近2個月來,肢冷惡寒,冷汗淋漓,納食量少,大便溏薄。
檢查:血沉:51 mm/小時:心電圖示;風濕性心臟病,心房纖顫;X線胸片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肺淤血。超聲心動圖示:風濕性心臟?。獍戢@窄,左、右心房及右心室擴大,肺動脈高壓。兩顴暗赤.肢冷多汗,唇甲觜紺。舌質(zhì)黯淡,苔少,脈虛細結(jié)代。
辨證:心腎陽虛t水氣不化。西醫(yī)診斷:風濕性心臟病,聯(lián)合瓣膜病變;心力衰竭Ⅱ度,心房纖顫。治法:溫陽化水。
處方:茯苓30克,熟附片24克,白芍1 5克,白術l2克,桂枝l2克,炙甘草1O克,煅龍牡各15克,沙參15克,麥冬l2克,五味子lO克,龍膽草1克,澤瀉30克.灶心土l20克煎湯代水。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0年11月5目。藥后水腫稍減,尿量增加,食欲增進。舌質(zhì)黯淡,舌苔微黃,脈虛細結(jié)代再擬溫陽利水,繼續(xù)觀察。
處方:茯苓30克,白術12克,白芍15克,熟附片3O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煅龍牡各l5克,冬瓜皮3O克,西洋參6克(另煎),五味子1O克,麥冬1 2克,澤瀉30克。
14劑,每日1劑。
三診:1990年l1月l 7日。汗巳轉(zhuǎn)溫,尿增多,水腫消退,憋氣減輕,能步行入診室;寐少夢多,舌漩苔少,脈虛細結(jié)代。仍守溫陽化水。
處方:茯苓30克,杏仁lO克t生薏仁30克.熟射片30克.白芍15克,桂枝15克,炙甘草lO克,煅龍牡各15克,澤瀉30克,白術l2克,西洋參6克(包),五味子12克.黃連6克,桑椹子3O克,炒棗仁15克,灶心土120克煎湯代水。
l4劑,每日1劑。
四診:1990年12月3目。服藥2周,汗液減少,手足回暖,水腫消失,食納及睡眠增進.心悸氣短減輕.行走自如,有時易感冒。舌質(zhì)淡少苔,脈細較規(guī)則繼擬溫陽化水.佐以固表。
處方:茯苓30克,杏仁l0克,生薏仁30克,熟射片3O克,白芍1 5克,桂枝12克,生甘草1O克,煅龍牡各15克,炙黃芪3O克,白術12克,防風9克,西洋參6克(包),五昧子1O克,麥冬10克,黃連6克,灶心土1 2O克煎湯代水。
14劑,每日1劑。
上法治療4個月,體力和心功能恢復滿意,西醫(yī)心臟內(nèi)、外科醫(yī)師認為巳能進行抉瓣膜手術,作進一步治療?;颊吆图覍僭敢饨邮苁中g治療。
22 龍膽瀉肝湯加減(原方見于《醫(yī)方集解》,印氏加減)
[方藥組成] 龍膽草1O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柴胡1O克,車前子12克(包),{暈瀉15克,木通10克,夏枯草l 5克,苦丁茶10克,川斷10克。
功用: 清肝瀉火。
主要癥狀 頭痛耳鳴,頭重昏暈,心煩易怒,寐少夢多,掌燙尿黃,大便干燥不爽。舌質(zhì)紅,舌苔黃瞳,脈弦數(shù)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系肝火郁結(jié),循經(jīng)上擾,故見頭痛耳鳴;肝火炎上.氣血上逆則頭重昏暈;肝火內(nèi)擾心神則心煩易怒、寐少夢多肝火的傷津液乃見屎黃便秘。
[適應證] 高血壓病(有耳鳴者)。
[加減法] 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黃9克,炒決明子30克、生首烏3O克,
[驗案] 彝某,男.64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393640。初診:1990年3月5日。主訴:頭暈2年親。病史:近2年多來,頭暈、行走不穩(wěn),腿腳乏力,心煩急躁,寐少夢多.大便于結(jié),小便黃少。檢查:BP 200/120 mmHg,面色潮紅,舌紅、苔黃膩,舌有裂紋,脈弦勁有力,手掌熱。
辨證:肝火上炎。西醫(yī)診斷:高血壓病。治法:清肝瀉火。
處方:龍膽草1O克,梔子l0克,黃芩1 2克,柴胡10克,生地l0克,車前子l0克(包),澤瀉3O克,術通10克,滑石15克(包),川斷l(xiāng)O克,夏枯草15克,青葙子15克,苦丁茶1 2克,茺蔚子30克.白蒺藜15克.鉤藤30克,菊花1O克,珍珠母60克(先煎)。
6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0年3月11目。藥后頭暈減輕,頭腦較前清醒,睡眠增進.活動自如,手心仍燙,大便巳正常.小便尚黃血壓降至175/100 mmHg,舌紅,苔黃少,脈弦。
原方巳效,照前繼服l4耕。
三診;1990年3月26日 服藥半月,諸癥悉減,睡眠增加,
頭腦清醒,血壓降至140/90 mmHg(1 mmHg=0.133 kPa)。惟感心煩胸悶、下肢酸敦。舌紅苔少,脈弦細??p以原方1O劑鞏周。
23 天麻鉤藤飲加減(源于《雜病證治新義》。印氏加減)
方藥組成:天麻10克,鉤藤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菊花12克龍膽草10克,赤芍15克,川斷l(xiāng)0克,夏枯草l 5克,青蓿子1 克.苦丁茶10克。
功用:平肝潛陽。
主要癥狀 頭脹眩暈,面色紅潤,便干口渴,口苦心煩,性情急躁,睡少尿頻,兩腿無力,足涼。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辨證要點:本證系肝用上亢,氣血上逆.上實下虛之象。頭脹眩暈、面色紅潤為氣血逆于頭部所致'尿頻足涼、下肢無力、頭重腳輕乃下虛之候。
[適應證] 高血壓病(頭熱足涼者)、青光眼等。
加減法: 失眠者加臺歡皮15克、夜交藤30克,炒棗仁1 5克。
[驗案] 陳某,男,58歲。主訴:發(fā)作性眩暈1年余病史:一年來,眩暈每天發(fā)作3~6次,頭腦不清,如登云霧,如乘舟車,每于發(fā)作時必須閉目靜坐或臥床休息方能緩解。面赤耳熱,下肢無力,足涼.失眠多夢,夜間尿頻,每夜4~5次,大便干燥檢查:BP 180/l00 mmHg,面色紅潤,舌質(zhì)紅,苔黃,詠弦勁有力。
辨證:肝陽上越。 西醫(yī)診斷:高血壓病。 治法:平肝潛陽。
處方:天麻10克,鉤藤15克,菊花10克,龍膽草10克,赤芍l5克,川斷10克,夏枯草15克,青箱子l5克,苦丁茶10克,珍珠母3O克(先煎)。7荊,每目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藥后眩暈請失,血壓下降,睡眠增加,大便已正常,小便歡敷減少舌紅,舌苔微黃,脈弦,上方已效,繼服7劑,以期鞏固,力爭痊愈
25 清泄肝膽方(印氏方)
[方藥組成] 柴胡10克,黃苓l2克,半夏12克,青皮l0克.枳殼10克,竹茹10克,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蔓荊子l2克.蒼耳子1O克,大青葉1 5克。
功用: 清泄肝膽
主要癥狀:頭暈目眩、羞明畏光,耳脹耳鳴.口苦.甚則汗出嘔吐.舌苔白膩,詠弦滑。
辨證要點:本證系少陽膽經(jīng)受病,痰熱上擾故見頭暈目眩、羞明畏光足步陽膽經(jīng)之脈絡于耳,故見耳脹耳鳴;膽熱則氣逆于上,故見口苦嘔吐。
適應證: 內(nèi)耳性眩暈、頸椎病、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
[加減法] 頸椎病、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加葛根3O克、丹參30克、川芎15克,以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huán)。
[驗案] 聶某,男,74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733223 初診:l 994年2月17日主訴:眩暈發(fā)作1天病史:患者于今日凌晨4時許,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頭暈耳鳴,視物旋轉(zhuǎn)。惡心欲吐,胸悶氣短,自服硝酸甘油、長效心痛定等,癥狀不緩解,故來院急診。
檢查:BP l50/90 mmHg,神志請,面色無華,血常規(guī)正常,血、尿淀粉酶均在正常范圍.心,肺(-),肝膽未觸及 B超示:慢性膽囊炎。頸椎X線片示:頸椎病。頸部多普勒示: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舌質(zhì)暗,苔白,脈細滑。
辨證:肝膽濕熱,痰火郁阻,清陽不升。西醫(yī)診斷: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治法:清泄肝膽,除痰降火,佐以活血。
處方:柴胡10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青皮10克,枳殼10克,竹茹12克,龍膽草10克,山梔1O克,制南星6克.丹參30克,茯苓1 5克,葛根3O克,川芎l0克.夏枯草15克,生姜10克,珍珠母60克(先煎)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改服。
二診:1994年2月25日藥后頭暈耳鳴明顯減輕,視物偶感旋轉(zhuǎn),惡心嘔吐已止,惟感頭脹,耳如有物堵塞.咽紅而痛,舌暗紅,苔薄白,脈細滑。上方已效,原方去生姜加大青葉15克,澤瀉3O克,7劑.每日1劑。
三診:1994年3月1日,眩暈基本消失.視物已不旋轉(zhuǎn),咽痛亦愈,惟時仍耳鳴,舌苔薄白,脈細滑.繼服原方7劑,以期痊愈。
26 三化湯加味(源于《素岡病機氣宜保命集》,印氏加味)
[方組成] 大黃9克(后下).枳實10克,厚樸lO克.羌活10克,菖蒲10克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1丸,先以溫開水灌下。
[功用] 通便泄熱。
[主要癥狀]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紅目赤,呼吸氣粗,痰聲鹿,舌質(zhì)紅,苔黃燥.大便閉結(jié),脈弦數(shù)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系中風之中臟腑,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因氣血挾痰火上逆,故面紅耳赤,呼吸息促.喉中痰鳴,痰熱內(nèi)結(jié),灼津耗液則大便閉結(jié)。
[適應證] 急性腦血管疾病(腦出血、腦梗死)
[加減法] 痰多加川貝母10克,竹瀝30克(沖);大便不實,僅服至寶丹或安官牛黃丸,不需湯藥通便。牙關緊閉,用通關散搐鼻取嚏,通關散方:豬牙皂角、細辛等分為末吹入鼻中。
[ 驗案] 徐某,男,65歲。病史:家屬代訴,患者清晨登廁.突
然昏眩撲倒.不省人事,呼吸急促.喉中痰鳴,已lO余日,小便失
禁,大便燥結(jié)已10余日未行。
檢查:神志不清.口眼歪斜,右側(cè)肢體癱瘓.舌歪,苔厚膩灰黑,脈弦勁有力。
辨證:中風中臟腑,熱閉證。治法:通便泄熱,豁痰開竅
處方:生軍lO克(后下),枳實10克,厚樸10克,羌活10克,菖蒲10克.遠志6克。1劑。另駐安官牛黃丸1丸,先以溫開水送服。
患者服上方l劑即腹中雷鳴,瀉下大便色黑如球,繼轉(zhuǎn)為稀便.半日之后神識復蘇,但后遺右半身癱瘓,尚需繼續(xù)治療。
27 補陽還五湯加味(源于《醫(yī)林改錯》,印氏加味)
[方藥組成] 生黃芪5O克.當歸15克,赤芍l5克,川芎l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地龍1 5克.丹參1 5克.雞血藤3O克.廑蟲10克。
(功用) 活血通絡。
(主要癥狀)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常發(fā)生于睡臥之時.舌歪而蹇,語言不利,或偏頭痛.舌質(zhì)紅.少苔,脈弦數(shù)。
[辯證要點]本證系睡臥時腦血管血栓形成.因在睡臥時血流緩慢,最易形成血栓.血流運行受到障礙.則大腦某一部分得不到血液濡養(yǎng),故出現(xiàn)半身不遞、口眼歪斜、舌歪而蹇.語言不利應當結(jié)臺CT、MRI等檢查確定診斷,納入辨證的內(nèi)容之一。
[適應證] 腦梗死、腦血栓形成和腦出血后遺癥等。
[加減法] 重在上肢加姜黃l0克、桂枝10克,重在下肢加牛膝10克、木瓜10克
[驗案] 張某,男.66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143880 初診:1993年2月1日主訴:口舌歪斜1年余病史:患者口舌歪斜,語言不利1年余,伴左手麻木,下肢無力.有時抽搐.大便喀干,l~2日1次。
檢查:神志清晰,語言蹇擺.恬動不利。CT示:多發(fā)性瞄梗死,腦萎縮舌質(zhì)暗,舌根苔喊,脈滑。
辨證:風中血絡,氣虛血瘀。西醫(yī)診斷:多發(fā)性腦梗死,腦萎縮。
治法:益氣活血,通絡熄風。
處方:生黃芪30克,赤芍30克.川芎15克,當歸30克.雞血藤30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地龍15克.鷹蟲12克.水蛭12克.生薏仁3O克,木瓜15克.防己l0克.桑枝30克,絲瓜絡1O克.白附子12克,僵蠶l2克.全蝎6克。
7劑.每日l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3年2月8日,藥后左手麻木減輕.下肢已不抽筋舌質(zhì)青,舌苔薄自.脈弦。
繼服原方加人姜黃15克,桂技5克
14劑.每日1劑,水煎服
三診:1993年2月25日服藥半月.左上肢麻木基本消失,惟感肢體恬動乏力舌質(zhì)紅,苔薄黃有剝脫.脈弦繼以原方輔事.改為丸藥.鞏固治療。
處方:白附子12克.僵蠶l0克全蝎6克.赤芍3O克.當歸30克,川芎15克.丹參30克.桃仁12克,紅花1o克.生黃芪30克,川貝母l0克,元參1 克,夏枯草l5克.昆布l5克.海藻15克t海浮石18克.姜黃15克,桂枝6克.生牡蠣60克 10荊共為
細柬,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每攻2丸.1日3次
28 牽正散四物湯合劑 (源于《楊氏家藏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方藥組成] 白附子 2克.僵蠶lO克.全竭6克,生地15克,赤芍1 5克.川芎10克.當歸15克,桑枝3O克,絲瓜絡10克,雞血藤3O克
(功用) 祛風活血。
[主要癥狀] 口眼歪斜,顏面麻痹。
[辨證要點] 本證系中風之中經(jīng)絡的輕癥。癥狀僅見于頭面,故稱中絡.口眼歪斜,顏面麻痹。
[適應證] 顏面神經(jīng)麻痹,腦梗死和腦出血后遺癥等。
[加減法] 面麻痹甚者加蘇木10克.并以炒香附120克盛于布袋內(nèi)乘熱熨麻痹之處。
[驗案] 王某,女,81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400999。初診:1993年7月15日。主訴:口眼歪斜,口唇麻木半年。病史:半年來口眼歪斜,口唇及上肢麻木.語言蹇澀,左下肢活動不和,步履雛艱,記憶力下降,大便干結(jié)。1~2日1次檢查:神情呆滯.口眼右辮,語言蹇澀,左倒上下肢肌力弱。舌淡苔白膩,脈弦。
辨證:風中血絡。治法:理血祛風
處方:白附子10克,僵蠶9克,全蝎6克,赤芍24克,當歸15克,川芎1O克,生地12克,桃仁1 2克,紅花lO克.生苡仁3O克,木瓜15克,防己l0克,天麻1O克,白蒺藜12克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3年7月22日。藥后左下肢活動較前有力,口眼歪斜亦減輕,記憶力增強。舌根苔厚膩,脈弦。前方已效,繼服原方加堿。
處方:白附子12克,僵蠶9克,全蝎5克,生地15克,白芍18克,雞血藤24克,當歸l5克,川芎12克,桃仁9克.紅花6克,桑枝24克,絲瓜絡9克,姜黃l0克,天麻9克.釣藤24克。
7劑,每日1劑。水煎服。
隨診:患者連續(xù)服用上方1個月后.口眼歪斜恢復正常.語言流利.惟下肢活動尚欠有力.囑其繼服原方治療.加強鍛煉,力爭痊愈。
30 除痰降火方(印氏方)
方藥組成:
(1)痰火郁結(jié)型;柴胡1 0克,黃萃12克,半夏lO克.青皮10克,積殼10克.竹茹12克,制南星6克,龍膽草10克,梔子l0克.合歡皮15克,夜交藤30克,葛根30克,礞石30克(先燕).珍珠母6O克(先煎)。
(2)痰火狂亂型:柴胡lO克,黃芩15克,半夏12克,青皮l0克,枳殼10克,竹茹12克,制南星6克,龍膽草lO克,梔子1O克,合歡皮13克,夜變藤3O克,葛根3O克.菖蒲lO克。遠志6克。天竺黃1O克,礞石3O克(先煎),珍珠母6O克(先煎) 另服:礞石滾痰丸每日上午服10克。
[功用] 除痰降火
[主要癥狀]
(1)痰火郁結(jié)型:失眠亂夢,頭腦昏脹而痛,心煩易怒,脅脹胃堵t白天困倦恩眠但不能睡,晚間精神倍增無睡意,多恩善慮,大便干結(jié)t舌苔白膩或黃膩,舌質(zhì)略紅.脈弦滑或弦數(shù)。
(2)痰火狂亂型:失眠亂蘿,頭痛昏脹,煩躁易怒漸轉(zhuǎn)驚恐狂亂,不避親疏,大便干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有力。
[辯證要點]
(1)痰火郁結(jié)型:本證系痰火內(nèi)擾心神.上攻頭腦故失眠多蘿、頭昏脹而痛;火郁于內(nèi)擾亂心神。肝失疏泄則心煩易怒。由于陰陽動靜美系紊亂,故夜間精神倍增、白天反困倦思寐而不能人睡。
(2)痰火狂亂型:本證系因痰火郁結(jié)發(fā)展至痰貞狂亂,痰火郁結(jié)階殷表現(xiàn)為失眠亂蘿紛紜,頭痛昏脹.煩躁易怒而漸進發(fā)展為虐人狂亂.或表現(xiàn)為驚恐,或表現(xiàn)為狂亂不辨親疏。
[適應征] 神經(jīng)衰弱、精神分裂癥、辨狂抑郁癥等。
[加減法] 心煩甚加淡豆豉10克、蓮子心3克;失眠甚者加炒棗仁l5克,柏子仁12克。
對痰火狂亂型加用礞石磙痰丸以通便下痰。治療頑痰怪病。因此丸藥有瀉下作用.服后便前常有腹痛,如在夜間服可影響睡眠,故宜在上午服用,一般腹痛便泄則在下午.以保證夜間休息。
[驗 案] 史某,女,2l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897582 初診:1993年6月28日。主訴:其父代述.精神錯亂3個月病史:患者3個月來精神錯亂,心倭不寧,急躁易怒,胡思亂想,失眠多夢。情感反常,在學校無端與同學爭吵,甚至有時打罵他人,情緒
極不穩(wěn)定。伴頭痛、頭暈,大便干燥。5月1日因哭鬧不休麓送至北京安定醫(yī)院。診審i為。精神分裂癥”,給予西藥及電療,住院l個月.因家屬要求中藥治療而停服西藥,自動出院。檢查:神情呆滯.面色晦黯,心肺(一),肝牌未觸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未見病理體征。舌質(zhì)淡.舌苔黃膩而干燥,根都剝落。脈滑。
辨證:痰火郁結(jié),上擾清竅 西醫(yī)診斷:精神分裂癥。治法:除
痰降火
處方:柴胡l0克.黃芩12克,半夏15克,青皮lO克,枳殼10克,制南星6克.竹茹12克.龍膽草1O克,梔子10克.合歡皮15克,夜交藤3O克,葛根3O克,菖蒲10克,遠志5克.礞石30
克(先煎).珍珠母60克(先煎)。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另服:礞石蒗痰丸9克,每日上午1次。
二診:1993年7月5日。藥后睡眠增進、夢亦減少,心煩減輕.惟仍有時頭痛頭暈.大便轉(zhuǎn)溏、1日2次。舌根苔黃膩,脈弦滑。進舒肝泄火、潦痰開竅劑后.痰火新退,諸癥減輕,繼以原方加瓜萎仁l5克(打),以增強祛痰通便之力 7劑,每日1劑 另繼服礞石蒗痰丸9克,每日1次。
三診:1993年7月12日自訴藥后技果甚好,精神振作,面有悅色,言談如常人.頭痛頭暈消失,惟易激動興奮,睡眠不實且多夢,手足心熱,大便請、日1次。舌根苔黃膩.脈弦滑。證屬痰火未盡.再擬除痰泄火,繼續(xù)觀察。
處方;柴胡10克,半夏l5克,黃芩l5克.青皮10克,枳殼10克.制南星6克,竹茹l2克,龍膽草10克,梔子l0克,合歡皮l5克.夜交藤3O克,葛根3O克.全瓜萎30克,菖蒲10克,遠志6克,礤石30克(先煎),珍珠母6O克(先煎),
7劑,煎服法同前。
另服礞石蒗痰丸1o克.每日上午1次。
時值暑假,家屬要求帶藥回原籍服用,囑其堅持服藥并注意精神修養(yǎng),以期痊愈。
[按語] 精神分裂癥以年青女性居多.其臨床表現(xiàn)為多種形式的精神活動失調(diào),一般以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與其所處環(huán)境間的嚴重不協(xié)調(diào)為特征。表現(xiàn)為思維障礙、情感障礙、感知障礙,行為障礙以及人格改變等.一般沒有意識障礙和智能缺損癥狀:本病屬于中醫(yī)“癲狂”的范疇,主要病因病機為氣郁痰火,陰陽失調(diào)。印教授認為癲病常因寒痰蓄飲蒙蔽心竅而起,狂證常由氣、火、痰,血等內(nèi)擾心神所致,二者又可互相轉(zhuǎn)化,癡癲特甚即發(fā)狂亂,狂病日久亦可轉(zhuǎn)為癲癡。其治療本病基本上采用自擬的除痰降火湯.并輔以礞石磙痰丸。該方舒肝行氣以治本.泄火除痰以治標,痰火既除.肝氣得舒,靈竅乃復。
名醫(yī)印會河教授三十八方集驗(31)抵當湯加味
38 二妙散加味(源于《丹溪心法》,印氏加味)
方藥組成: 黃柏15克,蒼術l2克.生薏仁30克,牛膝10克,車前子12克(包),椿根皮1 5克,萆薢15克,澤瀉18克,滑石15克(包).木瓜10克.蠶砂30克(包)。
功用: 清熱燥濕
主要癥狀:帶下量多.色黃質(zhì)粘稠.氣腥臭,陰道灼熱,著者瘙癢.胸悶納少.腰酸腿重,肢體困倦,腹脹腸鳴.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赤舌質(zhì)偏紅,苔黃厚膩.脈滑數(shù)。
辨證要點:本證系濕熱下注。脾失健運,濕濁蘊積.久而化熱.濕熱下注故見帶下色黃、粘稠、氣穢臭.陰部灼熱:脾虛濕濁內(nèi)蘊,故胸悶納呆.腹脹便搪;濕重故肢體困倦重著,腰酸腿軟。
適應證: 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等。
加減法:帶下量多,色黃夾赤氣惡臭,腹脹者.加土茯苓30克,貫眾15克,半枝蓮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以加強清熱解毒作用。
[驗案] 宋某.女.38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902253。初:1993年12月1 6日主訴:白帶多.色黃而腥臭1個月病史:患者近1個月來自帶甚多,色黃而腥臭.伴頭暈乏力。步腹墜脹-腰膝酸痛,心悸氣短,口干思飲,納尚可.寐亦安,大便稍干燥、每日l次.小便黃少。檢查:舌紅苔黃膩.脈細數(shù)。
辨證:濕熱帶下。治法:清熱燥濕
處方:黃柏10克.蒼術12克,生薏仁30克,牛昧10克,萆薢15克,澤瀉18克.木瓜10 克.滑石1 5克(包,車前子12克(包),蠶砂30克(包),椿根皮10克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改服
二診:1994年1月1 7日。上方服20劑后白帶明顯減少,
少腹墜脹已除.腰膝酸痛亦明顯減輕惟感咽喉不利如有痰唾.口腔潰瘍疼痛影響飲食。大便已暢.小便仍黃。舌苔少.脈虛細。
證屬下焦?jié)駸嵛幢M,心火上炎又起,故原方加導赤散兼瀉心火處方:黃柏1 5克.蒼術12克.生薏仁30克.牛膝1 0克,萆薢15克,澤瀉20克,木瓜15克,滑石10克(包),車前子12克(包),蠶砂30克(包).椿根皮15克.竹葉1O克,生地1 5克,生甘草10克。7劑.每日1劑.煎服法同前
[按語] 該患者臨床癥狀雖多,但其主癥為白帶多,色黃而腥臭”。其病因病機是脾虛不運.濕熱下注.故見帶多色黃穢臭,步腹墜脹.腰膝酸痛沉重印教授善抓主癥,認為“濕熱帶下是其本.故運用清熱燥濕之法.采用四妙丸(蒼術、黃柏、生薏仁、牛膝)加味。方中黃柏苦寒,清熱燥濕,重在下焦;蒼術苦溫燥溫;生薏仁甘淡微寒.健脾滲濕,利水清熱}牛昧補肝腎、祛風濕、引藥下行:為加強清熱利濕作用而加人革薜、澤瀉,木瓜、滑石、車前子,蠶砂、椿根皮等。服7劑帶下基本告愈:復診固口腔潰痔為心火上炎,故干原方加導赤散(生地、竹葉,生甘草).使火從小便排出.乃上病下治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