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主21味
莪術(shù)=茯苓=桔梗=枳實=香加皮=洋金=花洋=地黃葉=姜茵陳=梔子=麥冬
苦杏仁=苦參=靈芝=連翹=龍膽=鹿茸=麻黃=綿馬貫眾=木香=馬錢子
莪術(shù)
[來源]
為姜科植物蓬莪術(shù) 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廣西莪術(shù) Curcuma kwangsi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 或溫郁金 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Ling 的干燥根莖。后者習(xí)稱“溫莪術(shù)”。冬季莖葉枯萎后采挖,洗凈,蒸或煮至透心,曬干或低溫干燥后除去須根及雜質(zhì)。
[產(chǎn)地分布]
莪術(shù)主產(chǎn)于四川、福建、廣東等省。廣西莪術(shù)主產(chǎn)于廣西。溫莪術(shù)主產(chǎn)于浙江、四川、臺灣、江西等省。
[藥材特征]
蓬莪術(shù):呈卵原形、長卵形、圓錐形或長紡錘形,頂端多鈍尖,基部鈍圓,長2~8cm,直徑1.5~4cm。表面灰黃色至灰棕色,上部環(huán)節(jié)凸起,有圓形微凹的須根痕或有殘留的須根,有的兩側(cè)各有一列下陷的芽痕和類圓形的側(cè)生根莖痕,有的可見刀削痕。體重,質(zhì)堅實,斷面灰褐色至藍褐色,蠟樣,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層與中柱易分離,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棕褐色。氣微香,味微苦而辛。
廣西莪術(shù):環(huán)節(jié)稍凸起,斷面黃棕色至棕色,常附有淡黃色粉末,內(nèi)皮層環(huán)紋黃白色。
溫莪術(shù): 斷面黃棕色至棕褐色,常附有淡黃色至黃棕色粉末。氣香或微香。
[主要化學(xué)成分]
含揮發(fā)油,油的組成為多種倍半萜衍生物和桉油精等,其中以莪術(shù)酮(Curzerenone)為主要成分。此外,尚含有表莪術(shù)酮(Epi-curzerenone)、莪術(shù)烯(Curzerene)、焦莪術(shù)酮(Pyrocurzerenone)、莪術(shù)烯醇(Curcumenol)、異莪術(shù)烯醇(Isocurcumenol)、原莪術(shù)醇等。此外,還含有姜黃素,對羥基桂皮酰阿魏酰甲烷、對、對二羥基二桂皮酰甲烷、三萜酸、淀粉、粘液、樹脂等。
[功能主治]
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用于癓瘕痞塊,瘀血經(jīng)閉,食積脹痛;早期宮頸癌。
▇▇▇▇▇▇▇▇▇▇▇▇▇▇▇▇▇▇▇▇▇▇▇▇▇▇▇▇▇▇▇▇▇▇▇▇▇▇▇▇▇▇▇▇▇▇▇▇▇▇▇▇▇▇▇▇▇▇▇▇▇▇▇▇▇▇▇▇▇▇▇▇▇▇▇▇▇▇▇▇▇▇▇▇▇▇▇▇▇▇▇▇▇▇▇▇▇▇▇▇▇▇▇▇
茯苓
[來源]
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7~9月采挖,除去泥土,堆置“發(fā)汗”后,攤開曬至表面干燥,再“發(fā)汗”,反復(fù)數(shù)次至出現(xiàn)皺紋,內(nèi)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陰干,稱為茯苓;或?qū)Ⅴr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干,分別稱茯苓皮、赤茯苓、茯苓片。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湖北、安徽、河南、云南、貴州、四川等省,現(xiàn)在很多地區(qū)大量人工栽培。
[藥材特征]
茯苓個呈類球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至黑褐色,有明顯隆起的皺紋,表面偶見有白色菌絲。體重,質(zhì)堅實,不易破裂,斷面不平坦,顯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飲片常加工為赤茯苓;內(nèi)部白色,少數(shù)淡紅色,飲片加工成白茯苓或稱茯苓片。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皮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狀大小不一。外表棕褐至黑褐色,內(nèi)面白色或淡棕,體軟質(zhì)松,略具彈性。
茯神為茯苓最內(nèi)部附有寄生茯苓木的部分,茯神木一般為松樹根。
[主要化學(xué)成分]
菌核含β-茯苓聚糖(β-pachyman),含量最高達75%。并含多種四環(huán)三萜酸類化合物,包括茯苓酸(Pachymic acid)、齒孔酸(Ebricoic acid )、塊苓酸(Tumulos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等。此外尚含麥角甾醇、膽堿、腺嘌呤、卵磷脂等。
[功效主治]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寧,驚悸失眠。9~15g。
▇▇▇▇▇▇▇▇▇▇▇▇▇▇▇▇▇▇▇▇▇▇▇▇▇▇▇▇▇▇▇▇▇▇▇▇▇▇▇▇▇▇▇▇▇▇▇▇▇▇▇▇▇▇▇▇▇▇▇▇▇▇▇▇▇▇▇▇▇▇▇▇▇▇▇▇▇▇▇▇▇▇▇▇▇▇▇▇▇▇▇▇▇▇▇▇▇▇▇▇▇▇▇▇
桔梗
[來源]
為桔梗科植物Platycodon grandiflorum ( Jacq.)A.DC.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須根,趁鮮剝?nèi)ネ馄せ虿蝗ネ馄?,干燥?br>
[產(chǎn)地分布]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以東北、華北產(chǎn)量較大。
[藥材特征]
本品呈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下部漸細,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長7~20cm,直徑0.7~2 cm。表面白色或淡黃色,不去外皮的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具縱扭皺溝,并有橫長的皮孔樣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橫紋。有的頂端有較短的根莖或不明顯,其上有數(shù)個半月形莖痕。質(zhì)脆,斷面不平坦,形成層環(huán)棕色,皮部類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黃白色。無臭,味微甜后苦。
[主要化學(xué)成分]
含多種皂甙,其中有桔梗皂甙A、C、D(Platycodin A、C、D),此外還含α-菠菜甾醇、α-菠菜甾醇-β-D葡萄糖甙及白樺脂醇(Betulin)等。
[功能主治]
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用于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瘡瘍膿成不潰。
▇▇▇▇▇▇▇▇▇▇▇▇▇▇▇▇▇▇▇▇▇▇▇▇▇▇▇▇▇▇▇▇▇▇▇▇▇▇▇▇▇▇▇▇▇▇▇▇▇▇▇▇▇▇▇▇▇▇▇▇▇▇▇▇▇▇▇▇▇▇▇▇▇▇▇▇▇▇▇▇▇▇▇▇▇▇▇▇▇▇▇▇▇▇▇▇▇▇▇▇▇▇▇▇▇▇▇▇▇▇▇▇
枳實
[來源]
蕓香科(Rutaceae)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變種或甜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的干燥幼果。5~6月間收集自落的幼果,除去雜質(zhì),自中部橫切為兩半,曬干或低溫干燥;較小者直接曬干或低溫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四川、江西、福建、江蘇等地。
[藥材特征]
本品呈半球形,小者為球形,直徑0.5~2.5cm。外表黑綠色或暗棕綠色,具顆粒狀突起或皺紋,有明顯的花柱殘跡或果梗痕。切面略現(xiàn)隆起,黃白或黃褐色,厚約0.3~1.2cm,邊緣有1~2列油室。中央有棕褐色的瓤囊呈車輪狀。氣清香,味苦、微酸。
[主要化學(xué)成分]
酸橙果皮含揮發(fā)油并含黃酮甙,主要為橙皮甙、新橙皮甙、柚皮甙、野漆樹甙及君冬甙等。并含具有升壓作用的辛弗林N-甲基酪胺。
[功效主治]
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用于積滯內(nèi)停,痞滿脹痛,瀉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滯氣阻,胸痹結(jié)胸;胃下垂,脫肛,子宮下垂。3~9g。
▇▇▇▇▇▇▇▇▇▇▇▇▇▇▇▇▇▇▇▇▇▇▇▇▇▇▇▇▇▇▇▇▇▇▇▇▇▇▇▇▇▇▇▇▇▇▇▇▇▇▇▇▇▇▇▇▇▇▇▇▇▇▇▇▇▇▇▇▇▇▇▇▇▇▇▇▇▇▇▇▇▇▇▇▇▇▇▇▇▇▇▇▇▇▇▇▇▇▇▇▇▇▇▇▇▇▇▇▇▇▇▇
香加皮
[來源]
蘿藦科(Asclepiadaceae)杠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干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根部,剝?nèi)「ぃ瑫窀伞?br>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甘肅、湖南等省。遼寧、吉林、內(nèi)蒙古等省區(qū)亦產(chǎn)。
[藥材特征]
本品呈卷筒狀或槽狀,少數(shù)呈不規(guī)則塊片狀,長3~10cm,直徑1~2cm,厚0.2~0.4cm。外表面灰棕或黃棕色,栓皮松軟常呈鱗片狀,易剝落。內(nèi)表面淡黃或淡黃棕色,較平滑,有細縱紋。體輕,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白色。有特異香氣,味苦。
[主要化學(xué)成分]
根皮和莖皮含十多種甙類化合物。已知其結(jié)構(gòu)的有強心甙杠柳毒甙(Periploin 即Glycoside G)和杠柳皂甙K、H1、E(Glycoside K 、H1、E)。此外尚含有香氣成分4-甲氧基水楊醛,a.β-香樹精及其乙酸酯、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等。
[功效主治]
祛風(fēng)濕,強筋骨。用于風(fēng)寒濕痹,腰膝酸軟,心悸氣短,下肢浮腫。3~6g。
▇▇▇▇▇▇▇▇▇▇▇▇▇▇▇▇▇▇▇▇▇▇▇▇▇▇▇▇▇▇▇▇▇▇▇▇▇▇▇▇▇▇▇▇▇▇▇▇▇▇▇▇▇▇▇▇▇▇▇▇▇▇▇▇▇▇▇▇▇▇▇▇▇▇▇▇▇▇▇▇▇▇▇▇▇▇▇▇▇▇▇▇▇▇▇▇▇▇▇▇▇▇▇▇▇▇▇▇▇▇▇▇
洋金花
來源]
為茄科植物白曼陀羅Datura metel L.的干燥花。4~11月花初開時采收,曬干或低溫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多為栽培。
[藥材特征]
本品多皺縮成條狀,完整者長9~15cm?;ㄝ喑释矤睿L為花冠的2/5,灰綠色或灰黃色,先端5裂,基部具縱脈5條,表面微有茸毛;花冠呈喇叭狀,淡黃色或黃棕色,先端5淺裂,裂片有缺尖,短尖下有明顯的縱脈紋3條,兩裂片之間微凹;雄蕊5,花絲貼生于花冠筒內(nèi),長為花冠的3/4;雌蕊1,柱頭棒狀。烘干品質(zhì)柔韌,氣特異;曬干品質(zhì)脆,氣微,味微苦。
[主要化學(xué)成分]
含生物堿。主要為東莨菪堿(Hyoscine 或 Scopolamine)、莨菪堿(Hyosyamine)及去甲莨菪堿(Norhyoscyamine)。
[功能主治]
平喘止咳,鎮(zhèn)痛,解痙。用于哮喘咳嗽,脘腹冷痛,風(fēng)濕痹痛,小兒慢驚;外科麻醉。
▇▇▇▇▇▇▇▇▇▇▇▇▇▇▇▇▇▇▇▇▇▇▇▇▇▇▇▇▇▇▇▇▇▇▇▇▇▇▇▇▇▇▇▇▇▇▇▇▇▇▇▇▇▇▇▇▇▇▇▇▇▇▇▇▇▇▇▇▇▇▇▇▇▇▇▇▇▇▇▇▇▇▇▇▇▇▇▇▇▇▇▇▇▇▇▇▇▇▇▇▇▇▇▇▇▇▇▇▇▇▇▇
洋地黃葉
[來源]
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毛地黃Digitalis purpurea L.的葉。初夏枝葉生長旺盛時采收葉片,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原產(chǎn)歐洲,我國有栽培。
[藥材特征]
葉片多皺縮。完整葉片卵形或長橢圓形,長5~15cm,先端尖或鈍,基部漸狹,邊緣具圓齒;葉柄具狹翅,長可達15cm;下部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向上漸小,上部葉近無柄。整個葉具灰白色短柔毛和腺毛。
[主要化學(xué)成分]
含強心甙,稱毛地黃素。
[功效主治]
強心作用,加強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抑制傳導(dǎo)。用于收縮性心功能不全。口服一次0.05~0.2g;飽和量0.7~1.2g于48~72小時內(nèi)分次口服。有蓄積性;有毒。
▇▇▇▇▇▇▇▇▇▇▇▇▇▇▇▇▇▇▇▇▇▇▇▇▇▇▇▇▇▇▇▇▇▇▇▇▇▇▇▇▇▇▇▇▇▇▇▇▇▇▇▇▇▇▇▇▇▇▇▇▇▇▇▇▇▇▇▇▇▇▇▇▇▇▇▇▇▇▇▇▇▇▇▇▇▇▇▇▇▇▇▇▇▇▇▇▇▇▇▇▇▇▇▇▇▇▇▇▇▇▇▇
姜(生姜)
[來源]
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lae Rosc.的新鮮根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四川、貴州等省。為栽培品。
[藥材特征]
本品呈不規(guī)則塊狀,略扁,具指狀分枝,長4~18cm,厚1~3cm。表面黃褐色或灰棕色,有環(huán)節(jié),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淺黃色,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明顯,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主要化學(xué)成分]
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為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沒藥烯、α-姜黃烯、α和β-金合歡烯、芳樟醇、桉油素等。姜的辣味成分為姜辣素(姜酚Gingerol)及分解物姜酮(Zingerone)、姜烯酚(Shogaol)。此外,尚含多種氨基酸。
[功能主治]
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用于風(fēng)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
▇▇▇▇▇▇▇▇▇▇▇▇▇▇▇▇▇▇▇▇▇▇▇▇▇▇▇▇▇▇▇▇▇▇▇▇▇▇▇▇▇▇▇▇▇▇▇▇▇▇▇▇▇▇▇▇▇▇▇▇▇▇▇▇▇▇▇▇▇▇▇▇▇▇▇▇▇▇▇▇▇▇▇▇▇▇▇▇▇▇▇▇▇▇▇▇▇▇▇▇▇▇▇▇▇▇▇▇▇▇▇▇
茵陳
[來源]
菊科(Compositae)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mb.或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的干燥幼苗。春季幼苗高6~10cm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及老莖,曬干,習(xí)稱“綿茵陳”。也有在秋季花蕾長成時采收,習(xí)稱“茵陳蒿”。
[產(chǎn)地分布]
茵陳蒿主產(chǎn)陜西、山西、安徽等省。濱蒿主產(chǎn)東北地區(qū)及河北、山東等省。
[藥材特征]
綿茵陳 多卷曲成團狀,灰白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2.5cm,直徑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見明顯縱紋;質(zhì)脆,易折斷。葉具柄,展平后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小裂片卵圓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銳尖。氣清香,味微苦。
[主要化學(xué)成分]
茵陳蒿含具利膽作用的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精(開花期含量最高,達1.98%)及綠原酸、咖啡酸。還含有利膽作用的茵陳色酮(Capillarisin)、4′—甲基茵陳色酮、7—甲基茵陳色酮、6—去甲氧基—4′—甲基茵陳色酮和6—去甲氧基茵陳色酮。并含黃酮類成分薊黃素(Cirsimaritin)、芫花黃素(Genkwanin)。全草含揮發(fā)油約0.27%,果穗較多,達1%,油中主要成分為茵陳二炔酮(Capillin)、茵陳二炔(Capillene)、茵陳炔酮(Capillone)、茵陳素(Capillarin)、β-蒎烯等。
濱蒿含綠原酸、黃酮類化合物和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為側(cè)柏醇、正丁醛、a-蒎烯、糠醛、甲庚烯酮、藏茴香酮等。全草還含對肝炎有退黃作用的對羥基乙酮及少量水楊酸、壬二酸等。
[功效主治]
清濕熱,退黃疸。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6~15g 。
▇▇▇▇▇▇▇▇▇▇▇▇▇▇▇▇▇▇▇▇▇▇▇▇▇▇▇▇▇▇▇▇▇▇▇▇▇▇▇▇▇▇▇▇▇▇▇▇▇▇▇▇▇▇▇▇▇▇▇▇▇▇▇▇▇▇▇▇▇▇▇▇▇▇▇▇▇▇▇▇▇▇▇▇▇▇▇▇▇▇▇▇▇▇▇▇▇▇▇▇▇▇▇▇▇▇▇▇▇▇▇▇
梔子
[來源]
為茜草科植物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的干燥成熟果實。9~11月果實成熟呈紅黃色時采收,除去果梗及雜質(zhì),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燙,取出,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湖南、江西、湖北、浙江、福建等省。
[藥材特征]
本品呈長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5~3.5cm,直徑1~1.5cm。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具6條翅狀縱棱,棱間常有1條明顯的縱脈紋,并有分枝。頂端殘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殘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澤;內(nèi)表面色較淺,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種子多數(shù),扁卵圓形,集結(jié)成團,深紅色或紅黃色,表面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氣微,味微酸而苦。
[主要化學(xué)成分]
含梔子甙(Geniposide)、羥異梔子甙(Gardenoside)、微量番紅花酸(Crocetin)等。
[功能主治]
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于熱病心煩,黃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焦梔子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吐衄,尿血崩漏。
▇▇▇▇▇▇▇▇▇▇▇▇▇▇▇▇▇▇▇▇▇▇▇▇▇▇▇▇▇▇▇▇▇▇▇▇▇▇▇▇▇▇▇▇▇▇▇▇▇▇▇▇▇▇▇▇▇▇▇▇▇▇▇▇▇▇▇▇▇▇▇▇▇▇▇▇▇▇▇▇▇▇▇▇▇▇▇▇▇▇▇▇▇▇▇▇▇▇▇▇▇▇▇▇▇▇▇▇▇▇▇▇
苦杏仁
[來源]
薔薇科(Rosaceae)山杏Rrunus armeniaca L.var.ansu Maxim.、西伯利亞杏Prunus sibirica L.、東北杏Prunus mandshurica (Maxim.)Koehne 或杏Prunus armeniaca L.的干燥成熟種子。夏季采收成熟果實,除去果肉及果殼,取出種子,曬干。
[產(chǎn)地分布]
山杏:主產(chǎn)遼寧、河北、內(nèi)蒙古、山東、江蘇等省區(qū),多野生,亦栽培。
西伯利亞杏:主產(chǎn)東北、華北地區(qū),系野生。
東北杏:主產(chǎn)東北地區(qū),系野生。
杏:主產(chǎn)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qū),系栽培。
[藥材特征]
本品呈扁心形,長1~1.9cm,寬0.8~1.5cm,厚0.5~0.8cm。表面黃棕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鈍圓,肥厚,左右不對稱。尖端一側(cè)有短線形種臍,圓端合點處向上具多數(shù)深棕色的脈紋。種皮薄,子葉2枚,乳白色,富油性。特異杏仁香氣,味苦。
[主要化學(xué)成分]
含苦杏仁甙(Amygdalin,C20H27O11N)約3%,苦杏仁酶(Emulsin)及脂肪油(杏仁油)約50%??嘈尤蔬敖?jīng)水解后產(chǎn)生氫氰酸約為0.2%及苯甲酸、葡萄糖??嘈尤拭赴嘈尤蔬懊?Amygdalase)及櫻甙酶(Prunase),在熱水或在醇中煮沸即被破壞。
[功效主治]
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用于咳嗽氣喘,胸滿痰多,血虛津枯,腸燥便秘。4.5~9g。
▇▇▇▇▇▇▇▇▇▇▇▇▇▇▇▇▇▇▇▇▇▇▇▇▇▇▇▇▇▇▇▇▇▇▇▇▇▇▇▇▇▇▇▇▇▇▇▇▇▇▇▇▇▇▇▇▇▇▇▇▇▇▇▇▇▇▇▇▇▇▇▇▇▇▇▇▇▇▇▇▇▇▇▇▇▇▇▇▇▇▇▇▇▇▇▇▇▇▇▇▇▇▇▇▇▇▇▇▇▇▇▇
苦參
[來源]
為豆科植物苦參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頭及小支根,洗凈,干燥,或趁鮮切片,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其他大部分省區(qū)亦產(chǎn)。
[藥材特征]
本品呈長圓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長10—30cm,直徑1—2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具縱皺紋及橫長皮孔。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剝落,剝落處顯黃色,光滑。質(zhì)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切片厚 3—6mm;切面黃紅色,具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有的可見同心性環(huán)紋。氣微,味極苦。
[主要化學(xué)成分]
含多種生物堿,主要為苦參堿(Matrine)、氧化苦參堿(Oxymatrine),其次為羥基苦參堿(Sophoranol)、N-甲基金雀花堿(N-Methylcytisine)、安那吉堿(Anagyrine)、膺靛葉堿(Baptifoline)、脫氫苦參堿(槐果堿Sophocarpine)等。尚含多種黃酮類成分,如苦參啶(Kuraridin)、去甲苦參酮(Norkurarinone)、苦參啶醇(Kuraridinol)等,并含異黃酮類化合物芒柄花黃素(Formononetin)。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用于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fēng);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
靈芝
[來源]
多孔菌科真菌靈芝(赤芝)Ganoderma lucidum (Leyss.uex Fr.) Karstu.或紫芝Ganoderma japonicum (Fr.) Lloyd的全株。秋季采取。
[產(chǎn)地分布]
紫芝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廣西、廣東、福建等地
赤芝主要分布于河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地。
[藥材特征]
紫芝:菌蓋木栓質(zhì),有柄,半圓形至腎形,寬12~20cm,厚約 2cm。柄側(cè)生,形長;菌蓋及菌柄均有黑色皮殼,有光澤,表面并有環(huán)狀棱紋和輻射狀皺紋;菌肉銹褐色,菌管內(nèi)有多數(shù)孢子。孢子褐色,卵形、內(nèi)壁具顯著小疣。
赤芝:形與紫芝相似,惟菌蓋皮殼黃色至紅褐色,菌柄紫褐色,菌肉近白色至淡褐色。
[主要化學(xué)成分]
紫芝含麥角甾醇(Ergosterol)、有機酸(順蓖麻酸、延胡索酸等)、氨基葡萄糖、多糖類、樹脂、甘露醇等。
赤芝含麥角甾醇、樹脂、脂肪酸、甘露醇和多糖類,又含生物堿、內(nèi)酯、香豆精、水溶性蛋白質(zhì)和多種酶類。
[功效主治]
補養(yǎng)精血。治虛勞,咳嗽,氣喘,失眠,消化不良。
▇▇▇▇▇▇▇▇▇▇▇▇▇▇▇▇▇▇▇▇▇▇▇▇▇▇▇▇▇▇▇▇▇▇▇▇▇▇▇▇▇▇▇▇▇▇▇▇▇▇▇▇▇▇▇▇▇▇▇▇▇▇▇▇▇▇▇▇▇▇▇▇▇▇▇▇▇▇▇▇▇▇▇▇▇▇▇▇▇▇▇▇▇▇▇▇▇▇▇▇▇▇▇▇▇▇▇▇▇▇▇▇
連翹
[來源]
為木犀科植物連翹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的干燥果實。秋季果實初熟尚帶綠色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蒸熟,曬干,習(xí)稱“青翹”;果實熟透時采收,曬干,除去雜質(zhì),習(xí)稱“老翹”。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山西、陜西、河南等省,甘肅、河北、山東、湖北等省亦產(chǎn)。多為栽培。
[藥材特征]
本品呈長卵形至卵形,稍扁,長1.5~2.5cm,直徑0.5~1.3cm。表面有不規(guī)則的縱皺紋及多數(shù)凸起的小斑點,兩面各有1條明顯的縱溝。頂端銳尖,基部有小果?;蛞衙撀?。“青翹”多不開裂,表面綠褐色,凸起的灰白色小斑點較少;質(zhì)硬;種子多數(shù),黃綠色,細長,一側(cè)有翅。“老翹”自頂端開裂或裂成兩瓣,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內(nèi)表面多為淺黃棕色,平滑,具一縱隔;質(zhì)脆;種子棕色,多已脫落。氣微香,味苦。
[主要化學(xué)成分]
含連翹酚(Forsythol)、齊墩果酸、6,7-二甲氧基香豆精、甾醇化合物、黃酮醇甙及皂甙等。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用于癰疽,瘰癘,乳癰丹毒,風(fēng)熱感冒,溫病初起,溫?zé)崛霠I,高熱煩渴,神昏發(fā)斑,熱淋尿閉。
▇▇▇▇▇▇▇▇▇▇▇▇▇▇▇▇▇▇▇▇▇▇▇▇▇▇▇▇▇▇▇▇▇▇▇▇▇▇▇▇▇▇▇▇▇▇▇▇▇▇▇▇▇▇▇▇▇▇▇▇▇▇▇▇▇▇▇▇▇▇▇▇▇▇▇▇▇▇▇▇▇▇▇▇▇▇▇▇▇▇▇▇▇▇▇▇▇▇▇▇▇▇▇▇▇▇▇▇▇▇▇▇
龍膽
[來源]
龍膽科(Gentianaceae)條葉龍膽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龍膽Gentiana scabra Bge.、三花龍膽 Gentiana triflora pall.或堅龍膽 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的干燥根及根莖。前三種習(xí)稱“龍膽”,后一種習(xí)稱“堅龍膽。春、秋二季采挖,洗凈,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條葉龍膽主產(chǎn)東北地區(qū),河南、江蘇、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qū)亦產(chǎn)。龍膽主產(chǎn)東北地區(qū),全國除西北及西藏外均產(chǎn)。三花龍膽主產(chǎn)東北及內(nèi)蒙古等省區(qū)。堅龍膽主產(chǎn)云南省。
[藥材特征]
龍膽:根莖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長1~3cm,直徑0.3~1cm;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上端有莖痕或殘留莖基,周圍和下端著生多數(shù)細長的根。根圓柱形,略彎曲,長10~20cm,直徑0.2~0.5cm;表面淡黃或黃棕色,商埠多有顯著的橫皺紋,下部較細,有縱皺紋及支根痕。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皮部布黃白或淡黃棕色,木部色較淺,呈點狀環(huán)列。氣微,味甚苦。
堅龍膽:表面無橫皺,外皮膜質(zhì),易脫落,木部黃白色,易與皮布分離。
[主要化學(xué)成分]
龍膽根含龍膽苦甙(Gentiopicrin)約1~3%,并含龍膽堿(Gentianine)約0.05%及龍膽三糖。三花龍膽含龍膽苦甙0.47%及當(dāng)藥苦甙(Swertiamarin)約0.004%等。堅龍膽根含龍膽苦甙。
[功效主治]
請熱燥濕,瀉肝膽火。用于濕熱黃疸,陰腫陰癢,帶下,強中,濕疹瘙癢,目赤口苦,耳聾脅痛,驚風(fēng)抽搐。3~6g。
▇▇▇▇▇▇▇▇▇▇▇▇▇▇▇▇▇▇▇▇▇▇▇▇▇▇▇▇▇▇▇▇▇▇▇▇▇▇▇▇▇▇▇▇▇▇▇▇▇▇▇▇▇▇▇▇▇▇▇▇▇▇▇▇▇▇▇▇▇▇▇▇▇▇▇▇▇▇▇▇▇▇▇▇▇▇▇▇▇▇▇▇▇▇▇▇▇▇▇▇▇▇▇▇▇▇▇▇▇▇▇▇
鹿茸
[來源]
為鹿科動物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emminck 或馬鹿 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習(xí)稱“花鹿茸”,后者習(xí)稱“馬鹿茸”。夏、秋二季鋸取鹿茸,經(jīng)加工后,陰干或烘干。
[產(chǎn)地分布]
花鹿茸主產(chǎn)于吉林、遼寧、河北等省。馬鹿茸主產(chǎn)于黑龍江、吉林、內(nèi)蒙古、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甘肅等省區(qū)。東北產(chǎn)者習(xí)稱“東馬鹿茸”,西北產(chǎn)者習(xí)稱“西馬鹿茸”。
[藥材特征]
花鹿茸;呈圓柱狀分枝,具一個分枝者習(xí)稱“二杠”,主枝習(xí)稱“大挺”,長17~20cm,鋸口直徑4~5cm,離鋸口約1cm處分出側(cè)枝,習(xí)稱“門莊”,長9~15cm,直徑較大挺略細。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表面密生紅黃色或棕黃色細茸毛,上端較密,下端較疏;分岔間具1條灰黑色筋脈,皮茸緊貼。鋸口黃白色,外圍無骨質(zhì),中部密布細孔。體輕。氣微腥,味微咸。具二個分枝者,習(xí)稱"三岔",大挺長23~33cm,直徑較二杠細,略呈弓行,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縱棱筋及突起的疙瘩;皮紅黃色,茸毛較稀而粗。
二茬茸與頭茬茸相似,但挺長而不圓或下粗上細,下部有縱棱筋。皮灰黃色,茸毛較粗糙,鋸口外圍多已骨化,體較重。無腥氣。
馬鹿茸 較花鹿茸粗大,分枝較多,側(cè)枝一個者習(xí)稱“單門”,二個者習(xí)稱“蓮花”,三個者習(xí)稱“三岔”,四個者習(xí)稱“四岔”或更多。
東馬鹿茸“單門”大挺長25~27cm,直徑約3cm.外皮灰黑色,中部密布細孔,質(zhì)嫩;“蓮花”大挺長可達33cm,下部有棱筋,鋸口面蜂窩狀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質(zhì)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頂端多無毛,可稱“捻頭”。
西馬鹿茸,大挺多不圓,頂端圓扁不一,長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縮干癟,分枝較長且彎曲,茸毛粗長,灰色或黑灰色。鋸口色較深,常見骨質(zhì),氣腥臭,味咸。
[主要化學(xué)成分]
含有腦素(Ceramide)、少量雌酮(Oestrone)。此外尚含有多種氨基酸、酸性多糖和多種微量元素。
[功能主治]
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diào)沖任,托瘡毒。用于陽痿滑精,宮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暈耳鳴耳聾,腰瘠冷痛,筋骨痿軟,崩漏帶下,陰疽不斂
▇▇▇▇▇▇▇▇▇▇▇▇▇▇▇▇▇▇▇▇▇▇▇▇▇▇▇▇▇▇▇▇▇▇▇▇▇▇▇▇▇▇▇▇▇▇▇▇▇▇▇▇▇▇▇▇▇▇▇▇▇▇▇▇▇▇▇▇▇▇▇▇▇▇▇▇▇▇▇▇▇▇▇▇▇▇▇▇▇▇▇▇▇▇▇▇▇▇▇▇▇▇▇▇▇▇▇▇▇▇▇▇
麻黃
[來源]
麻黃科(Ephedraceae)草麻黃 Ephedra sinica Stapf、 木賊麻黃E.equisetina bunge、中麻黃E.intermedia Schrend et C.A.Mey.的干燥草質(zhì)莖。秋季采割綠色草質(zhì)莖,曬干。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吉林、遼寧、河北、山西、河南、陜西等省區(qū)。
[藥材特征]
草麻黃:呈細長圓柱形,少分枝,直徑1—2mm,有的帶少量質(zhì)莖。表面淡綠至黃綠色,有細的縱棱線,觸之微有粗糙感。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2~6cm,節(jié)上有膜質(zhì)鱗葉,鱗葉2,稀3,銳三角形,長3~4mm,先端反曲,基部常連合成筒狀。質(zhì)較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略呈纖維性,周邊綠黃色,髓部紅棕色,近圓形。氣微香,味微苦澀。
木賊麻黃:小枝多分枝,直徑1~1.5mm,棱線13~14條;節(jié)間長1~3cm;膜質(zhì)鱗葉2,稀3,上部約四分之一分離,呈短三角形,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紅至棕黑色。
中麻黃:小枝多分枝,直徑1.5~3mm,棱線18~28條,節(jié)間長2~6cm;膜質(zhì)鱗葉3,稀2,長2~3mm,上部約三分之一分離,先端銳尖。斷面髓部呈三角狀圓形。
[主要化學(xué)成分]
草麻黃:含生物堿1.315%,主要為左旋麻黃堿(L-Ephedrine, C10H15ON),占生物堿總量的80~85%。其次為右旋偽麻黃堿(D-Pseudoephedrine, C10H15ON)。尚含微量左旋甲基麻黃堿(L-N-Methyl-ephedrine)、右旋甲基麻黃堿(D-N-Methyl- Pseudoephedrine)、左旋去甲基麻黃堿(L-Nor-ephedine)、右旋去甲基偽麻黃堿(D-Nor-Pseudoephedrine)等;還含揮發(fā)性的芐甲胺(Benzyl-methylamine)、兒茶酚、鞣質(zhì)以及少量揮發(fā)油,油中含L-a-萜品醇(L-a-Terpined)。此外,尚分離出2種平喘有效成分,即2,3,5,6-四甲基吡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和L-a-萜品稀醇(L-a-Terpineol)。前者還有降壓、擴張血管作用。
木賊麻黃:含生物堿量最高,約1.02~3.33%,其中麻黃堿占55~75%,右旋偽麻黃堿占25~45%。尚含甲基麻黃堿等。
中麻黃:生物堿含量最低,約0.25~0.89%。
[功效主治]
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風(fēng)寒感冒,胸悶喘咳,風(fēng)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炙麻黃潤肺止咳,多用于表癥已解,氣喘咳嗽。2~9g。
▇▇▇▇▇▇▇▇▇▇▇▇▇▇▇▇▇▇▇▇▇▇▇▇▇▇▇▇▇▇▇▇▇▇▇▇▇▇▇▇▇▇▇▇▇▇▇▇▇▇▇▇▇▇▇▇▇▇▇▇▇▇▇▇▇▇▇▇▇▇▇▇▇▇▇▇▇▇▇▇▇▇▇▇▇▇▇▇▇▇▇▇▇▇▇▇▇▇▇▇▇▇▇▇▇▇▇▇▇▇▇▇
綿馬貫眾


[來源]
為鱗毛蕨科植物粗莖鱗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l的干燥根莖及葉柄殘基。秋季采挖,削去葉柄,須根,除去泥沙,曬干。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藥材特征]
本品呈倒圓錐形而稍彎曲,上端鈍圓或截形,下端較尖,有的縱剖為兩半,長 7~20cm,直徑 4~8cm。表面黃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排列整齊的葉柄殘基及鱗片,并有彎曲的須根。葉柄殘基呈扁圓形,長3~5cm,直徑0.5~1.0cm;表面有縱棱線,質(zhì)硬而脆,斷面略平坦,棕色,有黃白色維管束5~13個,環(huán)列;每個葉柄殘基的外側(cè)常有了條須根,鱗片條狀披針形,全緣,常脫落。質(zhì)堅硬,斷面略平坦,深綠色至棕色,有黃色維管束5~13個,環(huán)列,其外散有較多的葉跡維管束。氣特異,味初淡而微澀,后漸苦、辛。
[主要化學(xué)成分]
根莖含綿馬酸類(Filicic acids),包括綿馬酸 BBB(Filicic acid BBB)、綿馬酸 PBB(Filicic acid PBB) 、綿馬酸 PBP(Filicic acid PBP)等;黃綿馬酸類(Flavaspidic acids),包括黃綿馬酸 BB(Flavaspidic acid BB)、黃綿馬酸 PB(Flavaspidic acid PB)、黃綿馬酸 AB(Flavaspidic acid AB);及微量白綿馬素(Albaspidin)、粗蕨素(Dryocrassin) ;羊齒三萜〔9(11)-Fernene〕,綿馬三萜(Diploptene),鞣質(zhì)、揮發(fā)油、樹脂等。
[功用主治]
清熱解毒,驅(qū)蟲,止血。用于蟲積腹痛,瘡瘍崩漏(炒炭)。
▇▇▇▇▇▇▇▇▇▇▇▇▇▇▇▇▇▇▇▇▇▇▇▇▇▇▇▇▇▇▇▇▇▇▇▇▇▇▇▇▇▇▇▇▇▇▇▇▇▇▇▇▇▇▇▇▇▇▇▇▇▇▇▇▇▇▇▇▇▇▇▇▇▇▇▇▇▇▇▇▇▇▇▇▇▇▇▇▇▇▇▇▇▇▇▇▇▇▇▇▇▇▇▇▇▇▇▇▇▇▇▇木香
[來源]
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須根,切段,大的再縱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云南省。四川、西藏亦產(chǎn)。為栽培品。
[藥材特征]
本品呈圓柱形或半圓柱形,長5~10cm,直徑0.5~5cm。表面黃棕色至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縱溝及側(cè)根痕。質(zhì)堅,不易折斷,斷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周邊灰黃色或淺棕黃色,形成層環(huán)棕色,有放射狀紋理及散在的褐色點狀油室。氣香特異,味微苦。
[主要化學(xué)成分]
含揮發(fā)油、木香堿(Saussurine)、菊糖等。油中主要成分為木香內(nèi)酯(Costuslactone)、二氫木香內(nèi)酯(Dihydrocostus-lactone)、α-木香醇(2-Costol)、α-木香酸(α-Costic acid)、風(fēng)毛菊內(nèi)酯(Saussurea lactone)、去氫木香內(nèi)酯(Dehydrocostus lactone)、異土木香內(nèi)酯(Iso-alantolactone),以及一些萜烯類化合物等。
[功能主治]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脹痛,瀉痢后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煨木香可實腸止瀉。用于泄瀉腹痛。
▇▇▇▇▇▇▇▇▇▇▇▇▇▇▇▇▇▇▇▇▇▇▇▇▇▇▇▇▇▇▇▇▇▇▇▇▇▇▇▇▇▇▇▇▇▇▇▇▇▇▇▇▇▇▇▇▇▇▇▇▇▇▇▇▇▇▇▇▇▇▇▇▇▇▇▇▇▇▇▇▇▇▇▇▇▇▇▇▇▇▇▇▇▇▇▇▇▇▇▇▇▇▇▇▇▇▇▇▇▇▇▇麥冬
[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麥冬 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Gawl.的干燥塊根。夏季采挖,洗凈,反復(fù)暴曬、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須根,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浙江、四川、江蘇等省,多為栽培。
[藥材特征]
本品呈紡錘形,兩端略尖,長1.5~3cm,直徑0.3~0.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細縱紋。質(zhì)柔韌,斷面黃白色,半透明,中柱細小。氣微香,味甘、微苦。
[主要化學(xué)成分]
含多種皂甙:麥冬皂甙(Ophiopogonin)A、B、B、C、C、D、D。麥冬皂甙A、B、C、D的甙元均為魯斯皂甙元(Ruscogenin);甙B、C、D的甙元均為薯蕷皂甙元(Diosgenin)。還含β-谷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β-L-葡萄糖甙。此外,還含單糖類和寡糖類成分。
[功能主治]
養(yǎng)陰生津,潤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虛癆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nèi)熱消渴,腸燥便秘,咽白喉。▇▇▇▇▇▇▇▇▇▇▇▇▇▇▇▇▇▇▇▇▇▇▇▇▇▇▇▇▇▇▇▇▇▇▇▇▇▇▇▇▇▇▇▇▇▇▇▇▇▇▇▇▇▇▇▇▇▇▇▇▇▇▇▇▇▇▇▇▇▇▇▇▇▇▇▇▇▇▇▇▇▇▇▇▇▇▇▇▇▇▇▇▇▇▇▇▇▇▇▇▇▇▇▇▇▇▇▇▇▇▇▇
馬錢子
[來源]
馬錢科(Loganiaceae)馬錢Strychnos nux-vomica L.或云南馬錢Strychnos pierriana A.W.Hill 的干燥成熟種子。冬季采收成熟果實,取出種子,曬干。
[產(chǎn)地分布]
馬錢主產(chǎn)印度、越南、泰國等國。云南馬錢主產(chǎn)云南省。
[藥材特征]
馬錢:呈紐扣狀圓板形,直徑1.5~3cm,厚0.3~0.6cm。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表面密被灰棕或灰綠色絹狀茸毛,自中間向四周呈輻射狀排列,有絲樣光澤。邊緣稍隆起,較厚,有突起的珠孔,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圓點狀種臍。質(zhì)堅硬,平行剖面可見淡黃白色胚乳,角質(zhì)狀,子葉心形,葉脈5~7條。味極苦。
云南馬錢:呈扁橢圓形或扁圓形,邊緣較薄而微翹,子葉卵形,葉脈3條。
[主要化學(xué)成分]
馬錢種子含總生物堿2~5%,主要為番木鱉堿(Strychnine,C21H22O2N2,即土的寧)、馬錢子堿(Brucine,C23H26O4N2)各占1—1.4%左右,微量的番木鱉次堿(Vomicine)、偽番木鱉堿(Pseudostrychnine)、偽、馬錢子堿(pseudobrucine)、a-及 β-可魯勃林(a-及β-Colubrine)等。此外尚含番木鱉甙(Loganin,C17H26O10)、綠原酸、棕櫚酸及脂肪油、蛋白質(zhì)、多糖等。
云南馬錢種子含總生物堿約2.18%,番木鱉堿約占1.33%,亦含馬錢子堿等。
[功效主治]
通絡(luò)止痛,散結(jié)消腫。用于風(fēng)濕頑痹,麻木癱瘓,跌撲損傷,癰疽腫痛;小兒麻痹后遺癥,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痛。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本品毒性大,嚴(yán)格用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