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蛇
免費編輯B 添加義項 ?
所屬類別 :植物
白毛蛇,別名草石蠶、石蠶、石奇蛇等,微苦,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luò)的作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白毛蛇
別 稱
草石蠶
門
蕨類植物門
界
植物界
科
蕨科
拉丁學名
Humata tyermanni Moore
綱
薄囊蕨綱
目錄1
動植物形態(tài)2
生態(tài)習性3
養(yǎng)殖方法4
繁殖方式5
栽培技術(shù)6
分布區(qū)域7
基本信息8
生藥材鑒定9
考證10
中藥化學鑒定11
植物形態(tài)折疊編輯本段動植物形態(tài)
植株高約20cm。根莖粗壯,長而橫生,密被棕色至灰白色、基部近圓形、向上為狹披針形鱗片,膜質(zhì),盾狀著生。葉遠生,無毛;葉柄基部有鱗片;葉片革質(zhì),寬卵狀三角形,長、寬各約10-15cm,二至四回深羽裂;羽片有柄,基部1對最大,三角狀披針形,其各回小羽片以基部下側(cè)的較大,第2對以上的羽片較小,披針形,鈍頭;末回裂片通常有長短不等的2個鈍齒,每齒有1條小脈。孢子囊群生于小脈先端;囊群蓋近圓形,僅基部一點著生,其余分離。
白毛蛇莖方形,全株密生細毛,葉對生,長卵形,先端鈍,鋸齒緣,春至夏季開花,花冠淡紫色,地下塊莖具短節(jié)狀,白色,形似蠶體,質(zhì)脆。
白毛蛇葉遠生;
葉柄長5~7.5厘米,基部有關(guān)節(jié);葉片三角形,長8~15厘米,寬7~10厘米,3~4次羽狀分裂;基部羽片最大,披針狀三角形,長5~8厘米,寬5~7厘米,其基部下向的2次小羽片最大,卵圓披針形,長2~5厘米,寬1~1.5厘米,其余各對2次小羽片矩圓形,基部楔形,羽狀深裂,裂片鈍頭;葉亞革質(zhì),無毛。孢子囊群在葉緣之里;囊群蓋圓形,僅基部附著。
白毛蛇表面密被膜質(zhì)鱗片,灰白色至灰褐色,散生深棕色須狀根,并具少數(shù)除去葉柄及
須根后的痕跡。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棕色或綠色,可見點狀維管束,排列成一環(huán)。氣微,味淡。
折疊編輯本段生態(tài)習性
白毛蛇性喜溫暖,忌高溫潮濕,生育適溫15~25度。栽培土質(zhì)以肥沃之砂質(zhì)土壤為佳,排水需良好,滯水不退易腐爛。
白毛蛇生于海拔300-1760米的林中樹干或巖石上,也常生于溪邊巖石上或樹上。
折疊編輯本段養(yǎng)殖方法
白毛蛇春季將帶有2-3個葉或葉芽的白毛蛇根狀莖,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淺埋于腐殖土的表土中并保持濕度,40天左右即能生出新根。
白毛蛇在華東、華南、西南等地有野生植株,附生于樹干、近水陰濕的
巖石上,可挖取蒔養(yǎng)。
折疊編輯本段繁殖方式
白毛蛇可用
扦插法或塊莖繁殖,也可以分株,但小家庭不必收集種子,扦插即可。
折疊編輯本段栽培技術(shù)
折疊整地施肥
白毛蛇對土壤的要求不嚴格,但以肥沃的土壤最為適宜。由于它的根系入土不深,無需深耕。整地前施腐熟的有機肥,淺翻做成平畦。
折疊適時播種
白毛蛇播種可在春季終霜前后,選留大小適中、整齊、無傷殘的具有品種特性的塊莖作種,并用新高脂膜拌種(可與種衣劑混用),驅(qū)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按密度挖穴或開溝澆水。待水滲下后,每穴種塊莖1-2個,覆土。
折疊田間管理
白毛蛇生長期較長,應(yīng)注意中耕、除草。夏季注意控制水肥,防止植株徒長。白毛蛇出現(xiàn)花蕾時,應(yīng)及時摘除花蕾和頂芽,以節(jié)約養(yǎng)分促進塊莖生長。立秋后,地下莖膨大期,可追復(fù)合肥和藥材根大靈,以促進地下莖的迅速膨大。
折疊施肥
栽培土質(zhì)以肥沃之砂質(zhì)土壤為佳,排水需良好,滯水不退易腐爛。
折疊編輯本段分布區(qū)域
白毛蛇原產(chǎn)于東亞、
中國大陸,臺灣由中國大陸引進栽培已有15年以上的時間。
白毛蛇分布于我國海南、廣東及廣西,廣布于亞洲、非洲及澳洲熱帶地區(qū)。也分布于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地。
折疊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名稱:白毛蛇
漢語拼音:bai mao she
拉丁名:Humata tyermanni Moore
別名:草石蠶、石蠶、石奇蛇、石祁蛇、白伸筋、石伸筋、白毛巖蠶、巖蠶、老鼠尾、墻蛇、石蚯蚓、飛線蜈蚣、石巖蠶、白花石蠶、毛石蠶、白毛骨碎補、白毛陰石蕨、
地蜈蚣、石母、樹蕨蕨、石上螞蟥、馬騮尾、陰地蕨、白毛伸筋
白毛蛇實拍近景高清圖片來源:為骨碎補科陰石蕨屬植物圓蓋陰石蕨
藥用:以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性味歸經(jīng):微苦、甘、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止血,利尿。用于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慢性腰腿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骨折,黃疸性肝炎,吐血,便血,血尿;外用治瘡癤。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30g;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采收儲藏】夏、秋季挖取,洗凈,去附葉、須根,鮮用或曬干。
折疊編輯本段生藥材鑒定
折疊性狀鑒別
根莖扁圓柱形,稍扭曲或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3-7mm。表面密被膜質(zhì)、線狀披針形鱗片,長約4mm,灰白色,基部圓形,紅棕色;須根多數(shù),棕褐色,除去鱗片、須根后,表面棕黑色,有不規(guī)則縱皺紋。質(zhì)稍硬,易折斷,斷面平坦,黃綠色,有點狀維管束。氣微,味淡。
折疊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小形細胞,外被角質(zhì)層,表面凹陷處著生丁字形鱗片;鱗片由多細胞組成,內(nèi)含紅棕色物質(zhì)。分體中柱4-11個斷續(xù)排列近環(huán)狀,緊靠分體中柱周圍的細胞,壁增厚,并具紋孔。內(nèi)皮層細胞有明顯的凱氏點。
折疊編輯本段考證
1.本品始載于《本草抬遺》,以草石蠶為名,云:"生高山石上,根如簪,上有毛,節(jié)如蠶,葉似卷柏,山人取浸酒,除風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2.《
3.而《本草綱目》所引《
本草拾遺》草石蠶一名,列入菜部,實系唇形科植物甘露子 Stachys sieboldii Miq.即《植物名實圖考》所載的草石蠶,與《本草拾遺》所載的草石蠶名同而實異。
5.《本草抬遺》:"生高山石上,根如箸,上有毛,節(jié)如蠶。"故名草石蠶、石蠶、巖蠶。所謂有毛,即指密被之白棕色狹鱗片,故又稱白毛巖蠶、白花石蠶。 亦有以為其根與蛇、鼠尾、蚯蚓、蜈蚣等相似者,各以形名。 以其功能名之而有伸筋、骨碎補類名稱。
折疊編輯本段中藥化學鑒定
(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浸泡4小時,濾過。取濾液5ml,在水浴上蒸干,殘渣加冰醋酸少量溶解,再加醋酐-硫酸(19:1)試液數(shù)滴,溶液呈紫紅色,上層液逐漸變綠色。(檢查甾醇類)
(2)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浸泡過夜,濾過,取濾液1ml,加等量的堿性酒石酸銅試液,置沸水浴上加熱數(shù)分鐘,即發(fā)生棕紅色沉淀。(檢查單糖)
折疊編輯本段植物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