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阿Q的家世,《阿Q正傳》的作者魯迅先生語焉不詳。他只在序文上說:“有歷史癖與考據(jù)癖的胡適之先生的門人們,將來或者能夠?qū)こ鲈S多新端緒來。”我今天并不是有什么新的端緒尋出來,我生來并沒有那兩種癖,又不是胡適之先生的門人,冒充博雅似乎可以不必的。然而要用這題目來講演者,還是從黃家花園那天的感想而來。阿Q兄之為人,我們的確很熟悉;看見了趙太爺?shù)目蛷d,更可以了解阿Q兄的生活??脊艑W(xué)家看見猿人的一顆牙齒,可以想象猿人的生活狀況;我們熟知阿Q兄的性格,再推測他的老太爺是怎樣怎樣的一種人,也不算是空中樓閣罷。
魯迅先生說他的作品中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起來的角色”。阿Q兄的嘴臉,蘇雪林先生曾經(jīng)從《阿Q正傳》替他勾取出來:
第一是卑怯。阿Q最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遇見強(qiáng)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以自慰,倘他有了權(quán)力,別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兇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
第二是精神勝利法。阿Q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里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xiàn)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于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
第三是善于投機(jī)。阿Q本來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蕩到未莊,阿Q看得眼熱,也做起革命黨來了。但假洋鬼子不許他革命時,他就想到衙門里去告假洋鬼子謀反,好使假洋鬼子滿門抄斬。
第四是夸大狂與自尊癖。阿Q雖是極卑微的人物,而未莊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趙太爺?shù)膬鹤舆M(jìn)了學(xué),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多。
以上見《〈阿Q正傳〉及魯迅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
所以阿Q兄的別號,當(dāng)他在野時叫做“順民”,得意了就雅稱“奴才”,到洋場里來就叫做“仆歐”,有時也尊稱為“買辦”。這樣一位精神勝利的人物,的確是出于名門華族。他是北宋以來中華民族的兒子。我今天就講講這個。
清朝臣子對皇帝跪拜扶服,自稱奴才(其實漢人做臣子的,不僅是奴才,還是奴才的奴才)。有一位據(jù)說是富有蠻子氣的學(xué)者辜鴻銘,他曾用學(xué)理證明天生膝踝是為著跪稱奴才的,但歷史告訴我們,古代的臣子并不跪?qū)Γ膊蛔苑Q奴才的。賈誼和漢文帝坐而論道,說到稱心愜意的地方,漢文帝還前席以聽。自從趙匡胤做了皇帝以后,把坐而論道的老法子改變了:皇帝坐而聽政,臣子只能立而對答。直到朱元璋做了皇帝,又重新改定規(guī)章,臣子朝見,要跪在金鑾殿上對答。唐宋以前,昏暴的皇帝嚴(yán)刑峻法,殺戮忠良的事,歷史上本來很多。但為人君的總以士大夫的廉恥為重,決不肯侮辱人臣的人格的(士可殺不可辱),明主禮賢下士,更不必說。從明朝起,開廷杖之風(fēng);一言不合,皇帝就叫左右的把朝臣拖下去打屁股,士大夫的顏面剝奪無余了。明正德以后,廷杖至死,竟是家常便飯;因此讀書人不敢留一點剛正的骨氣,大家都到嚴(yán)嵩、劉瑾、魏忠賢門下去做干兒義子。一個讀書人,如阮大鋮那樣的大作家,都肯拜權(quán)勢的太監(jiān)做干老子,那對皇上自稱奴才,當(dāng)然很是心安理得的了。清初有一七十多歲的耄年大臣,跪了半天,神志便昏了;太監(jiān)就大聲叱罵他,還準(zhǔn)備用杖打他,一品當(dāng)朝的大臣,也只好忍耐下去。由“坐論”進(jìn)而“立對”,由“立對”進(jìn)而“跪陳”,又由“跪陳”、“受廷杖”進(jìn)而“自稱奴才”,這可驚的進(jìn)步,乃是奴才學(xué)上一件大事。
以上所說的是奴才教程中的特殊訓(xùn)練;還有奴才的一般訓(xùn)練,比特殊訓(xùn)練更重要更普遍??婆e制度始自唐代,唐太宗看見新科秀才的得意忘形,他已覺得“天下英雄盡人吾彀中”的痛快。北宋以后,科舉制度漸漸完密起來,程伊川就知道這制度的可怕,他說:“科舉之學(xué),不患妨功,惟患奪志耳。”果然,自從明代以四書文取士以后,士大夫的志氣一天一天被聰明的皇帝所侵蝕,大家都變成不講氣節(jié)不知廉恥的奴才。大家請看一看艾南英的應(yīng)試文自序,他說:他既不甘以白衣窮書生終老,只好到科場里去受折磨,應(yīng)考的時候,受搜檢,受申斥,囚首垢面,衣露晝曝,暑喝風(fēng)沙,簡直連囚犯都不如。這種不可告自己妻孥的丑勾當(dāng),為了要升官,大家都忍著氣來鉆。讀書人前半生在這個圈子里打旋,弄得昏天黑地,早不知自己還要有什么人格。后半生患得患失,在利祿場中往來,更不講什么道義了!明清二代的讀書人,無論是講理學(xué)的,科舉出身的,或是詩酒風(fēng)流的,都是訓(xùn)練有素的奴才坯,讓康熙帝落一句“蠻子哪有一個好人”的丑評!
對外族自稱順民,自南宋起。宋高宗對內(nèi)算是皇帝,其實只能算是金國的臣子。他對金國稱臣表云:“臣構(gòu)……既蒙恩造,許備藩方,世世子孫,謹(jǐn)守臣節(jié)。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皇帝對外族稱臣,老百姓對外族稱順民,那還待說嗎?不過順民也有等第,在元代,凡遼金時的老牌順民叫做漢人,后來蒙古大兵略定江南時,歸順的叫做南人。政治上重要職位以及重要權(quán)利,蒙古人色目人可以自己享受;漢人就低一級,經(jīng)過蒙古人恩許的可以享受,南人就絕對沒有享受的機(jī)會。要說南人在元代百年中有過什么好處,只有元兵征日本被俘時,蒙古人、漢人都要被殺,南人可保存性命,但又不免為海外的終身奴隸。元代那一百年的訓(xùn)練,很有效果的,明代倭寇橫行沿海時,倭寇上岸,沿街挨戶都掛順民旗子,妻女玉帛,都讓倭人自由掠取,那是順民訓(xùn)練的成績。順民旗在清代的效用更大。英兵攻破寧波時,英法聯(lián)軍入北京時,甲午戰(zhàn)敗,東三省被占時,到處都可以看見順民旗的飛揚(yáng)。庚子拳亂那一回,津平一帶,各式各樣的順民旗都有,有自稱大英國順民的,有自稱大美國順民的,有自稱大俄國順民的,更可見六百年的順民訓(xùn)練,成績著實不錯了。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馬關(guān)磋商條約,伊藤博文說:“我軍到了奉天,覺得漢人容易治得很。”你看伊藤博文都贊美我們中國的順民了呢!
在上有奴才訓(xùn)練,在下有順民訓(xùn)練,“奴才”加“順民”,這就是我們阿Q兄的靈魂!朋友,我告訴你:阿Q兄的老太爺,他的大名,叫做“東方的傳統(tǒng)精神”。(摘自《山水思想人物》,三聯(lián)書店2007年1月版,定價:1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