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6 19:24:38| 分類:
在閩之南 |字號
訂閱臺灣傳統(tǒng)建筑之住宅
時間:2008-01-02 08:53 來源:中國臺灣網(wǎng)
三合院
三合院俗稱「正身帶護龍」或「大厝身」。三合院規(guī)模可顯示屋主地位。建築分為「正身」和「護龍」。正身大部分是五間
起,中間為正廳,作為共同奉祀神明、祖先神位及婚、
喪、喜慶之用。左為大房,右為二房,正身兩端分別
向前各建五間「護龍」,亦有正身、護龍各三間。
三合院中間俗稱「稻埕」,又稱「門口庭」。平常是曝曬農作物如稻米、土豆、大豆等之用,或供小孩子活動之場所,或排桌請客之用。一般正身與護龍之間有巷仔路,這個巷仔路通風良好,可在這裡乘涼撿菜等。
<稻埕> <右護龍> <左護龍>
住宅是人們最熟悉的建筑,某方面與家是同義語。住宅可視為加除盛衰之指標,因此傳統(tǒng)觀念中,一旦成功必要回家鄉(xiāng)起大宅。臺灣住宅建筑有三十多種不同型態(tài),不過,基本上以三合院及四合院為單位擴充。
一條龍
一條龍依廳房數(shù)目,有三間起、五間起
臺灣最基本的單位型態(tài)為三開間的房屋,入口設在中間,即所謂的一條龍式樣,形狀如一字形,只有正身沒有左右護龍,人口較少的家庭采用,最小的面寬為三開間,中間為廳,左間為大房,右間為二房,亦稱為三間起;有時兩端各加一房間,則稱為五間起。
轆轤把(單伸手)
轆轤把又稱護龍、單伸手、橫屋
在三間起或五間起的兩端接上一段垂直方向的房屋,使整個平面成為曲尺形,形狀如L,像是汲水用的游戲桿,故又稱轆轤把,閩南習稱護龍、伸手,客家人稱為橫屋。
三合院
三合院、四合院、多護龍、多院落等,習稱大厝
當左右對稱即稱為三合院,形狀如ㄇ字形,正身左右均興建護龍,俗稱正身帶護龍或大厝身雙護龍。護龍之最外端常可會再加單坡式屋頂?shù)暮唵畏孔?,稱稠,多拿來畜養(yǎng)豬牛之處。另外亦在可在屋側搭寮,以飼養(yǎng)家禽。
四合院
三合院之前面開口處有時加筑圍墻,若使用房屋補上缺口,則稱為四合院,以房屋在四面圍出封閉的中庭。一般而言,農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廣場稱為埕,作為農作物曝曬場;較富裕人家或官宅多用四合院,因為有門廳與正廳緩沖,私密性較高。有句話形容大宅“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即是說正堂有九開間,門廳有五開間,前后三進,門窗共有一百二十個的意思。
多護龍
當家族成員再增加或為某些性質空間需求,以橫向擴展與縱向進展兩種方式解決。橫向擴展是在護龍外,再加長形平面的護龍;中間仍以庭院分隔,稱為外護龍,外護龍的外側更可有外外護。目前最大的例子是左右各有四座護龍,客家建筑尤其擅長護龍之變化,橫向擴展多用于農村。
多院落
縱向進展多用于官宅等嚴肅且正式的建筑;房屋前后分列,兩列稱為兩落,三列稱為三落,有多達四落或五落?;旧希瑱M向發(fā)展有其自由特性;縱向發(fā)展有其約束控制之特質,對于士大夫的深宅大院心理需求,當然以后者為宜。
中庭為住宅建筑之靈魂,以四合院而言,中庭為內部空間之延伸;中庭以正方形為多,深長型的中庭則可分為前后兩院,后院較前院更具私密性;寬闊型的中庭則可分為三部份,中間為正身使用,兩旁則分別附屬于護龍。有時中庭與部份護龍相接,中庭成為凸字形之形狀。
而中舉的宅第則可在門前設立旗桿座,特別將這樣的房屋稱為旗桿厝。
街屋即所謂市街商店住宅,日據(jù)時期臨街面設有亭仔腳,后來遂與主屋頂合而為一;入口設于中央,兩側有店窗;進入后院之走道稱為巷道,巷路可設于中央,亦可設于單邊,兩進之間院落稱為深井,廚房設在此處。
街屋多有夾層或二樓以上的建筑,樓板挖有樓井以利采光,街屋平面為狹長型,增建時可向后面發(fā)展,形成多進的建筑。
評論這張
轉發(fā)至微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