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萬里長城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寶,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長城是中國人的驕傲,在歷史上多次阻止敵人入侵,不過,后世對長城的作用有很多質疑,很多人認為長城的平均高度并不高,敵人要想翻越長城,似乎搭個梯子就可以辦到。并且,長城的厚度也不夠,北方游牧民族大軍壓境之時,很難有力地抵擋敵人。那么,長城到底有什么作用?沒有長城中國又會是什么樣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長城。
長城修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發(fā)生在西周都城鎬京(今天的西安)的著名故事:“烽火戲諸侯”就源于此,當外敵來犯時,周天子通過長城各處的烽火臺,聯系到各地的駐軍,命令他們前來帶兵保護國都。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個國家為了提高自身防御力,都在修筑長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燕、趙等國。為了抵擋匈奴進犯,數位趙國和燕國國君修筑了長城,趙武靈王更是向匈奴學習“胡服騎射”,用來改造自己的部隊,趙國名將李牧也曾利用長城大敗匈奴,趙國也成為戰(zhàn)國后期的強國,實力甚至可以與秦國一戰(zhàn)。
不過,這時各國修建的長城還都比較短。直到戰(zhàn)國后期秦國漸漸強大起來,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后,才連接了北方各國的長城并加以修繕,這才有了“萬里長城”的說法。據史料記載,秦始皇調遣了將近一百萬的勞動力修筑長城,可以說,當時的秦朝人口二十分之一都參與到這項浩大的工程里,那時候的人們沒有起重器械,在崇山峻嶺中建長城,全靠人力畜力完成,工作環(huán)境也十分艱苦。
秦朝滅亡以后,劉邦建立漢朝初年,匈奴實力強大,屢次南下進犯中原,長城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歷史上的著名將領衛(wèi)青、霍去病等人率兵出擊匈奴,也是以長城作為據點,有了長城,戍邊將士們能夠做到進可攻、退可守。在此之后,南北朝、唐、遼、金等朝代也修筑了不少長城,而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我們所熟知的長城,如八達嶺長城和慕田峪長城等也是明朝時期建造的,明長城十分壯觀,自東源起遼寧虎山,西至嘉峪關,從東向西經過遼寧、河北、北京、山西、陜西、甘肅等十個省份,總長度達到8851.8千米,無愧“萬里長城”雄偉稱號。
從時間上看,明長城由于離我們比較近,保存的也較為完好。可以說,長城融匯了中國古人的智慧、意志力,是中國也是世界文明史的珍貴財富。然而,長城的修建也是讓中國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中國歷史上,很多個朝代為了修筑長城都動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百姓也在漫長的徭役和戍邊中死去,民間也有著“孟姜女哭倒長城”這樣凄慘的傳說。
長城建造得十分不易,那么,長城的作用到底如何呢?據史料記載,長城的平均高度為7.8米,個別地段高達14米。一般來說,長城在修筑的時候,高度是根據地勢起伏參考修建的,山體陡峭的地方城墻修的比較低,平坦地區(qū)修建的較高,緊要的地方修筑的也比較高。從長城的寬度來看,城墻還是比較寬的,基礎寬度平均有6.5米。很多人對此十分困惑,為什么要修建如此勞民傷財的長城,并且,從單個朝代的視角來看,似乎長城的作用并不是很明顯,畢竟長城并沒有保證哪個朝代江山永固。
其實,話不能這么說,長城其實是一個很高效的防御工事。古時候,對中原的華夏文明威脅最大的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部隊,他們從小就學習騎射等馬上作戰(zhàn)本領。游牧民族以畜牧業(yè)為生,居無定所,隨水草而遷徙,當自然災害來臨時,游牧民族的抵抗能力很低,只能南下劫掠,深入中原腹地掠奪糧食、人口和牲畜。
然而,中原地區(qū)多以平原為主,無論是地形上還是和游牧民族騎兵對抗上,以農耕為主的中原文明都很吃虧,沒有長城存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可以長驅直入,燒殺掠奪來去自如。以匈奴為例,從戰(zhàn)國時期就開始騷擾燕、趙的邊境地區(qū),不僅邊境居民苦不堪言,統(tǒng)治者們也束手無策,匈奴的騎兵來無影去無蹤,進犯時打得邊境守軍沒有防備,等到中原王朝的援軍集結起來,匈奴的部隊早就遠走高飛,不知去向。
而長城的出現對游牧民族可以起到攔截作用,雖然長城的城墻平均只有七點八米,但還是能夠給侵略的騎兵造成了不小的困擾。首先,當敵人進犯邊境,長城可以擋住大規(guī)模沖擊,守軍居高臨下守住要塞位置,拖住敵人,能夠造成一定殺傷,給增援部隊爭取時間。其次,游牧民族即使突破了長城防線,也不能來去自如,如果再肆無忌憚的長驅直入就有可能腹背受敵,被長城守軍和前來增援的部隊“包了餃子”。
到了明朝時期,長城的優(yōu)勢進一步得到放大。自從元朝被明朝滅亡以后,北方的蒙古各部成為明朝最大的威脅,擅長騎馬作戰(zhàn)的蒙古人令各個民族聞風喪膽,不過,在蒙古人向南侵略時,還是在長城邊犯了難。明朝守軍在前人的基礎上,將火槍、火炮應用在守城戰(zhàn)斗上,大大增加了攻擊力。
明朝末年,應對后金軍也同樣是這個辦法,借助崇山峻嶺的地勢,名將孫承宗和他的部將袁崇煥等人先后組建了“關寧錦”防線,扼守住山海關、寧遠、錦州三座城池,利用城墻上的火炮、火槍打擊后金士兵,這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十分頭痛,不僅傷病損將,攻城也屢次遭遇失敗,久攻不下的努爾哈赤還因此逝世在后金軍的大營中。
長城還有一個特別的作用,那就是烽火預警。古時候的科技不像現在這樣先進,兩地之間的溝通主要靠信使日夜兼程的騎馬趕路,按事情的重要程度分為“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這在和平年代還好,但當敵人大軍壓境時,邊境如何才能將重要信息傳遞給后方呢?這就需要烽火臺這個“古代電臺”來報信。烽火臺,是古代點燃煙火傳遞信息的高臺,是古代重要的軍事防御設施。按照明朝制度,每個烽火臺距離10公里左右,如果敵情出現,白天放煙,夜晚點火,一個烽火臺點火報信以后,臨近烽火臺看到后立即跟著點火,敵情因此可以迅速傳達到后方。
綜合來講,長城既是防御據點,也是古時候的“雷達”。平時,當小股敵人出現騷擾邊境時,據守在戰(zhàn)略要地的戍邊士兵借助長城地勢,居高臨下發(fā)動反擊,這樣既減少了我方官兵的傷亡又能有效打擊敵人,有道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十幾人即可守住要塞,擊退小股敵人。當敵人的大量騎兵入境,臨近烽火臺的士兵居高臨下可以第一時間發(fā)現敵情,點燃烽火,通過各個烽火臺的傳遞信息,報告給后方的大部隊,統(tǒng)兵將領也能及時調遣人馬,組織兵力增援前線,展開節(jié)節(jié)抗擊。
有了長城的存在,也就保護了中華文明的延續(xù),要知道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先后因外族入侵而滅亡,只有古中國歷經五千年風雨,延續(xù)至今,這也與長城的作用分不開。在長城的保護下,一些游牧民族很難再從中原地區(qū)掠奪利益,不得不將目標轉向西方,馬不停蹄向西進發(fā),就這樣一路打到了中亞、西亞、甚至歐洲的一些地區(qū),歷史上西遷的匈奴人甚至擊敗了羅馬帝國,匈奴軍團也憑借著強悍的戰(zhàn)斗力征服了很多地區(qū),驚恐的歐洲人稱他們?yōu)椤吧系壑蕖?,意思是這些西遷的亞洲游牧民族是上帝派來懲罰他們的。
清朝建立以后,長城的作用漸漸消失了,尤其是近代以后,歐洲工業(yè)革命推動了先進生產力不斷發(fā)展,電報、電話相繼被歐洲人發(fā)明出來,人們也就不需要靠烽火臺報信,步槍、大炮的發(fā)明也大大降低長城的軍事地位,在槍炮面前,堅固的城墻也失去了原來的作用,人們也不需要倚靠長城來阻敵入侵。
1912年,隨著清政府的退位,中華民國建立,在民國建立以后,掀起了一股掃除舊事物的浪潮席卷全國,其中拆除城墻的行動可謂是聲勢浩大。袁世凱去世以后,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zhàn)的年代,北洋政府好像是一個戲臺,你方唱罷我登場,各家力量都在爭權奪利,哪還有人關注長城,修繕長城。因為年久失修,長城的很多部分已經被毀,長城的墻磚甚至都被附近的村民拿去蓋了自家的房子。一直到建國以后,情況才有所好轉,很多文物局的專家制定出保護長城的計劃,長城這座中華文明的瑰寶才得到有效保護。
萬里長城永不倒
現如今的長城,用它濃厚的歷史感和文化內涵,成為了我國的著名景點,如著名的北京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河北的山海關長城,甘肅的嘉峪關長城,每年吸引著大量游客前去觀賞。有無數的文藝工作者也以長城為素材,創(chuàng)作出很多優(yōu)秀作品。有道是“不到長城非好漢”,很多外國政要在訪問中國期間也曾專程前往長城參觀游覽。
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奧巴馬、特朗普等許多外國領導人都曾到訪過慕田峪長城。前俄羅斯總統(tǒng)葉利欽曾毫不吝惜地贊美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更是認為,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出這么偉大的長城。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的長城正式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偉大的長城也被世界人民熟知,成為人類歷史文明的寶藏,長城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