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把握輕重緩急的藝術
所謂輕重緩急的領導藝術,是指領導者處理事務時要分辨輕與重、緩與急,還要兼顧重要性和緊迫性兩個方面,使各種矛盾著的事物能在領導活動中得到統(tǒng)一,形成領導工作的合力。
一、怎樣理解和把握輕與重的關系
輕與重的關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重點與非重點的關系。我們在領導工作中,既要突出重點,重點工作重點抓,又要照顧非重點。不分重點和非重點不行,只突出重點而不顧非重點也不行。只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兩點論,既認識了兩點,又認識了重點及其變化規(guī)律,才能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第一,非重點要服從重點的需要。這里面有一個“剩余空間效應”問題。一個瓶子只有先裝上拳頭大小的石塊,才能再裝進礫石,然后才能再裝進沙子;如果你先放進沙子和礫石,石塊就沒法放進去了。在這里,礫石和沙子是非重點,石塊是重點。組織是有邊界的,也就是說,組織也是一個“瓶子”,在這個“瓶子”里要裝進各種各樣的任務,大的任務就是“石塊”,因此,先處理好“石塊”是頭等重要的。做任何工作都是這樣,非重點工作都要服從、服務于重點工作,對重點工作有利的就做,不利的就不做;什么時候有利就什么時候做。比如,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消除一切非共產主義的因素。但是,在現在的條件下,還不能這樣做,還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對為祖國富強貢獻力量的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要團結,對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都要鼓勵,對他們的合法權益都要保護,要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chuàng)業(yè)機制,營造鼓勵人們干成事業(yè)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進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否則,把非公有制經濟當做資本主義,當做異己,就不利于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不利于共產主義的最終實現。
第二,解決重點問題要有利于非重點問題的解決。就是說,解決主要矛盾、重點問題時,要考慮到這樣做對次要矛盾、非重點問題有什么影響,會產生什么后果。因為主要矛盾、重點問題的解決同次要矛盾、非重點問題的解決并不完全一致。一般地說,主要矛盾、重點問題的解決,為次要矛盾、非重點問題的解決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前提和條件。但有時候也可能產生不良影響,導致相反的效果,使應該隨著主要矛盾、重點問題的解決而解決的次要矛盾和非重點問題進一步激化,甚至上升為主要矛盾。比如,黨的十六大報告把發(fā)展作為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一切妨礙發(fā)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發(fā)展的做法和規(guī)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fā)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同時指出,發(fā)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堅持深化改革,必須相信和依靠群眾。而依靠群眾就是依靠群眾中的多數。多數人的意見一般是對的,有時即使多數人的意見不對,也要相信多數群眾早晚會覺悟過來的。在他們覺悟之前,要做細致的思想工作,耐心地等待,不能率領少數先進分子單獨冒進,或將少數先進分子的思想作為對廣大群眾的共同要求,強迫多數人跟著少數先進分子去做。在這里,解決重點問題,必須注意是否有利于非重點問題的解決,否則,重點問題的解決會給解決非重點問題造成不良影響,招致不必要的麻煩。
第三,要及時把握重點與非重點的轉化。我們不僅要看到事物都有兩點,還要看到這兩點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雙方既統(tǒng)一又斗爭,由此推動著一切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重點和非重點的矛盾運動,會使它們各自朝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重點會變成非重點,非重點也會變成重點。領導者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及時把握住重點,做好工作重心的轉移,與時俱進,因地制宜。
二、怎樣理解和把握緩與急的關系
緩與急,不僅是指事物所呈現的一種態(tài)勢,而且也指我們處理該事物時應有的一種態(tài)度和速度。緩與急是一對矛盾,從一定意義上講,急是緩的不良積累,是因緩而生的;緩是急的延伸,是應急的暫時結果。正確理解和處理緩與急的關系,要把著重點放在“急”字上,先求急變緩,成功應急,再求滿意善后,納入常規(guī)。
一要堅持真急先辦原則。急有真急和假急之分。什么是真急?真急就是要求領導者必須立即辦理的事情,不辦就會造成較嚴重的后果,辦了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真急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突然發(fā)生,情況緊急,如各類突發(fā)性事件;二是有關聯(lián)性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或關節(jié)點卡住了,整個工作鏈條帶病運轉,摩擦力突然增大。領導者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把貌似緊急的瑣事、孤立的事件當做急事來處理。如果把假急當成真急來辦,就會破壞工作的常規(guī)性,在時間或空間上就會產生一系列矛盾,很可能引發(fā)一連串真的或假的急事來。
二要堅持因勢利導原則。緊急事件一旦發(fā)生,往往會包含一種勢。勢是物質運動的狀態(tài),處于相對靜態(tài)的勢,蘊藏著能量;處于動態(tài)的勢,釋放出能量。這種能量,可以起破壞作用,也可以為我所用,這取決于人們怎樣來認識勢和利用勢的力量。一是要根據現象與本質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研究勢的“顯”和“隱”,既要看清顯現的形勢,又要透過顯現的形勢看清隱藏著、潛伏著的潛勢。二是要用運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勢的“近”和“遠”,不僅要分析短期形勢的變化,還要分析長期形勢的發(fā)展趨勢。相對而論,掌握長期形勢的變化比掌握短期形勢的變化有更大的意義。三是要用矛盾轉化的觀點,分析勢的“利”和“弊”,不僅要趨利避害,還要分析利中之弊和弊中之利,研究如何使不利的形勢向有利的方向轉化。
三要堅持科學平衡原則。既要做到急事先辦,因勢利導,還要注意科學平衡。前兩條原則,只是解決了一個點的問題,而領導者面對的是一條線、一個面和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因為點的解決而損害面上的平衡。而能否搞好平衡,首要的應該是弄清事物的是非界限。這一點搞不清楚,就會在平衡時顛倒是非,結果使得正面的、積極的東西受到壓抑,而錯誤的、反面的東西則得到保護和發(fā)展。當然,不是任何時候都能抓住這個首要問題的。這里有兩種情況:一是事物的內在規(guī)定性不可能及時搞清楚;二是有些問題雖然判明了性質,但由于反對力量太強或不具備搞平衡的客觀條件而得不到領導者的支持。面對這兩種情況,科學平衡的首要問題不是去區(qū)分正確與錯誤,而是要穩(wěn)住陣腳,等待時機。面對第一種情況,領導者應該將問題拖延一下,作冷處理或模糊處理,等把握了事情的性質再去搞平衡;面對第二種情況,領導者應該義無反顧地支持正確的方面,但同時要照顧到大部分人的情緒,妥善處理。
三、怎樣理解和把握重要性與緊迫性之間的關系
事情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不是總能統(tǒng)一起來的,當它們在領導活動中發(fā)生了矛盾、很難兼顧的時候,我們不能強調某件事情的重要性而不顧另一件事情的緊迫性,也不能強調某件事情的緊迫性而犧牲另一件事情的重要性。那么,應該怎樣處理呢?
首先,堅持重要性優(yōu)先的原則。如果把重要性和緊迫件看做領導活動中的一對兒矛盾.就有豐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重要性更多地體現為主要矛盾,而緊迫性則較多地體現為次要矛盾。道理很簡單,事情的緊迫性產生于它的重要性之中,緊迫性是依賴于重要性而存在的。比如,某地方政府把建設國家級化工園區(qū)列為重大項目,其對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非常明顯,但由于沒有處理好移民與環(huán)保等問題,造成村民多次集體上訪,影響正常辦公秩序,這就產生了處理集體上訪事件的緊迫性。也就是說,緊迫性不是自己產生的,是事物在整合自身的重要性時產生的。因此,抓重要性即主要矛盾是頭等重要的。因為主要矛盾在許多矛盾中起支配作用,抓住了它,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了,許多緊迫性也會因此而失去了產生的條件。
其次,堅持緊迫性要緊的原則。主要矛盾的解決只是為解決次要矛盾創(chuàng)造了前提和條件,并不等于解決了次要矛盾。要解決次要矛盾,還要花一定的力氣。同時,主要矛盾的解決也需要次要矛盾的解決來促進。另外,先抓主要矛盾,并不是說先把主要矛盾完全解決了之后,再去抓次要矛盾,相反,為了解決主要矛盾,有時也需要首先解決一些次要矛盾。因此,領導者除了堅持重要性優(yōu)先原則以外,還必須抓緊解決緊迫性的問題。重要性優(yōu)先是絕對的,緊迫性要緊則是相對的。換言之,緊迫性在一定意義上是非常要緊的,在時間上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再次,堅持“著眼于重要性,著手于緊迫性”的原則。著眼于重要性,是指領導者在處理事情時,要站得高些,看得遠些,善于從總體上把握事物的輕重緩急,善于從大看小,把握準重要性。領導者要把自己置身于更大的范圍去看問題,站在圈外看問題,用總體的觀點來審視圈內的事情。因為不同層次的領導者有著不同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不同的局限性和不同的本位,層次越低的領導越容易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誤區(qū)。站在圈外看問題,就能對事情的全貌和矛盾的方方面面看得比較清楚,事實上也就是提高了自己的領導層次。著手于緊迫性,就是要善于抓好各種關鍵的“小處”,把握住事物緊迫性的關鍵點。我們知道,事物的重要性是通過許多重要部分、重要因素、關鍵環(huán)節(jié)體現出來的,是這些“小處”有機結合而成的。而這些“小處”往往是緊迫性的發(fā)生部位,所以解決緊迫性問題要善于從小處著手。善于以小見大,有些事情看起來是小事,但非常緊迫,做不好,就會釀成大事,就會損害事物的重要性。
要準確理解和把握輕重緩急的領導藝術,除了要從上述三個層次探討之外,還要作兩方面的深化:一是必須給每個層面配置更多的范疇,作進一步的揭示。比如,在輕與重的關系上,除了重點與非重點這對范疇以外,還要研究大與小、個別與一般等問題。二是要探析輕與重、緩與急、重要性與緊迫性三個層次間的有機聯(lián)系,使輕、重、緩、急諸要素能夠相輔相成、相反相成、相互協(xié)調、相得益彰,使領導者能夠合理配置這四個要素,全面提高領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