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證是以疼痛為主癥的多種疾患的總稱。早在《內經》中就有關于痛證的論述,但證治尚不完備。至東漢末年,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開創(chuàng)了中醫(yī)臨床治療學之先河。該書中有80余首方證涉及多種痛證的辨證和治療,對后世醫(yī)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臨實踐價值。本文謹從治法角度就其辨治痛證作一探討,以就正于同道。詳析仲景辨治諸痛,其治法約有以下三十四種:
1.解表治痛法適用于六淫外邪侵犯肌表所致的頭、身、骨節(jié)疼痛諸痛證。
2.發(fā)汗解表法:如太陽傷寒證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項強痛、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等癥,用麻黃湯發(fā)汗解表,散寒止痛;若見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則以大青龍湯發(fā)汗解表散寒,兼清里熱。
3.解肌和營法:太陽中風證見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用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wèi);霍亂“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br>
4. 祛風除濕法:發(fā)汗解表,祛風散寒,除濕止痛,以治風寒濕邪留滯肌表、骨節(jié)之濕病、歷節(jié)病。如寒濕犯表見身煩疼,惡寒發(fā)熱等癥,用麻黃加術湯;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發(fā)熱,日晡所劇者,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風濕表陽虛而風邪偏盛見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脈浮虛而澀者,用桂枝附子湯,風濕表陽虛而濕邪偏盛者宜用白術附子湯;風濕歷節(jié)證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等癥,用桂枝芍藥知母湯。
5. 發(fā)汗除飲法:飲水流行于四肢肌肉之間的溢飲見身體疼重等癥,當因勢利導,汗而發(fā)之。如飲盛于表而兼郁熱者,用大青龍湯;表寒里飲俱盛者,則宜小青龍湯?!帮L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jié)疼痛,惡風”,亦“當發(fā)其汗”,如風水挾熱證用越婢湯即是其例。
6.散寒除濕治痛法適用于寒濕痹阻所致的腰腿痛。如寒濕歷節(jié)證見關節(jié)劇痛不得屈伸,用烏頭湯溫經祛寒,除濕止痛;寒濕痹阻于腰部的腎著病,有腰以下冷痛、身體重等癥,則以甘姜苓術湯散寒除濕以通痹止痛。
7.和解治痛法用于少陽樞機不利或胃腸不和、肝脾不調之痛證。
8. 和解少陽法:邪犯少陽,正邪交爭,樞機不利,膽火內郁,影響脾胃而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腹痛、或頭痛、胸滿脅痛等癥,治以小柴胡湯。
9. 調和腸胃法:邪犯腸胃,上熱下寒而見“腹中痛,欲嘔吐者”,宜清上溫下,調和腸胃,方用黃連湯。
10. 調和肝脾法:肝脾失調,氣血郁滯而致“婦人懷妊,腹中 痛”或婦人雜病“腹中諸疾痛”,皆可用當歸芍藥散養(yǎng)血疏肝,健脾利濕,以調和肝脾、暢利氣血而止腹痛。4.表里雙解治痛法適用于既有表又有里之痛證。如“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為陽虛里寒兼表寒之證,治以烏頭桂枝湯兩解表里寒邪。又如“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者,為病邪已入少陽,而太陽外邪未罷之證,治以柴胡桂枝湯和解少陽樞機,兼散太陽表邪。
11.清熱治痛法于邪熱或兼挾痰、瘀等病邪所致的諸痛證。邪熱得清,痰、瘀等邪得除則其痛自止。
12. 清熱解毒法:少陰客熱咽痛,用甘草湯清熱解毒止痛;若服之不效,再加桔梗(方名桔梗湯)以增強開肺利咽、散結止痛作用。升麻鱉甲湯能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用于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之陽毒??;該方去雄黃、蜀椒則治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之陰毒病。
13. 清熱化痰法:咽中傷生瘡屬邪熱與痰濁郁閉者,用苦酒湯清熱滌痰、斂瘡止痛;痰熱互結心下,按之則痛的小結胸證,用小陷胸湯清熱化痰開結。
14. 清宣郁熱法:梔子豉湯清宣郁熱,用于心中懊 或結痛的熱擾胸膈證;“酒黃疸,心中懊 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此方以梔子、豆豉之升宣清心解煩,以大黃、枳實之苦降除積瀉熱。
15. 養(yǎng)陰清熱法:陰液虧耗,虛火上擾的少陰咽痛證,治以豬膚湯滋陰潤燥,清熱止痛。6.涌吐治痛法因飲食不節(jié)致宿食停滯于上脘,見脘腹脹滿疼痛、泛惡欲吐、胸悶等癥,以瓜蒂散因其勢而吐之。
16.攻下治痛法用于里實積滯腑氣不通,或水飲內停胸脅、瘀熱阻滯腸腑所致的胸脅、脘、腹諸痛證。
17. 通里攻下法:陽明腑實證腑氣壅閉不通,見腹?jié)M脹痛拒按,或繞臍痛,潮熱,譫語等癥,以大承氣湯攻下實熱,蕩滌燥結;實熱內積,氣滯不行,脹重于積的腹?jié)M痛便閉證,宜行氣泄?jié)M,瀉熱通便,方用厚樸三物湯。
18. 溫下寒積法:用于寒實積冷結滯于胸脅、胃腸之病證。因其寒非溫不散,其結非下不除,故將溫、下兩法合用。如寒實結胸見胸脅及心下硬痛,用三物白散溫下寒實,滌痰破結;寒實積滯胃腸,見脅腹疼痛,大便秘結者,用大黃附子湯溫下寒積;“心腹脹痛,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尸卒死者”,急當攻逐冷積,方用三物備急丸。
19. 攻逐水飲法:懸飲見“咳唾引痛”等癥,以十棗湯破積逐水;水熱互結之大結胸證表現為“膈內拒痛”、或“心下痛,按之石硬”,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用大陷胸湯瀉熱逐水破結。
20. 通下瘀熱法:熱毒內蘊,營血瘀滯腸中而成腸癰,有發(fā)熱、腹痛等癥,治宜清熱解毒,通下瘀熱,方用大黃牡丹湯。
21.溫補治痛法用于陽氣不足之諸虛痛證。
22. 溫中補虛法:脾氣不足,中焦虛寒見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疼,或中焦虛寒,氣血不足,復為少陽之邪相乘而見“腹中急痛”等癥,皆宜溫中補虛,緩急止痛,方用小建中湯;中陽虛衰,中焦寒盛,陰寒凝滯而見“心胸中大寒痛……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以大建中湯溫中補虛,祛寒止痛。
23. 溫陽散寒法:胸痹病因中陽不足,胸陽不振,見胸脅逆滿疼痛、脘腹冷痛等癥,治以人參湯溫陽固本;腹?jié)M病腹中雷鳴切痛、胸脅逆滿者,以附子粳米湯溫陽散寒,降逆止痛;寒疝病臍腹部劇痛陣作,汗出肢冷者,以大烏頭煎溫陽止痛,逐寒散結:“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痛勢劇烈者,為陰寒痼結之心(胃脘部)痛,以烏頭赤石脂丸溫陽散寒止痛。
24. 溫補腎陽法:少陰陽虛,寒濕痹阻,見手足寒、身體痛、骨節(jié)痛、脈沉者,以附子湯溫經扶陽,散寒除濕止痛。此方亦可治婦人妊娠陽虛寒盛之腹痛而胎動不安。少陰陽虛水泛,見心悸、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者,用真武湯溫陽化氣利水。虛勞病腎陽不足而見腰痛、少腹拘急者,用腎氣丸溫補腎陽,振奮腎氣。
25. 溫肝和胃法:胃陽不足,寒飲內停,濁陰挾肝寒之氣循經上逆,而見頭痛(巔頂為甚)、干嘔者,用吳茱萸湯溫肝暖胃,化飲降逆止痛。
26. 益氣養(yǎng)營法:太陽病發(fā)汗太過損傷氣營,經脈失養(yǎng)而身疼痛、脈沉遲者,治用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益氣養(yǎng)營止痛。
27.通陽宣痹治痛法適用于胸痹心痛病。如胸痹病上焦陽氣不足,中、下焦陰寒痰濁上乘痹阻胸陽,見胸背痛、短氣等癥,以栝蔞薤白白酒湯通陽宣痹,豁痰下氣;若見心痛徹背、不能平臥者,則以上方加半夏逐飲降逆化痰,是為栝蔞薤白半夏湯。
28.行氣治痛法用于因氣滯為主所致之痛證。如肝臟受邪而氣血郁滯的肝著病,以胸脅脹悶疼痛為主癥,用旋覆花湯行氣活血,通陽散結;婦人“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以枳實芍藥散破氣散結,活血止痛。
29.理血治痛法用于血虛失于濡養(yǎng)或瘀血阻滯之諸痛證。
30. 養(yǎng)血和血法:如血虛內寒的“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或婦人產后血虛里寒“腹中 痛”,治療皆以當歸生姜羊肉湯養(yǎng)血和血,散寒止痛;沖任脈虛,陰血不能內守而致妊娠下血、腹中痛者,以膠艾湯調補沖任,固經養(yǎng)血。
31. 活血祛瘀法:如“產婦腹痛,……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用下瘀血湯破血逐瘀;瘀血內阻致“經水不利,少腹?jié)M痛,經一月再見”者,以土瓜根散活血通瘀,調經止痛;婦人“腹中血氣刺痛”,以紅藍花酒活血行瘀,利氣止痛。
32.安蛔止痛法用于蛔蟲內擾的腹痛證。如蛔厥證,治以烏梅丸寒溫并用,安蛔止痛;“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fā)作有時”,以甘草粉蜜湯安蛔緩痛。
33.針刺治痛法太陽少陽并病,見頭項強痛、眩冒等癥,刺大椎以解太陽表邪,刺肝俞、肺俞以瀉少陽之邪;見腹?jié)M短氣、脅下及心痛、耳前后腫等癥,當先用針刺法泄經絡閉郁之熱,待病情略減后再隨證以他藥治之。
34.搐鼻治痛法搐鼻法是將藥物納入鼻腔,借其辛香宣散開竅作用以祛邪治病的一種外治法。仲景用其治療寒濕上犯而見頭痛、鼻塞而煩之證。該證有論無方,注家有主張用瓜蒂散者,亦有謂可用《證治準繩》辛荑散者,皆可參。
綜上可見,張仲景治療痛證,涉及面廣,內容極為豐富。就其痛證的部位而言,有頭、咽喉、胸、脅、心下、腹、腰、四肢及身痛之別;病因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宿食內積、痰飲內停、瘀血阻滯、蟲毒內擾以及失治、誤治傷正之異;病變性質有寒、熱、虛、實及其相互兼挾、錯雜之分;治法有解表散邪、通里攻下、溫補等十四法之不同;其方法亦靈活多樣,以內服湯藥為主,又有針刺、搐鼻兩種外治法,這充分體現了審證求因、治病求本、重在辨證,而非見痛止痛、見頭醫(yī)頭的辨證論治精神。仲景辨治痛證,法度嚴謹,內容翔實,堪為后世醫(yī)家治痛之典范。今后,還應就其辨治痛證之規(guī)律及方藥配伍作進一步的研究。
將傷寒的核心,病機和辯證,弄清楚,領悟了,那治病就能效如桴鼓,所以傷寒之門難入,可你進去了,就知道為什么傷寒論,能堪稱為中醫(yī)經典中的經典了
所以,想入傷寒之門,你得過兩關:
第一, 病機關
每一個癥狀,每一條傷寒條文,仲景先師,沒有寫出來的病機是什么?條文中的癥狀和內容,在人體中的運行狀態(tài)是什么?
整本傷寒論,如何貫穿起來?……簡單的說就是:為什么出現這些癥狀,為什么這些癥狀可以用某方治之,方子的用藥原理是什么
第二, 辯證關
很多人背誦過傷寒論,甚至對條文能滾瓜爛熟,但是卻以為傷寒論,就是出現這樣的癥狀,就用這樣方子治,這就是傷寒的辯證,這樣去用傷寒論,仲景先師會氣得吐血的
并且要知道,傷寒條文中所列出的癥狀,恐怕不足人身上出現的所有癥狀的10分之1,如果沒有出現條文的癥狀,傷寒論豈不是廢書一本?
所以呢,傷寒的六經辯證,其實是隱藏在條文背后的,仲景先師把這些條文寫出來,是讓我們去領悟背后的東西,是架一座橋,讓我們自己去掌握沒寫出來的東西
傷寒論,原本是傷寒雜病論,是后人將傷寒雜病論分割出來,就有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事實上仲景先師是將人身的一元一氣,分成六氣,以六大塊去細分人體疾病,很多人以為傷寒論,就是治外感的,金匱就是治內傷的
其實仲景先師本來寫的是一氣,以六個方向去細化分析,無論外感內傷,都是一氣的六個狀態(tài),只不過傷寒是邪從外而侵,金匱是邪從內而發(fā)
但不管是外邪還是內邪,人體和邪氣戰(zhàn)斗的地方,就是這六大塊,所以,六經辯證,是統(tǒng)領萬病的,如果你掌握了六經辯證,不管你治什么病,方向絕不會錯,即使用藥上有小差錯,錯亦不遠
正因為六經辯證,有如此高的臨床地位,而我自己是一步一步學著傷寒過來的,感同身受的知道,從接觸傷寒,到突破病機關,辯證關,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別是對自學中醫(yī)的人來說,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困惑于此,無法突破…………
因此,現在推出的這套《植入六經辯證----將六經辯證植入你的大腦》思維導圖,就是集聚了我一路走來,所有的傷寒心血,總結出的六經辯證系統(tǒng),為的就是幫助你突破“辯證關”
那么,如果你很想掌握六經辯證,這套導圖,絕對會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它會將整個六經辯證系統(tǒng),植入你的大腦……來看看這套導圖將帶給你什么……
總結26個方向,將六經辯證植入你的大腦
一,先辯三陰三陽(很多人治病,上來就辯臟腑,氣血,要知道陰陽一錯,用藥即錯,臨證先辯陰陽,是每個中醫(yī)人必備的治病前提)
1. 你可知道辯陰陽的10大要素,有了這10大要素,陰虛陽虛,特別是寒熱夾雜的病證,辯證陰陽就變得簡單起來
2. 揭示臨證用藥的大原則,很多人就是犯了這個原則,越學越復雜,這也是用藥的陰陽原則
3. 陰陽辯證的難點是什么?陰陽辯證,看起來簡單,實際上遇到寒熱夾雜的時候,將會讓你非常難辯
4. 總結出辯陰陽的一個重中之中的要點,此要點配合“三點定位”,解決臨證難辯的陰虛陽虛
5. 以臨床案例,詮解辯陰陽的步驟和方法,為的就是讓你易于掌握
二,再辯六經病變(先辯陰陽,再辯六經,這樣的步驟,相信你一眼就知道是最實用的,辯陰陽分清三陰三陽,六經具體定位,辯六經的方法層層細解)
1. 各經主證,傷寒論中都有,卻從來沒有人提煉出經常出會現的主證,導圖中將從傷寒論中提煉出真正臨床90%都會出現的主證,為的就是使六經辯證變得簡化
2. 六經辯證,其實有一個路線的,這個路線只要你掌握了,就能從陰陽到六經,逐層去辯證,以路線方向逐層辯的方法,你在任何一本六經辯證的古書或現代書,都是找不到的,因為這路線是我自己從臨床中總結所得
3. 六經辯證最難的是什么?就是不出現主證的時候,如何辯?這一點,只要學過傷寒的人,估計都曾經困惑過,不出現主證的辯證方法,在導圖中將完全展現給你
4. 為了讓你真正領悟六經,本導圖中將六經核心病機全部提煉出來,幫助你徹底領悟六經,若你對傷寒條文熟悉,一看即懂
三,太陽傷寒中風辯(太陽經,為人身第一道防護,太陽傷寒與中風又是寒熱外邪的第一道關卡,不知道你可曾重視,可曾掌握?)
1. 舌脈簡化傷寒中風辯法,從舌像,脈像中簡化而成,辯法直中寒熱
2. 身體寒熱辯法,常見的發(fā)燒發(fā)熱,其實是最好分辯傷寒中風的指征
3. 咳辯法,從咳嗽中如何辯證傷寒中風?導圖中完全獻上
4. 外感的輕重,病者的精神,這些帶給你怎么樣的辯證思路?
5. 休質辯法?從病者體質綜合辯證是傷寒還是中風
四,極簡六經脈法(脈最重要帶給我們什么信息?就是陽氣,陽主動,陰成形,六經脈法,憑的就是力量,判斷陽氣在六經的盛衰,如果你將傷寒論讀了一篇,就知道仲景先師的傷寒論,其實就是六經陰陽盈縮,六經脈法,以脈力辯陰陽盈縮,三陽證陽出之勢,三陰證,陽收之勢,極易掌握)
1. 三陰三陽的陽氣出入,盛衰,以左右脈定位判斷,此脈法為自學中醫(yī)的朋友,更是大大提高脈法的掌握度
2. 以脈先辯陰陽,左右三部脈中陽氣多少,再從脈從定位六經,這是六經脈法的獨有辯證法
3. 六經寒熱脈,如何辯?六經寒熱只要你辯證準確,幾乎可以說是用藥就不會錯了
五,理中建中治六經(你可曾發(fā)現,建中湯中的桂,姜,棗,理中湯中的,姜,術,在傷寒論一百多方中,出現的次數?其實整個傷寒論經方中,都以脾胃中氣為進出的關口,出可發(fā)散,進可收納)
1. 建中和理中,在病機上,用藥上的區(qū)別是什么?為何傷寒一百多方,幾乎都與中氣相關?導圖中將詳細詮解理中建中各自的區(qū)別,以及理中建中在傷寒中的重要地位
2. 建中,理中,在藥理上,詳細分析,重要的是這藥理分析將幫助你領悟傷寒中的用藥玄機
六,仲景兵法:六經核心解(要掌握六經辯證,首先你得學懂傷寒論,要學懂傷寒論,首先你得有一個總體的框架,六經核心解,就是提供一個總體的正邪作戰(zhàn)的框架,此框架可算得上是仲景兵法)
1. 太陽經正邪是如何交戰(zhàn)的?
2. 陽明經正邪是如何交戰(zhàn)的?
3. 少陽經正邪是如何交戰(zhàn)的?
4. 太陰經正邪是如何交戰(zhàn)的?
5. 少陰經正邪是如何交戰(zhàn)的?
6. 厥陰經正邪是如何交戰(zhàn)的?
七,十九病機用法真訣(十九病機,簡直可以說是辯證的圣經寶典,只是看你怎么用,在什么情況下用)
十九病機為什么堪稱辯證的圣經寶典?如果把陰陽辯證,六經辯證和十九病機結合起來,將達到什么樣的辯證水平?導圖中,將會告訴你這十九病機的真正用途
八,實戰(zhàn)運用細解(理論加實踐,才是學中醫(yī)的真正方法,導圖中將整個六經辯證系統(tǒng),在幾個實際臨床案例中層層剖析)
《傷寒論》里的“傷寒”和現代醫(yī)學所說的傷寒病不是一樣,它是對于外感疾病的統(tǒng)稱。張仲景用六經來區(qū)分疾病類型和病位,分別為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太陰、少陰、厥陰“三陰”。從太陽到厥陰,疾病的病位依次入里,而越往里病情就越重。外感病邪傷害到人體之后可能會從陽經慢慢傳變到陰經的病位,但是也可能直接傷害入侵到三陰。正常情況下,人的身體里面是具有陰陽劃分的,相對應的來說,陰氣位于里,陽氣處于外。陰氣具有柔和、滋養(yǎng)的作用,而陽氣的工作就是固衛(wèi)、護表,如果人的陽氣足夠的話,就可以抵御來自外界的邪氣,使人不生病或者疾病表現得不那么嚴重??墒钱斎说纳眢w比較虛弱的時候,尤其是陽氣素虛的人,身體沒有辦法抵抗邪氣,這種情況下,病邪就會在身體里長驅直入,直接傷害到太陰、少陰、厥陰。在六經辨證中,太陰病就是指病位在足太陰脾經和脾臟,主要表現的證候是脾臟的虛寒證,這是陰證初起的時候,也可以說是陰證中最輕的時候;少陰病,病位在手、足少陰,也就是心、腎及相應的靜脈,如果病邪侵入到這里,那就直接動搖了人體陰陽的根本,是陰證的危重期;厥陰病,病位在足厥陰肝經和肝、心包,這基本已經是死證階段,最嚴重的可能出現的就是陰盛陽絕。“直中”三陰所表現出來的疾病病情都會很重,如果病邪直接中傷身體“三陰”,即便是侵襲到了厥陰病位,也是可以治療的,但是如果是直中了少陰,病情就會更加嚴重,預后是最差的。一般情況下,很少會有人出現“直中”的疾病,但是如果邪氣過于強盛的話,即便是正常人也可能直接侵犯內臟。對于“直中”,要想治愈的話,最關鍵還是看病人本身的陽氣是否充足,如果陽氣未衰,祛除病因之后,還是可以治愈的!
治癌癥民間效方:
五靈脂 100 克、香附子 100 克、黑牽牛 200 克、木
香 100 克
用法:把以上幾種藥物,全部加工成粉末。然后,將粉末用白醋調勻,制成藥丸。
一個藥丸,按 10 克的分量制作?;颊?,每天吃一個藥丸。吃的時候,用姜汁送服。
姜汁,就是用姜片煮出的濃姜湯。每天吃三到四次,連用一個月,就能有效果。
堅持服用,就會治愈。使用此方時忌服人參。孕婦和產婦不能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