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臥龍鳳雛得一人者即可的天下,為什么劉備得2人兼得也沒能取得天下。
《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原話:“選的南漳逢引淪,單福新野遇隱主”,水鏡先生對劉備說的原話:“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安可天下”。而后劉備三顧茅廬,而后諸葛亮前往東吳吊喪,推薦了龐統(tǒng)。到這時候劉備臥龍鳳雛二者皆得。
很可惜的是“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是在羅貫中的書中寫道的。根據(jù)正史記載并沒有這么一評價,羅貫中之所以給出鳳雛如此高的評價,只是為了突顯出劉備仁德的君王地位。龐統(tǒng)在三國中最大的貢獻就是向曹操提出了連環(huán)計,火燒赤壁。但是在正史中赤壁之戰(zhàn)中并沒有龐統(tǒng)這號人物出現(xiàn)。
無論諸葛亮,龐統(tǒng),張良在三國的定義中都是一流的謀士,在正史中,諸葛亮是和管仲,蕭何都是一流宰相之才。龐統(tǒng)此人,雅好人流,經(jīng)學思謀。是屬于比較會出謀劃策之人,和當時的曹魏荀彧一樣。當時的蜀漢地盤很小,只有一州之地,為了奪取益州,龐統(tǒng)是因為劉備為了仁義不肯明面奪取益州而死,當屬第一大功臣。
說到得天下,當時的三國比較復雜,不要只看到了劉備有臥龍鳳雛,在曹操手里有司馬懿(諸葛亮的老對手),孫權(quán)有周瑜。武將,劉備有五虎上將,曹操有典韋,張遼,,夏侯淵,徐晃等等一系列大將。孫權(quán)有太史慈,甘寧,黃蓋,程普,呂蒙等等。
三國就是個人才爭鋒的時代,主要還是要看君主是否能夠一統(tǒng)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