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記載周公告誡周王說:“壞人恨你罵你,說明你應(yīng)該注重加強(qiáng)道德修養(yǎng)。”又說:“不只是不敢發(fā)怒?!边€說:“你的心胸一定要放開闊。”
周成王告誡君陳,說:“必須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達(dá)到高尚。”
《左傳》宣公十五年中記載:“諺語說心中存在事物的高下,河流和沼澤里容納著污泥,叢山和草堆里隱藏著禍患,美玉藏匿著瑕疵。國家的君王忍受恥辱,應(yīng)當(dāng)是自然的道理”。
《左傳》昭公元年中記載:“魯國憑借著相互忍讓來治理國家。”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袒露臂膀,牽著羊來迎接楚國的軍隊(duì)。楚莊王說:“鄭國的國君能夠忍受別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對鄭國的百姓講信用?!?/p>
《左傳》記載:“一次恥辱的事情都不能不忍讓,就會(huì)一輩子受到恥辱?!?/p>
《論語》記載孔子說:“小事情不忍讓,就會(huì)破壞大事情?!?/p>
《論語》記載孔子說:“一時(shí)的氣憤,便忘記了自己的親人,而做了錯(cuò)事,這不是糊涂嗎?”
《論語》記載孔子說:“君子從來不想與別人爭什么?!?/p>
《論語》記載孔子說:“君子處事謹(jǐn)慎,不與人爭斗。”
《老子》說:“知道是雄性的動(dòng)物,就用雌性動(dòng)物來對付它;知道它是白色的,就用黑色的東西對付它?!?/p>
《老子》說:“最直的東西,看起來卻像是彎曲的;絕頂聰明的人,看起來很笨拙;最擅長辯論的人,看起來好像很木訥口笨。”
《老子》說:“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樣,對萬物有利卻從不爭奪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