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劇烈的成長,都源于磨難和痛苦;所有突然的頓悟,都是傷口滾出的血珠。
——唐七
上個周末,坤鵬論在真切的人生考驗中又有了新的領悟,這是認知的又一次飛躍式提升,實在超級美妙,雖然和股票投資關系不大,但還是忍不住要立即分享給各位老鐵。
相信沒有人喜歡逆境,因為它令人難受、痛苦、寢食難安、夜不能寐,但是人生就像心電圖,起起伏伏,潮起潮落,一帆風順就掛了,而逆境就是潮落,就是低落,就是不順心的事煩心到時時縈繞心頭,揮也揮之不去。
而你對待逆境的態(tài)度往往決定了能否快速走出人生低谷的關鍵。
其實,逆境的本質(zhì)就是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過程就是百思,但卻不得其解。
所以,格式塔派心理學家指出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頓悟,當人們對某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問題情境中的各種關系并產(chǎn)生了頓悟和理解,就像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頓悟的特點是突發(fā)性、獨特性、不穩(wěn)定性、情緒性。
頓悟,就是頓然領悟。
頓悟,是佛教禪宗的一個法門,也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見性法門,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迅速領悟佛法要領,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
當然,這也不是唯一途徑,頓悟更主要的是通過靈感來完成,就時間來說可能是瞬間。
中國歷史上,王陽明的龍場頓悟相當出名。
有一次,王陽明因上疏觸犯太監(jiān)劉瑾,在朝堂遭受去衣“廷杖”,也就是扒了衣服打。
廷杖一般是由栗木制成,打人的一端削成槌狀,且包有鐵皮,鐵皮上還有倒勾,一棒打下去,行刑人再順勢一扯,尖利的倒勾就會把受刑人身上連皮帶肉撕下一大塊來。
如果行刑人不手下留情,不用說六十下,就是三十下,受刑人的皮肉連打連抓,就會被撕得一片稀爛。
古代不少受刑官員直接死在了廷杖之下。
即便不死,十之八九的人,也會落下終身殘廢。
王陽明是自明開朝以來,第一個受此重叱者。
古話說,士可殺不可辱,這對于王陽明那么高傲、那么好面子的文人名仕來說,絕對是人生中的奇恥大辱,身上的傷是小,心靈的創(chuàng)傷不可名狀,堪稱一次大大的逆境。
后來他的文字中還可以依稀看到“廷杖”留下的深深烙印,比如:“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方能聽吾說話,句句得力。若茫茫蕩蕩度日,譬如一塊死肉,打也不知的痛癢,恐終不濟事。”
1508年(正德三年),王陽明被謫為貴州龍場驛丞,逆境加倍。
正是逆境疊加的日子里,就在一天晚上,他突然領悟格物致知的道理,此后相繼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理論。
而且王陽明還進行了一次人生觀的重大轉(zhuǎn)變,即改幾千年來仁人士子“得君行道”的價值觀為“覺民行道”,這和后代學人提出的“教育救國”遙相呼應。
這就是所謂“龍場頓悟”。
此次頓悟,不僅是王陽明思想歷程的一個轉(zhuǎn)折點,而且是從宋朝以來的理學思想真正過渡到明代理學思想的交接處。
可見,逆境是最好的頓悟機會,因為順境不免讓人懶惰,特別是思想的懶惰,而坤鵬論也大概是在這種情景下,百思不得其解下,突然悟出了一片通明。
而契機是哲學,準確地說是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再具體些就是創(chuàng)始人德國的馬丁·海德格爾提到的向死而生。
海德格爾把埋沒于日?,嵥榈纳罘绞椒Q為“沉淪”,以這種方法生活的人稱為“常人”。
“常人”囿于世間瑣碎,埋沒于人群當中,大家說著同樣的意見,采取同樣的行動,成為“誰都不是的人”。
可以說,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常人”。
但是,有些人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死亡終會到來,于是決定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活出真我的人,走自己的路,到死之前,一定要努力地活著。
海德格爾把這兩類人分為本真和非本真。
在此基礎上,他將非本真狀態(tài)中生活的人稱為“常人”,常人受旁人的意見所左右,是泯然眾人、埋沒于世間的人。
想想,我們從懂事起開始被投入到這個世界之中,但卻無法決定何時開始自己的存在,懵懵懂懂地活著,聽從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行事,就像羊群中盲目跟隨的羊,又或者是勒龐筆下的《烏合之眾》,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
為什么?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是社會性動物,他人的所作所為和思維信仰都會對我們產(chǎn)生影響,而我們在潛意識里會認為別人懂得更多。
別人想要的東西,也就成為了我們追逐的對象,因為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每個人需要的東西必定有其合理因素。
此外,我們害怕別人害怕的東西,在毫無把握的情況下,還喜歡不動腦筋地模仿別人——特別是在大多數(shù)人或者與我們相似的人如此行動的時候。
如果感覺到自己身為群體中的一員,會讓我們更為踏實和坦然,這也是面對批評時的自我保護,如果不幸失敗了,受到的指責就會少一點。
所以,凱恩斯說 :“處事智慧告訴我們:千篇一律的失敗比獨辟蹊徑的成功更能保護我們的名聲?!?/span>
投資中,基金經(jīng)理往往會選擇其他同行的股票,其實他心里想的是:“我寧愿跟其他人犯相同的錯誤,也不想一個人正確?!?/span>
巴菲特曾這樣評論道:“許多經(jīng)理人不愿作出那些高明,但看起來又有些愚蠢的決定。因為這么做的個人損益比一目了然:如果這個與眾不同的決定最終取得成功,會獲得上司的褒獎;如果失敗,就可能收到解聘通知。旅鼠的群體形象不佳,但沒有任何一只旅鼠曾受到過巨大的壓力?!?/span>
在股市上,如果投資者以旅鼠般的熱情跟著市場走,他們最終也會有旅鼠一般的悲慘命運。
同時,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惟一困惑的人,很可能會保持沉默,說出來可能會讓自己處于尷尬地位,群體壓力讓我們保持沉默。
比如:線下講座是相當好的營銷手段,特別是傳銷和投資,往往大家會像失去理性一樣掏錢,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每個人都認為其他人應該仔細推敲了該計劃,如果存在什么問題,其他人肯定會提出來?!凹热淮蠹叶纪顿Y了,我也投資吧。”
最后結(jié)果證明,實際上沒有一個人仔細閱讀過投資計劃。
海德格爾將這種所有人共通的、“誰都不是”的狀態(tài)稱為被拋狀態(tài)。
他認為,有朝一日,總會有些人終于自覺自己的死是無法避免的,就決定在從生到死的有限時間內(nèi)走自己的路,到死之前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海德格爾稱之為決斷,根據(jù)決斷,將自己投到自己的可能性之中,他稱之為籌劃。
海德格爾提出了存在就是向死存在,而大家更愿意把它稱為向死而生,它揭示了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和咱們古人所說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有異曲同工之妙。
海德格爾對“向死而生”的解釋是:
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
死,可以指一個過程,就好比人從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邊緣,我們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是走向死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過程。
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個人生理意義上真正的消亡,是一個人走向死的過程的結(jié)束。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是海德格爾死亡本體論的關鍵點。
海德格爾指出,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人難逃一死,并且,只有人類知道自己的死終究會到來。
雖然死亡會讓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但由于通常我們埋首于日?,嵥?,因而沒有去正視死亡的不安。
時間對于每個人都是有限的,但不去正視死亡的人們會認為,他們有很多時間可以揮霍,還是盡情玩樂吧。
最終,在生命的某個時間點,30歲、35歲、40歲……必會落入古人所說的:“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用現(xiàn)在流行的話叫:中年危機。
海德格爾認為,當人能夠真誠地面對自己的死亡的時候,就會確信自己的使命,并決意為之前進。
“我固有一死,在死之前要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沒有跟人嬉笑玩耍的時間?!?/span>
在這一階段,人察覺到了存在的本質(zhì),海德格爾認為,存在就是自覺地常常反省自己所剩時間的有限性,即向死存在,于是要在自己的道路上前進。
當時,坤鵬論看過之后,腦中突然一下子生出明悟。
是啊,人的平均壽命70多歲,如今能活到80、90也不是難事,現(xiàn)在自己40多歲,到死還有三四十年,活一天少一天,實在不允許浪費一絲一毫的時間。
坤鵬論以前說過,世間唯一沒有概率的是死亡,人出生的那一刻,它就發(fā)生了。
人都想著如何活得更好,卻從來不考慮如何面對死亡,大多數(shù)人總認為自己還有很多時間,并認為死就是一了白了,好像什么都不怕。
但是,如果人死了真的什么都沒有了,那不是會更怕死,更不想死嗎?!
1925年7月8日,魯迅寫了篇短文叫《立論》,講了個精彩的小故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fā)財?shù)??!谑堑玫揭环兄x。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谑鞘栈貛拙涔ЬS。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谑堑玫揭活D大家合力的痛打。
人之畏死可見一斑。
所以,正常的邏輯是,既然知道自己一定會死,就應該格外珍惜時間,成為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
佛教中的無著賢菩薩曾講過:不在活著時為死亡做準備的人,很愚蠢!
海德格爾正是用這種“倒計時”法的死亡哲學概念,讓人們明白浪費時間真的就是圖你的財,害你的命;每分每秒都要以是否提高自己的質(zhì)量來珍惜使用;越活越少的生命哪里容得下毫無意義的胡思亂想、牢騷抱怨……
正確的姿勢是,珍惜時間,于晝夜不空過,讓生命越活越精采,通過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質(zhì)量和長度,來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標的密度,只有這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展現(xiàn)出無限的可能性。
有人說,忙碌是世間最珍貴的良藥,羅曼·羅蘭說:“生活中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
很多病,很多痛、很多胡思亂想都是閑出來的,讓身體和腦袋動起來,即使專注一事,你也會輕松暢快很多。
因為,當你圍著一件有價值的事情轉(zhuǎn),最后整個地球會圍著你轉(zhuǎn);當你圍著整個地球轉(zhuǎn),最后整個世界可能會無情地拋棄你。
向死而生其實也是一種逆向思維,把人生倒過來思考。
所以,芒格說,許多難題只有在逆向思考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好的解決。
他就是在別人想著怎么贏的時候,想的是“怎么死”,“我只想知道將來我會死在什么地方,這樣我就不會去那兒了。”這是芒格最喜歡的一句農(nóng)夫諺語。
除了明白了向死而生的道理,坤鵬論同樣因為逆向看人生,想通了另一件事,雖然年已四十多,但后面留給自己的時間還很多,路很長。
我們24歲大學畢業(yè),從此走上社會,開始賺錢,這才算正式拉開了人生大幕,但倒過算一算,即使如今的你年方40歲,也不過才賺了16年的錢,相比后面三四十年的人生和能賺錢的時間,只是小小的一半。
我們有什么理由自怨自憐地高唱中年危機,就這么輕易地提前給自己的人生判了死緩呢!
所以,對待人生要從死的那一天往回看,過去的永遠無法回溯,那就好好規(guī)劃未來的每天每時每分每秒,并真正做到光陰不虛度,時時有提升。
只要人活著,一切皆有可能。
當下倒霉透頂?shù)哪?,未嘗不會在將來風光無限,但前提一定是從現(xiàn)在開始拼搏并永不放棄,一年不夠,兩年,兩年不夠,三年,就算是十年磨一劍,又如何?!
“每天慢慢向前挪一點,到最后如果你足夠長壽,大多數(shù)人得到了他們應得的東西?!?/span>
想想股神巴菲特,他99%的錢是50歲以后賺到的!
正如巴菲特所說,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但是,這兩點外人永遠幫不了,因為賺錢這種事永遠是自私的,只能憑你自己的積累去發(fā)現(xiàn)。
人類都是近視眼,都急功近利,過于看重當下,看重短期利益,甚于未來,所以,不惜以犧牲未來更多快樂的代價及時行樂,寧愿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放棄未來可能更為豐厚的獎勵。
這叫短期折舊率(即對某事的價值評估)高于長期折舊率。
其實你只要回顧人生,就會發(fā)現(xiàn)當年曾經(jīng)十分在意的輸贏、刻骨銘心的愛情等,放在人生長河中根本不值一提,甚至早已變成你和朋友聊天的談資。
米歇爾·德·蒙田說:“在我看來,若快樂只會產(chǎn)生更多的痛苦,還不如避而遠之;如果終極的快樂以痛苦為代價,還不如欣欣然接受?!?/span>
作決定時,不妨從短期或長遠來考慮,把眼前的得失跟未來比較、權(quán)衡行動。
短期煎熬或許會帶來長期幸福。
最后,坤鵬論再談談另外一個頓悟。
要感恩那些對你不好的人以及霉運,他們是讓你難受痛苦,讓你身陷逆境,你可能對他們恨之入骨,但是,反過來想,沒有他們,你如何真正去痛定思痛,如何奮力尋求突破與改變,如何頓悟人生,如何在他們關閉原來的那扇窗時,讓你開啟了另外一扇窗……
所以,他們才是你生命中的貴人,是上天派下來催你奮進的暗天使,毫不留情地粉碎了你的舒適圈,戳破你可憐的虛榮,逼你放棄正在桎梏你的擁有,甚至讓你在黑暗中擁有了透徹的眼睛,更好地反觀自我,并看穿眾多以前的虛偽與假象。
向死而生,每天都想著你離死又近了一天,這樣一切皆浮云,做好自己才是王道。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保留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