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對鼎鼎大名的鈞窯,出現(xiàn)了一些“身世之爭”。不管是出身上的“宋金元明”,還是類型上的“官鈞民鈞”,都是專家,各有所憑。馬未都先生則用了“汝停鈞代”進行解釋,意思是汝窯停燒以后,鈞窯開始代替它,最好的金代單色鈞窯,跟汝窯非常接近。最初的鈞窯以民用盤碗居多,沒有紅色,沒有色斑。直到明朝初年,在《大明會典》中才有了對鈞瓷相關(guān)的描述。這當(dāng)然也是一家之言。真相呢?歷史沒有絕對的真相,只有邏輯性的推測。與其費盡心思,不如賞心悅目。宋瓷,就是用來美的。
在傳統(tǒng)文化中,和諧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相處的一種理想而極致的狀態(tài)。中國的先哲們,把天地萬物視為一個整體,相互依存、和諧共生。《中庸》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颂斓刂詾榇蟆??!兜赖陆?jīng)》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然最佳關(guān)系,就是“天人合一”。歷史上,能夠體現(xiàn)這種“化境”的時期,莫過于宋代。
宋朝是中國古代“以文治國”的代表。以文人士大夫為首的統(tǒng)治者,向往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甚至不惜通過“喪權(quán)辱國”的極端方式,努力擺脫現(xiàn)實壓力,尋求一種輕松愜意舒爽的理想生活。換句話說,只要能夠換來和平,割地賠款也無所謂。那么,是耶非耶?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對人類社會摧殘最大的,無疑是戰(zhàn)爭。這個看似君臣蒙難、風(fēng)雨飄搖的朝代,從北到南,竟然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其間,社會和諧,經(jīng)濟富足,文化發(fā)展,通過舉世聞名的《清明上河圖》就可窺見一斑。有宋一朝,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是非榮辱”可以評斷的。更為重要的是,古代美學(xué),竟以宋代為最高。
回望兩宋,“溪漲清風(fēng)拂面,月落繁星滿天”。從人文到物象,無一不高、無一不精、無一不美。宋人的身影,時而在馬遠筆下的一叢修竹中,流連忘返;時而在蘇東坡的赤壁之上,談笑古今。今天我們能夠有幸觸摸的宋代名窯瓷,甚至還留有宋人的余溫。如果把宋瓷擬人化,那么用“悶騷”就很合適,封閉、內(nèi)省、淡雅又不乏炫目。人與道,通過宋瓷首次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化境,宋瓷也攀上了中國陶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宋瓷以器形優(yōu)雅、釉色純凈、圖案清秀,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宋人用墨畫畫、燒單色釉瓷器,七分人工三分天成,極簡而又極奢?!坝赀^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不刻意,才是萬物的本意。
什么是“失透”?就是不炫耀。什么叫“瑩潤”?就是不急躁。什么是“開片”?就是順其自然。不炫耀乃“長”,不急躁乃“久”,順其自然乃“柔”,是生命的至高境界。既然如此,何不放下成見,靜待花開呢?
大美無言 風(fēng)月無邊 物來而應(yīng) 關(guān)注是金
“覆葉”,倒扣的葉片。這件宋鈞窯的蓋罐,構(gòu)思絕妙。
由四面寬大的葉片,由蓋頂?shù)勾苟?,葉形飽滿,脈絡(luò)清晰。環(huán)抱成一枚精巧蓋罐,可謂“一蒂生四葉,妙器本天成”。
罐身高、寬皆為11.5厘米。器形周正,通體施天藍釉,釉色優(yōu)美,釉面滋潤,結(jié)合緊密,開片自然。
胎質(zhì)堅細,涂芝麻醬色護胎釉,具有宋代鈞窯的典型工藝特征。品相完好,彌足珍貴。
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器物,完美體現(xiàn)了宋人“天人合一”的高妙思維和極致審美。
盌,碗也。宋代名窯中,惟鈞瓷胎土稠厚,是故器形渾樸。
鈞窯盌器形繁多,此類小盌最為悅目娛心,或作酒盞用,豐圓飽滿,側(cè)面觀之,俊雅清致,因底足窄小,唇口微斂,尤宜手握取飲。
此件鈞窯盌,口徑8.5厘米,通高4厘米。
圓形的杯口敞開,逐漸向圈足收斂,足圈有芝麻醬色護胎釉。
器物內(nèi)外側(cè)施滿天藍色的釉,開片自然。外壁天青,內(nèi)里天藍,變化奇妙。
有玫瑰紅呈于外壁之上,如晴空之朝霞,絢爛多彩。整器無任何刻意之雕琢,色彩皆非顏料所致,乃視覺使然。
因為機緣偶得,所以形單影只。
這件宋代灰藍釉鈞窯尊,由于器口較大,所以稱之為尊。器高8.5厘米,寬5.5厘米,器身內(nèi)外著天藍釉,窯變后發(fā)灰色,施釉將不及底。
釉面滋潤,有細小開片,局部棕眼、破泡明顯,有蚯蚓走泥紋。
圈足較淺,修胎規(guī)整,胎質(zhì)細膩,有醬色護胎釉,窯沾少許。
器身略成橢圓,包漿較厚,舊氣十足。妙在其小,不急不躁。
此宋代鈞窯三足爐高5厘米,腹徑7.5厘米,造型簡約,氣韻殊雅,仿高古青銅尊而得。
其爐口外撇,短頸,圓腹,下承三足。以鈞釉之天然窯變色澤為飾,爐外壁通體施醉人的玫瑰紫釉,釉層肥厚豐腴,釉色絢麗并具藍色的斑點。
爐內(nèi)壁施天藍色釉,釉面聚滿大小不一的開片。整體觀之,釉色藍紫融匯交織,流光含韻,絢麗若晚霞。而釉質(zhì)之細潤,恰似一潭靜謐湖水,正所謂“夕陽紫翠忽成嵐”。
器底及圈足露胎處厚實細密,敷涂褐色護胎釉。層次豐富,變化自然。
器物完整無缺,似乎隱身于歲月之外。三足穩(wěn)固,卓然而立,天人合一。
這是一件宋代的鈞窯玫瑰紫玉壺春瓶,瓶作玉壺春式,撇口、束頸、鵝頸下收,圓腹、腹下漸收、圈足。
器高11厘米,腹寬6.5厘米。通體施玫瑰紫釉,施釉肥沃,色彩絢麗,釉面有細小的棕眼,內(nèi)壁施天藍色釉。釉質(zhì)之細潤,恰似一潭靜謐湖水。正所謂“夕陽紫翠忽成嵐”。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也是鈞窯能躋入五大名窯之內(nèi),而屹立不搖的特殊品味。
圈足修胎規(guī)整,有褐色護胎釉。整件器物造型優(yōu)美,線條流暢,燒制中自然形成的釉色美感十足。管他用來插花還是裝酒,宋瓷,就是用來美的。
大美無言 風(fēng)月無邊 物來而應(yīng) 關(guān)注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