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孕姐
在大家印象里,女人生孩子大多都像影視劇或有機會看到的現代生產過程中那樣,孕婦都是四仰八叉躺著,接生婆/助產士在下面接生,為什么這個姿勢被大家普遍使用且流傳至今呢?
①孕婦仰臥在床上,一直被認為是最舒適的姿勢,能夠讓孕婦更好的保存體力;②這個姿勢能幫助胎兒轉換胎位,便于分娩;③有利于接生者觀察產婦的產道情況;④方便接生者觀察產程進行到哪一步,接著進行相應的接生措施;⑤以便處理分娩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的突發(fā)狀況,比如大出血、產程延滯、臍帶脫垂等。
哎!本來只有十厘米的距離,孕媽卻要花十幾個小時的時間才能生出來,你能想象女人生個孩子要費多大的勁兒嗎?產程的每一步都必須謹小慎微,而寶寶就像表演柔術的演員一樣,經過下降、俯屈、旋轉等一系列動作,才能從緊緊貼著它的狹小產道出來。
其實,除了仰臥位分娩,幸孕姐還特意搜集到一些另類的分娩姿勢,不得不說,生娃還能這么玩?
1、坐式分娩
待產婦坐在專用分娩椅上,一個助產士在背后扶著孕婦的腰,另一個在下面接著,其實這種豎式分娩姿勢,在古代盛行,只不過他們的椅子要顯然舒服些。(如下圖)
在我國古代,豎式分娩(站立式、坐式、蹲式、跪式)最受推崇,古書有記載“婦人產,有坐有臥”,如今古裝影視劇多采用臥姿,而實際上古代孕婦首選的是坐著生,坐姿分娩是最受古代孕婦歡迎的姿勢,接生婆會在產婦的下面放上干草或者一個陶盆接著孩子,因此有“臨盆”、“落草”一說。
2、蹲式分娩
蹲著生孩子壓力不是一般的大啊,不僅累,而且說句不好聽的話,就像拉大便,太隨意了吧,萬一沒注意接住一坨屎呢!
上圖是巴彥淖爾博物館里原始人生孩子的雕塑,不得不說,第一眼真的看錯了……古猿人生孩子時多半是感覺快生的時候,找一顆樹,雙手向上拉著樹枝借力,“1~2~3~使勁兒”,孩子一出來另一個人立馬用手接著,最怕的就是萬一走神兒,孩子“哐當”掉地上,腦子摔壞了,那可咋整啊,不過幸孕姐覺得蹲著可以借助重力,更利于生產。
3、站式分娩
就像上次廣東云浮市街頭的那位孕婦站在路上生孩子,這種姿勢由于重力作用影響,經產婦會生的特別快,不過這種生孩子方式來得太突然,不僅急產風險大,而且孩子毫無防范措施地掉在水泥地上,后腦勺著地,很容易摔壞大腦。
當然就算借助工具保持站立姿勢生產,不僅待產婦雙腿無法大幅度打開,而且接生人員的姿勢豈不是很尷尬嘛,活生生的“胯下之辱”呀,什么玩意兒的全流人嘴里了。
4、跪式分娩
這種姿勢總感覺怪怪的,某男子在家實拍老婆分娩過程,就是采用的跪姿分娩,丈夫在前面安慰妻子的情緒,婆婆在后面接生,一切進行地很順利,最終小寶寶順利誕生。
陣痛十幾個小時,已經都快要精疲力竭了,倘若還要跪著、蹲著、站著……那會有多痛???生產時躺著才是順應大自然的規(guī)律,從人體本能來講,疼痛感會使得血管收縮,令血液停留在局部,難達腦部,大腦因此極易缺氧產生眩暈感,生產時只能躺著才最舒服啊。
作者公眾號:母嬰新參考,更多育兒知識,歡迎交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