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前后共有十幾位皇帝,大約存在了200多年,而其中較為知名的便是朱元璋和朱棣了,前者是大明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功績不凡,一手締造了傳奇?zhèn)I(yè),咱們不必多說。
而咱們今天介紹的是后者,朱棣,他的皇位得來的不是很正當,然而其在位期間確實做了不少的好事,就以對外的政策來說,數(shù)次親征蒙古,便為漢人長了極大的面子,但是其做的最大的一個貢獻便是廢除海禁。
咱們都知道大明王朝之前是有海禁政策的,在大明朝之前的宋朝海洋貿(mào)易可謂是非常的興盛,而在那時中國依然是領先于世界的,朱棣作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帝才也是深切的明白,海洋,對一個國家意味著什么。
而如此厲害的一位君王在其死后百年,他的后人子孫們竟然差點把他的牌位從太廟里扔了出去,這又是因為什么呢?且隨筆者前去瞧上一瞧吧。
時間來到嘉靖時期,嘉靖帝原本是無緣于皇位的,作為一個普通的藩王,因為明武宗后繼無才被迫坐上了皇椅,如果是其他的人遇到這番際遇想來高興還來不及。
然而嘉靖帝確并非如此,因為當時的朝堂之上可是極不穩(wěn)當。剛剛登基的嘉靖帝根基不穩(wěn),自然面臨著諸多壓力,滿朝文武皆與其爭,在當時最有名的一次爭端便是關于禮儀這個問題。
嘉靖帝初為皇帝想要將自己的生母生母封為皇太后,于一般人而言,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再將自己的生父追封為皇帝,并把自己生父的牌位放進太廟里,這個要求與當時的禮儀是極為不合的,因為其父親本就一介潘王,如何能夠享有和皇帝一樣的待遇?若讓其父親進入祠堂那,皇帝牌位豈不亂了序。
然而,畢竟此刻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他哪里會管得了這些禮儀瑣事,堅持要將自己的父親放進太廟之中,也為此他殺了不少維護禮儀的大臣。
也幸虧在那個年代,他的前輩們早就將皇權完完全全的集中在君主手中,故而嘉靖帝自皇位穩(wěn)固之后,其君權之鼎盛非前代能及,所以盡管滿朝文武反對聲不斷,那也基本上是胳膊與大腿的區(qū)別,最后大神們妥協(xié)了,嘉靖帝將自己的父親尊為皇考。
如果事情到這里便平穩(wěn)下去,便沒有前文提到的那些故事了,從明朝建立之初的皇帝開始數(shù)起,到嘉靖總共就七個牌位,如果他將自己的父親放進去,那必定就要抹掉一個皇帝的存在,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把朱元璋抹掉這顯然是不合適的,而其余的六個名額又該抹掉誰?
嘉靖帝選擇離自己血脈最遠的一個皇帝,那也就是朱棣了,畢竟朱棣的皇位得來的本來就名不正言不順,于是乎嘉定下令,讓人將朱棣的牌位清除出去,如此不尊重舊皇的命令,大臣們自然不會遵守,哭天喊地。
不知寒了多少大臣心,如果是普通皇帝清除出去也就算了,然而朱棣的名氣可是很高的,以其親征蒙古立下的累累功勞就不能輕易的抹除掉,要不然史書上該如何記載。
而且本來作為封建宗室就非常的迷信,很多大臣害怕因為將朱棣的牌位去掉而使得大明的基業(yè)就此垮掉,雖然這看起來很是荒謬。
大臣們的死活勸阻還是起了一些作用的,嘉靖最終決定還是不動朱棣了,不過既然老子不能動,那就動兒子吧,于是乎,非常無辜的朱高熾便被清除了牌位,原本朱高熾就只做了一年的皇帝,這下還將牌位清了,于是乎,在史冊之上關于朱高熾的記載就顯得尤為悲涼。而代替他的就是嘉靖的生父,明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