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大亂,群雄逐鹿。各路起義軍中,以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三部最具滅元潛力!
朱元璋占領(lǐng)應(yīng)天(今南京)后,周圍陳友諒、張士誠、元政府等強敵環(huán)伺。但直接滅元肯定不靠譜,首先面對的還是張士誠和陳友諒(此時天完國名義上的最高領(lǐng)導(dǎo)者雖然是徐壽輝,但實權(quán)已經(jīng)掌握在陳友諒手里)!
先打誰,怎么打,朱元璋為此專門召集麾下謀臣將領(lǐng)開了一次軍事會議:大部分人認為應(yīng)該先打張士誠,待實力壯大后再與陳友諒決戰(zhàn)。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朱元璋通過分析和對比張士誠和陳友諒二人的性格特點,定下了戰(zhàn)略方向:張士誠器小,器小無遠見,若先打陳友諒,張士誠勢必會袖手旁觀;陳友諒志驕,志驕好生事,若先打張士誠,陳友諒則會趁火打劫!
于是乎,從至正十九年開始,朱元璋和陳友諒展開大戰(zhàn)!剛開始,雙方互有勝負:
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麾下猛將常遇春率部攻克池州,并在九華山設(shè)伏擊敗了前來增援的陳友諒軍隊。
決戰(zhàn)序幕就此拉開,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陳友諒親率60萬大軍,壓向孤城洪都。此時,為朱元璋鎮(zhèn)守洪都的,是他的親侄子朱文正。朱文正以卓絕得軍事指揮才能和頑強的毅力,奇跡般地守住了洪都。同年七月,正在圍攻廬州的朱元璋回師與陳友諒展開決戰(zhàn):七月二十一日,鄱陽湖之戰(zhàn)正式打響。大戰(zhàn)伊始,雙方各有勝負。后來,朱元璋軍趁著東北風起,火燒鐵索連江的陳友諒艦隊,陳軍艦隊損失大半,余部敗逃!八月,欲突圍撤軍的陳友諒部再遭慘敗,陳友諒本人也于亂軍之中被朱軍弓弩手射殺!
陳友諒以絕對優(yōu)勢兵力壓境,卻敗于朱元璋之手,不是沒原因的:
其一:朱元璋因為個人魅力和軍事才能,很受部下的擁護和愛戴。而陳友諒,則是個為了上位弒君殺舊的人,毫無底線,令部下寒心。所以朱元璋一方更團結(jié)!
其二:陳友諒軍雖兵多,卻不如朱元璋軍謀臣良將多——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其三:陳友諒太過孤注一擲,如果他先攻占朱元璋的根據(jù)地應(yīng)天,鹿死誰手還真不一定!
客觀地說,陳友諒是個眼睛里揉不進半點沙子的人,他個人的性格缺陷,注定了他會在這場角逐中大敗虧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