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jīng)” 的最終確立是在漢代。 在先秦, 這個系統(tǒng)還不穩(wěn)定, 如《荀子》 言五經(jīng), 有《樂》而無《易》; 《莊子》 稱“六經(jīng)”, 則把《樂》 與《易》 都列了進來?!抖Y記· 經(jīng)解》 說:孔子曰: 入其國, 其教可知也。 其為人也, 溫柔敦厚, 《詩》 教也(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 詩依違諷諫, 不指切事情, 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 ; 疏通知遠,《書》教也(《書》 錄帝王言誥, 舉其大綱, 事非繁密, 是疏通; 上知帝皇之世, 是知遠也) ;廣博易良,《樂》 教也(樂以和通為體, 無所不用, 是廣博; 簡易良善, 使人從化, 是易良。 ) ; 絜靜精微, 《易》 教也(《易》 之于人, 正則獲吉, 邪則獲兇, 不為淫濫, 是絜靜; 窮理盡性, 言入秋毫, 是精微) ; 恭儉莊敬, 《禮》 教也(禮以恭遜, 節(jié)儉齊莊, 敬慎為本, 若人能恭敬節(jié)儉, 是禮之教也) ; 屬辭比事, 《春秋》 教也(屬, 合也, 比, 近也。 春秋聚合會同之辭, 是屬辭; 比次褒貶之事, 是比事也) 。
這是對六經(jīng)功能的詮解, 《易》 與《樂》 都在其中。 但《樂經(jīng)》 不傳, 六經(jīng)到漢代只剩了五經(jīng), 所以漢武帝只立了五經(jīng)博士(習慣上有時還稱六經(jīng))。 這五經(jīng)便成了中國人的治國大法、 行為綱紀、 一切立論的根據(jù)。 如元王惲《醉經(jīng)堂記》 說: “五經(jīng)者, 圣人之成法, 生民之大命系焉?!?揚雄《法言· 問神篇》 說: “天地之為萬物郭, 五經(jīng)之為眾說郛。”(外城。《文選·張衡<西京賦>》:“經(jīng)城洫,營郭郛?!崩钌谱⒁豆騻鳌罚骸佰吆??城外大郭也?!碧祈n愈《別知賦》:“倚郭郛而掩涕,空盡日以遲留?!?/span>) 五經(jīng)創(chuàng)造了一個民族, 也創(chuàng)造了這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因而經(jīng)學史, 也就成了中國民族主流文化精神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演變史。 這五經(jīng),《易》 是天地間的大道,《書》 是先王行事的記錄,《詩》是先王之澤尚存背景下的情懷表達,《禮》 是人的行為規(guī)則,《春秋》 是人間是非的價值判斷。(道、行、情、則、價)這五者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與價值系統(tǒng), 確立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精神。
第一節(jié) 《易》《書》《詩》
在十三經(jīng)(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jīng)典,為歷代儒客文人推崇。分別是《詩經(jīng)》、《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易經(jīng)》、《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jīng)》、《孟子》。)序列中, 被列到最前面的, 是《易》、《書》、《詩》。 古人認為這三部書時代最早, 也最重要, 因而研究的人也最多。 這三部書包括了文、 史、 哲三個學科?!兑住?主言理,是人必須遵循的;《書》 主言事, 是為政者必須效法的;《詩》 主在志(言情), 是人情感必然要表達的。 這在不同的三個層面上, 規(guī)定了人的行為方向。
1、 易經(jīng): 天地之道
在經(jīng)學史上,《易經(jīng)》 的研究著作是最多的, 這反映了古人對這部書的看重。 楊繼盛《讀易有感》 說: “眼底浮云片片飛, 吉兇消長只幾希。 自從會得羲皇《易》,始覺前時大半非?!保ā稐钪翼?卷三) 這是說《周易》 使他頓悟人生。
明朝丘浚在《大學衍義補》 中則說:“《易》 者五經(jīng)之本源, 萬世文字之所自出, 義理之所由生者也。 散見于五經(jīng)者, 皆學者人倫日用所當為之事,而其所以當為與不當為者, 其理則具于《易》?!?(卷七十三)?!兑捉?jīng)》 在先秦時單稱一個《易》 字, 漢以后才有了《易經(jīng)》、《周易》 的名字。 關于為什么叫“易”, 前人有不同的解釋, 如《易緯干鑿度》 說: “《易》 一名而含三義, 所謂易也, 變易也, 不易也?!?其實沒有那么復雜, 《周易· 系辭》 說得很清楚:“生生之謂易。”其易就是變化無窮、 生生不息的意思。 即荀爽(荀爽(128年-190年),一名谞,字慈明 。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東漢末年大臣、經(jīng)學家,名士荀淑第六子。)所云:“陰陽相易, 轉(zhuǎn)相生也?!标P于《周易》 的創(chuàng)作過程, 據(jù)《漢書· 藝文志》 說: “(脫《易》 曰: '宓戲(伏羲)氏仰觀象于天, 俯觀法于地, 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際, 紂在上位, 逆天暴物, 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 可得而效, 于是重《易》 六爻, 作上下篇。 孔氏為之《彖》tuàn、《象》、《系辭》、《文言》、《序卦》 之屬十篇。 故曰: 《易》 道深矣, 人更三圣, 世歷三古?!?這就是說, 《周易》的形成, 經(jīng)歷了三位圣人之手, 先是伏羲創(chuàng)造了八卦, 接著是周文王演繹為六十四卦, 作成了《周易》 的上下篇。 最后是孔子作了《易傳》。 這個傳說雖未必可靠, 但卻非常能反映古人對于《周易》 地位、 價值以及深不可測的意義的認定。
《周易》 分經(jīng)和傳兩部分。 經(jīng)的部分以八卦為基礎。 八卦即干、 坎、 艮、 震、 巽xùn、 離、坤、 兌, 這八卦分別象征著八類事物, 即: 干為天, 坤為地, 艮為山, 兌為澤, 坎為水, 離為火, 巽為風, 震為雷。 也可象征事物八種基本的性質(zhì), 如干象征剛健, 坤象征柔順, 震象征活動, 巽象征善入, 坎象征險陷, 離象征依附, 艮象征靜止, 兌象征喜悅等, 由此引申, 干可以象征父, 坤可以象征母, 干可以象征馬, 坤可以象征牛等。(各行各業(yè)均可接入對號) 八卦相互重疊(組合), 就成為六十四卦。 干上坤下, 就組成了“否” 卦, 坤上干下就組成了“泰” 卦。 八卦為經(jīng)卦, 六十四卦為別卦。 起成的每一卦有六爻。 據(jù)《系辭》 的解釋, 爻就是效的意思,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解釋經(jīng)的部分叫傳。 傳有十篇, 即:《彖傳》 上下、《象傳》 上下、《文言傳》、《系辭傳》 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 也稱“十翼”。
關于《周易》 的性質(zhì), 有兩種意見, 一種以為易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給人以訓教的義理之書, 一種認為是占卜之書?!兑讉鳌?中所特別強調(diào)的則是義理的一面。 如《系辭》 說:“《易》與天地準, 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又說: “夫《易》 何為者也? 夫《易》 開物成務, 冒天下之道。 如斯而已者也?!保ㄒκ炕憽蛾懯弦捉狻?輯陸績說: “開物謂庖犧引伸八卦, 重以為六十四, 觸長爻策, 至于萬一千五百二十, 以當萬物之數(shù), 故曰開物; 圣人觀象而制網(wǎng)罟gǔ耒耜之屬, 以成天下之務, 故曰成務也?!?宋胡瑗《周易口義》: “言大易之道, 其功宏博, 能開通于萬物之志, 成就夫天下之務, 覆冒夫天下之物也”。) 又說:“《易》 有圣人之道四焉: 以言者尚其辭, 以動者尚其變, 以制器者尚其象, 以卜筮者尚其占?!薄兑讉鳌?中的這種認識,奠定了《周易》 成為“五經(jīng)之首” 的基礎。 至于《周易》 占卜的一面, 那也只是“推天道”的一種手段, 目的在于“明人事”。 故《四庫全書總目· 先天易貫》 說:“圣人準天道以明人事, 乃作《易》 以牖yǒu民。 (誘導人民?!对姟ご笱拧ぐ濉罚骸疤熘幻?,如壎如篪。” 毛 傳:“牖,道也?!?孔穎達 疏:“牖與'誘’古字通用,故以為導也。”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情道理書》:“此皆覺世之至言,牖民之正論?!?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牖民於聰明之域?!?/span>)理無跡, 寓以象, 象無定, 準以數(shù), 數(shù)至博而不可紀, 求其端于卜筮。 而吉兇悔吝, 進退存亡, 于是見之, 用以垂訓示戒?!薄吨芤住?的基本思想, 可以說是: 以修己治人為目的, 以“陰陽”、“則天”、“通變” 為理論, 以應時處中為核心?!靶藜褐稳恕?的內(nèi)容, 遍布于《周易》 中。 如:《咸彖》:“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薄队^彖》:“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 圣人以神道設教, 而天下服矣?!薄额U彖》:“圣人養(yǎng)賢以及萬民?!啊豆?jié)彖》:“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 節(jié)以制度, 不傷財, 不害民?!薄稁熛蟆罚骸暗刂杏兴?師。 君子以容民畜眾?!薄跺肯蟆罚骸吧缴嫌兴?, 蹇。 君子以反身修德?!?《系辭上》: “圣人以此洗心, 退藏于密, 吉兇與民同患?!?等等。 這就構(gòu)成了《周易》 的核心思想, 也證明了《周易》 的意義指向在人事而非天道, 是在為“天下和平” 尋求永久性的解決方案。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周易》 由此而提出三個十分重要的理論。 第一是“陰陽論”?!断缔o上》 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天道存于人性之中, 人性是善良的)”又說:“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卑高以陳, 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 剛?cè)釘嘁印!?這其實就是對立統(tǒng)一理論, 同時在政治上給每個人以社會定位, 由此而確立了宇宙與社會的秩序。 而這一切又在動靜變化之中。 第二是“則天論”?!断缔o上》 說: “是故天生神物, 圣人則之; 天地變化, 圣人效之; 天垂象, 見吉兇, 圣人象之?!?這其實就是“天人合一” 理論, 人法天地,構(gòu)建人類社會的秩序, 規(guī)定人行為的方向, 否則便是逆天違道, 順天則昌, 逆天則亡, 由此而確定了治世的法則。 第三是“變通論”。《系辭上》 說: “一闔一辟謂之變, 往來不窮謂之通。” 又說: “化而裁之謂之變, 推而行之謂之通?!薄断缔o下》 又說: “變通者, 趣時者也?!焙喲灾白儭?是指事物在空間中的變化,“通” 是指事物在時間中的存在。 這是關于事物運動變化的理論, 由此而確定了自然與人類社會變化以及王朝更替的合理性。 故《革彖》 說:“天地革而四時成, 湯武革命, 順乎天而應乎人, 革之時, 大矣哉?!薄白兺ㄕ摗?是建立在“陰陽論” 與“則天論” 的基礎上的。 陰陽是事物的構(gòu)成,“則天”是事物的法則, 而“變通” 則是事物的規(guī)律。 陰陽相易, 則是變化。 變化存在著多種可能,圣人效法天地, 順應自然, 并準此以制定人類社會的行為規(guī)則, 便可以保證天地間秩序的正?;?, 以至于“推而行之”、“往來無窮”。 事物只有變通, 才能存在; 只有變通, 才能發(fā)展。事物到了極點必然要生變, 只有變化才能“趣時”, 才能長久。 故《系辭下》 說: “窮則變,變則通, 通則久。” 要想長久, 必須隨時而動?!断缔o下》 說: “尺蠖之屈, 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 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 過此以往, 未之或知也; 窮神知化, 德之盛也?!?/p>
《周易》 思想的核心則是“應時處中”, 掌握平衡。 在《周易》 中多次言及“中正”、“時中”。 如《訟彖》:“利見大人, 尚中正也?!薄队^彖》:“中正以觀天下?!薄秺ュ琛罚骸皠傔^中正,天下大行也?!薄睹慑琛罚骸懊珊?, 以亨行時中也?!薄兑驽琛罚骸疤焓┑厣?其益無方。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所謂“時中”, 就是應時處中。 所謂“與時偕行”, 就是與世俱進。 惠棟《易漢學》 卷七有《易尚時中說》 一篇, 其云:“易道深矣! 一言以蔽之曰'時中’。 孔子作《彖傳》言'時’ 者二十四卦, 言'中’ 者三十五卦……子思作《中庸》, 述孔子之意曰:'君子而時中?!?孟子亦曰:'孔子圣之時?!?知'時中’ 之意, 其與易也, 思過半矣。” 這個認識是有道理的。 翁方綱《答趙寅永書》 之所以說:“今日讀《易》, 惟應玩辭以求圣人教人寡過之旨?!逼湓蛞苍谟诖?。 凡事能把握時機、 火候——即所謂“時”, 掌握好分寸——即所謂“中”,便可處理得當, 可以“寡過”。
“時中” 其實就是中庸之道的體現(xiàn)。 故《中庸》 說:“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時中。” 對《周易》 這種思想最好的說明, 就是出現(xiàn)于明朝趙撝謙《六書本義》 的陰陽魚太極圖。 太極圖半黑半白, 白代表陽, 黑代表陰。 白的半邊有黑點, 黑的一邊有白點。 代表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陰與陽相互矛盾, 又相互制約,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和諧地處于統(tǒng)一體中。 惟其不同, 故能互動; 惟其制約, 故能和諧; 惟其和諧, 故有極強的運動感。 像一高速旋轉(zhuǎn)的物體, 使人感受到了它的氣韻與生命的律動。 如果失去“時中”, 有一邊不能隨機運轉(zhuǎn), 馬上就會失去和諧, 出現(xiàn)摩擦, 影響到正常運轉(zhuǎn)。 如果雙方背離, 可一方為另一方所代替, 運動便會停止, “太極體” 便不復存在。 這一圖式凝定著先哲們對宇宙本質(zhì)的認識和智慧, 也啟迪著我們對問題的處理和對未來人類發(fā)展的思考。
《周易》 的價值, 以前人都關注其在哲學發(fā)生、 古史資料、 歌謠先河、 科學啟迪方面的意義, 而我們今天更加關注的是其對于構(gòu)建中國文化、創(chuàng)造中國歷史、作用于中國人思惟(維)的意義。
2、 尚書: 王者之范
乾隆皇帝有一首讀《尚書》 的詩說: “心傳允在辨危微, 敷政平章慎萬幾……千古帝王師法具, 斂時錫極會而歸?!?(《尚書· 洪范》:“斂時五福, 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于汝極。 錫汝保極。” )顯然與《周易》 不同,《尚書》 不是讓人頓悟人生, 而是為帝王樹立楷模?!墩f文· 曰部》 說: “書, 著也。 從聿者聲?!薄墩f文序》 又說: “著于竹帛謂之書, 書者, 如也?!?這是說, 把事情如實地記錄在竹帛上就叫“書”。 之所以又稱作《尚書》, 尚者上也, 言其為“上世帝王之遺書” (《春秋說題辭》 )。 其所記都是與上古帝王相關的政治大事, 關涉國計民生, 故《荀子· 勸學》 說: “書者, 政事之紀也?!薄妒酚洝?自序》 說: “《書》 記先王之事, 故長于政。” 這也就確定了《尚書》 的政治性質(zhì)。 而劉知幾又說:“《尚書》 者, 七經(jīng)之冠冕, 百氏之襟袖。 凡學者必先精此書, 次覽群籍。”(《史通· 斷限》 )其地位可想而知。
就《尚書》 的內(nèi)容來看, 可以說是上古“中央政府” 政治文件的匯編。 全書分四部分,共 58 篇?!队輹?5 篇, 《夏書》 4 篇, 《商書》 17 篇, 《周書》 32 篇。 這些文件, 大約分為六類, 即: 典(檔案)、 謨(謀也, 約如會議紀錄)、 訓(教誨)、 誥(告諭)、 誓(誓辭)、命(命令)。 關于這部書的今古文真?zhèn)螁栴}, 清以來爭得很厲害。 因為很復雜, 我們暫且不去管它。 即便是偽書, 千百年來它也是作為帝王的教科書存在的, 它參與了中國文化的營建工程, 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就這一點而言, 真與偽問題的爭論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梢哉f這部書是專供帝王學習的, 或者說只有帝王學習才有意義。 因為他講的就是君王治國的方法和思想。 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是《洪范》。 傳說這是大禹治水時上天所賜予的洛書。夏傳至商, 商亡后箕子把這內(nèi)容又傳給了周武王。 這個故事說明這是三代統(tǒng)治經(jīng)驗的結(jié)晶,因而歷代倍受重視, 曾出現(xiàn)過多部研究的專著。“洪” 是大的意思,“范” 就是法, 這是治國大法, 也可以說是“國家文化學”。 這大法包括九個方面, 所以又叫“洪范九疇”。 涉及到了物質(zhì)材用、 君王行為、 行政事務、 天文歷法、 君主權(quán)力、 統(tǒng)治方法、 占卜稽疑、 休咎征兆、生命現(xiàn)象等多方面。 雖說其中有神秘的一面, 也有強調(diào)君權(quán)的一面, 但其中對于民生的關心,在今天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近世研究《尚書》 的人, 多看重它的史料意義。 其實對于中國歷史而言, 它的文化意義更為巨大。 子夏曰: “《書》 之論事也, 昭昭然若日月之代明, 離離然若星辰之錯行。 ”(《孔叢子· 論書第二》) 從這個絕高的評價中, 我們也不難看出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它的文化意義, 最少可從三個方面來認識:
一、《尚書》 確立了圣王系統(tǒng)與王道政治典范?!渡袝?記事從堯開始, 歷記舜、 禹、 湯到文王、 周公, 這是一個政治統(tǒng)治合法性的天命傳承系統(tǒng), 也是中國文化道統(tǒng)與治統(tǒng)統(tǒng)一的王道典范。 堯最大的人文貢獻是一個“仁” 字。《堯典》 雖沒有記堯關于“仁” 多少行事,而卻盛贊他說:“光被四表, 格于上下?!?他的光輝照耀于天地之間。 又說他死后百姓“如喪考父”, 好象自己的父母死了, 哭得非常傷心。 從這中間也可以看出堯是一位愛民如子的圣王, 在百姓中有絕高的威望?!洞蟠鞫Y記· 五帝德》 說堯“其仁如天”, 這個“仁” 字, 正是對他德行的概括。 舜的最大人文貢獻是一個“孝” 字, 他雖然遇上了愚頑的父親、 兇狠的后娘, 還有傲慢不恭的弟弟, 但他卻能用自己的孝行感動全家。 他即任帝位之后, 又能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 禹的最大人文貢獻是“勤儉” 二字, 他能“克勤于邦, 克儉于家” (《大禹謨》 )。 為了平治洪水, 櫛風沐雨十三年。 成湯確立的形象是除暴安良?!坝邢幕璧拢?民墜涂炭”, 他替天行道, 推翻了夏政, “表正萬邦, 纘禹舊服” (《仲虺之誥》 ), 開辟中國歷史上用革命方式推翻暴政的先例。 文王確立的形象是愛民如子。《周書· 無逸》 說他“徽柔懿恭, 懷保小民, 惠鮮鰥寡。 自朝至于日中昃, 不遑暇食, 用咸和萬民。” 這些圣王, 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 為天下蒼生, 樂于奉獻, 勤于工作, 以天下為己任, 全不顧個人得失。 在他們心目中沒有“權(quán)利” 二字, 只有人民。 這一個個高大的形象, 站立在中國史冊的開卷之頁,給中國文化史一個光輝的開場, 為萬世君主樹立了榜樣。 可以說, 《尚書》 這部書就是專為君王編定的, 是王者的教材。
二、《尚書》 確立了以德為核心的價值系統(tǒng)。 從上古圣王的言行中, 明確地體現(xiàn)出了以德為核心的價值觀念系統(tǒng)。 堯舜禪讓, 以德相傳。 湯武革命, 因德而興。 桀紂暴虐, 失德而亡?!吨軙?蔡仲之命》 說:“皇天無親, 惟德是輔。 民心無常, 惟惠之懷。” 是否能有天下,關鍵在于德。 老天爺是沒有私心的, 誰有德就輔佐誰。 老百姓是沒有恒定之心的, 誰對他們好, 他們就向著誰。 要想保有天下, 唯一的辦法就是保持你的德行。 故《商書· 咸有一德》說: “常厥德, 保厥位。 厥德匪常, 九有以亡。” 這德就是要關心民生?!断臅?五子之歌》說:“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只有讓百姓安寧, 國家才能鞏固?!渡虝?盤庚上》 說:“汝克黜乃心, 施實德于民, 至于婚友, 丕乃敢大言, 汝有積德?!?這是說: 只要老老實實的為民眾辦點好事, 才算積了德。《周書· 多方》 說:“民之所欲, 天必從之?!?失德便是失去民心。
三、《尚書》 展示了圣王的憂患意識。 這憂患的核心不是自己的王位, 而是萬民安泰。如《夏書· 五子之歌》 說: “予臨兆民, 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為人上者, 奈何不敬? ” 統(tǒng)治天下, 就像是爛繩子駕奔騰的車馬, 要特別小心才是?!吨軙?康誥》: “若保赤子, 惟民其康?!?要像保護嬰兒一樣地保護百姓?!吨軙?泰誓上》:“天佑下民, 作之君, 作之師, 惟其克相上帝, 寵綏四方。” 天是為天下百姓才設立君主的。 君王的職責就是幫助上天來安定天下。 百姓不安, 便是違背了天意, 便會受到懲罰。 因而作為君王, 只有小心翼翼, 敬天保民, 以天下為懷, 才能長治久安。 故《周書· 梓材》 說: “欲至于萬年, 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這樣, 一個敬天崇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核心, 便由此而確立。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上,盡管君王們很難做到這一點, 但這畢竟為帝王樹立了表率, 確立了一個明確的個人奮斗目標,作為一種理想追求, 無疑是引領社會向善的力量。
3、 詩經(jīng): 王澤之光
《周易》 講天道, 《尚書》 講政道, 這些都是理性之物, 而《詩經(jīng)》(講人道) 則是先民之歌, 是純情感的東西。 但情感之物怎么會進入經(jīng)典系統(tǒng), 并成為千百年來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教材呢?關鍵在于這情感是先王之澤的產(chǎn)物, 它出于性情之正, 發(fā)之無邪之思, 有著“正得失, 動天地, 感鬼神” 的功能。
《詩經(jīng)》 是一部周代詩歌的總集, 一共 305 篇。 全書分《風》、《雅》、《頌》 三部分?!吨苣稀?、《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 等十五國風, 有詩 160篇?!堆拧?分《大雅》、《小雅》, 有詩 105 篇?!俄灐?分《周》、《魯》、《商》三頌, 有詩 40 篇?!渡添灐?5 篇在最后, 是附錄的商代遺詩。 這些詩產(chǎn)生在不同地區(qū), 大略涉及到山東、 河南、 山西、 陜西, 及湖北、 安徽北部等地。 其作者成份很復雜, 有民間歌手, 也有文人之作; 作者的身份有帝王和朝廷重臣, 也有宦官、 走卒和農(nóng)夫、農(nóng)婦。 然而時間跨度如此之長, 地域分布如此之廣, 在人類物質(zhì)財富尚不發(fā)達、 靠竹簡艱難地記錄語言的時代(以每竹簡 25 字計,《詩經(jīng)》 共 39224 字, 需用竹簡 1569 支。 每支竹簡長二尺四寸, 將一千多支竹簡相接, 約得 1200 多米長。 抄錄一部《詩經(jīng)》 所耗財力、 人力之大, 可想而知) , 如果沒有別的原因, 有誰會為一部“純文學” 的集子、 為簡單的情感抒瀉,去耗費大量人力、 財力進行一項對國計民生沒有意義的工程呢?
因而我們說, 《詩經(jīng)》 一開始就不是作為文學啟動的。 從《詩經(jīng)》 的產(chǎn)生而言, 雖然她的每一篇其本質(zhì)都是文學的, 然而她的結(jié)集, 她的權(quán)威性與神圣性的出現(xiàn), 她的廣泛影響,卻是與周代禮樂制度密切相聯(lián)系的。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 周代有“采詩” 之制, 每年在固定的時間內(nèi), 有專人到各地采集歌謠, 并把采集到的詩歌集中上報到周王朝中央管理音樂的官員那里, 經(jīng)過王朝樂師的整理(樂譜和歌詞大約都有修改), 再獻給天子, 目的是為了“觀民風, 知得失, 自考正”。 另外的《雅》 詩許多為朝廷官員的“獻詩” , 即《國語· 周語上》 所說的:“故者天子聽政, 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 他們把采來和獻來的詩歌, 譜上譜子配合著“周禮” 的需要演唱或演奏。 在什么樣的場合演奏什么樣的詩, 這是不能含糊的。 也正為了禮樂的需要, 他們才編輯《詩經(jīng)》 的。
《詩經(jīng)》 的編輯可能有過多次, 最后一次據(jù)說由孔子整理編定。 孔子編《詩》 實際上承擔著兩項文化使命, 一是“文化復興”, 二是“文化承傳”。因為孔子生活的時代, 出現(xiàn)了兩種破壞禮樂文明的力量, 一是禮樂崩壞, 二是四夷交侵。 而《詩經(jīng)》 是周代禮樂文明即華夏傳統(tǒng)文化最可靠的載體, 因而他要通過刪述《詩》、《書》,建立起經(jīng)典文化體系和文化學統(tǒng)。 只要這個體系存在, 這種文化就可以萬代相傳。
相傳是子夏所作的《詩序》, 提出了一種非常高妙的理論, 說:“治世之音安以樂, 其政和; 亂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亡國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薄对娊?jīng)》 中既有治世之音, 也有衰世之音。 古人把《詩經(jīng)》 分為正、 變兩部分, “正經(jīng)” 是盛世的產(chǎn)物, 它體現(xiàn)的是盛世的氣象, 故而主旋律是“安以樂”。 像 《周頌》, 像《大雅》 的前十八、《小雅》 的前十六篇,還有風詩的《周南》《召南》, 就是“安以樂” 的詩?!白兘?jīng)” 則是“王道衰, 禮義廢, 政教失” 時代的產(chǎn)物, 其中自然有“怨怒”, 也有“哀思”。 但這部分詩卻能“發(fā)乎情, 止乎禮義?!薄鞍l(fā)乎情” 是人的本性使然, 而知道“止乎禮義”, 這是因為有傳統(tǒng)道德觀念與價值判斷的制約, 這就是所謂的“先王之澤”。 百姓由于受到了先王的道德與價值觀的教育, 盡管身遭衰世, 有怨怒之情, 而卻明白是非, 懂得廉恥, 違背禮義的事情絕對不干, 如說: “人而無儀, 不死何為”、“人而無禮, 胡不遄死” (《相鼠》 )、“百爾君子, 不知德行。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雄雉》 )。 故在言論與行為上, 都能堅守禮義。 這樣一部《詩經(jīng)》 便成了“王澤” 的反映。 王澤盡了, 詩也就再不入選了。
簡而言之, 《詩經(jīng)》 具有多重意義。 第一、 它是先民真情的宣泄, 真實地表達了作者在現(xiàn)實政治及社會生活中的種種感受。 如果是一份社會調(diào)查報告, 還有可能作假, 而感情無法作假。 故而這是在上者獲得下層信息的最可靠的途徑, 為政者可根據(jù)這些詩反映的情況,“知得失, 自考正”, 修正政策法規(guī)。 第二、《詩經(jīng)》 是先王之澤的產(chǎn)物, 其中有美刺善惡的是非評斷, 故而具有“經(jīng)夫婦, 成孝敬, 厚人倫, 美教化, 移風俗” 的教化意義。 第三、 因為它是周代禮樂文明制度的產(chǎn)物, 它體現(xiàn)著“上以風化下, 下以風刺上。 主文而譎諫, 言之者無罪, 聞之者足以戒” 的民主政治制度, 因而可供后世為政者效法。 第四、《詩經(jīng)》 所反映的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過程, 是這一個歷史過程中先民喜怒哀樂情感的展現(xiàn)。 此間有對盛世的頌歌, 也有對衰世的怨憤, 還有對戰(zhàn)亂劫殺違背道義行為的譴責, 以及對走向滅亡的哀傷。
把這些詩放在一個平面上, 就會領悟到: “勤民恤功, 昭事上帝, 則受頌聲, 弘福如彼; 若違而弗用, 則被劫殺, 大禍如此。 吉兇之所由, 憂娛之萌漸, 昭昭在斯, 足作后王之鑒?!?(鄭玄《詩譜序》 ) 因而這無疑也是一部“史鑒”。 也正因如此, 它在中國歷史上才起到純文學絕對無法起到的作用, 千百年來, 不斷地得到新闡釋, 生發(fā)著新文化意義。
總之, 《易》 言天理, 《書》 言政事, 《詩》 言人情, 三者構(gòu)成了“經(jīng)” 的核心, 作為一種思想與精神, 滲入了不同階層的思想意識與行為規(guī)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