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1910年,成都東門水碼頭水津街一帶
《嘉慶華陽縣志》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大慈寺圖
曾經(jīng)立在成都東門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清末成都東門“迎暉”與城樓“溥濟”
1900年,成都東門城樓
林元亨/文
日前,成都市民政局向社會征求意見,擬將建設中的成都東西中軸線(東段)命名為“迎暉大道”。其實,從明代以來,成都的東門就叫迎暉門。迎著曙光,成都人出東門擁抱春天。而自唐宋以來,東門的大慈寺就是成都人市井生活圈的中心。
向東 一個城市的步伐
秦時,成都城東有千秋池(今城東南牛市口一帶),從秦到唐,大城東門都不記載名字。漢代少城九門,“最東曰陽城門”(李膺《益州記》)。前蜀王建,改子城東門為“神政門”。晉代大城有東門,唐高駢擴筑羅城,東有大小東門,前蜀王建武成元年(908年),改羅城大東門為萬春門、小東門為瑞鼎門。宋代,城東有大小東門以及朝天門,不知朝天門是羅城的東門之名還是附設的東郭門之名。宋之大東門位于東南角,離合江亭較近。明代,“城東門龍泉路曰迎暉”(明正德《四川志·城池》),其位置在以前的大東門位置。清代康熙初年,東門名延續(xù)“迎暉”(嘉慶《四川通志·城池》),乾隆年間,福康安重修成都城,東門城樓名“溥濟”,東門橋又叫長春橋。“迎暉”“長春”,皆因東向,以五行為春之始、迎朝暉之義而命名。1914年,于東較場增開武成門,俗稱新東門,次年建武成門橋,今天二醫(yī)院附近依然有武成大街。1944年7月7日,劉開渠雕塑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俗稱“無名英雄紀念碑”)落成,斗笠草鞋、綁腿刺刀的沖鋒戰(zhàn)士迎著朝暉,矗立在老東門城門口……今天,雙橋子立交向東通往成渝高速的道路依然叫迎暉路。而正在建設當中的成都東西中軸線“迎暉大道”,則將城市發(fā)展的腳步繼續(xù)向東邁進。
出東門
擁抱春天
元代成都華陽人費著的《歲華紀麗譜》追憶了宋時成都人一年四季的風俗。以此為線索,我們發(fā)現(xiàn),東門與成都人的春天緊緊相連。
正月初二,成都人“出東郊”“祭東君”,詩人范成大在成都為官時就參加過這一儀式。這一天,成都知府“早宴移忠寺(舊名碑樓院),晚宴大慈寺”。祭東君,就是祭祀春神青帝,也是成都人祭祀祖先和掃墓的日子。舊名碑樓院的移忠寺或在東郊,知府一行一大早出大東門,在東郊行祭祀之禮后,在附近的移忠寺用早飯。這個移忠寺(碑樓院)具體在哪里呢?北宋蜀人黃休復在《茅亭客話》中提到過大東門外的妙圓塔院和寺僧“張道者”火化后得舍利的故事,并說:“大東市有養(yǎng)病院,凡乞丐貧病者皆得居之?!?/p>
費著的《箋紙譜》還記載有雪峰院,造紙者修建此廟祭祀“蔡侯紙”發(fā)明者蔡倫:“廟在大東門雪峰院,雖不甚壯麗,然每遇歲時,祭祀香火累累不絕,示不忘本也。恩足以及數(shù)十百家,雖千載猶不忘如此?!?/p>
除了初二“出東郊”祭掃,成都人還要“立春”打春牛。比范成大早20年、曾任成都府通判的綿竹人何耕,在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所作的《錄二叟語》中,記錄了他眼中的成都人立春打春的場景。當時的“班春之所”,大約設在成都知府府前的廣場,到了清代,則是眾人在立春這一天抬著土牛芒神出東門,在東郊有了一層綠意的田野“打春”。嘉慶年間的竹枝詞就說:“迎暉門內(nèi)土牛過,旌旆飛揚笑語和。人似山來春似海,高妝女戲踏空過?!?/p>
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一日,“出大東門,宴海云山鴻慶寺,登眾春閣觀摸石。蓋開元二十三年靈智禪師以是日歸寂,邦人敬之,入山游禮,因而成俗。山有小池,士女探石其中,以占求子之祥。既又晚宴于大慈寺之設廳?!薄洞ㄎ鞯馈こ啥几酚涊d:“海云山在錦江下流十里有海云寺、鴻慶院諸勝,吳中復游海云寺,唱和詩王霽序云:成都風俗,歲以三月二十一日,游城東海云寺,摸石于池中,以為求子之祥。”相傳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的這一天,是海云寺靈智禪師的圓寂日,“邦人敬之,入山游禮,因而成俗。山有小池,士女探石其中,以占求子之祥?!焙T扑隆懊笞印痹诒彼文觊g已成時尚,宋祁、田況、趙抃、韓絳都有詩作。明馮應京《月令廣義》說:“成都三月有海云山摸石之游,占生子之兆。得石者男,得瓦者女?!?/p>
海云山曾經(jīng)滿目山茶花。陸游就曾經(jīng)寫道:“山茶雖慰眼,不似海云看?!辈⒆⑨屨f:“成都海云寺山茶,一樹千巷,特為繁麗?!苯翊◣熡歇{子山校區(qū),校園內(nèi)有獅子山,即海云山一帶。
到了寒食節(jié),“出大東門,早宴移忠院,晚宴大慈寺設廳。曩時寒食,太守先設酒饌于近郊,祭鬼物之無依者,謂之遙享。后置廣仁院,以葬死而無主者,乃遣官臨祭之。而民間上冢者,各儀集于郊外?!惫艜r,寒食節(jié)第三日為清明。作為一方太守的成都知府,會在寒食這天到東郊祭祀。“龜堞春游徑路賒,青青踏去冒煙華。翠停舴艋客尋寺,紅卸羃公式(面紗)人上車。亭落五重沽卓酒,釵行十二步潘花。乘歡醉盡高陽侶,倒載歸來不認家。”這是北宋成都府新繁縣人梅摯《自和寒食韻》中描述的成都人寒食踏青、出行游玩情形。
如果問及成都東郊海云山,很多人一臉茫然;但說到獅子山,很多人馬上會異口同聲地說:知道,知道!其實,海云山就是今天的獅子山。不知何年何月,有人說這座山像一頭獅子,因而叫它為獅子山。改了名字的海云山,依然屹立在成都東郊。不過,隨著城市的發(fā)展,昔日綠意盎然的山峰已經(jīng)被比肩接踵的高樓所代替;曾經(jīng)的寺廟水池也不知所蹤;曾經(jīng)的郊外野山,已經(jīng)融入熙熙攘攘的都市。它過去的輝煌,慢慢被人遺忘……
朝山拜高僧 摸石求子嗣
宋代黃休復在《茅亭客話》中說:“蜀國富且庶,風俗矜持薄,奢侈極珠貝,狂佚務娛樂?!痹A陽人費著在其《歲華紀麗譜》中也說:“成都游賞之盛,甲于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成都作為休閑之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名聲在外。成都人自古喜歡踏青遨游,城郊若有山川寺廟,登高覽勝之處,自然成為人們游覽的場所。據(jù)明代曹學佺的《蜀中廣記》所載,在成都東邊就有“禹廟,大慈寺,散花樓,合江亭,薛濤井,海云寺。海云山在錦江下流十里,有海云寺,鴻慶院諸勝?!鄙揭运露?,海云山就這樣脫穎而出。
《歲華紀麗譜》記載說,海云山令百姓頂禮膜拜,在于海云寺曾經(jīng)有一位大德高僧:“蓋開元二十三年靈智禪師以是日歸寂,邦人敬之,入山游禮,因而成俗。”從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開始,就有了百姓前來“朝山”的習俗。
祭拜靈智禪師的習俗,后來漸漸變成了“摸石求子”的風俗。費著在《歲華紀麗譜》中又寫道,每年三月“二十一日,出大東門,宴海云山鴻慶寺,登眾春閣觀摸石。山有小池,士女探石其中,以占求子之祥?!标P(guān)于“摸石求子”的記載,還出現(xiàn)在明代馮應京所撰的《月令廣義》中:“成都三月有海云山摸石之游,占生子之兆。得石者男,得瓦者女”。明代陳耀文撰寫的《天中記》也有相同說法:“成都三月有海云山摸石之游。”
海云山是何時從祭拜變?yōu)榱餍小懊憋L俗的呢?從北宋擔任過兩浙轉(zhuǎn)運判官的霍交的《和趙閱道游海云山》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山深藏古寺,旁枕舊方池。鼓響揭云外,石探從水涯。使旌游不倦,瑞麥獻相隨。事簡民同樂,歸心莫競馳。”詩中“舊方池”“石探”等字眼,說明“摸石求子”的風俗,已然存在。
歷史上,這座面積大約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僅僅400多米的海云山,可謂成都名勝,尤其是在長達267年的宋王朝期間,海云山的名氣堪與摩訶池、浣花溪、大慈寺等媲美。這里一年四季鮮花盛開,游人如織,不但普通百姓要前往游山賞景,就連鎮(zhèn)守成都的官員們也是海云山的???。他們在這里觀景吟詩,宴飲唱和,意氣風發(fā),其樂融融。
詩文唱和 官員代言
中國的名山大川聲名遠播,大都有詩人們的一分功勞。海云山這座既不峻峭,也不高聳的小山丘,為何能夠成為遠近聞名的名山,在長達數(shù)百年間,成為成都人向往的休閑勝地呢?這自然也離不開詩人的努力,更難得的是在成都為官一任的官吏,能詩能文,用一首首詩歌,為海云山揚名竭盡全力。
翻檢資料,宋代在成都擔任過知府及其他各種職位的官員,留下過詠誦海云山詩詞的就有:薛奎、田況、宋祁、王覿、趙抃、蘇宷、韓宗道、范純?nèi)省⒕涫苛?、薛鄰、喻汝礪、韓絳、范成大……正是這些詩人官員集體為海云山打“廣告”,才讓名不見經(jīng)傳的海云山名氣大增,聞名遐邇。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擔任成都太守的薛奎,最先通過詩歌,把海云山的名字傳播。據(jù)說他寫過幾十首《春游好》的詩歌,描寫成都人春游的盛況,因而有人將他稱作“薛春游”。可惜的是,這些春游詩后來全部散佚。
《蜀中廣記》說:每年“三月二十一,太守出郊建高旌鳴笳鼓,作馳騎之戲,大宴賓從以主民樂,觀者是夾道百重,飛蓋蔽山野,歡謳嬉笑之聲雖田野間如市井其盛如此?!背啥既俗怨畔插塾?,在成都為官當然也要與民同樂,記錄下游海云山的盛景,既親民也是一種政績的體現(xiàn)。宋仁宗時代擔任過右諫議大夫兼成都知府的田況就深諳此道,在《成都遨樂詩二十一首·二十一日游海云山》中,記錄了前往海云山朝山,與民同樂的景象:“春山縹翠一豀清,滿路游人語笑聲。自愧非才無異績,止隨風俗順民情。”
一花引得百花開,一人吟唱眾人和,于是游海云山引發(fā)的頻頻詩文唱和,成為宋代成都官場頗為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成都太守趙抃寫了《游海云山》:“縹緲齊云閣,遙聞摸石池。物華春已盛,人意樂無涯。羅綺一山遍,旌旗十里隨?;ㄅ飱A歸道,驍騎看星馳?!毖杆俚玫綌?shù)位官員同僚詩文唱和。擔任過益州路提點刑獄、成都路轉(zhuǎn)運使的蘇宷專門寫了《和趙閱道游海云山》:“笙歌揭虛閣,帷幕匝春池。且與民同樂,都忘天一涯。舊游嗟倏忽,故步喜追隨。陌上人如堵,歸鞍莫載馳?!倍硪粋€叫邢夢臣的官吏也有一首《和趙閱道游海云山》:“使旌驅(qū)近郭,民宴列芳池。洩洩春臺上,沈沈暮海涯。鴻驚人宛轉(zhuǎn),電激騎追隨。此會經(jīng)年至,須防日似馳?!?/p>
山茶一絕 陸游范成大最愛
今天的獅子山,已見不到值得炫耀的美景,但千年前的海云山,卻是古木參天,寺廟香旺,山花怒放,景色秀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擔任過成都太守的宋祁在《三月二十一日集海云鴻慶院》一詩中就描寫道:“地勝祠仍古,春馀物遍華。山云時抱石,佛雨不萎花。嶺挾樓梯峻,巖牽殿墄斜。淙溪雜環(huán)佩,怪蔓走龍蛇。供坐僧飛缽,香園客戲沙。吾游真草草,深意負青霞?!睆倪@首詩中可以看出,海云山上,有古老的祠堂寺廟,有遍地盛開的鮮花,有潺潺流淌的小溪,有層層疊疊的怪石,有郁郁蔥蔥的野草,有彌漫清香的園林……
而海云山最出名的還是漫山遍野的山茶花。宋代大詩人陸游客居成都期間,曾經(jīng)寫過一首《人日偶游民家小園有山茶方開》。詩中有一聯(lián):“山茶雖慰眼,不似海云看”。他又在注釋中感慨道:“成都海云寺山茶,一樹千巷,特為繁麗?!笨梢娚讲枋呛T粕接忠弧罢信啤保铌懹文钅畈煌?/p>
比陸游早些時候擔任過成都太守的宋代大書法家王覿,也寫過一首《賞海云山茶合江梅花》的詩,盛贊海云山的山茶;他的詩歌,引起了時任蜀州(今崇州)知府吳師孟的共鳴。作為地地道道成都人的吳師孟,立即寫了一首《和王公覿賞海云山茶合江梅花》。詩中說:“何處珍叢最早開,海云山茗合江梅?!庇猩讲杌ㄖ溃安挥酶杓萄绫?。
對海云山山茶花最情有獨鐘的,當數(shù)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范成大。擔任成都太守的三年時間里,他曾多次前往海云山觀景賞花。在《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一詩中,他寫道:“勸耕亭上往來頻,四海萍浮老病身。亂插山茶猶昨夢,重尋池石已殘春。驚心歲月東流水,過眼人情一哄塵。賴有貽牟堪飽飯,道逢田畯且眉伸?!蓖泶簳r節(jié),他看到山茶花還在盛開,不禁覺得是夢境中的景色;冬天是山茶花盛開的季節(jié),自然不會錯過賞花機會,他又寫下了《十一月十日海云賞山茶》:“門巷歡呼十里村,臘前風物已知春。兩年池上經(jīng)行處,萬里天邊未去人。客鬢花身俱歲晚,妝光酒色且時新。海云橋下溪如鏡,休把冠巾照路塵。”似乎看一次還不過癮,一個多月以后,范成大又登上了海云山,寫下了《十二月十八日海云賞山茶》:“追趁新晴管物華,馬蹄松快帽檐斜。天南臘盡風曦雪,冰下春來水漱沙。已報主林催市柳,仍從掌故問山茶。豐年自是驩聲沸,更著牙前畫鼓撾。”
在宋王朝動蕩的漫長歲月中,這些吟詠海云山的詩歌,不但成為成都休閑優(yōu)雅氣質(zhì)的體現(xiàn),也是宋人留給這座城市的美好回憶。
大慈寺
市井生活圈的中心
《歲華紀麗譜》里多次提到宋人“晚宴大慈寺”,“晚宴于大慈寺之設廳”。由官方主導的大慈寺宴飲,一年就有14次之多,如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宴大慈寺設廳。醫(yī)人鬻艾,道人賣符;朱索彩樓長命辟災之物,筒飯角黍,莫不咸在”;七月七日乞巧節(jié),“晚宴大慈寺設廳,暮登寺門樓,觀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備焉”;七月十八日,“大慈寺散盂蘭盆,宴于寺之設廳。宴已,就華嚴閣下散”;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舊宴于西樓,望月于錦亭,今宴于大慈寺”;冬至節(jié),“宴于大慈寺。后一日,早宴金繩寺,晚宴大慈寺?!?/p>
一年四季里,城東“大慈寺”的名字頻頻出現(xiàn),堪稱宋代成都人生活圈的中心。自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儀與若城成都”,先后兩任蜀守張儀和張若,分別筑造了東部的政治、居民中心大城,西部的經(jīng)濟、商業(yè)中心少城,至唐代先后有韋皋大西門開解玉溪、白敏中小西門鑿金水河,兩條河分別由西向東南匯合于合江亭,以及高駢將“二江珥市”改“二江抱城”。從此,在城南原古蜀赤里街的基礎上,大城的城東(確切說是城東南角)就成了一個極具成都特色的休閑生活商圈。
費著記述成都“上元節(jié)”放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門樓,甲夜觀山棚變燈?!绶彪s綺羅街道,燈火之盛,以昭覺寺為最?!彼€引述了一個故事:“唐明皇上元京師放燈,燈甚盛,葉法善奏曰:'成都燈亦盛?!煲壑脸啥?,市酒于富春坊?!?/p>
南宋周煇《清波雜志》曾載富春坊是歌舞宴樂場所:“成都富春坊,群倡所聚。一夕,遺火。黎明,有釘一牌,大書絕句詩于其上:'夜來燒了富春坊,可是天公忒肆行。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花草粹編》引《古今詞話》“紅窗迥”詞說:“富春坊,好景致。兩岸盡是歌姬舞伎。引調(diào)得上界神仙,把凡心都起。內(nèi)有丙丁并壬癸。這兩尊神,為你爭些口氣?;鹦堑?、我待逞些神通,不怕你是水?!苯Y(jié)合史料和考古,今人認為,富春坊的位置大概南至今光大巷一帶,北以今科甲巷為界,東至今三圣街和耿家巷,西臨暑襪街和青石橋。
著名道士葉法善一生經(jīng)歷唐代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相傳唐明皇在葉法善制造的夢境里,還逛了一下成都城東著名的煙花酒肆富春坊。這個故事多少具有成都人的生活意味。因“安史之亂”,唐明皇流落成都,路上還賜死了楊貴妃,不知他是否真有心情去逛逛成都繁華的商業(yè)中心富春坊。只知他后來因為“沙門英干施粥救貧餒”,也可能私心是為了懷念楊貴妃,在緊鄰富春坊一帶的城東,敕額賜田擴建了大圣慈寺(即今之大慈寺)。《茅亭客話》記載:“益州大圣慈寺,開元中興創(chuàng)?!彪S著唐玄宗的到來,大圣慈寺迎來了輝煌。宋代志磐的《佛祖統(tǒng)紀》記載:“上駐蹕成都,內(nèi)侍高力士奏,城南市有僧英干,于廣衢施粥以救貧餒。愿國運再清,克復疆土。欲于府東立寺為國崇福。上皇悅,御書大圣慈寺額,賜田一千畝,敕新羅全禪師為立規(guī)制,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區(qū)。”
宋代趙抃《成都古今記》記載成都有“十二月市”,在大慈寺舉辦的就有蠶市、扇市、香市、七寶市、藥市?!斗捷泟儆[·成都府》說,解玉溪“在大慈寺之南。韋皋所鑿,用其沙解玉則易為功”,在大慈寺附近還興盛起了制作、販賣玉器的作坊店家。以大慈寺為中心,成都大東門興盛起了東市。杜光庭《神仙感遇傳》和黃休復《茅亭客話》都提到了“東市”和“大東市”。從清末民國店鋪林立、下重慶至川東的必經(jīng)之路東大街,到今天的時尚中心春熙路、太古里,都讓人想起曾經(jīng)聲名顯赫的東市。
“東門買彘(豬)骨,醯(醋)醬點橙薤(藠頭)。蒸雞最知名,美不數(shù)魚蟹。”“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胡羊酥。貴珍詎敢雜常饌,桂炊薏米圓比珠?!标懹卧诔啥紩r,對東門的豬骨、蒸雞、魚蟹、涼拌藠頭、薏米飯等美食情有獨鐘。就連他多年后在故鄉(xiāng),夢見與亡友譚德稱相遇,也是在成都的小東門外:“當年與子別江干,漸老心知后會難。豈料今宵清夢里,東門交轡說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