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個好女人”,當(dāng)然爾,每個杰出帝王背后肯定也會有這樣一個賢內(nèi)助幫他成就偉業(yè),讓我們來看史上有哪些杰出女子,為他們的帝王夫君指點江山、出謀劃策,笑傲六宮。
劉恒之妻——竇漪房
竇漪房,是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恒的皇后,漢景帝的母親。其出身貧寒,后被選入宮中,呂后將一些宮女分給諸侯王的時,竇氏被分給了漢文帝。與漢文帝育有一女二男,長子劉啟即后來的漢景帝,最寵愛的是小兒子劉武,從地位低下的侍女躍為漢文帝皇后,又親歷“文景之治”,身為漢景帝母和漢武帝祖母得享高壽,史稱竇太后,為歷史上最幸運的女人之一。
竇氏出身貧苦,同情百姓的悲慘遭遇,常勸文帝節(jié)儉,減輕百姓的負(fù)擔(dān),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保ā稘h書?文帝紀(jì)》)。竇太后死于西歷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時年約七十一歲。太皇太后去世,與文帝合葬霸陵。 竇太后是中華帝國最后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tǒng)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quán)能繼續(xù)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她謀傳膠東略承沛公,芳流觀津名留漢青。她的時代上承漢高祖?zhèn)I(yè),下啟漢武帝雄風(fēng)。
劉秀之妻——陰麗華
陰麗華(公元4—64),新野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后,劉秀的結(jié)發(fā)妻子,為春秋時代著名的齊相管仲后人。陰麗華在歷史上以美貌著稱。史載,劉秀還是一個沒落皇族之時,十分仰慕陰麗華的美貌,不禁嘆曰:“娶妻當(dāng)?shù)藐廂惾A”。劉秀稱帝之后,陰麗華成為了他的寵妃,備受光武帝的寵愛。建武十七年,即劉秀掃滅群雄、統(tǒng)一天下之后的第5年,陰氏被冊封為皇后。永平七年,陰麗華逝,在位二十四年,與劉秀合葬于原陵,東漢君臣上其謚號為“光烈皇后”。史載:陰后在位之時,端莊賢淑,不喜言笑,有母儀之美。皇后內(nèi)持恭儉,外抑宗族,為一代賢后。
古語“做官當(dāng)做執(zhí)金吾,娶妻當(dāng)娶陰麗華”,可見陰麗華不僅是美女的典范,更是賢妻的代表。她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皇后。新莽末年天下大亂,劉秀亦于家鄉(xiāng)起兵。昆陽之戰(zhàn)后,劉秀于宛城(今河南南陽)迎娶陰麗華為妻?!逗鬂h書》記載,陰麗華“恭謹(jǐn)儉約,不好賞玩珍品,不喜歡嬉笑戲謔。生性仁愛孝順,憐憫慈愛”,在冊立皇后時,劉秀聲言其“雅性寬仁,有母儀之美”,一心一意要把皇后的位置留給結(jié)發(fā)妻子陰麗華,但是當(dāng)時劉秀身邊還有一個患難相隨的紅粉知己郭圣通,戎馬倥傯中郭氏一直追隨左右,并已身懷六甲,陰麗華說:“困厄之情不可忘,而況郭貴人已經(jīng)生子?!眻猿植豢辖邮芑屎蟮膬苑?。
陰麗華陸續(xù)生養(yǎng)了5名子女,建武十七年,劉秀廢掉郭皇后,冊立陰麗華為后。陰麗華事上謹(jǐn)慎柔順,處下矜惜慈愛,一生謙德可風(fēng),相夫教子,主理后宮,不曾干預(yù)朝政,更能約束家人,使劉秀無后顧之憂,專心國事,才出現(xiàn)了與“文景之治”并稱的“光武中興”時代。天下都稱她為賢后,通過其丈夫和朝臣、史書的評價可見,陰麗華是生性善良、性格溫和、心胸開闊,用從容平靜的態(tài)度面對數(shù)十載的波瀾人生?!抖氖贰分袑箦挠涊d都是“后妃列傳”,唯有東漢一朝是“皇后本紀(jì)”,其事跡最早見于《后漢書·光武帝紀(jì)》、《后漢書·皇后紀(jì)》等。
劉莊之妻--明德馬皇后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能被人們稱贊的皇后實在是為數(shù)不多,我們熟知的并且一直被人稱頌的陰麗華陰皇后就是一位賢良淑德的好皇后,而陰皇后的兒媳婦明德皇后更是一位被后世史學(xué)家稱贊的好皇后,并且還被最能挑毛病的史學(xué)家們成為中國歷代賢后的楷模。明德皇后究竟是怎么做的,受到這么高的評價呢?這要從明德皇后小的時候說起。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dāng)家,在困境中長大的孩子從小就很懂事,很會照顧家人,懂得感恩。明德皇后就是這樣,明德皇后馬氏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馬援在與蠻人的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軍中,明德皇后的母親因悲傷過度而神志不清,這時只有十歲的明德皇后便開始接管家事,并把家里打理秩序井然。很多人聽說之后都為之詫異和贊嘆。這也為她成為一代賢后打下了基礎(chǔ)。
馬援死后由于朝中有些人誣陷馬援使得多次被權(quán)貴們所欺侮,馬家衰落。后來馬氏堂兄馬嚴(yán)上書皇帝請求將馬氏送入宮中以報皇帝的善待之恩。就這樣年僅十三歲的馬氏被選入太子宮。入太子宮成為馬氏命運的轉(zhuǎn)折,入太子宮的馬氏是一定要侍奉陰皇后的,還會接觸到很多的嬪妃。馬氏待人和善、誠摯、熱情,非常的勤快、懂事,陰皇后對她十分的贊賞,嬪妃們也非常的喜歡她。馬氏自然也很受太子劉莊的寵愛。
劉莊即位之后封馬氏為貴人,永平三年,朝廷大臣上奏要確定皇后人選,漢明帝劉莊沒有確定,但是皇太后陰麗華極力推薦馬氏,就這樣馬氏被立為皇后,成為皇后的馬氏更加的謙遜恭敬。由于馬氏沒有子嗣,于是劉莊把賈氏生下的劉炟交給她來撫養(yǎng)。從此馬氏成了后媽,雖為后媽的馬氏沒有辜負(fù)劉莊的信任,她悉心照料著劉炟,劉炟也很孝順,母子二人感情甚好。由于劉莊的子嗣不多,明德皇后從不擔(dān)心自己的后位,積極的為劉莊推薦侍妾,對得到劉莊寵愛的嬪妃給予更好的待遇。漢明帝經(jīng)常出宮,馬皇后總是提醒漢明帝注意身體,話語誠懇周備,漢明帝很愿意采納。她還經(jīng)常借著服侍漢明帝的機會輔助漢明帝處理國事,每次都很公正,得到漢明帝的稱贊。
建初元年漢章帝即位后想給幾個舅舅封爵,太后不許。第二年夏天發(fā)生旱災(zāi),有些朝臣認(rèn)為是沒有封外戚的緣故,應(yīng)該依從以前的典章制度。馬太后下詔拒封外戚。建初四年漢章帝封馬廖、馬防和馬光為列侯。三人都推辭不受,馬太后得知后教育了一番,三兄弟接受了封爵又辭退爵位回家。同年馬太后臥病在床,期間還曾多次敕令禁止禱告祭祀。六月三十日逝世,謚號明德皇后。明德馬皇后曾為顯宗編撰《顯宗起居注》,為后世開創(chuàng)了“起居注”這一史書體例,也是從此開始后世才有專人從事這類的編撰工作。
曹操正妻---武宣皇后卞氏
魏武帝曹操的正妻,卞氏出生倡家,在漢代是指從事音樂歌舞的樂人,據(jù)說卞氏出生,房中黃光盈室,其父卞敬侯非常詫異,便求問于卜者王旦。王旦回答:“此乃大吉之兆。”話雖如此,卞家世代是歌者舞伎,以聲色謀生,卞氏自然的成了一名歌舞伎,四處飄零。后來來到譙地(安徽亳州),曹操時為東郡太守,為避貴戚之禍而稱病辭官返鄉(xiāng),成人的卞氏以才色過人,被時年二十五歲的曹操看中,成了曹操之妾。新婚燕爾的卞氏,隨著丈夫,來到了東漢的都城洛陽。東漢王朝歷經(jīng)大變,大將軍何進死于非命,董卓弒何太后廢少帝立獻帝。董卓覺得曹操是個人材,想要重用他,便封他為驍騎校尉,曹操很有政治敏感,富于遠見,拒絕赴任,帶著幾個親信微服逃出了洛陽城。后袁術(shù)故意傳言曹操已死,曹府一片混亂,部下都想離開。此時,從小見多識廣的卞氏表現(xiàn)出她聰慧和勇敢,全家上下惶恐不安沒有主心骨的時候,28歲的卞氏挺身而出,料理內(nèi)外事務(wù)。親自挽留曹操的舊部:“曹君的生死不能光憑幾句傳言來確定。假如流言是別人編造出來的假話,你們今天因此辭歸鄉(xiāng)里,明天曹君平安返回,諸位還有什么面目見主人?為避未知之禍便輕率放棄一生名節(jié)聲譽,值得嗎?”一番勸說之下,部下紛紛打消臨陣脫逃的念頭。后來的董卓被討伐時,也是這些部下保護了曹家眷屬兒女。夫人敬重嫡妻丁夫人,但丁夫人從沒有給過卞氏什么好臉色,卞氏一直厚待丁夫人,她對曹操眾多的姬妾也彼此友愛,又生了曹丕、曹彰、曹植、曹熊等四個出類拔萃的兒子,曹操對她格外另眼相看。丁夫人離異之后不久,曹操便將小妾卞氏扶立為正妻,卞夫人賢能豁達,曹操對丁夫人的去世非常痛心,卞夫人親自操辦丁夫人的喪事,輔助丈夫、教養(yǎng)兒女不少,盡心盡意,其中有很多是年幼的孩子失去生母的照顧,卞夫人對這些孩子的身世生母毫無芥蒂,善待姬妾,解除了曹操的后顧之憂,曹操非常贊賞,內(nèi)心十分安慰,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爭奪天下的宏圖霸業(yè)之中。曹丕被立為王太子時,卞夫人聞訊并未表現(xiàn)得欣喜若狂,只是淡淡地回答:“曹丕是長子,所以為嗣,而我做為母親,能夠在教導(dǎo)兒子方面沒有過失就已經(jīng)足夠了,我們母子沒有什么功勞,有什么值得重賞的呢?” 曹操聞言,頓覺卞夫人具有母儀天下的風(fēng)范:“憤怒不變?nèi)輵B(tài)、喜悅不失禮節(jié),這真是太難得了?!?在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頒布策書:“夫人卞氏一等?!备枧錾淼谋迨希匠蔀楦哔F的魏王王后。曹操推崇節(jié)儉,他的后妃都不穿用錦鍛繡品,卞王后夫唱婦隨,她的服裝簡樸無文繡,不配珠戴玉,居室內(nèi)的家俱一色素黑。卞氏為皇太后以后,她每次外出,遇到年長的老人,都要停下車來問寒問暖,賜予絹帛,哭泣說:“我最大的恨事,就是父母不能活到今日,不能享受榮華飽暖?!?div style="height:15px;">
楊堅之妻——獨孤氏
文獻皇后獨孤氏,名伽羅(公元543——602年),隋朝云中(今大同)人,周大司馬獨孤信之七女。獨孤信見楊堅相貌奇?zhèn)?,器宇軒昂,故將伽羅女許配為婚,時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后,封為文獻皇后。
文獻皇后很有政治才能,每當(dāng)與隋文帝議論國家大事,看法往往不謀而合,十分一致,故而宮中稱為二圣。但她卻在確立隋王朝的繼承人上犯了錯誤,對廢掉忠厚的長子楊勇,改立比較善于偽裝的次子楊廣為太子負(fù)有一定責(zé)任。仁壽二年八月,文獻皇后病逝永安宮中,終年59歲,葬于太陵。
李淵之妻——竇氏
太穆皇后(約569年—約613年),竇氏,唐高祖竇皇后,北周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與北周武帝姐姐襄陽長公主(宇文泰外孫女)的女兒。聰慧剛毅,頗有才華。嫁李淵,生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一女平陽公主。謚稱太穆皇后,據(jù)說這位太穆皇后生來不凡,剛出娘胎頭發(fā)就長過頸項,三歲時這頭發(fā)就已經(jīng)與她的身高一樣長短了。周武帝對這位外甥女非常喜愛,自幼就將她養(yǎng)在宮中。她對舅舅北周武帝與皇后突厥公主夫妻失和的狀態(tài)非常擔(dān)心,勸周武帝說:「四邊未靜,突厥尚強,愿舅抑情撫慰,以蒼生為念。但須突厥之助,則江南、關(guān)東不能為患矣!」這時竇氏可能只有六七歲年紀(jì),能有如此見解,頓時語驚四座。周武帝第一個正色以對,立即接納小甥女的進諫,從此對阿史那皇后態(tài)度大為轉(zhuǎn)變。隋文帝受北周禪,竇氏大哭道:「恨我不為男,以救舅氏之難?!垢]毅與襄陽長公主忙掩其口說:「汝勿妄言,滅吾族矣!」竇毅對妻子襄陽長公主提出要求:「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許人,當(dāng)為求賢夫?!埂?jīng)過廣泛而苛刻的「比武招親」,最終「雀屏中選」的東床快婿也非尋常人,乃是未來的唐高祖李淵。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平陽公主都是她的親生子女。隋大業(yè)年間,在涿郡去世,時年四十五歲。唐朝建立后,竇氏追封為皇后;唐高宗上元元年八月時,上尊號為太穆順圣皇后。
李世民之妻——長孫無垢
長孫皇后,北魏拓跋氏的后代,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史上著名的賢后,生性節(jié)儉、深明大義,唐太宗開創(chuàng)李唐江山和“貞觀之治”,與長孫皇后的賢淑是分不開的。長孫皇后于仁壽元年出生于長安,大業(yè)九年(13歲)嫁給了唐國公李淵的二子李世民為妻。李世民升儲登基以后,被立為皇后。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時年36歲。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初謚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號曰文德順圣皇后。
李純之妻——郭氏
懿安郭皇后(?—847),祖父是唐朝尚父郭子儀,父親是贈左仆射、駙馬都尉郭曖。母代宗長女升平公主。憲宗為廣陵王時,納后為妃。以母貴,父、祖有大勛于王室,順宗深寵異之。貞元十一年,生唐穆宗李恒。元和元年八月,冊為貴妃。八年十二月,百僚拜表請立貴妃為皇后,是唐朝中后期影響最大的賢后。
朱溫之妻---張皇后
后梁皇帝朱溫雖是中國歷史上最流氓的皇帝,他卻癡情、尊重于自己的自己的皇后張皇后,可惜張皇后沒有等到封后就撒手人寰了。朱溫是一個放豬的孩子,從小愛使槍弄棒,蠻勇兇悍,張惠溫柔賢惠,聰明美麗,朱溫對張惠一見傾心。初見張惠,朱溫便對二哥說:“漢光武帝曾經(jīng)說過'仕宦當(dāng)作執(zhí)金吾,娶妻當(dāng)如陰麗華’,當(dāng)日陰麗華也不過如此,而我未嘗不可以成為漢光武帝呢?總有一天,我非把張府之女娶為妻子不可?!秉S巢起義時,時年二十六歲的朱溫與二哥朱存一起參加了農(nóng)民起義軍。朱溫憑著身強體壯,敢干敢想的品性,作戰(zhàn)勇敢,沖鋒陷陣,攻城奪鎮(zhèn),一馬當(dāng)先,屢傳捷報,頗受嘉獎,很快就在軍中脫穎而出,成為了起義軍首領(lǐng)黃巢的心腹將領(lǐng)。黃巢攻下長安建立大齊政權(quán)后,委任朱溫為同州防御使。此時,他與因父母雙亡而淪為難民的張惠意外相逢。當(dāng)時,張惠流落到同州為朱溫部下所掠取,見她美貌出眾,部下便把她進獻給了朱溫。
張惠才貌具佳,對朱溫既有溫柔如水,體貼照顧朱溫,對待時局和戰(zhàn)事又有自己不俗的見解,為之獻計獻策,內(nèi)事做主,外事洞若觀火。朱溫遇大事不能決斷時就向妻子詢問,而張惠分析預(yù)料常常切中要害,是朱溫的賢內(nèi)助,朱溫對張惠既敬畏又欽佩。張惠以自己的賢惠和能干朱溫成就了帝業(yè),朱溫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草根皇帝之一。但是唐昭宗天佑元年,唐室大權(quán)盡歸朱溫時,張惠病重。朱溫連夜兼程趕回汴京。張惠已經(jīng)病入膏肓,臨終前,張惠得知朱溫有心要登皇帝大位之時,叮囑說:“夫君既有鴻鵠之志,非妾所宜知,但妾有一言,就是夫君英武過人,其他的事都不可慮,只有'戒殺遠色’四字,懇請夫君隨時注意,妾死也瞑目。”張惠說罷便撒手人寰,悄然離世。朱溫當(dāng)即痛哭不止,傷心欲絕。后來,朱溫廢唐哀帝登上帝位后,便追封張惠為元貞皇后。
趙煦之妻——孟氏
孟皇后,元祐皇后(1073年-1131年),宋朝人,孟姓,故又常被稱為元祐孟皇后,洺州(約在今中國河北省永年縣)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廢又二度復(fù)位,并二次于國勢危急之下被迫垂簾聽政,經(jīng)歷之離奇,實為罕見。
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歲,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選出了端莊嫻雅的孟氏為皇后。
隆佑太后一生經(jīng)歷曲折,受挫于哲宗、徽宗兩朝。靖康亂后,能以民族大義為重,兩次垂簾聽政,對于南宋政權(quán)的建立,穩(wěn)固南宋形勢,起到了重要作用。
趙構(gòu)之妻---皇后吳氏
吳芍芬,汴京人,十四歲被選入宮,侍奉趙構(gòu),靖康之難中,趙構(gòu)的第一個老婆憲節(jié)皇后被俘在金命隕,同年吳芍芬就被正式冊立為南宋皇后,歷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吳芍芬的出生時帶有神奇色彩,蒙古人修《宋史》寫到:“(吳)近嘗夢至一亭,扁曰'侍康’;傍植芍藥,獨放一花,殊妍麗可愛,花下白羊一,近寤而異之。后以乙未歲生,方產(chǎn)時,紅光徹戶外。年十四,高宗為康王,被選入宮,人謂'侍康’之徵”。吳芍芬自小聰慧,博覽書史,勤習(xí)翰墨,其家教甚好,以“賢志”為立身之本,待人處事順其自然,無論身處何位,不苛求、不奢求,身處亂世,夫妻倆從河北一直顛沛流離至江淮、浙東,最終在杭州站穩(wěn)腳跟,數(shù)年間患難與共,吳芍芬常以戎服(武裝)侍(趙構(gòu))左右,多次機智護帝, 于險境中的趙構(gòu)以精神上的撫慰和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后來在杭州建國以后,吳芍芬便升為婉儀、貴妃,她孝順婆母,婆婆早上起床、晚上入睡,她都親自服侍。從金國歸來的韋太后對趙構(gòu)說:(吳)貴妃母儀天下可也!善待下人,與其他嬪妃相處和睦,她包容、有孝道、不爭不忿、公正平和,賢德之名在朝野傳誦,竟連奸詐的秦檜也多次進言趙構(gòu)立吳芍芬為正宮皇后。
吳芍芬居皇后位五十五年(包括太上皇后、太皇太后),是歷史上在后位最長的皇后之一,與趙構(gòu)做了六十二年夫妻。據(jù)說兩人還是無性夫妻,恩愛異常,實為難得。
成吉思汗之妻——孛兒帖
孛兒貼,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后,當(dāng)成吉思汗過世時,她尚在人間。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時,追 謚她為光獻皇后。孛兒帖一生為鐵木真先后生下術(shù)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四個兒子,都是剽悍善戰(zhàn)的武士,成為成吉思汗征戰(zhàn)四方的得力助手,自己也為蒙古帝國的興起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根據(jù)《蒙古秘史》的記載,孛兒帖的年紀(jì)比成吉思汗長一歲。她為人賢明,幫助成吉思汗創(chuàng)立大業(yè)。
元仁宗皇后阿納失失里
阿納失失里,元仁宗莊懿慈圣皇后,又譯作阿娜事事理或阿那失失里。生于元朝一個顯赫的大家族庭,天資聰穎,品行仁德,儀態(tài)端莊,觀書習(xí)禮,精琴棋書畫,是一個很有教養(yǎng)的才女,年少時就有美名在外。仁宗即位,冊為皇后,夫妻倆恩愛有加,相敬如賓,她盡心輔佐,和皇帝同甘共苦,對仁宗幫助很大,她始終竭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對仁宗以關(guān)心和幫助,她對皇帝的輔佐,總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機智處理皇帝的朝廷大事,學(xué)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做丈夫的賢內(nèi)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盡心輔佐仁宗,深得仁宗寵愛,不以皇后身份欺凌弱小,面對緊張的局勢,皇后總是以她的溫柔和善解人意給予仁宗已經(jīng)適當(dāng)?shù)陌参亢凸膭?,是仁宗的精神支柱。仁宗死后兩年,阿納失失里病逝,雖然阿納失失里年不滿四十就去世了,但是她和丈夫相敬如賓,她的兒子英宗極為孝順,即位后,上尊號皇太后,英宗謚為莊懿慈圣皇后。其冊文曰:“坤承乾德,所以著兩儀之稱;母統(tǒng)父尊,所以崇一體之號。故因親而立愛,宜考禮以正名。恭惟圣母,溫慈惠和,淑哲端懿。上以奉宗祧之重,下以敘倫紀(jì)之常……”
元順帝皇后弘吉剌·伯顏忽都
弘吉剌·伯顏忽都,姓弘吉剌氏,名伯顏忽都,她的父親名叫弘吉剌·孛羅帖木兒,是元武宗皇后宣慈惠圣皇后弘吉剌·真哥的侄子,受封毓德王?!对贰罚骸昂笮怨?jié)儉,不妒忌,動以禮法自持?!?居住在坤德殿,終日衣冠整齊,行為端正,未曾出殿一步。性情柔和,心胸寬闊,被立為第二皇后的完者忽都,邀是寵有方深得元順帝寵愛,伯顏忽都皇后經(jīng)常被冷落,連太監(jiān)宮女常有不平之言,伯顏忽都皇后本人竟毫無怨言,元順帝寵愛的高麗人奇氏在伯顏忽都皇后死后,見所遺衣物,都破舊不堪,大笑說:“正宮皇后何至于穿這樣的衣服!”其樸素節(jié)儉尤為突出。
伯顏忽都不妒忌,以禮法嚴(yán)格約束自己。有一次,伯顏忽都跟隨元順帝到上京,中途元順帝派遣宦官傳諭伯顏忽都,說元順帝要到她那里過夜。伯顏忽都推辭說:“夜晚不是圣上往來的時候。”宦官為此往返三次,最終還是遭到拒絕,由此元順帝十分敬重她。至元三年(1337年)三月,元惠宗冊封伯顏忽都為皇后,冊文曰說她:……淑哲溫恭,齊莊貞一。屬選賢于中壸,躬受命于慈闈。勖帥來嬪,蹈矩儀之有度;動容中禮,謹(jǐn)夙夜以無違……。這個評價對她還是比較中肯的。
朱元璋之妻——馬秀英
馬皇后,名秀英,史稱馬大腳,是明太祖朱元璋患難與共的皇后。安徽鳳陽宿縣人,濠州紅巾軍郭子興的養(yǎng)女。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興將其許配給部將朱元璋。明史上稱她仁慈有智鑒,好書史。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冊封她為皇后,對她十分信賴,多次聽從她的意見寬免大臣過錯。因此有人將她與唐代的賢后長孫皇后相提并論。
馬秀英馬皇后,安徽宿州人,從小聰慧過人,母親早逝,父親將他托付給了郭子興,得到很好的教育,雖然長得不是十分漂亮,卻也端莊溫柔、善解人意、知書達理、精于女工,舉止從容,雖然出生平凡,在亂世當(dāng)中卻也頗有膽識,幫助朱元璋在艱難的逆境中成就大業(yè),大富大貴的時候,她始終不改平民本色,不忘民間疾苦,不驕不奢。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做了開國皇帝,朱元璋起于草根,雖然表面上睿智英明,豁達神武,但骨子里常懷猜忌,十分多疑,對下苛責(zé),馬秀英被冊立為皇后,她雖然讀書不多,但敬仰唐代的長孫皇后,幸虧這個寬宏仁慈的馬皇后,經(jīng)常勸諫他,減少了不少的刑戮,也挽救了很多無辜的受冤受難者,他倆形成一對互補型的夫妻,例如在胡惟庸的事件當(dāng)中,不少朝中的功臣宿將都被牽連,朱元璋下令,凡是同胡黨交結(jié)往來者,一律殺頭,其中包括太子的師傅——大學(xué)士宋濂的孫子宋慎也被牽連在案件當(dāng)中,太子前去求情,反遭訓(xùn)斥,馬皇后,聞訊后向太祖進言,太祖不聽,于是馬皇后以晚餐吃全素表達自己的心意,為太子師傅祈福,最終改變了朱元璋的想法,免去宋濂一死,發(fā)配邊遠地區(qū)。馬皇后是賢妻良母的典范,一生用最樸實的方式踐行者母儀天下的職責(zé),貴為國母,卻依然保持簡樸的生活,全心全意料理好宮中的事務(wù),維持著家庭的和諧,做了皇后,還親自操持丈夫的膳食,為丈夫做著想,為了大明江山著想,是她生活的全部,一共生了五個兒子,對孩子管教很嚴(yán),有一次小皇子因為頑皮不聽管教,額頭被老師弄傷了,朱元璋大怒,正要發(fā)作,馬皇后急忙從旁勸解,“是小孩頑皮,怎么是老師的罪過呢?怎么能責(zé)備老師呢?“朱元璋覺得有理,不但沒有懲辦教師,反而提升了他,足見馬皇后的寬容和為他人著想。洪武十五年馬皇后身染重病,醫(yī)石無效,為避免朱元璋牽連御醫(yī),她堅持不肯再服藥,明太祖苦苦勸求她則說:“生死有命,我病已不治,服藥何用?”纏綿病榻,她對丈夫說:“愿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亦宜賢,臣民得所?!?又吩咐她的王子公主: “生長富貴之爭中,當(dāng)知蠶桑耕作之不易,當(dāng)為天地惜物,且為生民惜福?!蓖使部嗟慕Y(jié)發(fā)妻子馬皇后去世后,明太祖朱元璋十分悲痛,再沒有立后。
朱棣之妻——徐氏
明成祖朱棣皇后徐氏,徐達之女,先于朱棣葬于長陵,明十三陵之第一陵。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仁孝皇后),乃徐達長女.此女美麗與聰慧并存,號稱'女諸葛’.她在朱棣奪位道路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她孕育了皇太子→朱高熾.朱棣很愛她,終其一生,只有徐氏一位皇后!她一生簡樸,史稱正是她和朱元璋的馬皇后的勤儉之風(fēng)影響了明代后宮的政治,終明之世,盡管有時政治極度黑暗,但從未有過后宮干政的局面。
成祖仁孝皇后徐氏,濠州人,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她天資聰穎,幼年時便貞潔嫻靜,喜歡讀書,堪稱女中儒生,人稱“女諸生”。朱元璋看重徐氏的賢淑,便將徐達召來說:“朕與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焙槲渚拍辏?376年),十五歲的徐氏正式成為十七歲的燕王朱棣嫡妃。徐氏被冊封為燕王妃,徐氏待人處事,體貼謹(jǐn)慎,深受明太祖和馬皇后的喜愛。徐氏先后為朱棣生下了三子三女。即:長子仁宗高熾,次子漢庶人高煦,三子趙王高燧。永安公主,永平公主,安成公主,咸寧公主。

徐王妃才貌出眾,還有膽有識,其智謀膽略不輸男兒,當(dāng)朱棣帥部攻打大寧時,建文帝圍魏救趙,命大將李景隆率兵50萬攻打北京。強敵兵臨城下,她指導(dǎo)兒子冷靜應(yīng)站,讓城中的燕王部屬及官紳士民之妻盡配甲胄,共同御敵,徐王妃自登城督戰(zhàn)。正值寒冬漸至,徐王妃命眾人水潑城墻,令城下兵將無法攻城,在徐王妃的指揮下,北平守軍一直堅持到了燕王朱棣回師救援,徐氏頗有其父的謀略和風(fēng)范,屬于皇后身上少有的風(fēng)范?!睹魈趯嶄洝酚涊d了明成祖朱棣后來在冊封皇后時的文辭:“徐氏,中山武寧王徐達之女為朕正妃,內(nèi)助藩國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討無內(nèi)顧之憂,濟朕艱難同勤開國,今寰宇肅清朕登大寶允賴相成宜正位號,今特遣使奉金冊金寶立爾為皇后,以奉神靈之統(tǒng)母儀天下。"徐氏勸告朱棣愛惜百姓,“每年南北征戰(zhàn)不止,兵民都已疲憊不堪,現(xiàn)在應(yīng)當(dāng)讓他們休養(yǎng)生息。”廣求賢才,以仁慈之心對待前朝的將臣說:“當(dāng)今賢才都是高皇帝所留,陛下不應(yīng)當(dāng)以新疏舊?!眲裰扉ι拼约旱挠H族,對宗室要以恩禮相待:“堯帝施行仁治是從自己的親人開始的?!?勸其不要驕養(yǎng)外戚,她的進言朱棣總是能采納。徐氏不僅嚴(yán)格要求自己,還召見大臣們的妻子。勸導(dǎo)她們:“女人侍奉丈夫,并不僅僅是關(guān)心他們的衣食起居而已,應(yīng)該對他們的前途事業(yè)也有所助益。朋友的勸告,不易被男人采納,同樣的話妻子來說,就容易入耳得多了。我與皇上朝夕相處,從不以私欲開口,所說的一切都以生民為念。希望你們也能以此自勉?!?她摘錄《女憲》、《女誡》,寫成《內(nèi)訓(xùn)》二十篇,流傳至今的版本有德行﹑修身﹑慎言﹑謹(jǐn)行﹑勤勵﹑節(jié)儉﹑警戒﹑積善﹑遷善﹑崇圣訓(xùn)﹑景賢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儀﹑睦親﹑慈幼﹑逮下﹑待外戚等20章。后來又類編古人的嘉言善行,寫成《勸善書》,頒行于天下??上В旎屎笾蛔隽怂哪昊屎?,永樂五年離開了人世,年46歲,是入葬明十三陵的第一人。朱棣對結(jié)發(fā)妻子的去世非常悲慟,他為徐皇后上謚號曰“仁孝”,并從此不再立后。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病逝于征漠北的途中,后朱棣與徐皇后合葬長陵。
明仁宗朱高熾皇后張氏
張皇后,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永城人,指揮使贈彭城侯張麒誠之女。在明朝張氏歷經(jīng)六朝: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tǒng),由一個民間女子一直坐到了太皇太后的位置上,被史家稱為”女中堯舜“.張氏賢淑孝順,盡心侍奉成祖夫婦,成祖曾夸贊說徐氏說:“新婦賢,他日吾家事多賴也。” 她嫁入皇室,事必躬親,仁宗即位后封她為皇后。她相夫教子,管理后宮,聰慧賢淑,待人和睦,除此之外,極力支持和輔佐丈夫、兒子、孫子建功立業(yè),在后位共18年,先后輔佐宣宗,英宗二帝,經(jīng)常提示宣宗,注意體恤百姓疾苦。在朝廷政務(wù)的處理上,倚重忠實正派的大臣,平衡和協(xié)調(diào)君臣之間關(guān)系,限制內(nèi)宮干預(yù)朝政 ,張?zhí)笤趨Q國家大事時始終不忘,“治天下者,治家為先“的古訓(xùn),把入宮以來所尊崇的、婦容、婦、婦工等一系列告誡婦女的諭條,用以治好皇家諸事上,平時對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
張氏政治上的聰明在蔡東藩的《明史演義》有記載,在王振想要擅權(quán)的時候,”太皇太后洞燭其奸,令女官擬刃于頸,其明智更不可及“,頗有謀略,”至于慈躬大漸,垂詢國事,士奇擬上三疏,僅呈其二,而未聞列振罪惡,力請嚴(yán)懲,是士奇之謀國,尚不太皇太后若也?!彼詴匈澝缽埵希泵鞫噘t后。若太皇太后張氏者,其尤為女中人杰乎!”評價頗高。
附:后與妃
黃帝正妃嫘祖
傳說為軒轅皇帝正妃的嫘祖,是中國5000年前養(yǎng)蠶繅絲的發(fā)明者,由“中國圣母”之稱。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四千多年前,堯見舜德才兼?zhèn)?,為人正直,辦事公道,刻苦耐勞,深得人心,便將其首領(lǐng)的位置禪讓給舜,并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后來舜帝巡視南方,娥皇、女英追蹤至洞庭湖,聞舜帝死于蒼梧之野,二女便在君山泣血而死,從此君山的青竹浸染了斑斑血淚。楚人哀之,將洞庭山改名為君山,并在山上為她倆筑墓安葬,造廟祭祀。其實墓也簡陋,墓前立有大書“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前有石級,石級下一條用麻石鋪砌的甬道,兩旁石碑上刻二妃畫像和歷代詩人的佳作:北面是
屈原《離騷》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南面則是唐宋乃至近人的詠嘆詩詞,盛唐之
李白、常建、劉禹錫,清代的趙嘏,直至近人
魯迅也有“不知何處吊湘君”之句。墓前一對望柱,高近3米,上面刻舒紹亮題寫的一副對聯(lián):“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湘妃墓周圍多斑竹,竹上有斑斑點點,仿若淚滴、據(jù)說是二妃投湘水前哭舜帝灑上的淚滴。唐高駢有詩詠“虞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云水間。當(dāng)時血淚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div style="height:15px;">
女嬌:隨著近年地下文物考古的進展,華夏的歷史似乎有了更清晰的輪廓,大禹王國在中華民族中的地位也有了進一步的確立,大禹的精神幾成華夏民族精神之發(fā)端,但我們在歌頌大禹、贊美大禹的時候.似乎忽略了他妻子女嬌的作用和貢獻。
《吳越春秋》載:“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yīng)矣?!擞邪缀盼苍煊谟怼?......禹因娶涂山,謂之女嬌。"關(guān)于禹的婚娶還有《涂山歌》為證。
最美麗的姑娘也栓不住大禹治水的心。果然,婚后的第四天,大禹就要告別新婚燕爾的嬌妻,踏上治水的征程。這一去竟也是“十年八載不回還",10月懷胎的艱辛,女人最難熬的苦難都降臨女嬌的身上。兒子出世了,不見自己的父親,就哇哇啼哭, 這樣苦悶的心情反映在女嬌的《候人兮猗》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