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作為一位杰出的女科學家,曾在僅隔8年的時間內就分別摘取了兩次不同學科的最高科學桂冠──諾貝爾物理學獎與諾貝爾化學獎,并且一生中獲得了難以計數的其他科學殊榮,可謂是智慧超群、碩果累累。她的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與丈夫約里奧因發(fā)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國王于1965年授予該組織的諾貝爾和平獎。作為普通的母親,居里夫人又是怎樣培養(yǎng)和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 早期教育中的“幼兒智力體操” 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緊時間對子女進行早期教育,并善于把握孩子智力發(fā)展的年齡優(yōu)勢。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兒不足1歲時,就讓她們開始所謂的“幼兒智力體操”訓練,讓她們廣泛接觸生人,到動物園看動物,讓她們與貓玩;讓她們到公園去看綠草、藍天、白云,看色彩絢麗的各種植物和人群,讓她們到水中拍水,使她們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點后,居里夫人又開始了一種帶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教孩子唱兒歌和講童活。再大些,就開始智力訓練和手工制作,如數的訓練,字畫的識別,彈琴、作畫、泥塑,讓她們自己在庭園種植植物、栽花、種菜等,并抽出時間與她們散步,在散步時給她們講許多關于植物和動物的趣事,如種子是怎樣在花里長成的,小老鼠和鼴鼠是怎樣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窩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從實物開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興趣。她還教孩子騎車、烹調等。全方位幼兒早期“智力體操” 訓練,不僅使孩子增長了智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孩子的各種能力,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錘煉了性格。 德育教育與品格培養(yǎng) 居里夫人從整個科學生涯和人生道路上體會出一個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品格之高尚。因此,她把自己一生追求事業(yè)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響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學生身上,利用各種機會培養(yǎng)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在丈夫皮埃爾去世以后,居里夫人開始一人擔負起撫養(yǎng)孩子的重擔。當時她經濟上拮據,還得補貼一部分給科研。有人建議她賣掉與皮埃爾在實驗室里分離出的那1分克鐳,這在當時價值100萬法郎。居里夫人則認為,不管今后的生活如何困難,決不能賣掉科研成果。她讓女兒從小養(yǎng)成勤儉樸素、不貪圖榮華富貴的思想。居里夫人毅然將鐳獻給了實驗室,把它用于研究工作。后來她帶著兩個女兒赴美國接受總統(tǒng)贈送給她的一克鐳時,也同樣告誡女兒:“鐳必須屬于科學,不屬于個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居里夫人再次做出一項重大的決定:將諾貝爾獎金獻給法國政府,用于戰(zhàn)時動員。居里夫人還親自帶著X光機上前線服務,并帶著伊倫娜隨同前往幫助檢查傷病員。戰(zhàn)爭結束時,法國政府向伊倫娜頒發(fā)了一枚勛章,這對年輕的姑娘來說真是極大的榮譽。這位居里夫人得以寬慰。孩子們成長起來了,尤其是伊倫娜在戰(zhàn)時的經歷使她變得更為成熟。 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包括四個方面。 1.培養(yǎng)她們節(jié)儉樸實、輕財的品德。她對女兒的愛,表現為一種有節(jié)制的愛,一種有理智的愛,她對女兒生活上嚴加管束,要求她們“儉以養(yǎng)志”,她教育女兒說:“貧困固然不方便,但過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謀求生活。” 2.培養(yǎng)她們不空想、重實際的作風。她告誡兩個女兒:“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 3.培養(yǎng)她們勇敢、堅強、樂觀、克服困難的品格。她常與子女共勉道:“我們必須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 4.教育她們必須熱愛祖國。除了教她們波蘭語,居里夫人還以自己致力于幫助祖國科學發(fā)展和波蘭留學生的行動感染伊倫娜和艾芙。尤使她們念念不忘的是:母親以祖國波蘭來命名首次發(fā)現的新元素“釙”所表現出的赤子之情。 后來,她的孩子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尤其是伊倫娜夫婦,不僅繼承了居里夫婦的科學事業(yè),也繼承了他們的崇高品德。1940年他們把建造原子反應堆的專利權捐贈給了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1964年,老舍與外孫女王研(左)、孫女舒悅在庭院中) 第四篇: 看老舍怎樣教育孩子 | 做木匠、瓦匠同樣有意義 1942年8月,老舍先生寫過一篇叫做《藝術與木匠》的文章,其中有這么一段:“我有三個小孩,除非他們自己愿意,而且極肯努力,做文藝寫家,我絕不鼓勵他們,因為我看他們做木匠、瓦匠或做寫家,是同樣有意義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 不必非入大學不可 老舍先生在給妻子的一封信里談到對孩子們的希望時寫道:“我想,他們不必非入大學不可。我愿自己的兒女能以血汗掙飯吃,一個誠實的車夫或工人一定強于一個貪官污吏,你說是不是?” 兒童宜多玩耍 老舍先生特別珍視兒童的天真,認為這是天下最可貴的,萬萬不可扼殺。他主張兒童“宜多玩耍”,最害怕看見“小大人”、“小老頭”和“少年老成”。 不以兒童為玩物 老舍先生說:“摩登夫婦,教三四歲小孩識字,客來則表演一番,是以兒童為玩物,而忘了兒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長也。” 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對待孩子 老舍先生提倡待兒童必須有平等的態(tài)度,主張尊重兒童,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在這方面,他是身體力行的。他愛給兒童寫信,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話開玩笑,甚至悄悄地向兒童宣布自己的寫作計劃?!端氖劳谩返谌康膶懽鞔缶V便是在給冰心的大女兒──—一位中學生的信中首次披露的。在他面前,孩子可以自由說話,他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態(tài)度和胸懷。 鼓勵創(chuàng)造 老舍先生喜歡看兒童寫大字,認為是一大樂趣。“倒畫逆推,信意創(chuàng)作,興之所至,加減筆來畫,前無古人,自成一家,至指黑眉重,墨點滿身,亦且淋漓之致。”這是他對孩子們的描述,推崇孩子們的這種創(chuàng)造性。 《家庭教育導報》 | 從給子女起名字看老舍先生教子 給孩子起名字,一般人都會很鄭重地對待,或圖吉利,或取其寓意。老舍雖然是我國著名的大文學家,但他給幾個孩子起的名字卻如同信手拈來一般。 老舍先生是如何給兒女起名字的?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須交代老舍先生的姓氏問題。老舍先生既不姓“老”,也不姓“舍”,而姓“舒”。“老舍”只是他的筆名,他的原名叫舒慶春。關于姓“老”還是姓“舒”還鬧出過笑話呢,這則趣事是老舍夫人親口講的真事:“我和老舍剛結婚不久就去了山東濟南,想在那里定居。到濟南找處房子住了下來。房東太太特別熱情,說話總是‘老太太’長‘老太太’短的叫得我心里好別扭。我才20多歲,年紀輕輕的怎么就成‘老太太’了?后來才琢磨出道道來:既然先生叫‘老舍’那夫人必定是‘老太太’了。人家并沒叫錯,后來經我一番解釋后他們才改口叫‘舒太太’了。”老舍夫婦都是滿族人,在姓氏方面滿族比漢族復雜多了。經學者們考證,滿族人入關后逐步漢化,在姓氏方面也是簡化了許多。如現在滿族的“葉”姓就來源于和慈禧相同的“葉赫那拉”姓。又如現在滿族的“鈕”姓是來源于“鈕祜祿”氏。老舍這支“舒”姓是來源于“舒穆祿”氏,老舍夫人這支“胡”姓是來源于“虎爾哈”氏等。 老舍的大女兒生在濟南,所以叫舒濟??蛇@個“濟”字的繁體字難寫極了,所以起完這個名字,老舍夫妻兩個都后悔:“唉,怎么給小孩兒起這么個麻煩名字?讓她上小學怎么上啊?”到了兒子,就極端一下子,“乙”,就一筆。兩個小女兒的名字就都基本是觸景生情的那種起法。舒雨是因為生她的時候下了一個月的雨,老舍說:“那就叫舒雨吧,趕明兒小孩兒寫字的時候就光點點兒了,那多好玩兒??!”舒立呢,是她的生日跟老舍很近,基本上是立春生的。老舍叫舒慶春,她就不能再叫春了,就起名叫舒立。 這些是人所共知的,從中不難發(fā)現他的教子之道。1942年8月,老舍先生寫過一篇叫做《藝術與木匠》的文章,其中有這么一段:“我有三個小孩,除非他們自己愿意,而且極肯努力,做文藝寫家,我決不鼓勵他們;因為我看他們做木匠、瓦匠,或做寫家,是同樣有意義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老舍先生在給妻子一封信里談到對孩子們的希望時寫道:“我想,他們能粗識幾個字,學點加減法,知道一點歷史,便已夠了。只要身體強壯,將來能學一門手藝,即可謀生,不必非入大學不可。假如我看到我的女兒會跳舞演講,有做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體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歡喜!我愿自己的兒女能以血汗掙飯吃,一個誠實的車夫工人一定強于一個貪官污吏。”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老舍特別喜歡孩子。他主張自由地發(fā)展兒童的天性,維護他們的天真活潑,滿足他們的正當愛好,不要對他們干預太多。在這方面,舒乙的感受十分深刻:“我從小就喜歡畫畫,父親特別高興,他總是鼓勵我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每當有客人來,他都會對我說:‘把你的畫拿出來給大家看看。’給孩子以表現的機會,通過這種方式來鼓勵孩子的興趣,增強孩子的信心。”“那時我常常坐在山頭上寫生,父親在這時,總要過來給我講一些繪畫技法,講得頭頭是道。但他自己,卻一筆也不會畫。”“我們幾個小孩子想集郵,便到處揀信封,父親知道之后,不僅幫助我們一起收集,而且還經常給我們講解外國郵票上的英文意思,使我們從郵票中獲得了很多知識。”老舍鼓勵孩子順其天性地發(fā)展,但又非常注重對孩子品質的培養(yǎng),絕不是寬容無度。北碚多雨,在當地,遮雨水的工具是斗笠和蓑衣。舒乙、舒雨兩兄妹嫌斗笠太大太沉太難看,不愿意戴著它去上學。老舍覺得這種思想非常要不得,小小年紀怎么能這樣?他不是對孩子講許多深奧的道理,而是把他們拉過去,往每人腦袋上扣一個斗笠,在 魯迅憐子望其成才 | 1929年9月,許光平生下一個男孩,名叫海嬰。魯迅夫婦寂寞之中得到這一安慰,故以大海的兒子之意命名。 海嬰生性活潑,經常糾纏父親。魯迅喜歡飯后靠在藤躺椅上,把零食放在桌邊,一邊慢慢地吃,一邊悠閑地看書。海嬰往往從藤躺椅下鉆出來,毫不客氣地搶父親的糖果、餅干。魯訊只是微笑地看看兒子,從不呵責。海嬰也從來不怕父親,有時還會擠在他的身邊,輕輕揪他的胡子玩,更喜歡的是騎馬一般坐在他的身上,親昵地伏在父親胸前,小嘴說出一個又一個天真的問題。由于魯迅對自己幼年受的束縛人性的封建教育十分不滿,不愿讓海嬰重蹈他的童年之路,因而他喜歡孩子“敢說、敢笑、敢罵、敢打”的天性,愿他做一個活潑而真誠的人。一次,魯迅告訴來訪的朋友說:“這小孩淘氣,有時弄得我頭昏,他竟問我:‘爸爸可不可以吃的?’我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的好。’”友人聽了發(fā)笑,說孩子正在幻想旺盛時期,而本性又是帶神經質的,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笑話,魯迅點頭稱是。后來,他作了一首《答客俏》的詩,寫出了他對孩子的一片愛憐之情: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楚人稱虎為於菟(wū tú)。魯迅愛憐其子,意在期望他成為虎虎有生氣的國家人才。不料海嬰剛滿7歲,魯迅便離開了人間,魯迅在去世前囑咐家人:“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學家。” | 每人的屁股上拍一巴掌,大喝一聲:“走呵!”一把把孩子推入雨中。這種看似簡單的教育方法對孩子們的成長很管用。 第六篇: 陸游教子成才 | 陸游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他的詩作,流傳于今的有9000余首,是古代詩人作品流傳于今最多的一位詩人。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高宗紹興年間參加禮部考試,考取第一名。秦檜的孫子同科考試,考為第二。因此,陸游遭到秦檜的排斥。孝宗即位,他才時來運轉,賜進士出身。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隱居家鄉(xiāng)。他有六子一女。 陸游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爭中度過的。面對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他對朝中以秦檜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為此,他對子女十分重視做人的教育。他告誡兒子們說:但愿你們長大成人之后,鄉(xiāng)親們稱贊你們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個老百姓,與那些高官顯爵相比,也是無愧的。他要求兒子們時常檢查自己,有錯必改;看到別人有好的行為,要主動自覺地學習。他的二兒子陸子龍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寫了一首長達52句的詩來為兒子送行。詩中說:“汝為吉州吏,但飲吉州水;一錢亦分明,認能肆饞毀!”就是要求要清清白白地做官,做一個為民眾歡迎的清官。他還告誡兒子說,在吉州有我的一些朋友,他們不但有學問,而且品德也好。你到那里后,可以去拜訪他們,但不要向他們提出什么要求,可以同他們相互勉勵。知書達理是陸游在子女教育上十分注意的一點。他說:古人做學問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輕時候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他對兒子說:現在我已老了,可你們正是讀書的好時機,要刻苦攻讀,莫失良機,希望你們一定牢記我的勸告。他還說,讀書做學問,最要緊的是學以致用,身體力行。他不僅要求自己“善言座銘要躬行”,更告誡子孫“學貴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這里所說的力行,就是要學習古人的高風亮節(jié),不媚權貴,不干利祿,不污大節(jié),廉潔自守,處處謹慎,時刻想著報效祖國。 陸游在創(chuàng)作上成就是輝煌的,經驗是豐富的,可他從不滿足。他認為自己沒有達到最高境界。他在寫的詩中語重心長地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就是說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是不能靠小聰明,在文字上做游戲,而是要下苦功夫。陸游85歲那年冬天,病到在床上。他預感到留在世上的時間不會很長了。他對他的后事作了考慮和安排,他告誡兒子們說:我家本是農家,再能為農,這是上策;杜門謝客,不應舉,不求仕,這是中策;安于小官,不慕榮達,這是下策。除此三策之外,沒有別的選擇。還說仕宦變化無常,不去做官而去為農,沒有什么值得遺憾的。你們只有不出現大的過失,勿露所長,勿與貴達親厚,就會減少人們對你們的攻擊和陷害。無論子孫們的才分如何,都要讓他們讀書。又諄諄告誡兒子們對子孫后代要嚴加約束,“要求做到寬厚恭儉,不要與那些華而不實的人結交在一起。”針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厚葬習俗,他反復對兒子們交待:厚葬沒有任何益處,古今有見識的人對此都說得很詳細了。至于用什么棺柩,亦當量力而行,不要為輿論所動搖。棺柩埋在地下,好與不好沒有什么兩樣!又說,近世出喪時,大肆鋪張浪費,有作香亭、寓人、寓馬之類,興師動眾,所有這一切都應屏棄。墓上石人、石虎一類的設置,也一律不要。如果想作個標記,立一、二個石柱也就可以了。然而,使他引以為憾的是,為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收復、國家的統(tǒng)一還未能實現。十二月二十九日,他把幾個兒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過紙筆,寫下了最后的遺言:“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遂即合上了眼睛。 這是陸游的遺囑,也是陸游的遺產。這并不只是要兒子別忘了將祖國統(tǒng)一的大好消息告訴他,而是要兒子把統(tǒng)一祖國的大業(yè)銘記在心。它對兒子教育的用心是可想而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