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位于我國東南內陸、長江中游南岸,是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之地,省會為南昌市。江西省得名于唐時所設之江南西道,因省內最大河流贛江而簡稱“贛”,其設省于元時,是我國最早設立的省份之一。
明清時期,江西均轄十三個府,府相當于現在的地級市,均為第二級行政單位,饒州府就為這十三個府之一,府治為鄱陽縣,而今鄱陽縣隸屬屬地級市上饒市,那么明清饒州府就是現在的上饒市嗎?
上饒市,位于江西省東北部,為江西省十一地市之一,為江西人口大市、面積大市。上饒地處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四省交界處,扼贛浙閩皖要沖,有“豫章第一門戶”之譽。上饒,因鄱陽湖、三清山而有“魚米之鄉(xiāng)”“山郁珍奇”之譽。上饒市區(qū)劃獨特,大致分東西兩部,中間被景德鎮(zhèn)市及鷹潭市攔腰近乎截斷。
上饒歷史悠久,其最早為縣,設于東漢建安年間,為析余干縣所置,上饒縣設縣后先屬豫章郡,后屬鄱陽郡,隋時鄱陽郡改稱饒州,而上饒縣并入葛陽縣(后改稱戈陽縣),此為饒州之始。隋唐年間,饒州、鄱陽郡之間曾數次更替,唐中期以后始穩(wěn)定稱饒州,而上饒縣也于唐時復置,屬析饒州所置之信州,自唐始饒州、信州并置,饒州治所為鄱陽縣,信州治所為上饒縣。
兩宋時期,饒州、信州均屬江南東路,元時才改屬江西省,稱饒州路、信州路。元末朱元璋占據江西后改饒州路、信州路為鄱陽府、廣信府,洪武二年鄱陽府改為饒州府,清襲明制。明清時期,饒州府、廣信府附郭分別為鄱陽縣及上饒縣。民國初廢府存縣,承襲一千多年的饒州不復存在。
建國初,今上饒市境分屬浮梁、上饒兩專區(qū),其中浮梁專區(qū)轄浮梁、鄱陽、樂平、德興、萬年、余干、婺源及景德鎮(zhèn)市,其地域除婺源縣外明清時期均屬饒州府,上饒專區(qū)轄上饒、玉山、貴溪、弋陽、鉛山、廣豐、余江、東鄉(xiāng)、橫峰等縣,除余江縣、東鄉(xiāng)兩縣原屬饒州府、撫州府外,其余七縣均為廣信府地。1952年,浮梁專區(qū)與上饒專區(qū)合并,專署駐地為上饒縣,稱上饒專區(qū),此后景德鎮(zhèn)市及鷹潭市分別劃出,形成了今上饒市格外特殊的行政區(qū)劃。
上饒之名始出現于東漢末年,一說是因上饒江(今信江)而得名,一說因“山郁珍奇”得名,而饒州始置于隋朝,因“山有林麓之利,澤有蒲魚之饒”而得名,從名字上看好似有關系,但從記載來看應該關系不大。歷史上,上饒由余干縣析置而也曾隸屬于饒州,但早在唐朝(饒州出現不久)上饒縣就已經從饒州析出,自唐信州由饒州析置后,饒州、信州(廣信府)就是并列平級的關系。
建國后也曾大致以歷史上饒州府、廣信府地域分設浮梁、上饒兩專區(qū),浮梁專區(qū)專署駐景德鎮(zhèn),上饒專區(qū)專署駐上饒縣,但浮梁專區(qū)很快就并入了上饒專區(qū),現在的景德鎮(zhèn)市勉強可以說繼承了浮梁專區(qū),但原饒州府大部及原府治鄱陽縣現均隸屬于上饒市,所以說明清饒州府不是饒州市,今上饒市地域歷史上曾隸屬于饒州,而饒州府地域大部分被今上饒市所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