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扇子歷史悠久,在每個時代都有不一樣的特征。在《古人的文化》(沈從文 著)中,第一章節(jié)《扇子史話》便是關(guān)于古扇的介紹。從考古資料推測,扇子的應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時代陶器出現(xiàn)之后,如古籍中提到過“舜作五明扇”。目前所見較早的扇子形象是東周、戰(zhàn)國銅器上刻畫的兩件長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殘件。這是由奴隸仆從執(zhí)掌,為主人障風蔽日,象征權(quán)威的成分多于實際應用。
到了唐朝,“羽扇”演變?yōu)楦鼮榫碌摹凹w扇”,“紈扇”亦即“團扇”,主要以竹木為骨架,并用薄質(zhì)絲綢糊成。紈扇深得閨閣喜愛,一種情懷,唐代詩人劉禹錫《團扇歌》“團扇復團扇,奉君清暑殿。秋風入庭樹,從此不相見”,便吟唱出少女的情態(tài)。
“折疊扇”出現(xiàn)于宋元時期,多用山柿油涂于紙面做成“油紙扇”,不宜繪畫,只供一般市民使用。折扇真正被文人雅士賞玩時是明清時期,騷人墨客等風雅之士,講究扇面書畫,使之更近于工藝品。折扇發(fā)展到明代嘉靖年間,分為杭扇、蘇扇、寧扇等流派。當時的川蜀及蘇州都是折扇的主要產(chǎn)地。
裹書圖
任伯年(1840-1896)
款識:松年仁兄大人雅鑒,渭長宗叔畫意,如此故略摹之。任伯年。
鈐印:任伯年
材質(zhì):設色絹本
尺寸:27.4×28 cm
日期:2014年9月18日
成交價:¥345,367
拍賣公司:?K富比
桃花
王武(1632-1690)
款識:不信夭桃俗到骨,賣花擔上正施行。王武。
鈐印:三印漫患不辨
材質(zhì):設色金箋 扇面
尺寸:24×49cm
日期:2014年9月18日
成交價:¥65,236
拍賣公司:?K富比
收藏關(guān)鍵點
古扇是集詩、書、畫、印、工藝于一體的藝術(shù)品。扇面書畫,一面繪畫,一面題字,一剛一柔,欣賞價值極高。明清扇子雖好,但存世量終究有限,現(xiàn)在各大拍賣行成扇拍品中的精品,以近現(xiàn)代藝術(shù)家的作品為主,如鄭板橋、金農(nóng)、石濤、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等。在收藏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四點:
1. 添款改款
由于早期的扇面繪畫有許多都沒有題款(工藝畫最早時不落款),有些造假者便擇其精者添款作偽。扇面有折痕,裱時改去原款不易顯露痕跡,只要沿折痕挖去即可。如款在近邊沿處,簡單地去掉也不易覺察。
2. 名家未必好
一個藝術(shù)家平生創(chuàng)作的扇子作品可以有很多,但稱得上精品的卻很有限。每位藝術(shù)家都有其成長過程,創(chuàng)作期往往也有低谷和高潮,既使在一個藝術(shù)家的成熟期,也難免會有一些應酬之作,這種作品大多數(shù)不能真正地體現(xiàn)出其藝術(shù)風格和實際水平,其收藏價值自然大打折扣。
3. 生熟有度
折扇打開收攏均易損傷扇面。疲軟老熟的扇面,特別是扇面下口開裂,令藏家不敢常拿出來觀賞,失去了收藏的意義。鑒別成扇品相亦可采取以下方法:將扇子打開,如扇子扇面平攤服貼,則扇已太“熟”(藏家用以形容疲陳舊程度的用語);如打開后會自動收攏一點,顯出很有彈性的樣子,則說明扇面依舊“生辣”(用以形容新或品相好)。
4. 綾絹裱邊
扇面上口的綾絹裱邊也很重要。不僅要看其顏色與扇面本身紙絹色調(diào)相配與否;還要看其有否斷裂脫落,是否曾后加粘補。但對于有些數(shù)百甚至上千年的古扇,就不可一味地追求品相,例如有些明清古扇,只要是保存得比較完整、或有破損者能復原的,均可入藏,若古扇破損得太厲害已無法修復,或修復費用過高,則不要倉促購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