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人者、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臣以禮事君,忠順而不解,父寬惠而有禮,子敬愛而致恭,兄慈愛而見友,弟敬詘qū而不慢,夫照臨而有別,妻柔順而聽從,若夫行之而不中道,即恐懼而自竦。(雖是相互,卻有主動)此全道也,偏立則亂,具立則治。請問兼能之奈何?曰審禮。(漢 明禮,識禮?!抖Y記·經(jīng)解》:"君子審禮, 不可誣以奸詐。"《荀子·君道》:"古者先王審禮以方皇周浹于天下,動天不當也。"《史記·禮書》:"君子審禮,則不可欺以詐偽。")昔者、先王審禮以惠天下,故德及天地。動無不當。夫君子恭而不難,敬而不鞏,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應變而不窮,審之禮也。(貧窮卻不卑屈,富貴而不驕縱,同時遇到各種變故能應對自如,這是因為明白禮儀的緣故)故君子于禮也,敬而安之;其于事也,經(jīng)而不失;其于人也,寬裕寡怨而弗阿(不過分訶責);其于儀也,修飾而不危;其應變也,齊給(整飭完備。 《國語·周語下》:「身聳除潔,內外齊給,敬也。」韋昭注:「齊,整也;給,備也。」敏捷。齊,通「齌」。 )便捷而不累;其于百官伎藝之人也,不與爭能而致用其功;其于天地萬物也,不拂其所而謹裁其盛;其待上也,忠順而不解;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其于交游也,緣類而有義;其于鄉(xiāng)曲也,容而不亂。是故窮則有名,通則有功,仁義兼覆天下而不窮,明通天地、理萬變而不疑,血氣平和,志意廣大,行義塞天地,仁知之極也,夫是謂先王審之禮也。若是、則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如赤子之歸慈母也。曰:仁刑義立,教誠愛深,禮樂交通故也。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p>
作為人君,就要把禮都推行到位,做到一視同仁而沒有偏私,這樣臣以禮來侍奉君主,就會忠順而不困惑,做父親的寬惠而有禮,子女就會恭敬而尊重是,兄長仁慈友愛,當?shù)艿艿木蜁鹁礄C時不敢怠慢,丈夫能做到有威嚴又懂得愛護,那么妻子就會柔順聽從,如果丈夫不能行正道,就應該引起自己的恐懼與警惕。這種道理,如果只是建立在某一個方面就會引紊亂,國家才會安定。如何才能兼顧呢?審察禮。以前,圣賢之王通過審察禮以惠及天萬民,所以他的恩澤也就就及于天地,一舉一動沒有不恰當?shù)?。君子為人恭敬而不恐懼,敬畏而不膽怯,貧窮而不卑屈,富貴而不驕奢,能以不變而應萬變,因為明察于禮??!所以君子對于禮,都能嚴肅認真地保持;對于事情,他能把握常道而盡量不犯錯誤;對人,他能夠做到寬容而不過分訶責;對于容貌舉止,他能加以修飾卻不自命清高;應對各種變化,他能敏捷應對但卻不覺得疲憊;即使他對于各種工匠和有技藝的人,他也不爭能而是完全運用他們的勞績;對于天地萬物,不破壞它們的規(guī)律而是選擇了好的方面使用;對于長上,忠心順從而不懈怠;對于屬下,能做到公平而不偏私;對于朋友,能根據(jù)賢肖分類不同的對待,但都符合義;對于鄉(xiāng)下的人,能寬大包容而不失禮義。所以貧困時也能得到美好的名聲,顯達時就能建立起偉大的功業(yè),仁義披覆天下而無窮盡,他的明智能通達天地間的道理產(chǎn),治理千變萬化的事情,而毫不遲疑,血氣平靜和諧,志向遠大,仁義充滿天地之間,仁智達到最高的境界,古代圣王明察禮法就是這樣。能做到這個地步,老年人就安逸,年輕人懷念我,朋友相信我,好像嬰兒依附慈母一樣,(為什么會這樣呢?)回答說:因為仁愛顯著,道義建立,教化真誠,愛護深切,禮樂遍行的緣故?!对娊?jīng)》上說:“禮樂合符于法度,談笑都很適宜?!?/span>
引申: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旋律,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要,中國古代經(jīng)典《十三經(jīng)注疏》所闡述的大體都是禮的思想。其實“禮”的內涵十分豐富,與中國傳文化提倡的“道”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形而上的東西,禮既可以是文化的理念,也可代表秩序與法律,也可以是一種思維方式與價值追求。
在這段落論述中,禮就詮釋為了治理國家、維護社會秩序、倫理教化、道德修養(yǎng)的各個方面,從君主到君子,幾乎都包括了。
從君主的角度,就是要把禮治惠及全體百姓,而且還必須做到不有偏私。既而就從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夫妻之間都必須以禮來支撐,建立全面的禮才能使天下太平。
然后著重講了君子應該如何來踐行禮、體現(xiàn)禮,并對禮從“恭而不難,敬而不鞏,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應變而不窮”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并有了更進一步的詮釋,指明了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這其實也就是君子的評判標準。
最后,就對這種禮的功能與作用進行了闡述,認為如果按照禮樂的理念來處理各種關系,規(guī)范各類行為,就能達到一個理想的社會境界。
晏子聘魯,上堂則趨,授玉則跪。子貢怪之,問孔子曰:“晏子知禮乎?今者晏子來聘魯,上堂則趨,授玉則跪,何也?”孔子曰:“其有方矣。待其見我,我將問焉。”俄而晏子至,孔子問之。晏子對曰:“夫上堂之禮,君行一,臣行二。今君行疾(運行迅速;行走迅速。),臣敢不趨乎!今君之授幣也卑,臣敢不跪乎!”孔子曰:“善。禮中又有禮。賜、寡使也,何足以識禮也!”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标套又^也。
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為一井,廣三百步,長三百步,為一里,其田九百畝。廣一步、長百步,為一畝;廣百步,長百步,為百畝。八家為鄰,家得百畝,余夫各得二十五畝,家為公田十畝,余二十畝共為廬舍,各得二畝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憂,患難相救,有無相貸,飲食相召,嫁娶相謀,漁獵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親而相好。(原始共產(chǎn)主義)詩曰:“中田有廬,疆場有瓜。”(大田中間有居住房屋,田埂邊長著瓜果菜蔬。《小雅·信南山》)今或不然,令民相伍,有罪相伺,有刑相舉,使構造怨仇,而民相殘,傷和睦之心,賊仁恩,害士化,所和者寡,欲敗者多,于仁道泯焉。詩曰:“其何能淑,載胥及溺。”(小人治國沒好事,大家受溺遭滅亡?!对娊?jīng).桑柔》)
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言通財貨,不賈于道。故駟馬之家,不持雞豚之息,伐冰之家,不圖牛馬之入,(伐冰,鑿取冰塊。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貴族喪祭得以用冰,用以稱達官貴族?!抖Y記·大學》:“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编嵭ⅲ骸扒浯蠓蛞陨蠁始烙帽?。”)千乘之君,不通貨財,冢卿(孤卿;上卿。六卿中掌國政的人?!兑葜軙ご罂铩?"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執(zhí)事之人,朝于大庭。" 孔晁 注:"冢卿,孤卿。"《荀子·大略》:"冢卿不修幣。" 楊倞 注:"冢卿,上卿。" 唐 韓愈 孟郊 《城南聯(lián)句》:"追此訊前主,答云皆冢卿。" 清 褚人獲 《堅瓠首集·銓部》:"冢卿無計定官衡,枯竹拈來卻有靈。")不修幣施,大夫不為場圃,委積之臣,不貪市井之利。是以貧窮有所歡,而孤寡有所措手足也。詩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保?span style="color: rgb(172, 29, 16);">那里有丟落的束束麥子,這里遺漏的禾穗也不少:都成了孤寡老婦的手中寶。《詩經(jīng).小雅·大田》)
人主欲得善射及遠中微,則懸貴爵重賞以招致之,內不阿子弟,外不隱遠人,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謂之大道也哉!雖圣人弗能易也。今欲治國馭民,調一上下,將內以固城,外以拒難,治則制人,人弗能制,亂則危削滅亡可立待也。然而求卿相輔佐,獨不如是之公,惟便僻比己之是用,豈不謂過乎!故有社稷,莫不欲安,俄則危矣,莫不欲存,俄則亡矣。古之國千余,今無數(shù)十,其故何也?莫不失于是也。故明主有私人以百金名珠玉,而無私以官職事業(yè)者,何也?曰:本不利所私也。彼不能而主使之,是闇àn主也;臣不能而為之,是詐臣也。主闇于上,臣詐于下,滅亡無日矣,俱害之道也。故惟明主能愛其所愛,闇主則必危其所愛。夫文王非無便辟(1. 君主左右受寵幸的小臣。 《孟子·梁惠王上》:“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荀子·富國》:“觀其官職,則其治者能;觀其便嬖,則其信者慤:是明主已?!?. 泛指在身邊供使喚的人或幫閑者。 清 戴名世 《北行日紀序》:“倡優(yōu)便嬖之徒居其門下者,輒傾囷倒廩以與之而無所惜?!?黃侃 《哀貧民》:“凡鄉(xiāng)必有游蕩不事事喜與佗人事者,愚民尊憚之,實亦富人便嬖也?!?. 邪佞之臣。 《荀子·君道》:“然而求卿相輔佐,則獨不若是其公也,案唯便嬖親比己者之用也,豈不過甚矣哉。”《漢書·佞倖傳贊》:“一朝帝崩,姦臣擅命, 董賢 縊死, 丁 、 傅 流放,辜及母后,奪位幽廢,咎在親便嬖,所任非仁賢?!?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一》:“人主親賢士大夫,而遠近習便嬖,則可以涵養(yǎng)德性。”)親己者,超然乃舉太公于舟人而用之,豈私之哉!以為親邪?則異族之人也;以為故耶?則未嘗相識也;以為姣好耶?則太公年七十二,齫yǔn然(無齒貌。 )而齒墮矣!然而用之者,文王欲立貴道,欲白貴名,兼制天下,以惠中國,而不可以獨,故舉是人而用之,貴道果立,貴名果白,兼制天下,立國七十一,姬姓獨居五十二,周之子孫茍不狂惑,莫不為天下顯諸侯,夫是之謂能愛其所愛矣。故惟明主能愛其所愛,(就像愛屋及烏一樣,他愛的你也愛,他喜歡的你也要喜歡一樣。)闇主必危其所愛,此之謂也。大雅曰:“貽厥孫謀,以燕翼子?!保?span style="color: rgb(172, 29, 16);">詒:通“貽”,留下。孫:音義同“遜”,順。燕:安定。翼:幫助。子:指周武王之子成王。 留下安民的好謀略,以幫助后代安定王語業(yè)。出《詩.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薄度龂荆畢侵荆畬O權傳.論》:“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英奇,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yè)。然性多嫌忌,果于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于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唐.張說《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追惟皇考,孝于事親,忠于事君,恭于立身,惠于臨人??偸撬男?,旁通具美。貽厥孫謀,以燕翼子?!币矄我操O厥孫謀〕。北魏.溫子昇《常山公主碑》:“立行潔于冰清,抗志高于黃鵠。停輪表信,闔門示禮,終能成其子姓,貽厥孫謀。”唐.魏征《十漸不克終疏》:“臣聞自古帝王受圖定鼎,皆欲傳之萬代,貽厥孫謀。”)小雅曰:“死喪無日,無幾相見?!保?span style="color: rgb(172, 29, 16);">死亡日子難逆料,時間無多難相見。)危其所愛之謂也。
問者不告,告者勿問,有諍氣(競爭好勝的意氣。諍,通" 爭 "。)者勿與論。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然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然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然后可與言道之極。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瞽,可與言而不與言,謂之隱,君子不瞽,言謹其序。詩曰:“彼交匪紓,天子所予?!保?span style="color: rgb(172, 29, 16);">不致怠慢不驕狂,天子因此有賜賞。《詩經(jīng).采菽》)言必交吾志然后予。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tài)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對于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于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tài)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詩經(jīng)》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子為親隱,義不得正;君誅不義,仁不得受。雖違仁害義,法在其中矣。詩曰:“優(yōu)哉游哉!亦是戾矣。”(從容不迫很自在,生活安定多逍遙?!对娊?jīng).采菽》)
子女為親人隱過,義得不到正張,君誅不義之徒,就失去了愛仁。不過雖害了仁義,法卻在其中。
齊桓公問于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被腹龆曁?。管仲曰:“所謂天,非蒼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倍之則亡。詩曰:'民之無良,相怨一方?!?span style="color: rgb(172, 29, 16);">民眾心地如不善,就會相互成積怨?!对娊?jīng).角弓》)民皆居一方而怨其上,不亡者、未之有也?!?/p>
【注釋】
①齊桓公:春秋諸侯,五霸之主,姓姜,名小白。
?、诠苤伲糊R桓公的賢相,名夷吾,輔佐桓公成霸業(yè)。
?、圪F:認為……寶貴。
?、芊牵翰皇?。
?、萆n蒼莽莽:形容廣闊無邊。
?、蘧好~作動詞,做……君主。
⑦與:親附,擁護愛戴;贊許,稱贊 。
?、噍o:輔佐,協(xié)助、幫助。
?、岱牵悍请y,責怪。
?、獗常罕硹墸`背。
?、稀对姟罚杭础对娊?jīng)》,四書五經(jīng)之一。
?、腥耍哼@里指統(tǒng)治者。
?、阉欤航K究。
?、椅粗幸?,“之”:賓語前置,代詞,代不滅亡這件事。
【翻譯】
齊桓公問管仲:“當君王的人,應把什么當作最寶貴的?”(管仲回答)說:“應把天當作最寶貴的?!保ㄓ谑牵R桓公仰起頭望著天。管仲說:“我所說的'天’,不是廣闊無邊的天。給人民當君主(的人),要把百姓當作天。(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百姓親附,(它)就可安寧;百姓輔助,(它)就能強盛;百姓反對,(它)就很危險;百姓背棄,(它)就要滅亡。《詩經(jīng)》中說'統(tǒng)治者如果不賢良,一個地方的人民都會怨恨他。’ 百姓怨恨他們的君主,而最后不滅亡的政權,(這)是從來就沒有過的?!?/span>
善御者不忘其馬,善射者不忘其弓,善為上者不忘其下。誠愛而利之,四海之內,闔若一家;不愛而利,子或殺父,而況天下乎!詩曰:“民之無良,相怨一方。”
出則為宗族患,入則為鄉(xiāng)里憂。詩曰:“如蠻如髦,我是用憂?!保?span style="color: rgb(172, 29, 16);">小人無禮貌粗野,我心因此多煩憂。《詩經(jīng).角弓》)小人之行也。
有君不能事,有臣欲其忠;有父不能事,有子欲其孝;有兄不能敬,有弟欲其從令。詩曰:“受爵不讓,至于己斯亡。”(接受爵祿不謙讓,輪到自己道理忘?!对娊?jīng).角弓》)言能知于人,而不能自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