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代文宗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蕓臺、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籍貫江蘇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先后任禮部、兵部、戶部、工部侍郎,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撫及漕運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云貴總督等職。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體仁閣大學士,太傅,謚號文達。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經(jīng)史、數(shù)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a>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高的造詣,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阮元 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出生于江蘇揚州府城一個以文兼武的世家。他的祖父阮堂武進士出身,官湖南參將,曾率軍征苗,活捉苗人數(shù)千人。父親阮承信系國學生,修治《左氏春秋》,為古文大家。母親林氏也出身于仕宦之家,通曉詩書,有修養(yǎng)。

       阮元5歲開始跟從母親學字,6歲進私塾就學。他的母親對他偏重于文字的教育,他的父親則令他通文義和立志向?qū)W。阮承信熟讀《資治通鑒》,對阮元講"成敗治亂,戰(zhàn)陣謀略",并教他騎馬和學射箭,并對他說"此儒者事,亦吾家事也",希望他文武兼?zhèn)洹?/p>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廿五歲的阮元中進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編修。一年后因?qū)W識淵博,受高宗賞識升任少詹事,入值南書房、懋勤殿,遷任詹事。1793年至1795年,提督山東學政,曾數(shù)游濟南名泉,留下不少贊泉詩,寫有《小滄浪筆談》,雜記濟南掌故風物等;廣交山東及寓魯金石學家,遍訪山東金石文物,在山東巡撫畢沅(1730-1797)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對山東乾嘉之際金石學的興盛貢獻頗巨。

       后歷任浙江學政,仁宗嘉慶三年(1798年)返京,任戶部左侍郎,會試同考官,未幾又赴浙江任巡撫,撫浙約十年。在任期間,除吏治軍政之外,又糾合浙江文人,編書撰述不輟。嘉慶六年(1801年)在杭州建立詁經(jīng)精舍,聘王昶授詞章,孫星衍授經(jīng)義,作育英才。以嘉慶十年喪父,服除,任職兵部,又先后出為湖南、浙江巡撫。在浙江巡撫任上,政績頗多,其最大的功勞就是平定海盜。

      嘉慶十九年(1813年)調(diào)江西巡撫,因捕治逆匪胡秉耀有功,加太子少保,賜花翎。嘉慶二十一年(1815年)調(diào)河南,升湖廣總督。任期內(nèi)修武昌江堤,建江陵范家堤、沔陽龍王廟石閘。嘉慶二十二年(1816年)調(diào)兩廣總督。在粵期間,建議禁鴉片,對英商采用較嚴厲的政策并上書嘉慶帝,認為"宜鎮(zhèn)之以威,不可盡以德綏"。為防范英人異動,阮元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十二月,奏請建大黃窖、大虎山兩炮臺。翌年正月,又奏請增兵200人防守大虎山、蕉門炮臺等處。二月,密陳《預防英夷事略》,認為英人恃強貪利,宜多鎮(zhèn)以威,未便全綏以德。如其擅入內(nèi)洋,則以停止貿(mào)易、斷其食用買辦、開炮火攻等措施加以懲創(chuàng)。他還說"彼國伎倆,惟恃船堅炮利,一經(jīng)上岸,則無拳無勇,與東倭不同。或謂攻擊恐生事端,此似是而非之論也"。嘉慶帝不以為然,朱批云:"總須德威相濟,不可妄動,慎之。" 嘉慶二十四年(1819)閏四月,阮元奏請筑桑園基圍石堤,減輕了廣東珠江三角洲的水患。 嘉慶廿五年(1820年)廣州已有"羊城"、"越華"、"粵秀"、"應元"四大書院,阮仍感未能滿足士子進修學業(yè)的需要 ,在粵創(chuàng)立學海堂書院。道光元年(1821年)阮元兼任粵海關監(jiān)督。當時來往中國的外國船只常常挾帶鴉片入境,阮元對敢于經(jīng)售鴉片者予以嚴辦。從道光元年至六年,他捐出自己的"廉俸",部分發(fā)商生息,部分建鋪出租,部分購地出租,所得收益,用作學海堂的費用津貼。他還發(fā)動各官紳捐資贊助,又刻售《皇清經(jīng)解》1400卷,以充經(jīng)費。選址方面,經(jīng)反復篩選,最后定于越秀山麓(今廣州二中址),于道光四年(1824)落成。

      自宋代以后,各地書院均設山長一人主講并總理院事。但由于清初文字獄的影響,山長不敢主持講學,書院學術風氣大衰,大多變成專講八股科舉的場所,山長中也有不少是濫竽充數(shù)的學閥。針對時弊,阮手訂的《學海堂章程》第一條規(guī)定:由學長8人同司課事,永不設山長,亦不容薦山長。學長們分門別類指導課業(yè),輪流執(zhí)掌堂務。分工治事,集體負責,是阮元開創(chuàng)的學長制的特點,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并為其后不少書院所效法。

       道光六年(1826年)遷云貴總督,一方面罷免貪官污吏,加強對鹽稅的征收和管理;另一方面,組織偏遠地區(qū)的百姓開荒種地,防御蠻族的進攻。道光十五年(1835年)召阮元回朝,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刑部,調(diào)兵部。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老病致仕,返揚州定居,道光帝許之,給半俸,臨行加太子太保銜。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于揚州康山私宅,謚"文達",享壽八十六歲。入祠鄉(xiāng)賢禂、浙江名宦祠。

 徽派樸學

       阮元作為徽派樸學發(fā)展后期的重鎮(zhèn)巨掣,其治學師承戴震,守以古訓發(fā)明義理之旨。乾隆五十一年(1786),阮元舉鄉(xiāng)試入都,時年二十三,得與邵晉涵王念孫、任大椿相交(見《揅經(jīng)室二集》卷七《南江始氏遺書.序》)。其時戴氏亡故已十年,而王念孫、任大椿皆戴震之門人弟子,邵則為戴氏論學的"同志密友",他們對于阮元的影響極大,阮元之訓詁學,得之王念孫較多,從此奠定他為學的基礎,終于成為徽派樸學極有潛力的后勁之旅,其后徽派樸學盛行江浙、名噪揚州、蜚聲魯豫、遠播西南,得阮元之力尤多。

        阮元論學之旨,主張實事求是,"余之說經(jīng),推明古經(jīng),實事求是而已,非敢立異也。"(《揅經(jīng)室集.自序》)。一方面,以文字訓詁、考證辨?zhèn)翁角蠼?jīng)書義理、恢復經(jīng)典原貌的做法即為"實"的方法。另一方面,阮元的"實"又具有"實學"、"實行"、"實踐"、"務實"等帶有時代特點的新的含義。阮元將格物與實踐統(tǒng)一起來,開始關注"家國天下之事",真切反映出徽派樸學后期發(fā)展方向的轉(zhuǎn)變?!肚迦鍖W案.儀征學案》評價阮元:"推闡古圣賢訓世之意,務在切于日用,使人人可以身體力行。"阮元研究范圍自經(jīng)史小學以及金石詩文,巨細無所不包,尤其提倡以勘明大意為理念。其學術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講求"因古訓以求義理",認為:"圣賢之言,不但深遠者非訓詁不明,即淺近者亦非訓詁不明。"(《揅經(jīng)室一集》卷二《論語一貫說》)或言:"古今義理之學,必自訓詁始。"(《揅經(jīng)室續(xù)集》卷一《馮柳東三家證異文疏證.序》)并有鑒于宋、明理學家們爭論"仁"字的含義,運用歸納的方法,把孔子、孟子所有論述"仁"字的文句集中起來,加以排比,寫成《論語論仁論》及《孟子論仁論》,用孔孟論述"仁"字的原意去糾正后世對"仁"字的曲解,從而避免了離開實事而空談心性的誤區(qū)。同時這體現(xiàn)了所謂的"以古訓明義理"。在文字訓詁方面,阮元遵循高郵王氏之法,大都由聲音貫通文字,從而總結(jié)出它的通例。阮元曾經(jīng)提出探語源、求本字、明通假、辨誼詁四種方法,張舜徽先生在評論《揅經(jīng)室集》時贊揚道:"元嘗自言余之學多在訓詁,良不誣也。"(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卷十一)

       阮元的治學特點是由訓詁入手,長于比對歸納。和他之前的徽派樸學前輩一樣,阮元認為考據(jù)、義理、辭章三者是密不可分、兼顧并重的,不重考據(jù),將無從窺探學問的門徑,無法升堂入室,但光重名物考據(jù),不探求義理,仍然不能步入學問的殿堂。他在《揅經(jīng)室一集》卷二《擬國史儒林傳.序》稱:"圣人之道貌岸然,譬若宮墻,文字訓詁,其門徑也。門徑茍誤,跬足皆歧,安能升堂入室乎……或者但求名物,不論圣道,又若終年寢饋于門廡之間,無復知有堂室矣。" 可見,阮元雖主張由訓詁求義理,但同時意識到漢學埋頭故紙,限于猥瑣的流弊,堅決反對"但求名物,不論圣道"的純粹訓詁之學,意在超越局部的研究而作融會貫通的工作,這也是阮元在學術見解上體現(xiàn)出與戴震之學的差異。阮元從事文字訓詁,著眼于源流和發(fā)展演變,著眼于字群音義上的相互聯(lián)系,不是進行一詞一義、一事一物的孤立的研究考證,而是以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眼光來觀察研究事物。研究禮制典章,不糾纏于事物名稱的孤立考證,而是著眼于古代禮制的大體,不脫離歷史發(fā)展的背景和階段性,充分體現(xiàn)出他聯(lián)系、變化、會通的史學觀,誠如皮錫瑞所言:"今得阮元之通識,可以破前儒之幽冥矣!"(《經(jīng)學通論.三禮.論明堂辟雍封禪當以阮元之言為定論》)

 在考據(jù)方面

        阮元的業(yè)績主要體現(xiàn)在文字、主源、金石碑刻和對于典章制度的考試等諸多領域,

清 阮元撰 石畫記五卷

比如在考證文字本義和造字之始時,阮元與戴震提出的"讀書首在識字"的指導思想一脈相承,考證字的語源、本義、通假、訓詁并有所發(fā)揮。又如在對于古代的典章制度的研究中,阮元經(jīng)過細密考證,寫出《明堂論》、《封泰山論》等文,認為所謂"明堂"、"辟雍"只不過是上古沒有宮室時的一種簡陋的結(jié)構(gòu),很象后世游牧地區(qū)的帳篷,上圓下方,四周環(huán)水,每逢大事如祭祀、行軍禮、學禮,或者發(fā)布政命,都在這里舉行。阮元還說,"封"是統(tǒng)治者在南郊祭天,"禪"是統(tǒng)治者在北郊祭地。阮元這種解釋,都是他經(jīng)過周密考證的結(jié)果,為時所稱。

 在義理方面

      阮元一貫主張"若義理從古訓中來,則孔子所得之義理,必自孔子以前之古訓中來",正如在《詩書古訓》一文他說:"萬世之學,以孔、孟為宗;孔孟之學,以《詩》、《書》為宗。學不宗孔、孟,必入于異端。孔、孟之學所以不雜者,守商、周以來《詩》、《書》古訓以為據(jù)也?!对姟啡倨?,《尚書》數(shù)十篇,孔、孟以此為學,以此為教,故一言一行,皆深表不疑。"此外,《論語論仁論》、《孟子論仁論》、《性命古訓》等都是阮元所作關于闡發(fā)義理的著述。

在辭章方面

       阮元與當時的與桐城派"古文"異趣迥然,其論文重文筆之辨,以用韻對偶者為文、無韻散行者為筆,提倡駢偶。阮元雖以經(jīng)學知名,所作辭章,亦不乏可讀之篇。所著《揅經(jīng)室集》共六集五十八卷,前四集為阮元生前手定者,隱然以經(jīng)、史、子、集為次。說經(jīng)之文,多在一集,自四集以下,始以詩文合編。

       阮元不僅是自徽派樸學陣營中走出來的清代思想學術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而且他對徽派樸學最大的貢獻,一是匯集編印大量書籍文獻,一是培養(yǎng)造就大批有用人才??v觀阮元在橫跨三朝的半個多世紀里,造就了數(shù)以百計的人才,其中不少后來成為徽派樸學的精英,使得徽派樸學得以廣泛傳播并發(fā)揚光大。這些人才的來源,除了慕名前來投師或在社會交往中發(fā)現(xiàn)的以外,科場選拔和書院培養(yǎng)應是兩個主要的途徑。不僅有在科場選拔如王引之、郝懿行、丁晏等人,阮元為官浙江巡撫時在杭州創(chuàng)建了詁經(jīng)精舍,延請當時的著名學者如王昶、孫星衍等來主講,又邀金鶚、洪頤煊、震煊兄弟講肄其中,教學內(nèi)容為經(jīng)史疑義及小學、天文、地理、算法等。在詁經(jīng)精舍肄業(yè)的,多為學行出眾的高材生,德清徐養(yǎng)原、嘉興李遇孫,雖都學有專長,也還來此修習。當時阮元編輯《經(jīng)籍籑詁》尚未完成,同時又在??妒?jīng)注疏》,這些亦徒亦友的績學之士,轉(zhuǎn)而又成為阮元編書的得力助手。如徐養(yǎng)原曾幫助他??薄妒?jīng)注疏》中的《尚書》和《儀禮》,洪震煊既擔任《經(jīng)籍籑詁》中的《方言》部分,又擔任《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小戴禮記》??薄=虒W相長,實踐鍛煉,造就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其中不少人后來都成為"徽派樸學"的知名學者。阮元任兩廣總督時,在廣州創(chuàng)建學海堂書院,并親自講學。有學長八人,分別擔任教學任務,學習《十三經(jīng)》、《史記》、《漢書》、《文選》、《杜甫詩》、《韓昌黎集》等,任學生選擇一門,作日記,由學長評閱指點。廣東番禺人侯康,就因所為文,得到賞識,由是知名。番禺人林伯桐陳澧,都擔任過學海堂學長,陳澧任職時間尤長。廣東嘉應人李黼平也曾補聘來學海堂批閱課藝,阮元還延請他為之教子讀書。著名的《皇清經(jīng)解》也是在這時編刻的,所以又稱作《學海堂經(jīng)解》。徽派樸學之所以能遠被西南,除了程恩澤、鄭珍傳播的影響以外,學海堂書院培養(yǎng)造就的大批人才,影響更加深遠。諸如上述所提林伯桐、陳澧、李黼平、侯康等學有所成者,不勝枚舉。

       阮元自弱冠一舉成名,在長達六十多年的治學生涯中(其中還有大部分時間治理政務),著作極為豐富,說他是"著作等身",當之無愧。在阮元60歲時,龔自珍撰文對其在大半生所取

阮元

得的學術成就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jié),盛贊阮元的訓詁之學、校勘之學、目錄之學、典章制度之學、史學、金石之學、術數(shù)之學、文章之學、性道之學、掌故之學等,稱其"凡若此者,固已匯漢宋之全,拓天人之韜,泯華實之辨,總才學之歸。"(《阮尚書年譜第一序》)阮元在諸多領域都取得了矚目成就,尤其在文獻學和史學方面,并且一生致力于文獻的整理、匯輯、編撰、刊刻,成績斐然。其生平所著之書,根據(jù)一些常見書目統(tǒng)計,約在三十種以上,其中人們比較熟知的有如下十多種:《三家詩補遺》、《考工記車制圖解》、《詩書古訓》、《儀禮石經(jīng)??庇洝贰ⅰ度辶謧鞲濉?、 《疇人傳》、 《積古齋鐘鼎彝器疑識》、 《定香亭筆談》、《小滄浪筆談》、《選項印宛委別藏提要》、《揅經(jīng)室集》、《十三經(jīng)注疏??庇洝?。所編之書有《經(jīng)籍籑詁》、《皇清經(jīng)解》、《兩浙金石志》、《詁經(jīng)精舍文集》、《淮海英靈集》、《八磚吟館刻燭集》等。此外,阮元還主編過一些大型的志書,如《嘉慶嘉興府志》八十卷、《廣東通志》三百三十四卷。在阮元刻印之書中,最為人們熟知的,除上述《皇清經(jīng)解》、《經(jīng)籍籑詁》以外,當推《十三經(jīng)注疏》。這是一部大型的經(jīng)學叢書,收書一百八十余種、一千四百余卷??逃r,羅致了一些績學之士擔任???,由阮元總其成。這些??背晒?,就是著名的《十三經(jīng)注疏校勘記》。阮元所刻印之書還有一個重點,是其搜集刻印了一些知名學者的遺著。據(jù)粗略統(tǒng)計,他所刻名家選集就有錢大昕、錢塘、汪中、劉臺拱、孔廣森、張惠言、焦循、凌廷堪等大家??梢娙钤啃谋碚媒^學,不遺余力。

      也有學者認為,阮元是清代后期形成的揚州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并將揚州學派定義為清代漢學的又一分支,是漢學發(fā)展至高峰并開始走向衰落時期的一個學派,它的形成稍晚于皖派??梢哉f,無論現(xiàn)今依照怎樣的標準來界定當時的學派,都不能否定阮元學術思想中閃爍的徽派樸學的理念標志,都無法抹殺阮元留在徽派樸學百年輝煌史上深深的烙印。更高意義上講,阮元學術思想體系的意義不僅成為清代漢學由高峰走向衰落的標志,同時也成為傳統(tǒng)學術向近代學術跨越的轉(zhuǎn)折點。

四步讀書法

       阮元在人才培養(yǎng)上取得這樣顯著的成就,與他在書院內(nèi)實行的一套完善的讀書訓練法

阮元書法 

密不可分。阮元的讀書訓練是個完整的工程。文獻記載,它由四個部分組成。一個部分算是一個步驟,循此四步建下去,即可學有所成。這四步是:

 句讀

       要求學生分清書文的句讀,即讀通所讀詩文。所謂讀通,首先要能認字,即認讀,把字音讀準;其次要掌握斷句,即停頓;第三要能讀通,即初步了解其字句的含義;第四要能讀通順,不能讀起來疙疙瘩瘩。

 評校

       校是校讎、校正,即拿所讀書文與其他版本進行對校,勘定正誤。評是評點、評說,即在校訂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評定其是非正誤和優(yōu)劣長短。中國古代有評點讀書法,讀者可將閱讀感受,以及對所讀書文從字句到內(nèi)容的評價,寫在字里行間、文前文后或者天頭地角。阮元這里的評即有評點之意。

 抄錄

       阮元要求在讀通讀懂文字后,將所讀書文的精要加以抄寫,以加深對它的理解,鞏固對它的記憶。

 著述

       這是指對閱讀所獲的遷移運用。它要求學生不但要讀通、讀懂、熟記所讀書文,還要能將閱讀所得撰成著作,公之社會,遺教后人,為社會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阮元的四步讀書法,是中國古代創(chuàng)造的讀書原則--讀思結(jié)合、讀習結(jié)合、讀行結(jié)合的發(fā)揮和運用。它把閱讀建立在認讀基礎之上,經(jīng)過深入思考和熟讀記憶,達到形成自己的學術見解和主張,并筆之于紙,形之為文,或與同輩交流,或遺教后世。它不但十分完整,符合人類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認識規(guī)律,而且將讀用結(jié)合起來,從而與八股式讀書區(qū)分開來,顯示出了它的科學性、建設性。應該肯定,阮元的這種讀書訓練值得我們今天的讀書人和閱讀教學改革者借鑒。當然,阮元將"運用"局限于鉆故紙堆和寫詩撰文,遠離變革現(xiàn)實的社會實踐,這是其讀書法的主要缺陷。其次,阮元把讀書視為培養(yǎng)封建官吏和良民的主要手段,以鞏固、維護封建政權(quán)為目的,這是他的嚴重局限和不足。

半山游歷

       阮元先后在杭主政十二年,每到清明時節(jié),他總要到郊外踏青,最喜歡去的就是遠離塵囂的半山(皋亭山)。他把半山比成紹興的蘭亭,和文人學士一起飲酒吟詩修禊。嘉慶

皋亭山

三年(1798)春天,杭城接連下了二十天的雨,天一放晴,他就邀好友陸耀遹、蔣徵蔚等人,坐著小船到半山看桃花。當船在半山橋靠岸后,半山一帶千樹萬樹的桃花絢爛奪目。他們在桃花叢中飲酒吟詩,直到遠處傳來隱隱的雷聲,醉意方醒,才踽踽登舟返回。

       嘉慶五年(1800),阮元升任浙江巡撫,這年的三月上巳日,阮元邀了陳文述、吳文溥、孫韶、程邦憲、許珩、黃文旸等好友,坐著畫舫到半山,他們觀賞桃花后又作畫題詩,陳文述還在《皋亭山修禊作圖紀事》上,寫了一首"迎眸山色一痕清,修禊人來畫舫停;一種桃花與修竹,皋亭原不讓蘭亭"的詩句。

       嘉慶八年(1803)閏二月,阮元到海寧一帶檢查海塘,回舟時特意從臨平過半山看桃花,他屈指一算這天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二天,再過四天就是清明節(jié)了。他看到半山的桃花開得無比艷麗,漫山遍野都是黃燦燦的油菜花,便隨口吟出"江南江北花孰多,花多花少皆當歌,千紅萬紫不來看,花自春風人奈何"的詩句來,關照世人,切莫辜負這大自然賜予的美好春光呀!

       嘉慶九年(1804)春,他和侄子阮常生等人乘船出城,沿著桃紅柳綠的河道,聽到了黃鶯婉轉(zhuǎn)的叫聲,看到了油菜花叢中飛舞的蝴蝶……舟行春色里,身在明鏡中。當船行至石橋時,他走到橋上四處眺望,只見一朵五色彩云向半山方向飄然而去,他脫口而出:"春花何處來,消息甚輕捷;一夜皋亭山,綠遍新柳葉……"的詩句。

       翌年,嘉慶十年 (1805)二月,半山的桃花又開了,阮元由于公事在身,不能親赴一年一度的半山修禊之會,便托其弟阮亨邀同人前往踏青觀桃,嗣后大家都作了詩給阮元看。

       十年后的嘉慶二十年(1815)春三月,此時阮元已離杭赴他處任職去了,其弟阮亨仍然每年到半山來觀桃修禊。當他來到佛日寺,寺僧出示《皋亭云隱圖》給他看,阮亨看后贊不絕口:大有黃鶴山人筆意。他在寺中小住數(shù)日,將自己和友人在半山觀桃修禊之詩,一首首地筆錄下來,輯成《皋亭唱和集》傳世。

代表詩作

《吳興雜詩》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三鴉崗謝公墓》

阮元在浙江巡撫任內(nèi),對恩師謝墉的家屬非常照顧,而且親自修繕在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林城鎮(zhèn)太傅村三鴉岡的謝安墓,并且作詩《三鴉崗謝公墓》:

六朝數(shù)偉人,謝傅名獨震,笑談塵尾清,門第烏衣峻,絲竹寫中年,圍棋供靜鎮(zhèn),破賊付兒輩,風鶴走敵陣,高臥東山東,勛名峙兩晉,梅嶺始卜塋,鴉村旋遷櫬,落日翁仲眠,荒榛狐兔隱,卓者刑明府,吊古資前聞,功烈被生民,蘋蘩詎無分,老樹扶松陰,古碣剔苔暈,秋樵禁曉蘇,春觴薦朝醞,嗟我驅(qū)車去,古跡不能瞬,會當列祀典,俎豆延余韻。

《暮登西臺,看碧雞山色》

夕陽山外沈,暮色起山內(nèi),似有煙氤氳,亦非云叆叇,初見青山藍,繼復螺染黱,凝碧已詫奇,生翠亦可愛

更如紫電光,劍鋒著霜淬,碧雞玉案邊,隱隱有關塞,天成巨屏障,濃色疇能繪,坐待明星止,巖穴共昏晦

 《登西臺觀栽秧畢》

水木共明瑟,巖岫交清蒼,獨有平疇中,清淺含輕皇,知是滇池邊,農(nóng)戶皆分秧,耕種亦已畢,稼穡茲為良

懷新足雨氣,餐秀浮風光,時見戴笠人,牽牛茅屋旁,豈知登臺者,憑檻遙相望,民情靜如此,吾意亦徜徉

《古哀牢》

萬里哀牢外,高秋駐馬時

彩云連百濮(蜀都賦東有已賨云綿亙百濮),黑水下三危

元老曾經(jīng)略,神功屢 創(chuàng)垂

漫元平定易,輕視此西陲

《霜降登碧雞臺看西山》

霜氣初嚴雨氣衰,碧雞峰色碧參差,況當落日余霜后,正是涂金刷翠時,堆起佛頭見華頂,磨開銅鏡照昆池

子安山紫潭清句,賦此方成絕妙辭。

 《巡西邊曉發(fā)》

西風曉起拓邊樓(省城西樓名),霜氣初來雨氣收,繞過昆池三十里,碧雞關外萬山秋。

 《漾濞合江上看月》

點蒼山背亂峰堆,漾濞雙流轉(zhuǎn)百回,云水萬重山萬里,一輪明月總追來。

 阮元藏書

       阮元一生廣引學者,普及文化,以整理、刊刻、收藏圖書、振興學術為己任。主編《石渠寶籍》2編,所見內(nèi)府秘藏書畫,遂記題跋并辨別真?zhèn)危鳌妒S筆》,為鑒賞家所推重。撫浙時,在杭州創(chuàng)立"詁經(jīng)精舍",纂輯《經(jīng)輯纂詁》一書,集我國訓詁學資料之大成。又搜集圖書。藏于靈隱寺,設"靈隱書藏"。后又于鎮(zhèn)江設"焦山書藏"。作《杭州靈隱書藏記》、《焦山書藏記》、《焦山書藏書目》,并親自參與修訂《書藏條例》,具有近代圖書館之性質(zhì),然而仍偏重保藏。在廣州創(chuàng)立"學海堂",匯刻《學海堂經(jīng)解》1 400卷??逃小端伪臼?jīng)注疏》。精于鑒別,工金石考證,編著《山左金石志》、《兩浙金石志》、《兩浙輶軒錄》、《皇清碑版錄》、《淮海英靈集》、《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經(jīng)籍纂詁》等。主修《浙江通志》、《廣東通志》等。家藏書極富,藏書樓名"文選樓"、"石墨書樓"、"瑯環(huán)仙館"、"積古齋"、"揅經(jīng)室"、"唐宋舊經(jīng)樓"、"節(jié)性齋"等。藏書印有"雷塘盫主"、"亮功錫祜"、"墨莊藏書印"、"體仁閣大學士"、"五云多處是仙臺"、"積古齋藏研處"、"揚州阮氏瑯環(huán)仙館藏書印"、"譜研齋著書處"、"泰華雙碑之館"、"家住揚州文選樓隋曹憲故里"、"阮氏伯元"等數(shù)十枚。晚年編《文選樓叢書》,收書30余種,大半為自著書。著《揅經(jīng)室集》、《疇人傳》、《廣陵詩事》、《定香亭筆談》、《十三經(jīng)??庇洝?、《小滄浪筆談》等。

 阮氏祖塋

 地理位置

阮元墓系祖塋,位于揚州市邗江區(qū)槐泗鎮(zhèn)永勝村。阮元祖塋始建于明朝天啟年間,

阮元墓

距今已有370多年。墓葬在永勝村北的老壩山,當?shù)厝朔Q阮家大山。

       墓冢前,見一塊約兩米寬的墓碑橫嵌在墓冢的中間,碑面異常光潔完整,上首第一行書:"皇清詔授光祿大夫太傅體仁閣大學士阮元文達公墓表。"阮元墓,封土高2.2米,周長24米,系清咸豐元年(1851)立石刻墓表,墓表由兵部侍郎楊文定撰,記載了阮元生平事跡及兒孫簡況。

墓碑特點

       阮元于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去世。他是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重臣,道光帝旻寧在祭文中稱他:"極三朝之寵遇,為一代之完人"。阮元去世后,歸葬雷塘祖墓,在墓南約半華里奉旨建石碑坊一座,坊三門四柱,柱兩截,下端方形,上端圓形,并雕以龍紋,高約一丈五尺,柱周圍皆以耳形巨石作砥,坊上端有石刻"圣旨"二字,下端有橫長方形玉石一塊,上鐫"太子太保仁閣大學士阮文達公墓道"十六字,石坊極壯觀。

 作謝墉墓志銘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珍藏的傳稿《續(xù)碑傳集補》,其中記載了浙江巡撫阮元作《吏部左侍郎謝公墓志銘》:

       公姓謝諱墉,字昆城,號金圃,嘉善楓涇人。高宗南巡,公以優(yōu)貢生召試,得賜舉人,隔年壬申恩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累官吏部侍郎授內(nèi)閣中書,南書房行走、國史館副總裁、四庫全書館總閱。屢充鄉(xiāng)、會同考官。乙酉,以庶子典福建試,升侍讀學士,擢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遷工部左侍郎,入侍經(jīng)筵。尋督學江蘇,任滿,調(diào)禮部。戊戌會試,知貢舉。己亥,典江南鄉(xiāng)試。庚子,復知貢舉,調(diào)禮部。辛丑,會試正總栽,殿試讀卷官。是科狀元錢棨,鄉(xiāng)、會榜首,出公門下,藝林傳為盛事。癸卯,復典江南鄉(xiāng)試,留視江蘇學政。恭遇圣駕南巡,于途次召對稱旨,御制詩章,宸翰以賜。躬典人教,中懷坦白,無所瞻顧,致以浮言被議,降官編修,未幾,仍命上書房行走,年七十七卒。

(阮元是謝墉的得意門生,對老師的生平事跡如數(shù)家珍。)

      公九掌文衡,而江南典試者再,督學者再,論文不拘一格,皆衷于典雅,經(jīng)義策問,尤急甄拔。拔元為解經(jīng)第一人,復以詩文冠一邑。公曰:"余前任督學得汪中,此任得阮元皆學人也。"公之取士也其學識高深,足以涵蓋諸生,故諸生之所長,公皆能知之,知即拔之,無少遺。如興化顧文子、儀征江秋史、高郵李成裕、山陽汪瑟庵、嘉定錢溉亭諸子,皆學深而不易測者,公悉識之,公好學愛才,至今通人名士有余慕焉。

(阮元不忘老師提拔自己和其他學子的知遇之恩。)

       庚申年二月庚戌,仁宗圣諭:原任侍郎謝墉,在上書房行走有年,勤慎供職。朕自幼誦習經(jīng)書,系原任侍郎加贈太師尚書銜奉寬授讀,及長而肄習詩文。蒙皇考特派謝墉講論,頗資其益,嗣因謝墉在學政任內(nèi),聲名平常,是以皇考將伊降為編修。但念謝墉究系內(nèi)廷舊臣,學問優(yōu)長,且在書房供職時,并無過失。著加恩追贈三品卿銜,該部照例給予恤典,以示朕眷念施恩至意。四月戊戌日,追贈三品卿銜編修謝墉,祭如例。

(阮元也歌頌一下皇恩浩蕩,也暗示自己與嘉慶帝算是同學啦!)

       嗚呼!直省督學十八人,越三年一更易,殿試數(shù)且倍之,憐才愛士如公,今何人哉!秀才初出貢,許其才學,足為侍郎,學政師,雖自知素明者,恐未毅然出諸口,公于是乎不負所職矣。士之名,公有二,人品與家世而已,公并皆有之,此其所以為名世也。公祖為晉太傅,公祖封康樂公,公祖封望蔡公,公祖某帝嘉為鳳毛,公祖某帝嘆為芳蘭。金圃芝蘭,江拖銀練秋波淡。清風玉樹,峰峭芙蓉翠嶂環(huán)。

("金圃芝蘭,清風玉樹"的對句絕對是天然佳作,清風亦指楓涇鎮(zhèn)的古名清風涇。"江拖銀練秋波淡,峰峭芙蓉翠嶂環(huán)"選自南宋陸游《東山國慶寺》的兩句,那年陸游訪問謝安在浙江省上虞縣的故居)

 阮元硯

       "自有天然硯,山林景可嘉",這是以前讀過的阮元麻子坑石硯銘文的首句。但未見過此硯。不想那日竟在北京古玩書畫城的"藏硯齋",見到了一方阮元硯,硯橢圓形,素池無紋飾,有銘文。

阮元銅像

       據(jù)清人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記載,阮元確曾藏有此硯,"石之出于端州者,概而名之曰端。端非一種,種非一類,只要質(zhì)理細,發(fā)墨易,便是佳硯。其他名色甚多,如鴝鵒眼、黃龍紋、蕉葉白之類,而石質(zhì)粗笨,不發(fā)墨,則亦安用其名色耶?近日阮云臺宮保在粵東,又得恩平茶坑石,甚發(fā)墨,五色俱有,較端州新坑為優(yōu),此前人之所未見。"《恩平縣志》上說,恩平茶坑產(chǎn)異石,嘉慶初年的時候就有人掘之,并請硯工制作為硯。其名氣不如端硯。不過錢泳對名硯的看法,與阮元正合。

       阮元的硯銘是這樣寫的:"此恩平茶坑綠石,質(zhì)潤而堅,有黃龍氣,與端溪北石之綠端,枯而無氣不同"。

        文選樓為其藏書處,樓在揚州文選巷。嘉慶十年冬,阮元遵照父親遺志,在文選巷家廟西邊筑建了"文選樓",樓的下面是私塾,樓的上面祀隋代著名文選學家曹憲,并且以唐代著名文選學家李善等人相配。阮元個人認為曹憲是文選學得以創(chuàng)立的開山者,唐代李善則是文選學得以成為顯學的集大成者。阮元的文選因其藏有宋版《文選》,加上樓以"曹李"而聞名,故名"文選樓"。

       阮元和他同時代的藏書家一樣,都喜歡把自己收藏的善本加以刻印,以利傳播。他刻的書就取名為《文選樓叢書》。《清史稿》對他的評價是:"元博學淹通,……刊當代名宿著述數(shù)十家為《文選樓叢書》。"阮元好藏硯,并以"九十九硯齋"名其室,其作品收入《揅經(jīng)室集》。

宛委別藏

        清代著名學者阮元巡撫浙江時,留心搜訪《四庫全書》未收之書,先后求得175種,依《四庫全書總目》例,為每書撰寫提要,隨書奏進。嘉慶帝十分高興,遂據(jù)傳說夏禹登宛委山得金簡玉字之書,親筆賜名《宛委別藏》。

        所收多為世所罕覯之珍本秘笈,或不見于公私著錄,如《皇宋通鑒紀事本末》、《釣磯文集》、《招捕總錄》等;或在中土久已失傳,如《難經(jīng)集注》、《五行大義》、《文館詞林》等;或可補《四庫全書》之缺佚,如《尚書要義》補足四庫所缺三卷,《夷堅志》補足四庫所缺甲、乙、丙、丁四志,《墨客揮犀》補足四庫所缺續(xù)編等。同時《宛委別藏》所收各書均據(jù)舊本精鈔影寫,其中源于宋刻的有30余種,源于元刊的有10多種,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

       書成后原本一直存于宮中,世間并無刊刻流傳。80年代臺灣商務始將原書重行整理,影印出版。但所收書僅得161種,其余12種不知去向。

        宛委別藏: 系嘉慶帝在故宮養(yǎng)心殿的藏書總稱。《四庫全書》修纂結(jié)束后,著名學者阮元在南方供職時,發(fā)現(xiàn)大量《四庫全書》未收的精本善本書籍。他除了收集到部分原版書外,又雇人抄錄了部分精品,進呈給皇帝。并仿照《四庫全書》每書撰寫提要一篇附于卷首。

        嘉慶對這些書籍十分欣賞,遂在養(yǎng)心殿辟一隅藏之,并鈐以"嘉慶御賞之寶",成后世所傳之《宛委別藏》。

       考"宛委"二字源自浙江紹興(古稱會稽)之宛委山。宛委山乃會稽山的支峰,上有石匱,故亦稱石匱山。其山勢陡峻,聳入云霄,又稱天柱。

      登者需拾級而上。傳說禹曾得金笥玉字于此地,所以此山又名玉笥。無論石匱抑或玉笥,均與置放書籍的器物有關,故冠之于藏書。

阮元像(清葉衍蘭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阮元(1764-1849,體仁閣大學士,后加太子太保、太傅)
人物列表
清 阮元《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節(jié)錄]
阮氏文選樓刻書
郭院林:《文選》派與桐城派之爭背后的學術背景
清代學者治學與書院風格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