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澳門地名文化


澳門不同于香港,在1999年12月20日回歸前,它的特點(diǎn)是主權(quán)和治權(quán)分離。澳門從來都是我國領(lǐng)土,卻被葡萄牙人強(qiáng)行管治近400年。澳門人口中96.5%為華人,葡萄牙人僅占3%,其他47個(gè)國家國籍人占0.5%,土生葡人僅2000人左右,但澳門的官方語言和法律語言均是葡萄牙語。澳門的教育分官立學(xué)校、官制私立學(xué)校和私立學(xué)校。官立學(xué)校均用葡文或中、葡兩種語言授課。在澳門回歸之前,不懂葡文便不能進(jìn)入政府工作,不持葡萄牙護(hù)照便不能做中級以上公務(wù)員。但上至澳督,下至許多土生葡萄牙人,都愛按自己姓氏的諧音取一個(gè)中國名字。占澳門人口極少數(shù)的土生葡萄牙人和來自里斯本的葡萄牙人是一個(gè)特殊階層,他們世居澳門,多數(shù)已成為地地道道的澳門人,不僅穿中國衣服,說中國話,與澳門的中國人一樣普遍用廣東方言。他們也入鄉(xiāng)隨俗,也像中國人一樣供奉土地神,一樣過春節(jié),一樣焚香燒紙。他們與華人通婚,與華人融洽相處,在華人與葡萄牙統(tǒng)治者之間起著橋梁作用。澳門作為中西方經(jīng)濟(jì)和文化的交匯點(diǎn),許多歷史文物大都具有“以中為主,中葡結(jié)合”的特色,澳門的地名也不例外,澳門特殊的歷史文化使地名涂上了中西融合的色彩。澳門地名采用的是中文和葡萄牙文兩套書寫形式,我們對1987年澳門出版的1∶6000比例尺的通用版最新地圖上共約680余條地名進(jìn)行比較統(tǒng)計(jì),得出如下結(jié)論。

(一)澳門地名的語言分析

1.漢語地名

澳門的中文名稱中又分純中文名稱、意譯自葡文的中文名稱、節(jié)譯自葡文的中文名稱及音譯加意譯自葡文的中文名稱四種情況。

(1)純中文名稱。這類地名均與我國內(nèi)陸地名命名習(xí)慣類似,即專名命名都有一定的緣由,通名特指地物的類別。這類地名占澳門中文地名的主流,《澳門珠海通用版最新地圖》共收錄此類地名510條,約占地名總數(shù)的75%。例如:吳家圍(Pá tio do Abridor)、大和街(Rua da Aleluia)、媽閣巷(Travessa da Barra)、白灰里(Becoda Cal)、黑沙環(huán)(Areia Preta);青洲大馬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等。

(2)意譯成中文。即中文名稱的專名和通名均意譯自葡萄牙語。這類地名數(shù)量不多,該圖上僅有49條,約占地名總數(shù)的7%。例如:主教巷(Travessa do Bispo),“主教”意譯自Bispo,“巷”字意譯自Travessa;得勝街(Ruada Victoria),“得勝”意譯自Victoria,“街”意譯自Rua;金雞納圍(Patioda Quina),“金雞納”意譯自Quina,“圍”意譯自Pátio;兵營斜巷(Calccada dos Quarteis),“兵營”意譯自Quarteis,“斜巷”意譯自Calccada;公局市前地(Largo do Mercado Municipal),“公局市”意譯自Merca do Municipal“前地”意譯自Largo。

(3)節(jié)譯成中文。即中文名稱的專名節(jié)譯自葡萄牙語,通名意譯自葡萄牙語,這類地名多為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它的特點(diǎn)是把人名中的有些部分或頭銜省去不譯。這類地名數(shù)量不多,該圖上僅收取48條,約占地名總數(shù)的7%。例如:賈伯樂提督街(Ruado Almirante Costa Cabral),“賈伯樂”音譯自Cabral,“提督”意譯自Almirante,街意譯自Rua,地名中的Costa省去沒譯;巴波沙大馬路(Avenida de Artur Tamagnini Barbosa),“巴波沙”音譯自Barbosa,“大馬路”意譯自Avenida,地名中的Artur Tamagnini省去沒譯;飛能便度里(Becode Ferno Mendes Pinto),“飛能便度”音譯自Ferno和Pinto,“里”意譯自Beco,地名中的Mendes省去沒譯;俾利喇巷(Travessa de Francisco X.Pereira),“俾利喇”音譯自Pereira,“巷”意譯自Travessa,專名中的第一部分FranciscoX.省去沒譯;非利喇街(Ruado Coronel Ferreira),“非利喇”音譯自Ferreira,“街”意譯自Rua,專名中的第一部分Coronel是該人頭銜,意為上校,省去沒譯。

(4)音譯加意譯為中文。即專名音譯自葡萄牙語,通名意譯自葡萄牙語;或地名中的人名音譯自葡萄牙語,頭銜意譯自葡萄牙語。這類地名稍多,例如:亞宋生里(Beco da Assuncco),專名“亞宋生”音譯自Asscincco,通名“里”意譯自Beco;地厘古工程師馬路(Estradado Engenheiro Trigo),“地厘古”音譯自Trigo,“工程師”意譯自Engenheiro,“馬路”意譯自Estrada;大三巴街(Ruade San Paulo),“三巴”是SanPaulo的譯音,“街”是Rua的意譯,“三巴”之前加個(gè)“大”字是譯名者為了有別另外的“三巴仔”教堂而加的;花地瑪教會南街(Rua Sulda Missode Fatima),“花地瑪”音譯自Fatima,教會意譯自Misso,南和街分別意譯自Sul和Rua。

2.葡萄牙語地名

澳門的葡萄牙語地名,又分純葡萄牙語名稱、意譯自中文的葡萄牙語名稱、音譯加意譯自中文的葡萄牙語名稱三種情況。

(1)純葡萄牙語地名。這類地名是澳門葡萄牙語地名的主流。該圖共收取363條,約占地名總數(shù)的53%。例如:Rua de Abreu Nunes(亞卑寮奴你士街);Travessa de Cinco de Outubro(十月初五巷);Estrada de D.Mariall(馬交石炮臺馬路);Beco de Dem é trio Cinatti(爹美刁施拿地里);Travessa do Dr.Lourencco Pereira(馬博士巷);Praca de Luis de Comes(白鴿巢前地);Patio do Padre Ant ó nio(高樓圍)

(2)意譯為葡語地名。即葡萄牙語地名的專名和通名均是根據(jù)中文名稱意譯的,這類地名比上一類稍微少些,該圖共收取了294條,約占澳門葡萄牙語地名總數(shù)的43%。如Ruados Armaz é ns(貨倉街),Armaz é ns意譯自中文的“貨倉”一詞,Rua意譯自中文的“街”字;Travessa da Barra(媽閣巷),Barra意譯自中文“媽閣”二字,Travessa意譯自中文的“巷”;Rua Marginal do Canaldas Hortas(菜園涌邊街),Rua意譯自中文的“街”,Marginal do Canal意譯自中文的“涌邊”,Hortas意譯自“菜園”二字;Beco da Agulha(銀針里),Beco意譯自中文“里”,Agulha意譯自“銀針”二字。

(3)音譯加意譯為葡語地名。即葡萄牙語地名的專名音譯自中文,通名意譯自中文。這類地名數(shù)量很少,該圖僅收取了20余條,約占澳門葡萄牙語地名總數(shù)的2%。例如:Patiode Chan Loc(陳樂圍),Patio意譯自中文“圍”,Chan Loc是“陳樂”的譯音;Beco dos Coulaus(高樓里),Beco意譯自中文“里”字,Coulaus是高樓的譯音;Travessa de Ho Cong Loi(何光來巷),Travessa意譯自中文“巷”字,Ho Cong Loi是何光來的譯音;Ruade Lei Pou Ch'on(李寶椿街),Rua意譯自中文“街”字,Lei Pou Ch'on是“李寶椿”的譯音。

3.不同語言有不同稱呼

即一條地名中的葡萄牙語專名和中文專名彼此沒有關(guān)系,只是通名意義相同,華人用中文名稱,葡人和土生葡人用葡萄牙語名稱。這類地名數(shù)量還不少,該圖共收取了198條,約占地名總數(shù)的29%。例如:Patiodo Abridor吳家圍,專名Abridor在葡萄牙語中的意思是“開物器”,通名Patio和中文的“圍”意義相同;Ruada Estrela賣菜街,專名Estrela在葡萄牙語中的意思是“星”,通名Rua和中文的“街”意義相同;Largo de Santo Agostinho崗頂前地,專名Santo Agostinho是葡萄牙語人名,通常音譯為“圣阿戈斯蒂紐”,通名Largo和中文的“前地”意義相同;Travessa Muro十字巷,專名Muro在葡萄牙語中的意思是“磚墻”,通名Travessa和中文的“巷”意義相同。

除以上情況外,澳門地名中還有部分英語地名,如融和門(Gate of Under Standing),澳門展覽中心(Macau Exhibition Centre);中文、葡萄牙文、英文三注地名,如友誼大橋(英文NewMacan-Taipa Bridge,葡萄牙文Ponte de Amizade),新西洋墳場(英文Our Lady of Piety Cemetery,葡萄牙語Cemit é rio de N.aSr.ada Piedade);半英半葡名稱,如澳門皇宮娛樂場(Floating Casino)Floating為英文,Casino為葡萄牙文等,因該圖沒有收取此類地名,所以這里沒有統(tǒng)計(jì)所占地名中的比例。

(二)澳門地名的文化特征

1. 澳門名稱的由來

澳門一名最早見于龐尚鵬1564年的奏稿《陳末議以保海隅萬世治安疏》中:“廣州南有香山縣,地當(dāng)瀕海,由雍麥至濠鏡澳,計(jì)一日之程,有山對峙如臺,曰南北臺,即澳門也?!薄鞍摹弊值谋疽猓侵负_厪澢梢酝4牡胤?,但在古代的解釋,又指與外人通商的地方。因?yàn)榘拈T舊屬香山縣(即今中山市),所以有過“香山澳”的稱謂。此名產(chǎn)生于明代??傊鞍拈T”一名是因地形而得名,即該地位于海灣,南北有山對峙如門故名。澳門又稱濠鏡,因此地盛產(chǎn)鮮蠔(也叫海蠣或牡蠣),因而這里有江稱“蠔江”,又因這蠔字不雅,被文人雅士們改為“濠江”。據(jù)清代印光任、張汝霖所著《澳門紀(jì)略》:“濠鏡之名,著于《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guī)園如鏡,故曰濠鏡?!?nbsp;

澳門一名,葡萄牙人稱為Macau,即馬交。早年葡萄牙人初到澳門是在位于澳門半島東南的媽閣廟前登陸的,因見山巖間有一廟宇,遂上供敬香,問及當(dāng)?shù)厝耍街鞘菋岄w廟。廣東口音“閣”“交”相近,所以譯成葡語叫Macau,即馬交,后各國歷史稱中國澳門為“馬交”。澳門舊稱澳門街。過去將省港澳三地稱為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葡萄牙人初來澳門時(shí),即大興土木,筑室居住,但所轄地區(qū)很小,只有一條主要街道,即今澳門之營地街一帶,故澳門當(dāng)時(shí)被人稱為澳門街,并一直流傳至今。

2. 澳門地名的故土情結(jié)

澳門半島中部有個(gè)地名叫望廈,早年稱望夏村,附近還有望廈山。望廈,即盼望廈門之意。據(jù)望廈村何氏宗祠門聯(lián),此村有許多人來自福建廈門。望廈村歷史悠久,其開村年代可考證到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舊居有趙、何、沈、黃、許諸姓500余戶,村內(nèi)里巷20余條,屬香山縣管轄。1743年,香山縣丞衙門移至該村。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在該村普濟(jì)禪院后花園簽訂。

另外在新口岸有北京街、上海街、廣州街等。在火船頭街東側(cè)有蓬萊新巷、蓬萊新街。還有許多都是以中國文化背景命名的地名。如西望洋山東部的民國大馬路、大路臺南部的哪吒廟斜巷、下環(huán)媽閣山西側(cè)的鮑公馬路、西望洋山西側(cè)的萬里長城、與東望洋新街相交的臘八街等。

3. 澳門地名的自然景觀變遷

在氹仔東端有一山名叫雞頸山,又名雞頭山,以山勢綿延傾斜,狀似雞頭,而尖端狹長,形如雞頸,因而得名。早在200年前,此地已成為“濠江十景”之一,名為雞頸風(fēng)帆,景色綺麗,氣勢雄渾。

阿婆秧位于澳門半島黑沙環(huán)西部,為一危險(xiǎn)的海灣角,不適游泳?!鞍⑵叛怼痹蔷虐拇迮c黑沙之間的一個(gè)小丘,原稱“阿婆嶺”,因山形似老婆婆而得名,后來由葡文音譯成“阿婆秧”。該名泛指附近海灣。今田畔街、青草街及涼水街附近一帶,樓房林立,人口稠密,可謂一個(gè)居民點(diǎn)。可在先前這一區(qū)在三巴門外,多屬菜田,隴畝阡陌,為自然村落,其中有涼水村,因井水清涼而得名。清同治年間以后,澳門市區(qū)發(fā)展,這一帶辟街建路,舊貌陸續(xù)改觀。在蓮溪廟后至石墻街一帶多屬菜田,只有一條泥路供行人來往,俗稱田邊路,后改為田畔街。沙梨頭土地廟原一條小石道通往新橋,那就是今日之石街。

水坑尾街位于天神巷一帶。這里高廈林立,但在先前這條街道處于松山與柿山之間的谷地,每當(dāng)雨天,兩邊山坡匯集的雨水,順勢而下,流入谷底,宛如水坑,坑水流向南灣,至地盡處,故名“水坑尾”。

白眼塘街今為一繁華街道。但早先這里是海灣,而非陸地,曾流水滔滔,浪拍岸砂,激起白沫,故名白眼塘,至清同治年間才填成陸地,建屋辟街,逐漸形成今貌。

在中區(qū)有這樣一些街名,如爐石塘街、柴船尾街、新埗頭街、船澳口、快艇頭街、大碼頭街等,這些街名看起來有些名不符實(shí),因這里離海尚遠(yuǎn),怎么會有碼頭、木橋、埗頭、快艇呢?原來這些街都是填海建成的。以往這一帶屬“北灣”海浸之區(qū),堤岸如半環(huán)形,由媽閣起,沿司打口、爐石塘而至沙欄仔。這些街名正如填海前所示的那樣,記錄著當(dāng)時(shí)的情況。

4.澳門地名的社會生活場景

在西灣兒童游樂場附近,有一系列以“灰爐”命名的街道,如燒灰爐街、燒灰爐口(羅飛勒前地)、灰爐石級、灰爐斜巷等,這些名字與燒灰爐有關(guān)。燒灰爐村原是澳門古老的村落之一,以漁民聚居,捕魚曬網(wǎng),形成了一個(gè)小漁村。澳門沿海盛產(chǎn)鮮蠔,該村村民除捕魚、采蠔外,還收集蜆蠔貝殼,放入爐中,燒成白灰,用作建筑材料。村名“燒灰爐”因而得名。

澳門還有“竹仔室”一名,不僅如此,與竹有關(guān)的街道還有竹室正街、竹仔室斜巷、竹室圍、竹仔室橫街。其中竹仔室斜巷今名圣珊澤馬路,竹仔室橫街原名鑄炮斜路,今名高可寧紳士街。這一區(qū)背山面海,風(fēng)景優(yōu)美,環(huán)境幽靜,洋樓別墅,高低錯(cuò)落。所謂竹仔室,原為一村名。該村在峰景酒店附近,300年前有百余戶人家,在此搭屋居住,聚成村落,由于村屋多用茅竹搭成,十室九竹,故名竹仔室村?!爸袷摇毕盗薪置褪侵袷掖宓臍v史遺跡。

在澳門荷蘭園望德教堂附近,有瘋堂新街、瘋堂斜巷、瘋堂中斜巷、瘋堂里、瘋堂圍等街道。街名的“瘋”字,就是指麻風(fēng)病,這不僅難聽,而且嚇人。然而,這個(gè)名稱卻自有由來。據(jù)《澳門紀(jì)略》澳門“東南城外有發(fā)瘋寺,內(nèi)有瘋蕃……”發(fā)瘋寺所在地就在今天望德堂附近。原來早在1569年,該處已建有辣撒祿麻風(fēng)病院,收容麻風(fēng)病人,在病院附近設(shè)有小教堂,名為望德堂,因靠近瘋院,也被稱為“瘋堂”。1895年之后,有關(guān)當(dāng)局在該區(qū)開辟住宅區(qū),重新劃分街道;并為居民衛(wèi)生起見,將麻風(fēng)病人遷往路環(huán)九澳附近之芒洲。自此,該區(qū)再無麻風(fēng)病人存在,只留下“瘋堂”之名,繼續(xù)沿用至今。

板樟堂街是澳門的一條古老街道,于1869年由市政局正式命名。據(jù)說,靠近營地街市的圣母玫瑰堂于400年前興建初時(shí),甚為簡陋,外以木板為障,故俗呼為板障堂,并沿襲至今,只是將“障”字改為“樟”字。其間教堂經(jīng)多次重建,始成今貌。如今,以“板樟堂”命名的街道,除板樟堂街外,還有板樟堂巷、板樟堂前地。

5.澳門地名的宗教特色

澳門有一個(gè)風(fēng)順堂街,因有天主教堂風(fēng)順堂而得名。這座教堂建于明朝隆慶年間,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除了此街之外,還有風(fēng)順堂上街。風(fēng)順堂原名老楞佐堂,內(nèi)奉圣老楞佐神像,是庇佑平安、賜予風(fēng)信的海神。據(jù)《澳門紀(jì)略》記為風(fēng)信廟,習(xí)稱為風(fēng)順堂。這一帶原多葡萄牙人居住。

圣地亞哥炮臺位于澳門半島南端,炮臺建于1622年。在它附近設(shè)有小教堂,名為圣地亞哥,供炮臺內(nèi)的士兵膜拜。堂內(nèi)有精致的圣地亞哥雕像,以及圣花地瑪、葡皇后伊莎貝的瓷磚像。此炮臺司令一直由葡萄牙國王任命,澳督無權(quán)過問。

澳門的白頭馬路因路旁有白頭墳場而得名。這座墳場是印度教徒公墓,建于1829年。墓主都屬于印度襖教徒,死后不用土葬、火葬殯殮儀式,而是沿用“天葬”。祆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亞一帶的宗教,被稱波斯教,崇拜圣火,又稱拜火教,主張善惡二元論。祆教是在18世紀(jì)70年代由葡萄牙人從印度傳入澳門的。所謂的“白頭”是因祆教的祭司以白布圍頭之故,所以又稱為“白頭教”。該教在香港創(chuàng)立港澳白頭慈善基金會,后設(shè)白頭教中心。

媽閣廟是澳門廟宇中最古老的一座,已超過500年歷史。澳門的外文稱呼馬交(Macau)一名就是“媽閣”的音轉(zhuǎn)。媽閣廟原稱媽祖廟,媽祖閩語即母親之意,傳說充滿神話色彩。這位女神姓林名默,宋朝福建莆田人,自幼聰穎,得老道秘傳法術(shù),具有神通,經(jīng)常在海上搭救遇難船只,其后“升天”而去。人們感其美德,尊為海神、天后,漁民多信奉。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日,善男信女紛紛到媽閣廟拜祀。

澳門有哪吒廟斜巷、哪吒廟街、哪吒廟里,這均因附近有一哪吒古廟而得名。該廟今只剩一亭子,已無殿宇,建于1898年。該廟供奉的哪吒,是一個(gè)神話人物,為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像個(gè)小孩,神通廣大。在《封神演義》中,敘述他打死龍王太子敖內(nèi),不想禍及父母,挺身認(rèn)罰,剖腹而死,后又借蓮花為軀,得以復(fù)活。在佛教經(jīng)籍中,他被稱為護(hù)法神。該廟的命名,據(jù)傳在建廟前,哪吒常與柿山孩童嬉戲,并予保護(hù)。一天,有居民目睹該孩童踏風(fēng)火輪告別群孩而去,遂認(rèn)為哪吒顯靈,于是建廟祭祀。

另外,澳門還有許多寺廟,如有供奉康真君的康公廟,有供奉觀音的觀音廟,有供奉女媧的女媧神廟,有供奉關(guān)羽的關(guān)帝廟,有供奉藥王的藥山禪院,有信奉道教的竹林寺,有供奉譚公的譚公廟,有供奉天后的路環(huán)天后王廟,有供奉洪圣、關(guān)圣及譚公的三圣廟,有供奉天后三姐的三婆廟等。

與外國及西方宗教有關(guān)的地名有以創(chuàng)建的教會奧斯定命名的奧斯定教堂,有美的路主教街,有以羅若翰神父命名的羅若翰神父街和羅神父街,有燕主教街;另外還有位于西望洋山一帶的主教山等;另外,還有伊斯蘭教墳場,又稱回教墳場。

6.澳門地名的外國人蹤跡

這里指的西方人不包括葡萄牙人。在板樟堂街附近有一條街名為白馬行街,這條街在清道光年間是洋行的集中之地。其中代理白馬威士忌酒的英國渣甸洋行設(shè)在白馬行醫(yī)院附近,頗為醒目,于是人們便以白馬行稱之,以致成了街名。

千年利街是為了紀(jì)念英國著名畫家錢納利而命名,只是二者譯音不同。錢納利是19世紀(jì)英國著名畫家,于1825年來澳,在澳門生活了27年,直到1852年5月逝世。

馬禮遜墳場為基督教墳場,馬禮遜為英國人,于清嘉慶年間由倫敦基督教布道會到中國,是第一個(gè)來華傳道的外國人,他居澳20多年,致力于傳教工作,并充任東印度公司的翻譯,52歲時(shí)病逝于廣州,后葬于此墳場,該墳場因而得名。

澳門今有荷蘭園大馬路、荷蘭園二馬路、荷蘭園正街等,前者為澳門的主干道之一?!昂商m園”名與早先曾關(guān)押荷蘭俘虜?shù)氖杖菟嘘P(guān)。1622年,明朝天啟年間,荷蘭人結(jié)集戰(zhàn)艦襲擊澳門,被澳葡擊敗,被俘的荷蘭人被安置在馬大臣街現(xiàn)址附近的一個(gè)廢園,為澳葡建城墻筑炮臺。該處由于是荷蘭人聚居而得名“荷蘭園”。而附近的得勝馬路、得勝花園也因此得名。[8]在澳門東北角有一山,名為螺絲山,周圍的公園也稱為螺絲山公園,螺絲山又稱羅斯山、羅絲山,因這里曾有俄羅斯人在此隱居而得名。

(三)澳門地名的殖民色彩

自1616年葡萄牙任命第一任澳門總督算起,葡萄牙對澳門的統(tǒng)治已約400年的歷史。在這約400年的歷史中有許多地名都記錄了葡萄牙對澳門的殖民統(tǒng)治。

1.以澳門總督名字命名的澳門地名

亞馬喇馬路(Estrada de Ferreira do Amaral)位于澳門半島北部花地瑪堂區(qū),以澳門第79任總督亞馬喇的名字命名。亞馬喇(Jo ā 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又譯為阿馬留。他在1846年4月從里斯本抵澳門任澳督。亞馬喇曾是海軍軍人,其右臂在年輕時(shí)參加葡萄牙開拓巴西戰(zhàn)爭中被大炮炸去,葡萄牙人稱其為“獨(dú)臂將軍”。亞馬喇上任后,在澳門推行瘋狂的侵華政策,1846年5月,宣布對華籍居民征收地租、人頭稅和不動(dòng)產(chǎn)稅。1849年3月5日,他限令設(shè)在關(guān)前街的中國海關(guān)“關(guān)部行臺”8天內(nèi)撤出,3月13日派兵搗毀海關(guān)。他擅自審判在澳門的華人。亞馬喇的行徑,激起了中國居民的義憤,于1849年8月22日在關(guān)閘附近,被望廈村民刺殺。澳葡當(dāng)局歷來視亞馬喇為英雄,因而除了亞馬喇馬路外,東望洋街、關(guān)閘馬路、銅馬廣場(亞馬喇圓形)等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連勝馬路(Estrada de Coelho do Amaral)位于澳門半島中部花王堂區(qū)。該路的葡萄牙文名以澳門第85任總督阿穆恩名命名。阿穆恩(Jos ē Rodregues Coelho do Amaral)。于1863年6月抵澳門任職。原為葡萄牙外交官,擔(dān)任澳督期間兼任駐華公使。任期內(nèi),他繼續(xù)采取侵略行動(dòng),擴(kuò)大對氹仔島的侵占,在島上增建兵房、捕房、教堂等,1865年侵占路環(huán)島西部的荔枝灣等地,隨后設(shè)立海島鎮(zhèn)行政局,作為管理氹仔、路環(huán)兩島的行政機(jī)構(gòu)。

柯邦迪前地(Pracca de Pontee Horta)又稱司打口,位于澳門半島南部風(fēng)順堂區(qū)。為歷史上輸進(jìn)鴉片起貨納稅之地。1969年以澳門第86任總督柯打命名??麓颍↗os ē Maria da Ponte Horta)又譯作奧爾塔。葡萄牙人,曾任葡萄牙外交官。任駐華公使期間兼任澳督。1866年10月抵澳履新。

若憲馬路(Estrada do Visconde S.Janu á rio)位于澳門半島南部大堂區(qū)。該路的葡萄牙文名稱以澳門第88任總督歐美德的名字命名。歐美德(Janu á rio Correia de Almeida)又譯為阿爾梅達(dá)。1829年生于葡萄牙,1870年出任葡屬印度總督,1872年3月任澳門總督。他在澳門城市建設(shè)方面多有建樹,如開辟通往媽閣和馬交石的道路;在一些街道鋪設(shè)排水管;在燒灰爐炮臺一帶進(jìn)行填海工程;建造山頂醫(yī)院;成立澳門人圖書館等。1874年出任駐中國、日本和泰國的特命全權(quán)大使,并擔(dān)任過葡國戰(zhàn)爭部長。于1901年逝世。 

羅飛勒前地(Pracca do Lobo da Avila)位于澳門半島風(fēng)順堂區(qū)。羅飛勒系人名,譯自亞威拉,亞威拉(Jos ē MariaLobo de Avila)又譯為阿維、羅波等。是澳門第89任總督。他曾任葡萄牙外交官。1875—1877年任駐華公使,1874年12月任澳門總督。今羅飛勒前地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羅憲新街(Rua de Tom á sda Rosa)位于澳門半島南部大堂區(qū)。是澳門古老街巷之一。1887年初以為澳門第92任總督羅沙命名。羅沙(Tom á sde Sousa Rosa)于1883年及1887年任駐華公使。1883年4月至1886年兼任澳門第92任總督。任內(nèi)成立澳門郵政局,發(fā)行第一枚郵票,在所有山坡種植了6萬棵樹,綠化了環(huán)境。1887年12月1日他以特使身份在北京與清政府簽訂了《中葡和好通商條約》。

青洲大馬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又稱青洲新路,位于澳門半島北部花地瑪堂區(qū)。1893年澳門第95任總督布渣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該路。布渣(Last ō dio Miguelde Borja)又譯作波也·波爾雅,葡萄牙人,1890年10月履新,任期內(nèi)對澳門文化教育有一定發(fā)展,創(chuàng)立了利宵中學(xué)。

高士德大馬路(Avenida de Hortae Losta)位于澳門半島中部,是橫貫花王堂區(qū)和望德堂區(qū)的著名街道。20世紀(jì)80年代初為紀(jì)念曾在澳門先后出任過兩次澳督的高士德,故將原柯高馬路,易為今名。高士德(Jos é Mavia de Sousa Hortae Costa)又譯作若·科斯塔。于1894年3月和1900年8月?lián)伟拈T第96任和第98任總督。1896年在大、小橫琴島設(shè)立兵房,公開向清政府索要兩島,被兩廣總督譚鐘麟嚴(yán)詞拒絕。

蒙丁尼路(Maotiaho P ě nto de Queir ō s Montenegro)又譯為蒙特內(nèi)格羅。1904年4月任澳門第99任總督,任內(nèi)發(fā)行澳門幣,后任莫桑比克、安哥拉和佛得角總督。

高丁玉(Pedrode Azeve do Coutinho)又譯作佩·科蒂尼奧。1907年4月任澳門第100任總督。1907年6月,澳葡派兵侵犯灣仔銀坑,向中國漁民勒收捐稅,又強(qiáng)迫中國漁船入澳灣停泊,并干涉中國醫(yī)院,要求出院病人要有葡醫(yī)證明。1908年2月澳葡在九澳山筑兵房、修馬路,經(jīng)兩廣總督張人駿嚴(yán)詞責(zé)問,才停止活動(dòng)。

羅沙達(dá)街(Ruade Alves Roccadas)位于澳門半島中部望德堂區(qū)。羅沙達(dá)(Jos é Augusto Alves Roccadas)又譯為羅莎達(dá)斯。1908年8月任澳門第101任總督,他任期只有1年。1908年12月,澳葡擅自頒布《澳門交解華犯章程》共24條。1926年病逝。

美珊枝街(Rua de Sanches de Miranda)位于澳門半島中部望德堂區(qū)。美珊枝(An ē bel Augusto Sanches de Miranda)又譯美蘭德,還譯為米蘭達(dá)。1912年7月任澳門第104任總督。在任內(nèi)贊成華商成立商會的要求,1913年成立旅澳華商總會,后改為澳門中華總商會。嘉路米耶圓形地(Rotun da Corlos da Maia)位于澳門半島中部花王堂區(qū)。

巴波沙大馬路(Avenida de Artur Tamagnini Barbosa)位于澳門半島北部花地瑪堂區(qū)。1933年5月,為紀(jì)念曾三次出任澳督的巴波沙名命名。

羅必信馬路(Taipa-Coloane Causeway)又稱路氹連貫公路,是路環(huán)島通往氹仔島的公路,通過填海建成。建成于1969年,全長2250米。羅必信(Ant ó nio Adriano Faria Lopes dos Santos)于1962年4月17日任澳門第120任總督。任期內(nèi)他積極從事地方建設(shè),地產(chǎn)業(yè)和建筑業(yè)發(fā)展迅速,公私樓宇建設(shè)甚多,1964年建成新口岸外港碼頭,特別是興建凼路氹連貫公路,把氹仔島、路環(huán)島兩島相連,縮短兩地間距離。為了紀(jì)念其功績,路氹連貫公路定名為羅必信馬路。

2.以澳葡政府官員軍人和傳教士的名字等命名的地名

澳門現(xiàn)今的地名仍然保留著許多葡萄牙語殖民色彩的地名。

庇山耶街(Rua de Camilo Pessanha)位于澳門半島西南部大堂區(qū)。以澳門1899年法區(qū)局長庇山耶名命名。庇山耶(Camilo de Almeida de Pessanea)又譯作卡米羅,1899年任澳門法區(qū)局長,多次代理法官職務(wù)。1900年出任物業(yè)登記局局長,對中國的歷史和語言頗有研究。1926年逝世,1982年澳門發(fā)行100元澳幣即以其肖像為版面。

文第士街(Rua de Silva Mendes)位于澳門半島中東部,是橫跨望德堂區(qū)和花地瑪堂區(qū)的一條大道。以澳門法院院長文第士名命名。文第士(Manuel da Silva Mendes),于1901年到澳門,任教于利宵中學(xué),后為澳門律師。先后出任澳門法院院長、檢察官、議事公局主席等職。他對中國藝術(shù)甚有研究。1931年病逝澳門,今澳門文第士巷(Travessa de Silva Mendes)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賈伯樂提督街(Rua do Almirante Costa Cabral)位于澳門半島中部,是澳門主要街道之一。此街為花王堂區(qū)與望德堂區(qū)的行政分界線。該街以1987年工務(wù)暨房屋政務(wù)司賈伯樂名命名。賈伯樂(Joaquim Leitao da Rocha Cabral)于1987年出任澳門工務(wù)暨房屋政務(wù)司。曾獲西班牙民事功勛大十字勛章。今賈伯樂提督巷也是以其名命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澳門地名談
澳門地名翻譯
澳門歷任總督
澳門嘉樂庇總督大橋
澳門總督旗
《葡萄牙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