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漁夫
漁夫(1)
齊物論之后,先教了漁父篇,才教養(yǎng)生主。
今天我們要上〈漁父〉篇。(現(xiàn)在是一般念「ㄩˊ ㄈㄨˇ」篇)
我們來看一下內(nèi)容:
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
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須眉交白,被發(fā)揄袂,行原以上,距陸而止,左手據(jù)膝,右手持頤以聽。
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椭缚鬃釉唬骸副撕螢檎咭玻俊棺勇穼υ唬骸隔斨右?。」客問其族。子路對曰:「族孔氏?!箍驮唬骸缚资险吆沃我??」子路未應(yīng),子貢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齊民,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褂謫栐唬骸赣型林c?」子貢曰:「非也?!埂负钔踔襞c?」子貢曰:「非也。」客乃笑而還,行言曰:「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勞形以危其真。嗚呼,遠(yuǎn)哉其分于道也!」
子貢還,報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與!」乃下求之,至于澤畔,方將杖拏而引其船,顧見孔子,還鄉(xiāng)而立??鬃臃醋?,再拜而進(jìn)??驮唬骸缸訉⒑吻??」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緒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謂,竊待于下風(fēng),幸聞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箍驮唬骸肝∩跻幼又脤W(xué)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好學(xué),以至于今,六十九歲矣,無所得聞至教,敢不虛心!」
這一篇歷來有些爭議,雖然司馬遷《史記》里有寫到它,不過很多人都說不是莊子本人寫的,因為這一篇的文筆很「漫畫」,感覺上跟內(nèi)七篇有點不一樣;但我覺得這里面講的道理很精彩,可以為〈齊物論〉中「罔兩問景」的議題再做一個參考。
他說「孔子游乎緇帷之林」,「緇帷」是什么地方我們就不要考據(jù)了,總而言之就是某某樹林。然后「休坐乎杏壇之上」;「杏壇」就姑且當(dāng)作孔子的講臺。
大家可以想象古時候至圣先師,到一個樹林休息,那邊有個像升旗臺之類的臺子,他一個人坐在臺上,弟子們散在各處開始讀書,接著孔子就在那邊彈琴、唱歌。這感覺就像牧羊人放羊,羊在吃草,牧羊人在旁邊悠哉地吹笛子;各位是不是覺得其實孔子教書還滿有派頭的呀?看起來好像一副很偉大的樣子,走到那都很有架勢。
而這樹林旁有條河,孔子彈到一半的時候,有個「路人甲」劃船經(jīng)過了──這事情其實滿好玩的,我們有時候身在一個學(xué)門里,譬如孔子的弟子,當(dāng)然都會覺得孔子很厲害;可是他們這些作為,若剛好有個不知道狀況的路人經(jīng)過看到,他就會覺得很詭異──怎么有一個老頭子在那邊彈琴,所有學(xué)生都坐在地上讀書,看起來不知道在搞什么宗教集會喔!
于是這位路人漁夫就將船泊岸,從船上走下來,他的胡子跟眉毛都白了,并且「被發(fā)揄袂」;古時候的人都會把頭發(fā)綁起來,而他卻不綁,讓頭發(fā)散在那邊?!皋眈恰咕褪峭现囊埋?,也許他的衣服不是很合身,所以衣服褲子拖在地上走;也有人說「揄」是拉一下,把袖子卷一卷,總而言之就是看起來破破的。
然后「行原以上,距陸而止」;通常河岸邊都會長一些草,另外還有一塊區(qū)域是河水漲退會淹到的地方,這個濕泥巴地我們就叫它「原」,而真正長著草的才叫做「陸」。所以他走過來,走到快要到陸地的地方,就停在那里。
接著他「左手據(jù)膝,右手持頤以聽」;這老漁夫還滿帥的,蹲在那邊左手按著膝蓋,右手托著臉頰,在看說:「你在搞什么東西???」就在那邊看著玩。
等到孔子彈琴彈完了呢,這老漁夫就招呼子貢跟子路過來,指著臺上那個剛剛彈琴的老頭問說:「那個人是做什么的?」
結(jié)果子路回了一句非常白癡的話,他說:「魯之君子也。」──「我們老師,他是做『好人』的?!灌?,非常白爛的回答。
這老漁夫想:「做『好人』是什么工作???是某某產(chǎn)業(yè)的小開還是什么嗎?」于是又問:「那他是什么家族的?」古時候如果是大家族,大部分都有自己的領(lǐng)土,所以老漁夫想知道他是哪一家的人;結(jié)果子路就說:「他是孔家的人。」
這漁夫就再問啦:「孔家的人,是管那里的???」
我們知道,子路在孔子的學(xué)生里是比較笨的一個嘛,所以一聽「孔家管那里的?」就呆住了,他想:「天啊,我現(xiàn)在才想起來,我不知道我們老師家是干嘛的。」──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老師是來路不明、不務(wù)正業(yè)的,所以他就呆住了,不知道要說什么。
一旁的子貢聰明多了,像是一個商人,比較會做生意,所以他就開始幫他的老師做宣傳。他其實講的內(nèi)容還是一樣,就是「孔家什么正事都不干,就是做好人而已」,但是他把這個「做好人」三個字再講成一大串;子貢說:「孔家啊,是『性服忠信,身行仁義』。」孔家的人他們個性、他們的作為都是依循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然后「飾禮樂」,就是幫社會整理禮法跟音樂;「選人倫」,就是分辨那一種道德對人比較好,譬如說我們告訴小孩子應(yīng)該要愛國,愛國比孝順父母還要重要之類的,就是把這個道德列出順位。
接著「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齊民」就是說我們孔家的人,做的事情就是對上的話,國王會得到很大的好處;對下的話,人民會得到很大的好處。這個「齊民」就是一般的人民,那「齊」就是切齊,一般一樣、平均值的人民。
最后「將以利天下。」這個「將以利天下」我覺得講得非常的「心虛」,又有些惡毒,就是「你再等一百年就知道了,我們『以后』會對社會有貢獻(xiàn)的!」,不是「現(xiàn)在」喔,現(xiàn)在還在那邊彈琴,不知道干嘛,但是我們以后就偉大了,所以你走著瞧,將來就知道我們厲害了。
這就是「孔氏之所治?!刮覀兝蠋煹墓ぷ鳌⒏艿钠髽I(yè)就是這樣子??偠灾褪窃谝包h的意思啦,沒有人叫他們這么做,是他們自己組成道德推廣同好會,也就是說做好人同好會發(fā)起人就是當(dāng)年的孔子喔。
接著這個老漁夫就問:「有土之君與?」他是一個有國土要他管的國王嗎?
子貢說:「不是?!?/span>
漁夫再問:「侯王之佐與?」那他是一個輔佐國王的大臣嗎?
子貢也說:「不是?!?/span>
其實這老頭子問這個話很有意思喔,不知道各位聽不聽得出來?
就是如果你賣的東西真的對人有好處,為什么沒有人買?這件事情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這種減肥藥吃了以后,人人都又苗條又漂亮,一定賣得很好對不對?但孔子賣的東西,講的非常好,為什么那個時代沒有人買它?到底人家在討厭孔子那一點?這些問題是我們到今天為止,沒有很仔細(xì)探討的。
接著漁夫就笑著走回去,一面走一面說:「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他說:「嘿,這個人是好人,好人是沒有錯啦,但是『恐不免其身』……。」這個「不免其身」的意思就是說,他的身體很難免于一些不快樂、不高興的事情。
我們從前有講到說莊子心目中,認(rèn)為人最重要的事情應(yīng)該是自己心靈的快樂對不對?外面的事情相對而言,比較沒有那么重要。所以老漁夫就說,或許你們可以稱他為一個好人,可是他的人生可能不是真正快樂的人生。
于是他說孔子會「苦心勞形以危其真」,就是說孔子永遠(yuǎn)都在努力、辛苦,可是會危害自己的「真」,這個「真」是什么東西是這一章要討論的主題,所以現(xiàn)在我們不能講得很清楚,但是一般在道家的論點來講,這句話可以把「真」當(dāng)做這個人的生命力跟元氣,或是靈魂的自己。
雖然孔子那么辛苦,可是最后只會讓自己的能量、心境受到損傷。所以他感嘆:「嗚呼,遠(yuǎn)哉其分于道也!」就是說:「可憐呀、可憐呀。這個人跟道啊,實在是分的太遠(yuǎn)了!」如果我們?nèi)艘獙で蟮摹傅馈故沁@條路的話,孔子已經(jīng)走到不知道那一條岔路上面去了。
你看這漁翁也不是有超級辯論大法;孔子的學(xué)生說他是好人,漁翁就說:「對啦,好人啦,好人啦,只不過是一個很慘的好人。」然后就走了。
子貢回去之后,就跟孔子啰嗦了:「有一個神經(jīng)病來我們這邊鬧場,然后講了一堆不三不四的話……」孔子聽了之后就把他的琴推開,然后站起來說:「這個人,是個圣人??!」
于是孔子就沖下去追他,到了河邊之后,「方將杖拏而引其船」。就是說當(dāng)時漁夫正把他撐船的棍子拿起來,準(zhǔn)備要走了。然后孔子就追著那個船說:「啊~不要走啊~老兄~」
這個畫面如果你們把它拍下來,就會覺得非常地有趣──本來有一位至圣先師,坐在一群學(xué)生旁的高臺上彈琴,這時有一個劃船經(jīng)過的老兄,找了其中兩位學(xué)生講一講話,那學(xué)生就跑回來跟他講說:「老師那個人說你什么什么的……」那老師聽了驚呼:「那是圣人吶!」接著開始狂奔,往那船追過去;那漁夫本來準(zhǔn)備要開船走了,忽然聽到后面有人高呼:「先生~不要走呀!」嚇的那漁夫回頭一看:
他「顧見孔子,還鄉(xiāng)而立。」?jié)O夫聽到后面有人這樣哀嚎地追過來,于是就回過身來看著孔子,意思是說:「你是要干啥?」這時孔子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這樣子實在是太冒昧、太失態(tài)了,所以「孔子反走,再拜而進(jìn)」?!阜础咕褪堑纛^,然后「走」在那個時代就是跑步的意思。
也就是孔子本來趴啦趴啦往前沖,已經(jīng)快撲上船了,這時漁夫回頭一瞪,孔子就掉頭叭啦叭啦往后跑,維持一個安全距離,他怕把人家嚇到,然后才回頭說:「啊,老先生你好?!乖龠@樣子慢慢走過去。
這整個充滿了感人肺腑的情節(jié)跟禮貌。這故事當(dāng)然是虛構(gòu)的,但是那個時代的儒家,可能就是給人家這種感覺,一舉一動都要非常合乎規(guī)矩,所以有一些夸張的畫面。
然后孔子就再拜一拜,充滿了崇拜的眼光;那漁夫就說:「子將何求?」就是說「你要什么?」
其實那個漁夫也滿好玩的,他沒有說:「你好。」也沒有說:「偉大的孔子,……」他第一句就「你要干嘛?你要什么?」好像把孔子當(dāng)做是一個來搶劫的人。
孔子就說:「曩者先生有緒言而去」這個「曩者」就是剛剛的意思;「緒」是什么呢?我們說什么東西都有個頭緒,就像一條線,你拿到一個線頭叫「緒」。孔子說:「先生啊,您剛剛講話起了一個頭,沒有講完。就是你只說了我是好人,接著就嘿嘿嘿地走掉了,那好人之后那個點點點是什么,我很想聽,所以……可不可以……」
然后「丘不肖,未知所謂」,就是「我孔丘實在是太駑鈍了,不知道您講的是什么意思」,所以「竊待于下風(fēng),幸聞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他說:「這樣子我要站在你的下風(fēng)的地方,如果我有幸聽聞你打噴嚏、吐痰的聲音,就可以讓我得到成長?!?/span>
這漁夫就覺得好好笑,聽到這么惡心的話,就說:「嘻!甚矣子之好學(xué)也!」;他說:「天啊,竟然有這么好學(xué)的人喔?!孤牭接腥吮人麉柡Γ谷灰v出如此惡心的話,來讓對方教他。
孔子就對他再拜一拜,說:「我從小就是一個用功讀書的好學(xué)生,一直用功到今天,已經(jīng)六十九歲了,還沒有聽到最高級的教導(dǎo),所以我怎么敢不虛心呢?」就是因為我學(xué)了那么久了,都還沒有畢業(yè),所以我當(dāng)然要向你低頭啰。
然后這個漁夫就回了孔子一段話:
客曰:「同類相從,同聲相應(yīng),固天之理也。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jīng)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離位而亂莫大焉。官治其職,人憂其事,乃無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賦不屬,妻妾不和,長少無序,庶人之憂也;能不勝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祿不持,大夫之憂也;廷無忠臣,國家昏亂,工技不巧,貢職不美,春秋后倫,不順天子,諸侯之憂也;陰陽不和,寒暑不時,以傷庶物,諸侯暴亂,擅相攘伐,以殘民人,禮樂不節(jié),財用窮匱,人倫不飭,百姓淫亂,天子有司之憂也。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飾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
這老漁夫說:「同類相從,同聲相應(yīng),固天之理也?!谷艘欢ㄒ幸恍┕餐ǖ脑掝}才聊得起來;所以老漁夫的意思就是說:「本來我覺得我跟你不是同一國的人,可是感覺上你好像也是對『道』有興趣的人,所以呢,我們可能有一些溝通的機(jī)會?!?/span>
于是他要「請釋吾之所有而經(jīng)子之所以?!?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style="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就請讓我來把我會的一些東西講解給你聽,看能不能對你起到參考、修正的作用?!?/span>
接下來這漁夫要講一個滿重要的話題,叫做「分位」;人與人之間這個「分位」如果不能處理得很好,是很傷腦筋的事情。
就好比說一對夫妻結(jié)婚了,那照理說丈夫跟太太有他們自己的生活要過,可是如果婆婆一直覺得他們很不會過生活,每天沖到他們家來說:「媳婦啊,我覺得你工作太忙,不太會燒菜,我來幫你們燒……」或者怎么樣,一直插手、一直插手,最后弄得媳婦好像什么事情都沒有機(jī)會做好,這樣子其實對那個媳婦來講,是一件滿困擾的事情。
其實對人來講,自己的事自己管是一個很健康的感覺,不要我的事變你的事,你的事又變他的事,這樣子會很混亂。
那同樣地漁夫就說:「子之所以者,人事也。」──「你做的事情是『人事』。」各位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叫「清官難斷家務(wù)事」?其實很多事情都是歸那個人本人、或者相關(guān)的單位管的。而他說管這些事的人呢,有天子、有諸候、有大夫、有平民;這四種人呢,他們各把各的事情管好,這個就是最好的政治了;如果這四種人都不管自己的事,去管別人的事,那就亂得不得了了。
他認(rèn)為人很糟糕的一件事是──「我的事情我不管,我還要去管人家的事;人家事情他也不管,他來管我的事。」這樣子就會互相去干擾對方;所以應(yīng)該「官治其職,人憂其事,乃無所陵?!埂噶辍咕褪瞧哿璧囊馑迹褪侨デ址?、壓霸對方。
所以,一個平民百姓他要煩惱什么事呢?平民百姓的話要煩惱他的田種不出菜來、煩惱他的屋頂爛掉了、會不會穿不暖吃不飽、或者是交稅發(fā)生了一些問題、或者是妻妾不合、或者是長幼無序等等,像這一類的事情,是一個平民百姓需要去擔(dān)心的。
那如果是一個當(dāng)官的要煩惱什么呢?如果能力不足以擔(dān)任這個官職,是一個問題;或者是我做的事情沒有辦好,這是一個問題;行為不清白、貪污,這又是一個問題;我管理的手下全部都亂七八糟、偷懶,這樣不行;或者是「功美不有,爵祿不持」;「功美不有」,就是功美「沒有」,就是一點都沒有做出來的成績。那「爵祿不持」就是我領(lǐng)的這個薪水,我沒有好好對得起它;也可以說他沒有制造足夠的利潤來養(yǎng)活他這個單位之類的。這個是一個當(dāng)官的人要煩惱的事情。
那諸侯要煩惱什么?當(dāng)諸候的,就是小國王;他要煩惱朝廷中沒有忠臣、他的國家很亂;或是他的「工技不巧」,就這個國家的生產(chǎn)力很低落;或者是「貢職不美」,國家里人民的薪資都不高,他們工作機(jī)會不多,大家都失業(yè);或者是「春秋后倫,不順天子」,這邊是指春秋時代,有一些諸候越來越不尊敬天子,所以他們就會怠慢他們的倫常,譬如說從前規(guī)定好諸候每個月應(yīng)該要給天子多少錢的,然后他們現(xiàn)在都不給了、懶得給了,或者說:「唉啊沒關(guān)系,下個月再給?!?,他的倫常已經(jīng)開始怠慢了,叫「后倫」。
他說身為一個小國的國王呢,要擔(dān)心的是這些事情。譬如說陳總統(tǒng),他能夠直接去抓那個區(qū)公所有人偷懶,多喝下午茶嗎?這沒辦法,必須是區(qū)公所那個單位的人自己管好才行,陳總統(tǒng)再想抓你也沒有辦法抓,對不對?因為他的「分位」不一樣,他能接觸到的領(lǐng)域不一樣。
那這整個中國的帝王──周朝的天子,要擔(dān)心什么呢?他說「陰陽不和,寒暑不時,以傷庶物」,就是天氣不好,百姓容易生病這種事情歸天子管;當(dāng)天氣不好、或百姓流行瘟疫的時候,天子要到山上去向上天禱告,說:「都是我這個天子失德,所以百姓才會有災(zāi)難?!咕褪歉系壑v話的事情歸給天子去做;「諸侯暴亂,擅相攘伐,以殘民人」,就是諸候打來打去,傷害到人民;然后「禮樂不節(jié),財用窮匱」,這個國家很沒有文化、或是整個國家都沒有錢;還有「人倫不飭,百姓淫亂」,就是大家都沒有道德、做事情都亂七八糟的──這些是「天子有司之憂?!褂兴究赡苁枪軓R宇的、宗教領(lǐng)袖之類的;是這些人要煩惱的。
漁夫他講的這些內(nèi)容呢,其實只是在強(qiáng)調(diào)一件事──管不了的就是管不了。陳總統(tǒng)沒有辦法直接干渉區(qū)公所的小職員在干嘛、甚至馬市長在干什么,總統(tǒng)府跟臺北市政府在不同的地方,他打電話去問:「你們有沒有好好工作???」馬市長一邊打麻將一邊說:「有有有有有……」那你也沒辦法對不對?
所以管不了就是管不了,即使我們認(rèn)為家庭、區(qū)公所、市政府、總統(tǒng)府等等單位環(huán)環(huán)相扣,可是實際上還是管不了。你們有曾經(jīng)因為家里小孩生病,抱去區(qū)公所叫他管的嗎?他不是人民的褓姆嗎?可是不太可能對不對?若有一天你媽跟你爸吵架,冷戰(zhàn)了三天,這件事情區(qū)公所管嗎?所以很多東西是管不了,即使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人民歸區(qū)公所管,區(qū)公所歸馬市長管,馬市長歸陳總統(tǒng)管,還是管不了。
那連國家規(guī)定的單位都管不了了,現(xiàn)在有個孔子說:「我是好人,我來管?!谷思視砟銌幔靠鬃釉谀莻€老漁夫的心中,有點像是一位街頭運動者,例如有一個人在街頭,在自己身上插滿羽毛,然后掛一個牌子跟大家講:「世界末日快到了。大家要做好人。」
他雖然是「很有愛心」沒有錯,可是他能管得了誰?你們在路上看到有人在那邊大聲疾呼說:「道德要淪喪了,我們要做好人!」那你們回家就會對你媽媽好一點嗎?
所以漁夫會以這個實際的狀況問孔子說:「你到底在干什么?」他說:「你現(xiàn)在『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就是你現(xiàn)在做這些事情,但你不是國王、不是大官,那你到底在干嘛呢?你說你在整理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這不是太多事了嗎?
例如我們國家有設(shè)立教育部,它可以決定我們國中國小要用什么課本對不對?我們現(xiàn)在要用繁體字、我們現(xiàn)在要講普通話,這是當(dāng)官的人可以決定的。然后有一個人叫孔子,他在魯國的邊邊開了一個有七十二個好學(xué)生的補(bǔ)習(xí)班,然后他在那邊選擇說這條道德好、這個標(biāo)準(zhǔn)化好、這個音樂好,然后跟全世界說:「你們就是要用這一套標(biāo)準(zhǔn)、你們就用這一套音樂?!褂幸稽c奇怪對不對?
沒有人花錢請他做這個事情,沒有人雇用他去當(dāng)教育部長;而「沒有人雇用」這件事情呢,其實也是有問題的。
如果我的東西推行出去,全國人民都會一心向善,全國產(chǎn)能增加,這不是諸候也要、天子也要嗎?于是漁夫就問孔子:「你說你的東西這么好,可是為什么你的商品永遠(yuǎn)都賣不出去呢?」如果你的商品真的那么好,一定會有銷路才對,你提一個企畫案,人家會說:「這個好!我們國家因為你的這個禮樂、這個人倫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顾詴埬銇懋?dāng)官對不對?照理說早該已經(jīng)找到買主了,怎么可能從你十五歲有志于學(xué)到六十九歲,都還找不到買主?
所以接下來老漁夫要講的就是他的商品有那些問題存在:
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謂之摠;莫之顧而進(jìn)之,謂之佞;希意道言,謂之諂;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好言人之惡,謂之讒;析交離親,謂之賊;稱譽(yù)詐偽以敗惡人,謂之慝;不擇善否,兩容頰適,偷拔其所欲,謂之險。此八疵者,外以亂人,內(nèi)以傷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謂四患者:好經(jīng)大事,變更易常,以掛功名,謂之叨;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人同于己則可,不同于己,雖善不善,謂之矜。此四患也。能去八疵,無行四患,而始可教已?!?/span>
常會聽到有些人說:「我根本就是很不喜歡說謊的。我是一個很誠實的人,只是在工作上不得不說謊?!惯@樣的人實際上是一個在騙人的人,但是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有很多的無奈,我們本來認(rèn)為自己的道德操守,它應(yīng)該是一個原則,這是我們不可以背叛的東西??墒窃诖笕说氖澜?,往往原則歸原則,實際上做的又是另一套。
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我要玩就是我要玩,我要打電動就是我要打電動,我要吃麥當(dāng)勞就是我要吃麥當(dāng)勞,一切都是很單純的對不對?可是在大人的世界中,會出現(xiàn)一個扭曲的事情,就是我的目的是這里,可是我的手段會把目的搞壞掉。
譬如說我的目的是世界和平,那我從這一秒鐘開始,就應(yīng)該要跟人和平相處對不對?這才代表我是一個愛和平的人;如果我為了達(dá)到世界和平的目的,于是我就說:「喔,這個人行為很暴戾,我們把他抓起來殺掉。那個人行為很不乖,我們把他抓起來殺掉。」然后全世界殺掉了五分之四的人口之后,剩下的人你覺得:「嗯,很和平了?!鼓悄阌X得這個人是很愛和平的人嗎?感覺上這個人好像很不愛和平對不對?──當(dāng)你想要用一種「不合原則」的手段,去達(dá)成那個目的的時候,往往那個手段都讓你的目的完全不存在了。
在一些比較好的管理學(xué)書籍里面,都會教人要做一件事,叫做「以終為始」;就是說──如果你最后的那個目的是這樣子的話,你一開始就要這樣子。
像有些人他就是說什么他存錢是為了他兒女好、甚至說存錢是為了做善事,然后就用很多貪污的手法、很多不合法的方法賺黑心錢,再把這錢捐給教堂什么的,說他在做善事;那各位覺得他到底是一個做好事還是做壞事的人啊?
這些手段跟目的的問題,其實是一個我覺得很難面對的事情;我覺得現(xiàn)代的人不太能夠接受「以終為始」。為什么?因為現(xiàn)代人從小在家庭里面,父母往往都會跟小孩子「做生意」,例如「你要打電動是不是?要先寫完功課再打!」這樣做生意的結(jié)果,會造成一種心情,叫做「我要什么東西,那個目的一定得付出『代價』?!?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style="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而那個代價往往是不相干的方向。
我如果要打電動玩具就得做功課;要吃糖就得當(dāng)乖寶寶……所以變成我們很喜歡告訴人一件事:為了達(dá)成目的,你一定要做一些不相干的事才是一個正常的手段。
譬如說我的工作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不合邏輯的,人家都說你要工作,這樣才有錢過好日子對不對?我不是這么想的,我覺得我在工作的那個當(dāng)下就是好日子,因為我很喜歡《莊子》,我非常喜歡教《莊子》,我很喜歡教中醫(yī),我就覺得我在工作的時候就是好日子了,所以我是過著好日子的同時,還有人給我錢。
我不太能夠相信人必須做不快樂的事情,來「交換」過好日子;但是平常跟在上班的朋友聊天,他們都覺得自己是在過苦日子來換好日子,就是做一個他不喜歡的工作,然后每天看老板臉色、弄得非常不高興,最后好不容易領(lǐng)到薪水了,就覺得:「喔~操到有薪水,不然的話這個月氣又白受了?!?/span>
現(xiàn)在很多人都認(rèn)為:「要過好日子必須要付出很痛苦的代價?!顾跃妥兂梢粋€常態(tài)了──人們已經(jīng)不太能夠相信自己直接就可以幸福了。
所以孔子其實是代表著大部份的人,就是「我如果不付出一些痛苦的代價,我是不能幸福的」。他有這樣的觀念存在,所以對他來講,如果他被很多企業(yè)舍棄,他就會覺得:「這是我應(yīng)該付出的代價,人就是要奮斗才有結(jié)果嘛?!鼓莻€奮斗其實是非常可憐的掙扎,這是一個面向。
那另外一個面向,各位有沒有聽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看到他的朋友在河邊釣魚,就問:「你怎么不去工作啊?」
釣魚的朋友說:「我為什么要工作?」
他說:「工作之后就可以存很多錢啊?!?/span>
那朋友問:「存很多錢之后呢?」
他說:「錢存夠了到你老了的時候就很清閑啦。」
那朋友問:「很清閑然后呢?」
他說:「然后?然后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例如到河邊釣魚啊?!?/span>
那朋友就說:「我現(xiàn)在不就在釣魚嗎?」
我們常常這樣說:「你要怎么樣……怎么樣……才能過你想過的日子啊?!蛊鋵嵏改高@樣教小孩是不對的,小孩子這一秒鐘就在過他想過的日子,對不對?
如果人最后的目的是要過自己想過的日子,為什么不這一秒鐘就過自己想過的日子呢?因為我們都告訴人家「你不配」。就是說,如果有一個人他曾經(jīng)付出代價,然后他當(dāng)了父母了,他看到他的小孩直接過小孩想過的日子,他會覺得嫉妒,真的會嫉妒、會覺得「為什么我活得這樣不幸,你活得那么逍遙啊」,看了就會很討厭,于是就會開始阻止小孩子過他想過的日子。
這個事情可能你們不知道,其實父母是會嫉妒小孩的,只是我們中國人有些冠冕堂皇的論點,都會說「我是為了他好」之類的,來把這個心情掩藏起來。因為我真的聽說過有一個媽媽,她是那個天生就有脊柱側(cè)彎,所以她的身材就變得很不好看,于是看她女兒穿漂亮衣服就很生氣,有這樣的媽媽。
像日本的那個……做什么援助交際的女生,跟什么中年的叔叔、伯伯交往,然后拿錢對不對?那為什么要做援助交際?就是因為日本的媽媽,看到女兒會覺得很嫉妒,因為媽媽都守在家里面,當(dāng)家庭主婦,沒有經(jīng)濟(jì)的自主權(quán),爸爸薪水愛給你多少就給多少,每天省吃儉用,還要養(yǎng)了這個家,可是這個女兒活得倒是挺逍遙,爸爸又很疼愛,會給女兒買玩具。然后就變成那個媽媽看那個女兒越來越討厭,每次只要女兒要什么,媽媽就覺得:「我都已經(jīng)那么不幸了,你還要幸福嗎?」開始和女兒搶利潤的分配,弄到女兒得不到媽媽的經(jīng)濟(jì)面的支助,那女兒就覺得說「那家里沒辦法有錢,那我只好到外面去找別人要了」,她們叫那些買她們?nèi)ヒ黄鸬哪莻€男人都叫做「爸爸」對不對?她們援交的事情,其實是跟他們的媽媽跟女兒的感情不好這件事情是有關(guān)系的,那這個是題外話啦。
所以漁夫就跟孔子說:「你是犯到一些毛病,所以弄到每個人看到你都怕,可是你每次都覺得自己是出于好意、不承認(rèn)你做的事情有毛??;所以,你永遠(yuǎn)都看不到為什么大家都討厭你。」
那「為什么大家都討厭你」這件事情,我們下一堂課再講。
漁夫(2)
這一篇其實不是那么好懂,跟大部分的人的思考習(xí)慣是不一樣的。
漁夫?qū)鬃诱f:「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span>
他說人有八個瑕疵,做事情有四個毛病,這些事情是一定要曉得的。他就把孔子的八個瑕疵、四個毛病罵給孔子聽。──這實在是滿驚人的;因為,接下來這些也就是我們社會上看到的「好人」會做的「不對」的事情。
他說「非其事而事之,謂之摠。」這個「摠」,就是我們說的濫權(quán),就是不歸你管的事,你也要去抓來管,這個叫「摠」。
好比說你看到你的同事在做一件事情,例如他在敲鍵盤敲的有點慢,你就自告奮勇過去跟他說:「啊你這不對啦,我跟你講這地方要這樣子……這樣子……明白嗎?懂了咩?」就是硬要管別人的事。……我常做一件事被人家罵,就是「我跟你講那電影最后誰誰誰是怎么樣……」(喔!)(笑)……
所以漁夫就說人家的事情,你若沒有得到人家的同意,是不可以去管的??鬃泳拖袷菍懶沤o教育部長,或者是寫信給陳總統(tǒng):「陳總統(tǒng)在上,你管國家的方法呢,敝人區(qū)區(qū)在下,有一些建議,其實你對于什么……什么……」我告訴你,這種信就直接丟到垃圾筒啦,誰理你啊。
這是孔子的第一個絕招,因為沒有人給他這工作,所以他必須自己爭取,必須一直寫信給高官,跟他講:「你應(yīng)該要怎么樣……」;最后往往那高官就覺得:「這瘋子又來了……」。
各位可別笑莊子虛構(gòu)的孔子喔,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機(jī)會做出這樣的事情;譬如說小朋友在洗衣服,你覺得洗得不夠干凈,就過去洗衣板那邊搓兩下:「要這樣子搓!你不會搓啊?」
這樣子小孩會比較喜歡他媽媽,還是會比較討厭他媽媽?當(dāng)然會討厭啦!他會說:「那就你洗就好,干嘛還叫我洗?」所以結(jié)果是你做了一件正確的事,可是卻被人討厭了──這樣一來你要「獲得兒子的愛」這件目的就沒了,對不對?這就是「手段破壞目的」的第一招。
那第二招是什么呢?「莫之顧而進(jìn)之,謂之佞」?!改櫋咕褪菍Ψ讲焕砟悖氵€要跑過去,就像班上有個女生很漂亮,你送了一朵花她不理你,你再送第二朵,然后再送第三朵,接下來問說:「那我要怎樣你才會理我?要不要黃金萬兩?要不要送你轎車?」那這個「佞」就是討好別人啦,那討好別人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很賤的意思;人家不理你,你還要拿熱臉去貼人家冷屁股,你不覺得你很低賤嗎?
這種「莫之顧而進(jìn)之」,在大學(xué)生追女朋友的時候最容易看到,就是百般討好、拼命倒貼之類的。如果你想到孔子,你就會明白:他希望一個君王重用他,但是君王都不用他,這些君王就會常常遇到臣子跑過來說:「陛下,那個姓孔的,又在門口等你了……」根本是個跟蹤狂喔;于是之后那些君王們互相打電話就會說:「我家門口現(xiàn)在有一個姓孔的在那邊,等著要告訴我什么如何實行仁政之類的,他下次會去堵你家門啦……」從此以后孔子就被列入黑名單了。
他是存著好心,想要來愛這個帝王、愛這個國家對不對?可是他去周游列國的時候,每一個國家都不愿意發(fā)護(hù)照簽證給他,因為君王之間都已經(jīng)互相打過電話,說那人很可怕、會等在門口──你的行為一出手就已經(jīng)嚇到人了。
再來漁夫說:「希意道言,謂之諂」。「希意」就是把自己的意識放得很稀薄,然后去順著別人的心思,去引導(dǎo)他說話,這個叫做諂媚。
好比說今天有一個暴君,例如紂王好了,他說:「我的人民我想殺,為什么不能殺?他們都?xì)w我管,我愛怎么砍,就怎么砍!」如果孔子走過去說:「你是壞蛋!」那紂王就會說:「把他一起砍了!」對不對?那孔子怎么能實行他的仁政呢?所以他當(dāng)然要想一套策略,這策略叫做「希意道言」。
因為孔子的目的是要行仁政,他不能被砍,所以他就會跟那個暴君講:「大王啊,其實呢,人民都是你的,你要殺、要罵、要打都是你的自由;不過呢,你會不會想要考慮一下,我們今天換個方法來折磨他們,會更好玩一點。你知不知道現(xiàn)在的農(nóng)民都很討厭讀書?。课覀兙娃k學(xué)校叫他們來讀書,這樣子的話他們每個人都過得很痛苦,這比殺了他們還要狠!大王你覺得這樣好不好玩???我們這樣來虐待人民好不好?」
他為了順著暴君要殺人民的心,于是就換一個方法講,這樣一來會造成兩種結(jié)果:如果大王發(fā)現(xiàn)農(nóng)民在學(xué)校上學(xué)都很高興,那他會馬上去把學(xué)校燒了,然后把孔子趕走;如果農(nóng)民上學(xué)上的很痛苦,大王很滿意的話,那些農(nóng)民就會覺得:「天啊,我們國王多了一個奸臣,每天在那邊講一些怪話來折磨我們?!?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style="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那孔子跟妲己有什么分別呢?
所以當(dāng)他做了這樣的事情,他認(rèn)為他在藉一些方法,讓他能夠行仁政,其實里外不是人。就像我們在公司上班,常會遇到有一些人,他真的就是跟在老板身邊狗腿狗腿的;他總是說「其實我狗腿是希望老板不要生氣,這樣對大家都好?!箍墒俏覀儠嘈拍莻€狗腿是這么好心嗎?當(dāng)然不會嘛,我們會覺得他是在幫老板為惡、自己在弄權(quán)。
接著漁夫說:「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覆粨袷欠恰咕褪钦f如果遇到一個國王,國王這樣做不對,他就說:「國王其實你這樣也沒有什么不對啦,只是呢……怎么……怎么……」講一大堆,但是都是在巴結(jié)人家。如果你真的是一個有原則的人,照理說你不應(yīng)該會那么容易放下自己的原則對不對?可是孔子為了要達(dá)到他的目的,卻往往做出很多妥協(xié)喔。
接著「好言人之惡,謂之讒;析交離親,謂之賊」。這個「好言人之惡」跟「析交離親」都是在講挑撥離間。
其實不要說孔子,孔子這個學(xué)派后來還有一個繼承人,就是宋朝的朱熹。我們從前幫老師校對朱熹的書信集都覺得:「喔天啊,這老頭子真的是瘋了!」看了朱熹晚年的書信后,簡直不能相信這個人死后可以不下地獄。
朱熹晚年身體很不好,每天窩在家里面生病,病到都站不起來了,然后他知道某某地方有一個書生、某某地方有一個學(xué)者,他就寫信給人家說:「我寫信給你是因為我是學(xué)界的大老,我關(guān)心你的未來,你知道某某城鎮(zhèn)住了一個人叫做張杰,某某城鎮(zhèn)住了一個人叫文藝修,他們兩個人在學(xué)術(shù)界非常糟糕,你如果要潔身自愛的話,就不要跟他們做朋友……。」
朱熹就專門寫這種信,他晚年沒事干,就這樣子寫信去挑撥離間,他認(rèn)為他有自己的堅持跟潔癖,可是他做出來的事情,我們后代過了幾百年再看都覺得很惡心。
像孔子他總是認(rèn)為,國王是因為有太多壞大臣,所以才會被帶壞。其實大家都知道國王的生活是很苦悶的,他就像是一個小孩子,人人叫他要守規(guī)矩;每一個人都跟他說你要守規(guī)矩、你是國王你要當(dāng)好人之類的,只有一個奸臣不要他守規(guī)矩,還每天陪他玩,說:「老板,我們今天出去玩,去看戲?!?、「我們今天出去打小鳥?!鼓菄醍?dāng)然會覺得那是他唯一的朋友啊,所以國王他會很愛這個奸臣。
可是孔子來到這個地方,看到國王很寵愛那個奸臣,他就每天在國王耳朵旁邊碎碎念:「其實這個人啊,他并不值得你這么愛他,他其實在家里面屯積了很多貪污來的錢,你應(yīng)該把他殺掉?!箛蹙陀X得你要我殺我最好的朋友,這真是太為難了,于是他想:「我不要把我的朋友殺掉,那最好把你孔子趕走,免得你啰哩八嗦讓人家覺得我不對。」
所以漁夫說「謂之讒」、「謂之賊」,就是說你以為你在做正確的事,要把壞人跟壞人分開,其實你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基本上壞人跟壞人是分不開的。
你硬要去搞以毒攻毒,對方也沒好起來,可是你的的確確是做了「挑撥離間」的事了。
接著漁夫說:「稱譽(yù)詐偽以敗惡人,謂之慝」。
慝你們念「特」或者「膩」都可以,就是包庇的意思。那什么叫「稱譽(yù)詐偽」?我曾經(jīng)跟你們講過孟子的例子對不對?孟子是把什么東西都用正面的角度看;例如國王說:「我不行啊,我不能行仁政,我好色啊!」孟子就說:「你好色這樣很好啊,這樣你就能體諒不能結(jié)婚、交不到女朋友的痛苦,所以你全國要辦很多婚友社,讓男人都娶得到好老婆,女人都嫁到好男人,那每個人都活得很幸福;這樣好色,好??!」
這是孟子,孟子是真的從正面的角度在看待這件事情;可是孔子不是,孔子他看到國王的好色,他其實心里面很討厭,覺得這個人很污穢、骯臟、齷齪,可是他會覺得說人家有這個嗜好嘛,所以就會說:「國王啊,你現(xiàn)在當(dāng)花花公子呀,其實非常的瀟灑威風(fēng)喔!這個……你好色也不是不對啦,不過呢你既然這么好色的話,你應(yīng)該更讓這些女人覺得你很厲害啊,那會讓女人覺得很厲害的男人是什么?就是事業(yè)有成的男人啊,所以你要行仁政、你要行德政,這樣子你的女人才會喜歡你啊。」
──你把別人的壞的說成是好的,他就不必反省了;不管你在表面上拉他往哪個方向多走一點點,他人格里面的核心價值仍然一直是壞的。也就是表面上你覺得這樣教人比較有效,其實是在包庇他,他真正的缺點碰都不敢碰一下。
接著「不擇善否,兩容頰適,偷拔其所欲,謂之險」。因為孔子非常需要人家重用他,他的目的是要當(dāng)大官,這樣才能改造社會;所以呢,他如果遇到朝廷里面的忠臣,會覺得我應(yīng)該討好、送禮物;那遇到朝廷里面的奸臣呢,「如果我得罪他的話,豈不是會害我當(dāng)不到官,所以我更需要討好?!鼓钱?dāng)他同時討好奸臣跟忠臣,又同時討好這個國王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變成八面玲瓏了。
「偷拔其所欲」就是說因為他要當(dāng)官,所以他看到好臣子、看到忠臣就說:「唉呀我們一起努力,好好地把國家弄好啊……」;然后看到奸臣就說:「唉呀,我們一起好好地?fù)埔黄卑?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style="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這樣子兩面討好,然后再偷偷地邁進(jìn)他的官位之路,那你不覺得他這樣很危險嗎?如果奸臣派的人聽說他跟忠臣派的人在一起,密謀要把奸臣搞垮;或者忠臣派聽到他跟奸臣一起密謀、一起貪污,那誰會要他?各位知道人是很八卦的動物對不對?就只有孔子自己不知道大家很八卦,以為他做得很漂亮,但實際上他這條路走到一半,還沒有得到他的官位,就被兩邊的人打死了,真的是里外不是人。
所以這些事情只是在告訴我們說:我們?nèi)俗砸詾樵谧非蟆⒒蛘咩@營一些東西的時候,往往你選擇的方法會讓你追求不到。一般人以為說不擇手段是為了那個目的;但實際上,就是因為你不擇手段,所以才沒辦法達(dá)到那個目的。
這句話各位會不會覺得聽起來有點新鮮?一般人以為的都不是這樣,從小我們聽到的都是「必須付出代價才能到達(dá)目的」,但實際上付出代價不是一個真正健康的方法。如果喜歡做什么事,就好好去做它,但是不要用一些那么奇怪的方法,因為你一旦付出這個代價,就會害你永遠(yuǎn)到達(dá)不了那個目的。
所以漁夫就說這八個瑕疵「外以亂人,內(nèi)以傷身」;就是說你如果在工作環(huán)境里,用出前面講的那八招,別人跟你相處會覺得非常頭大,各位有沒有這種感覺?剛剛前面講的那八個毛病,如果一個人全部都俱備的話,實在是嚇?biāo)廊?,簡直是制造問題的人物,我們誰敢跟他靠近???一靠近就是災(zāi)難。
然后「內(nèi)以傷身」是說,當(dāng)你練成那八項絕技的時候,每天在想我今天要跟這忠臣吃飯,不要給誰誰誰知道;今天要跟奸臣密會,不要被誰誰誰知道,于是就每天擔(dān)心這個擔(dān)心那個,你這人能不短命嗎?所以「外以亂人,內(nèi)以傷身」。
所以他說「君子不友,明君不臣」;就是凡是沒有發(fā)瘋的人都不喜歡你,好人不要跟你做朋友,好的國王看到這個人都怕,因為這個人太復(fù)雜了。像古時候中國人都喜歡那種大剌剌的人,例如很有名的畫家,國王去找他畫畫,看到那畫家不修邊幅,在那邊睡午覺抽香煙,那國王就說:「喔,這種是真正的畫家。」因為他不會因為是國王就特別尊敬,代表他是真正愛畫的人,對不對?
其實我們中國人就很喜歡那種「不會來擼你的人」,就像諸葛亮不來擼劉備,劉備自己三顧茅廬去嚕他對不對?你耍賤格,人家最后就把你看的很低賤了。中國的好人、真正的明君都喜歡那種「淡淡地來」的人,淡淡來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我是一個很會做帳的會計,那我就是很單純會做帳,你需要人算錢你才要來雇用我,因為我做得很好、有口碑??;問題是你有聽過一個很會做帳的會計,需要去說服老板說:「老板我跟你講,其實我很會做帳……」什么一大堆有的沒的嗎?其實不必,這種事情會就是會,那有需要說服的?就像我現(xiàn)在是做教職人員,我覺得我的求職之路從來沒有講過一句話說:「我跟你講,你要相信我教得很好喔?!刮覐膩頉]有講過這種話,(笑)我就說「你們有沒有人要學(xué)《莊子》的???」,(爆笑)沒有就算了,我在家自己讀也很開心(笑)。
所以呢,當(dāng)漁夫仔仔細(xì)細(xì)地剖析孔子的君子之路的時候,我們現(xiàn)在連小朋友都看得出孔子其實活得很可怕對不對?都是充滿煩惱、充滿混亂。例如孔子他說人的最大的三種快樂是:「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古時候「習(xí)」字是實踐的意思,就是你學(xué)的東西,你有機(jī)會用得上,所以會很快樂,這可以說是對的;那有好朋友從遠(yuǎn)方來看你,讓你覺得很感動,這也是一種快樂;最后一個是人家不曉得你,你也不要生氣,這是君子該有的修養(yǎng)──那這句話就有點毛病,意思像是說「人家好像該曉得你」一樣。
當(dāng)然這是《莊子》的童話故事啦,孔子是怎樣我們也不知道;只是莊子他會寫這種故事,可能是因為那個時代的儒家就是那個樣子,因為那個時代儒家的工作是「服務(wù)業(yè)」,不像現(xiàn)在我們中國人說儒家是政治的一部分,那個時代的儒家是服務(wù)業(yè),是哪一種服務(wù)業(yè)?就是他學(xué)了很多禮法,學(xué)了很多音樂,然后有人家里死了人,他就來跟你講說:「你應(yīng)該怎么埋葬、要怎么樣包紅包、包應(yīng)該包多少、然后要放什么樣五子哭墓的音樂才剛剛好合乎你們家的身分地位……」就是幫你們打點你們家的這些禮法上的問題,像是你們家結(jié)婚啦、死了人啦,就有儒家的人來幫忙,當(dāng)場地布置師,然后幫忙完后,人家覺得有你幫忙很不錯,就付紅包給你;所以儒家在那個時代是服務(wù)業(yè)。
所以儒家為了在那個時代生存,就必須討好那些業(yè)者、討好他的金主。各位知道第四臺賣鍋子都怎么賣?「我們這鍋子多好……多好……」;「我們這清潔劑多好……多好……」;「杰克這個真是太神奇了!這個牙刷可以拿來刷車子??!」對不對?就是要這樣子講。孔子就是春秋時代的第一個第四臺,于是就要擺出那個教壇,有人在那邊讀書,然后他在臺上鼓琴,這樣子漁夫從那邊經(jīng)過才會說:「杰克,這真是太神奇了!」
然后呢,漁夫說孔子除了上面講的八個毛病之外,還有「四患」:
他說「好經(jīng)大事,變更易常,以掛功名,謂之叨」?!高丁咕褪呛芏嗍?、很啰嗦、很貪心。他就在講說:「孔子先生,你要改變這個禮樂,真的是為了人民好嗎?」這就好比說,兒子見到爸爸說「嗨!」,或者說「父親大人!」;這兩種情況,其實對于兒子跟父親的情感沒有太大的影響對不對?就像你見到媽媽說:「媽,我餓了?!垢姷綃寢屨f:「母親大人,我可以吃飯了嗎?」其實跟你和媽媽的情感沒有太大的關(guān)系──兩邊都是要飯。
甚至父母親對兒女也是一樣,小孩說餓了,爸媽說:「餓了,飯在那邊,吃啊?!够蛘咝『⒄f餓了,媽媽就跑過去說:「兒子啊,來來媽媽幫你做了這個東西,你吃吃看好不好吃?。坑袥]有覺得媽媽很愛你?。俊蛊鋵嵔Y(jié)果差不多你知道嗎?不管你用那一種態(tài)度給你小孩吃飯,其實小孩子對你的愛是差不多的,當(dāng)過媽媽的都相信對不對?粗生粗養(yǎng)跟嬌生慣養(yǎng)其實結(jié)果都差不多。
既然如此,你又何必叫人家父慈子孝?所以漁夫就跟孔子說:「你故意寫一本生活倫理課本,教大家兒子見到父母要多么乖,父母見到兒女要多么慈,然后大家走路不要靠右邊走,要靠左邊走比較好什么的,那到底是為了讓人家家庭更幸福?還是為了讓你變成有名的教育家?」
于是漁夫又說:「你這個人很壞?!篂槭裁春軌??因為如果你說:「我今天要發(fā)明一個新的理論,從此全國都要靠左走!」那所有的路標(biāo)都要重新改掉、紅綠燈都要重新裝、汽車的車門都要換邊、駕駛座要換,使得全國都忙碌不堪,就為了你要當(dāng)「好人」!?誰會理你呢?──有些事情就是輪不到你來管。
舉個現(xiàn)代的例子,就像日本分成關(guān)西地方跟關(guān)東地方,這兩個區(qū)域用的電壓是不一樣的,因為關(guān)東的第一個電廠,是美國人來造廠,關(guān)西的第一個電廠是德國人來造廠,美國廠跟德國廠一開始規(guī)格就不一樣;可是那時候日本空間很大,所以在這邊造第一個發(fā)電廠、這邊造第二個發(fā)電廠,在發(fā)電廠隔壁再建一個發(fā)電廠,然級慢慢蔓延過來,最后終于兩邊碰到,發(fā)現(xiàn)電壓不合,但是來不及了,所以到現(xiàn)在都還是維持原狀,已經(jīng)改不了了。
舉這個例子只是說,連日本這么龜毛的國家,他要統(tǒng)一兩邊電壓其實都做不到。像日本他們的電車,都是不同公司生產(chǎn)的,因為每一家電車都不同規(guī)格,所以通不到一起,于是車道間鉆來鉆去,把地下挖得像螞蟻窩一樣。所以很多事情不是說你想要統(tǒng)一就可以統(tǒng)一、你想要改就可以改的。
所以漁夫就說你要做這么多事情,目的是因為你「掛功名」,就是你要靠這個來謀取你個人的名聲。任何人仔細(xì)想想,都會覺得這是孔子個人的表現(xiàn)欲居多,不見得是真正的對人類的愛。
接著他說「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專知擅事」,看人家不會,然后自己會,就要管。然后「侵人自用,謂之貪」;就是這個人他實在搞不清那一塊地方是屬于他的,他總是覺得「任何人的事情他都可以管」。那各位有沒有覺得:如果一個人覺得任何人的事情都可以管,其實也就是在說「任何人都該聽他的」?這不是一種很可怕的占有心嗎?
武俠小說里有一種人叫做俠客,遇到被壞人欺負(fù)的可憐人,可以幫他把那個壞人殺掉。這做得好叫做「俠客」;那如果做得不好呢?叫做「雞婆」。但是我們中國人都知道,俠客從來都不是故意要去管人的,如果故意去管人的俠客就變成黑道老大。
「俠」這個字就是一個大大的人,中間再夾兩個人,旁邊還背一個人;他一個人管很多人的叫大俠。我們古時候聽到大俠都會覺得是好人對吧?那是因為遇到這個事情,他覺得可以盡力就管一下,那如果不是他能夠盡力、不是他能管的,他就運起輕功飛走了,所以我們才會說這人是大俠。如果看到這人也要管,看到那人也要管,然后叫這人去管那個人,叫那人去管那個,最后就形成黑道;所以大俠跟黑道只是一線之差。而孔子就屬于黑道的那一種,因為他什么都要管,大俠可不是什么都要管的,隨時能夠抽身的才叫大俠,什么都非管不可的就叫黑道。
漁夫說你認(rèn)為你想做大俠,就天下事自有公道人人管得,可是當(dāng)什么事你都覺得有資格管的時候,就代表你相信什么人都?xì)w你管,這不是很霸道嗎?你不是國王,可是你心里面的感覺是你是國王,這樣難道不是一種很大的貪嗎?你明明是一個老百姓,可是你卻認(rèn)為你可以管的比國王還要多;這樣子是一個不健康的心。
然后他說「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這個「很」就等于我們說這個「狠」。他說孔子這個人喔,因為是至圣先師、是有招牌的人,所以如果有人提孔子的缺點,他很可能就會覺得說:「我有七十二個弟子在看我,我能夠表現(xiàn)出我的弱點嗎?」當(dāng)然不行啊,一定要吵到底,所以有人講他缺點,他一定說:「喔其實……」
像我們這里的學(xué)生包括我,如果被人家講到缺點,就會回說:「我沒有!我沒有!我那有!……」吵一吵、罵一罵就算了。其實這些還叫可愛;你知道那些大師級的人,被人家講缺點有多可怕,他就這樣子:「哎,其實那個人,完全不了解我的用心是多么地善良!我同情他?!谷缓笕绻腥嗽俣鄤袼痪?,他就會覺得:「這些事情我都有想過,你不用再講了!」
所以那老漁翁就說你這樣的態(tài)度非?!负荨梗阌X得天下事人人管得,什么事都?xì)w你管;那人家也覺得天下事人人管得,他看到你有不對來講你,人家好心來勸你,這有什么不對?這不是一樣嗎?但是孔子就是那一副跩跩的樣子,越勸他越覺得說我沒有錯、我沒有錯。如果只有一個人勸他的話,他還覺得說你不懂我,我同情你;如果一群人勸他會怎么樣呢?他就會開一場法會,跟弟子講:「各位同學(xué),最近我遭到一個很大的輿論誤解,其實這件事情是怎么樣……怎么樣…………所以你們要知道喔:我沒有錯?!?/span>
所以越勸越厲害,越勸越堅持,這不就是一個人很兇狠的特征嗎?──有一種莫名的堅持,越有人反對他越要堅持。其實這東西也不只是孔子喔,我們現(xiàn)在哪個政治家不是這樣?
然后漁夫還說「人同于己則可,不同于己,雖善不善,謂之矜」。他說孔子這個人啊,人家完全對你很崇拜、很相信你的話那也就罷了;如果有一個人在你身邊,可是他跟你講說『其實我的論點跟你不一樣,怎么樣……怎么樣……』,那從此以后孔子對這個人頂多勉強(qiáng)把他當(dāng)成朋友,可是心里頭的真心話再也不會跟這個人講,從此就保持距離了。
就是說只要一個人的想法、觀點跟我不一樣,我就把他當(dāng)敵人,然后暗中提防他;這個「矜」我們可以說小心翼翼,也可以說這個人其實城府很深,就是會把自己包得很緊,很怕靠近的人會傷到他。
最后漁夫?qū)鬃诱f:「這都是你心里頭的毛病,這十二種不對的事情,你要強(qiáng)迫自己完全不要再犯到,這樣子我才有辦法教你,否則的話你根本就糾纏在這些事情里面,不可能聽得懂我在說什么。」
我教這一段不是說我要反儒家,我教這一段只是希望大家能夠明白,我們?nèi)松媾R這樣的事情:我們常常會做一些不是我們真心要做的事情,只為了別的目的;而當(dāng)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的行為上真的會出現(xiàn)漁父說的這些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孔子所面臨的困境。
接著:
孔子愀然而嘆,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魯,削跡于衛(wèi),伐樹于宋,圍于陳蔡。丘不知所失,而離此四謗者何也?」客凄然變?nèi)菰唬骸干跻幼又y悟也!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子審仁義之閑,察同異之際,觀動靜之變,適受與之度,理好惡之情,和喜怒之節(jié),而幾于不免矣。謹(jǐn)修而身,慎守其真,還以物與人,則無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這里其實講到好幾個非常重要、又非常難的主題,我先把它整個綱要跟你們講一下,然后我們再開始細(xì)講。
所謂的綱要就是說,我們一般所謂的「真心」,跟莊子說的「真心」是不一樣的東西。我們一般說的「真心」例如:「我雖然送他禮物,可是我其實很討厭他」,這個「討厭他」才是我的真心。
但是莊子說的「真心」,是另外一個領(lǐng)域的真心。
他舉例說:如果你是真心愛你的父母,那你跟你的父母一起相處時,你的父母一定會覺得很快樂;或者你在他面前只是看著電視,或者只是一起吃吃飯、隨便閑聊一下,可是你的父母會真的覺得跟這個小孩相處滿快樂的,這叫真心愛父母的小孩。
可是有一種小孩呢,他可能每個月都奉養(yǎng)父母很多錢,然后去幫父母做很多事情,可是父母跟這個小孩相處的時候并不快樂,各位有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情?就像有些父母,小孩子給錢他就覺得:「你都不陪我……怎么樣……」就是有很多很多的事情總體加在一起,雖然這個小孩子覺得他為父母付出一切,可是父母還是不快樂。
也有很多父母對小孩子說:「我真的很愛你,所以要把你……怎么樣……怎么樣……」要小孩學(xué)這學(xué)那的,可是那小孩子一點都不覺得父母愛他,覺得很不快樂,然后父母說:「我真心希望你是一個快樂的小孩。」那些小孩就說:「可是我一點都不快樂啊。」常有這樣的情況發(fā)生。
那莊子認(rèn)為,如果你真心要做一件事情的話,一定會有一個能量,這個能量如果是「真」,是屬于心里面真正的能量的話,一定會產(chǎn)生一個結(jié)果,這個結(jié)果就是「你真心要讓他快樂,那你就會使他快樂?!惯@叫做真。
那如果你一直說我真心要讓他快樂,可是那個人被你搞得很不快樂的話,代表你的能量不是真心要他快樂,而是什么?
是:你「怕」他不快樂。
凡是你怕的東西,用「怕」為基礎(chǔ)去動這個能量的時候,就會有相反的結(jié)果出來。就像怕失敗的人就很容易失??;我們常說騎腳踏車,那邊有一個石頭,你完全不覺得那石頭怎么樣,你就騎過去也不會撞到它;可是如果你很緊張,覺得:「我千萬不要撞那石頭,千萬不要撞到,不要撞到……」那通常會撞到──越怕就越會發(fā)生。
所以我們一般人說的「真心」還要分成兩種:他是基于「愛」、還是基于「怕」。如果是基于怕的真心,你再真心也沒有用,就像有一種人他會說:「我要愛人!」可是如果你仔細(xì)去探詢他,就會發(fā)現(xiàn):他是怕他如果不愛人,人家就會覺得他不好,就會不愛他,所以他是怕沒人愛。
這種「怕沒人愛」的人,拼命去扮演一個好人的角色時,他對人家付出的愛也很多喔,絕不是怕沒人愛的人就不會去愛別人;可是他付出了很多之后,我們往往發(fā)現(xiàn)他怎么樣?他受害慘重。因為他不斷在為別人付出,可是沒有人珍惜他,沒有人回報他,也沒有人覺得他怎么樣,他就變成一個好像被淘空的人,每天都在幫別人,可是沒有人幫他,最后他果然會體驗到「他沒有人愛」。
所以如果真心的來源是「怕」的話,那這個來自于怕的真心,就是莊子說的「假心」;也就是說,所謂的真心都還要因為是正確的能量,然后一定有正確的結(jié)果,才叫做真心。
莊子他曾經(jīng)在別的篇章舉一個例子──〈駢拇〉: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榖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業(yè)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那個例子是這樣說的:有兩個放牛的小童去放牛,然后把牛放丟了;問這一家的小孩:「欸,你為什么把牛搞丟了?」他說:「我去打麻將了?!谷缓罅硗庖患倚『⒄f:「喔,我在樹下,為了將來事業(yè),我拼命在讀書做功課,所以把牛搞丟了?!鼓遣还苣阕x書做功課也好,打麻將也好,結(jié)論來講,就是你沒有把放牛當(dāng)一回事,所以你的真心就是你沒有做好放牛這件事。那要說你讀書寫功課比較偉大嗎?就「沒有放好?!惯@件事來講,沒什么差別,你們都沒有好好放牛。
所以孔子的行為就是沒有好好放那頭牛;可是他的理由特別多:「我是因為要國王行仁政……」、「我是因為要社會善良……」、「我是因為大家要變成好人……」──「所以我才沒有好好放那頭牛?!?/span>
我們把真的讓人幸福起來、快樂起來,這件事情叫做「好好放那頭?!?;孔子的所做所為都沒有讓任何人快樂或者幸福,可是他總是會告訴你,我沒有放好那頭牛,是因為我是出于好意,我在用功讀書,怎么樣……;他理由特別多。
通常遇到有人犯錯都希望他能承認(rèn)錯誤;「你沒有放好牛,那下次小心點,不要再犯了。」「好,那我下次會注意放牛?!惯@樣就好了,不用那么理直氣壯;我是因為用功讀書,所以什么什么……搞了半天,你把牛放丟,還挺偉大的咧?
其實孔子的這么一堆啰哩八嗦,也就是我們?nèi)顺T诒Wo(hù)自己的缺點時,用的啰哩八嗦。我們都希望找到一些「偉大的動機(jī)」,讓人家不要覺得我們做錯事,可是錯了就是錯了,你動機(jī)再偉大也沒有用,這樣能明白嗎?你不如大剌剌地說:「老子就是不愛念書,要錢沒有,要命一條,不然怎么樣?」這樣父母也覺得你這人爽快對不對?媽媽叫小孩子念書,小孩子就說不要,這多簡單。
就像家里的外婆跟我講:「孫啊,你這樣子不行,你要早睡啊?!埂肝揖褪遣灰!顾驼f:「要多吃水果啊?!埂覆灰?!」最后我外婆出殺手锏了:「你要不要多聽外婆的話?」我說:「不~要!」這樣子其實傷害性最少,因為我沒有耍她,我直接跟你講我不要聽話,那從此以后事情就沒有什么好啰嗦了嘛。
若每次都騙父母說我要聽你的話,父母才以為你要聽話,每天叫你這樣子做、那樣子做,你又不聽,最后變成在欺騙人家感情;一開始就說白了我不要聽,不是比較簡單嗎?省得欺騙人家感情嘛!父母每次都以為你會聽話,然后發(fā)現(xiàn)被你背叛,那更傷啊。
所以呢,怎么樣叫「真」這件事情,就變成這個篇章在討論的重大議題。
我們回到本文:里面寫「孔子愀然而嘆」;這個「愀」其實是愁苦的愁、憂愁的愁,心寫在旁邊或者下面都一樣。
一般人如果被人家這樣講,照理說就會惱羞成怒、會罵臟話說:「我做事你管什么?」可是孔子不是喔,孔子他覺得很愁苦,就對這個老漁夫拜了一拜,接著開始耍自憐;這整個篇章幾乎就在告訴你說:「人可以怎么樣演戲」。
孔子滿臉悲傷,然后開始跟漁夫哀求,說他已經(jīng)兩次被魯國驅(qū)逐出境了,然后又一次被魏國驅(qū)逐出境,接著又在宋國被伐樹,「伐樹」是一個什么事件我不太清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xí)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然后呢「圍于陳蔡」,在陳國跟蔡國之間被流氓圍在一起;經(jīng)歷過這種種險境。(《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閑,楚使人聘孔子??鬃訉⑼荻Y,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shè)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鬃又v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他說:「我人生真是充滿了悲劇、充滿了災(zāi)難,可是我不知道我錯在那里?!?/span>
你知道被罵了,照理說你就認(rèn)錯;或者回罵說:「我才沒有錯!」對不對?可是他竟然說:「我這么可憐,可是我不知道我錯在那里?!?/span>
「離此四謗者何也?」這個「四謗」是說我在魯國被趕走兩次,在衛(wèi)國被趕走一次,然后在宋國被怎么樣一次,在陳蔡間又被怎么樣;這四次都是我人生中的大污辱,他說:「我要怎么樣才能離開這種侮辱呢?我好可憐喔。」
話鋒一轉(zhuǎn),開始在賣弄可憐了。喔,老天爺啊,一個六十九歲的男人可以這么扭曲;但是你知道嗎,這種人真的有喔,就是當(dāng)你指責(zé)他的缺點,他一開始是不認(rèn)錯、不認(rèn)錯、不認(rèn)錯,等你指責(zé)到他無法不認(rèn)錯的時候,他就開始跟你講他很可憐,這種人你遇到過吧,對不對?
就是開始耍自憐,或是用哭來解決事情,這其實比嬰兒不如,他這是經(jīng)過高度的鍛煉,這是一種人「扭曲之后的求生技能」。然后呢各位知道嗎,孔子他這個招術(shù)從前一定是百發(fā)百中,每次用都有效、人家都會吃他這一套,所以孔子這次被罵了之后就出招了:「啊,我實在是太不幸了,我該怎么辦?你該幫幫我?!惯@樣一般人會覺得說:「喔這個人有心要改啊,我要幫幫他……」對不對?
可是這個老漁翁也不是省油的燈喔,他看到孔子這樣耍起來,他真的快要受不了了,所以這個老漁翁就「凄然變?nèi)荨?。老漁翁看到孔子變成這個德性的時候,他整個臉色變得非常難看,他覺得看到一種很惡心、很不對勁的東西,可是這個人已經(jīng)扭曲成這樣,他不知道該怎么教了;所以老漁翁覺得:「糟糕,那時候他追過來我就應(yīng)該逃走了,搞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糾纏不清的狀態(tài)了,接下來要怎么對付這個怪家伙,真是傷腦筋!」
所以他就說:「甚矣子之難悟也!」就是說「你這個人要聽懂我講的東西太難了,已經(jīng)不可能了,請你不要再來糾纏,我已經(jīng)拿你沒辦法了。」
接著他說:「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
有人怕自己的影子、討厭自己的腳印,然后拼命狂奔,可是越狂奔腳印就越多;走得越快,影子就追得你越快,他以為自己跑得還不夠快,更加拼命跑,最后終于把自己給累死。他就說:「難道你不知道你只要坐在樹蔭底下就沒有影子了,只要在那邊休息就沒有腳印了嗎,你笨死了。」
這段話很難,這個地方就講到「罔兩問景」的世界了。就是說人要認(rèn)識自己,認(rèn)識自己是這種人之后,自然就可以決定「我要不要做這樣的自己」。
每個人都說人生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可是其實沒有多少人真的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人生,都順著情況發(fā)展就這樣繼續(xù)下去,很少人真的把人生當(dāng)做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
如果孔子真的能夠安安穩(wěn)穩(wěn)地、承認(rèn)他是老漁夫說的這種人,那他就能夠做出新的選擇,這新的選擇就可以帶給他新的人生機(jī)會。可是他不是,孔子被人講了缺點以后,更加地賣弄可憐,然后說:「我沒有錯,我都不知道我錯在那里,你教教我?!惯@老漁翁說:「我剛不是教完了嗎?」
在這樣的情況下,老漁父就發(fā)現(xiàn):這個人他有一堆問題,但是他不好好面對自己里面的問題,相反地他不斷在外面世界做一大堆有的沒的,來讓人家不要看到他的問題。
這老漁父跟他說「你有這些毛病」,孔子不但沒有去面對自己的毛病,反而他說出一堆:「我其實知道你的好意啊,可是我不知道哪里錯啊……」怎么樣……怎么樣……;為了要逃避他的毛病做了更多的掙扎,當(dāng)人變成這樣子的時候,你覺得他能夠被幫助嗎?
人家為了你的心好,告訴你「四患八疵」,跟你講你的缺點;結(jié)果你大叫:「我要離開『四謗』!我不要我的人生有這四樣很丟面子的事情。」──結(jié)果就是,老漁夫愛的是「心」,孔子在意的是「面子」,終就是雞同鴨講。
所以漁夫就說:「你呀,也太笨了?!埂缸訉徣柿x之閑,察同異之際,觀動靜之變,適受與之度,理好惡之情,和喜怒之節(jié),而幾于不免矣」。
他說你這個人喔,其實很精;仁義是怎么樣、要怎么行動你都很清楚;什么東西跟你同一國,什么東西跟你不同一國,你也很清楚;什么人有動作,什么人沒有動作,你也在那邊像貓一樣仔細(xì)地觀察,像打獵的動物一樣。「適受與之度」:就例如見到媽媽要說:「媽媽好~」見到老師要說:「老師好~」這你都會。「理好惡之情」:什么人不知道你,你不要生氣,這情緒的控制,你也都知道。
「好惡之情」、「喜怒之節(jié)」怎么調(diào)理,什么人不要太怎么樣,什么心要怎么修養(yǎng),這沒有一樣?xùn)|西你不會,結(jié)果你人生一點都不幸福,那你到底是出了什么問題?
如果孔子真的什么都不會那還簡單一點對不對?問題是,他什么都會?。〉侨松€這么不幸福。
「謹(jǐn)修而身,慎守其真」。所以老漁翁就說:「拜托你啊,就做到一件事好不好?就好好地謹(jǐn)慎地去修你的身;把你剩下來的人生目標(biāo)只抓一件事就好──『你的幸福』就是你最重要的事情,好好讓自己活得幸福一點,你孔丘能不能做到?對你來講,最重要的事就是你個人的幸福,為什么一定要認(rèn)為全世界都好起來是最重要的,然后你自己活得那么不幸?」
根本上來講,其實老漁翁在講一件事情,我在從前告訴各位說,儒家是一個「不幸的人倫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什么叫不幸的人倫環(huán)境?就是儒家那種人一定是爸爸很兇、媽媽很壞,于是這個人從小就覺得說:「天?。寢屆刻齑虬职?,爸爸每天打媽媽,怎么這樣子?」覺得受不了了;因為他很討厭、很怕這些壞情況,所以他長大以后,就拼命告訴人家說:「人不可打架、人不可以暴力、人一定要怎么樣……!」
就是因為受過創(chuàng)傷,基于那個創(chuàng)傷,所以拼命改造世界,希望能夠改造出一個人跟人永遠(yuǎn)都不會打架的世界,這樣我家才太平──儒家在根基上有這個「『怕』當(dāng)做根源」的問題,所以孔子拼命地大聲疾呼:「行仁政、行德政、大家要做好人吶!」
那老子聽到了,就說什么?
「你家是有小孩被綁架了是吧?」
如果人真的是如你所說的,是向善的、喜歡幸福的,那你應(yīng)該不用花什么力氣,人也會找到他的幸福;你這樣子大聲疾呼,就代表你認(rèn)為「人根本是不會向善」的,所以才要這么用力。「若擊鼓而求亡子焉」(《莊子'天道》)就是形容好像在打著鼓呼喊:「我們家小孩不見了,警察救命啊,救人喔!」──勸人向善變成一種哀嚎?
孔子就是把勸人向善變成一種哀嚎,這就代表他勸人向善的理由是因為他很不幸福,所以才說「你們一定要做好人,不然不會幸福?!?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style="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這是以「怕」作為動力的,是一種悲觀的掙扎。
《莊子》里還有寫一個「厲人生子」(《莊子'天地》)的故事:「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p>
我們從前〈齊物論〉教過「厲與西施」,這個「厲」就是丑八怪的意思。他說丑八怪生孩子,半夜趕快點起燈來抱著孩子看,生怕她的小孩子也長得丑,怕遺傳到自己的不良基因!
所以莊子一直提到這個「心」,是因為莊子認(rèn)為世界上很多人叫人家要好、叫人家要幸福,其實都是「怕」人家不幸而已。就像父母叫小孩要這樣要那樣,其實是怕小孩作奸犯科,警察到家里面來很討厭,到底小孩子快樂他會高興嗎?其實不見得會,小孩子真的快樂,往往父母都會嫉妒;所以他只是「怕」小孩子惹禍上身而已,這樣子的情況是存在的。
因為是基于這些怕的理由而產(chǎn)生的愛,所以這老漁夫就跟孔子講說:「你可不可以,就好好地相信一件事,你要的東西是幸福對不對?那你就給我好好地幸福,再也不要管別人?!?/span>
他說「還以物與人」;就是把這些東西都還給別人,他家的道德由他家管,這個國家的政治給那個國家的國王管,你什么都不要管,你只要管你自己幸不幸福就好了;你自己現(xiàn)在一點幸福都沒有,然后說我要讓全世界都幸福起來,你算什么東西啊?你本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幸福,憑什么認(rèn)為你可以讓全世界的人都幸福?就好比你自己都沒有錢,卻認(rèn)為自己可以喂飽全世界的人,這什么觀點?
他在罵孔子一件事:孔子這個人很假,一輩子都不知道什么東西叫做幸福,可是他一直在跟全世界說:「我可以讓你們幸福!」所以漁夫就從罵他的做事方法,一直罵到說孔子這個人很假。
那現(xiàn)在有很多父母都很假對不對?父母過得一點都不幸福,然后每天告訴小孩子:「你照我這樣做就會幸福了?!咕透鬃右粯蛹?,大家都以為自己可以讓別人幸福,可是沒人有能力讓自己幸福;連自己都沒有辦法幸福的人,如何能讓別人幸福呢?
所以漁夫就說你一定要抓住你內(nèi)心的這個「真」、要「誠實」;而孔子眼淚還沒有干,就又很愁苦地問了一個很勁爆的問題──「那什么叫做真?」
哇~這個問題太勁爆了,問「什么叫做真」的人怎么可以當(dāng)老師?什么是真都不曉得──他已經(jīng)擺爛到極點了,人家說什么,他就說:「我聽不懂、我不知道、怎么辦?」人家說你要真,他就說:「那什么叫做真?」
一個至圣先師已經(jīng)擺爛到這個地歩;他要教人家的時候他什么都懂,人家要教他的時候他什么都聽不懂,這就是一個很愛面子的人的做法。
這樣子講很殘酷喔!我們不一定要把這個當(dāng)做真正的孔子,但是莊子那個時代里,他們認(rèn)識的孔子大概就是這種人,而我們現(xiàn)在中國人都受這個人的教誨、叫他「至圣先師」,好像有一點危險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