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入血室"治案(李可、劉力紅)
成都空軍醫(yī)院醫(yī)師于某,女,33歲,13歲適值經(jīng)期,突患外感,寒熱如瘧,耳后淋巴結(jié)紅腫。經(jīng)治,寒熱雖退,而尿頻、尿急、尿痛、血尿諸癥蜂起,20年不愈。經(jīng)膀胱鏡檢,診為"間質(zhì)性膀胱炎"。行電切除術(shù)治療10次,病勢日重。
一診(李可治):2004年9月13日。面色灰滯、蒼黃,整日小腹痛如錐刺,常需嗎啡方止。近來外感風寒半月,纏綿不愈。氣溫30℃左右仍覺畏寒,手腳如冰,口苦而干,小便艱澀、灼熱,時常尿血,大便難不能自排,依賴開塞露。小腹痛作欲飲冰水,飲冷后痛更劇。上癥20年來每逢經(jīng)期尤重。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兩尺弱。由于正虛,恰逢經(jīng)期,經(jīng)水適來適斷,外邪趁虛而入,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陷,伏匿三陰,累及奇經(jīng)八脈,故呈現(xiàn)定期加重之特點。乃因正邪交戰(zhàn),正虛無力鼓邪外透,外邪欲出無路,遂成痼疾??滔?,太陽表邪由經(jīng)入腑,深陷少陰之里,少陽經(jīng)邪深陷厥陰血分。所幸飲食如常,胃氣尚強,乃有邪正交戰(zhàn)20年相持不下之局面。當知邪之來路即邪之去路,太陽經(jīng)主營衛(wèi),外合皮毛,內(nèi)連臟腑,為人身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線?!秲?nèi)經(jīng)》明示:"善治者治皮毛......",前賢亦主張:"諸癥當先解表",開門逐盜。喻昌創(chuàng)"逆流挽舟"法,更謂:"......邪陷入里,雖百日之久,仍當引邪由里出表。若但從里去,不死不休!"所論雖為痢疾兼表濕者立法,而萬病一理,凡沉寒痼冷諸癥,外邪深陷入里,冰伏難出者,非汗法不能解?;颊甙朐聛砀忻鞍l(fā)熱無汗,脈反沉細,正是太、少兩感的據(jù)。是宜因勢利導,扶正托透,使深陷在陰之邪,漸漸由表而出,由陰轉(zhuǎn)陽為幸。
麻黃30克(先煎) 附子30克 細辛30克 紅參(另燉兌汁) 吳茱萸30克 炙甘草30克 黑芥穗10克 柴胡125克 生姜45克 大棗25枚
加水1600ml,文火煮取600ml,日分3次服,消息進退,得汗則止。
二診(李可治):9月15日。上藥服盡一劑,得汗,畏寒已罷,口干反重,余癥如前,舌脈未變。雖20年痼疾,而病機明朗。既見口干飲冷溲灼痛之熱象,又見畏寒肢厥夜重諸寒象。寒熱錯雜為厥陰的據(jù),厥陰又為三陰之里,擬烏梅丸增損,力求厥陰之里透達少陽。
烏梅30克 川椒10克 黃連10克 干姜10克 黃柏45克 細辛45克 炙甘草45克 紅參10克(另燉兌汁) 柴胡125克 生姜10片 大棗12枚
三診(李可治):9月17日。得暢汗,口苦,口干,渴欲飲冷,十減七八,腳冷漸溫,今晨未用開塞露大便自通。乃正氣漸復,表氣通,里氣和,津液敷布之象。惟小腹、陰道疼痛不見緩解,小便滴瀝不暢。久病耗傷,陰陽俱損。師芍藥甘草意,擬重加白芍,酸甘、苦甘化陰,以助肝體,止痙緩痛而利小便。復加吳茱萸辛熱雄厚破冰凍之力,以助肝用。更加蟲類藥入絡(luò)搜剔、穿透攻破,直達病巢,期能克蕩厥陰沉痼之寒。
守方加白芍90克 吳茱萸30克 紅棗25枚 全蟲3克 蜈蚣4條 炮甲珠6克(后三藥研末分沖)
四診(李可治):9月19日。藥后病勢反劇,頭面腫脹,周身困乏,食納不佳,腰困如折。病情突變,乃因辨證不的,用藥有誤。其一,厥陰證雖是寒熱錯雜之邪,然其病機微妙,寒熱之輕重多寡,陰陽之消長進退,不易辨識入微,恰到好處。次癥本屬沉寒痼冷,兩陰交盡,觀其劇痛發(fā)作之時,多在午后、夜半,可證寒重熱輕,一點真陽難以突破重重陰霾。溫陽、養(yǎng)陽、助陽、救陽,尤恐不及,而前方重用白芍酸寒收斂純陰之品,反助陰凝,是為一錯。其二,蟲類藥穿透攻破,損傷中氣。中氣者脾胃之氣,乃人生后天之本,五臟之根。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故醫(yī)者治病,不可見病治病,當以顧護中氣為第一要義。為圖速效,妄用攻伐,是為二錯。病機既明,救誤之法,當重用附子破陰救陽,側(cè)重溫化,以待正氣來復。守方去蟲類藥,加附子100克、當歸30克。
五診(李可治):9月20日。六脈略起,痛大減,上午八個小時痛未發(fā)。神色灰暗略退,食納漸佳,今日整日陰雨,亦未見畏寒。效不更方,守方再服3劑。
六診(李可治):9月23日。藥進3劑,全天痛止兩日,多年之耳鳴漸輕,足跟及耳后反應(yīng)點疼痛亦少。惟昨日酉亥痛又作,小腹脹大如孕,氣短不足以息,乃久病耗傷,正氣下陷所致。觀耳后乃大椎穴上方發(fā)出密集紅疹。脈象中取有力,舌色紅潤。陽氣漸旺,但還不足以破除陰凝,伏邪雖有從太少外透之機,但力尤未逮。守方附子加足200克,加生芪30克、升麻6克、紅參10克(研末吞服)。
七診(李可治):藥進2劑,面色灰暗盡退,漸顯紅潤,精神食納均佳,脈有數(shù)意,舌尖赤。耳后灼熱脹痛,溲赤灼痛短澀,心煩不寐,口苦。正氣復則邪從熱化,陰證轉(zhuǎn)陽,大是佳兆。少陰熱化已著,當因勢利導,予黃連阿膠湯。
黃連60克 黃芩30克 白芍45克 柴胡45克 川牛膝30克 乳香3克 阿膠30克(化入) 雞子黃2枚
加水1200ml,先煮六味取400ml,內(nèi)膠烊盡,少冷入雞子黃攪勻,3次溫服。
八診(李可治):9月27日。諸癥十退七八,惟小腹稍有鼓凸,中氣仍虛。原方芩、連減半,柴胡改為6克,加生芪30克、升麻6克、紅參10(另燉)、油桂10克。
九診(李可治):9月30日。諸癥退,擬返成都,囑慎寒溫,戒房事,愉悅情懷。長服培元固本散以復脾腎元氣。
十診(劉力紅治):返鄉(xiāng)調(diào)適,病已向愈。然因勞復發(fā),腹痛又作,手足厥冷,小便黃澀,大便艱難,脈微細?!秱摗吩疲?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主之。"即予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原方合通靈散(牛膝30克、乳香3克)。其中吳茱萸用120克。以6碗水、6碗酒各半煎煮。
十一診(劉力紅治):服藥一劑,疼痛稍減。次日聚會飲酒又劇,再服效不顯。電話告知每痛劇則耳后淋巴腫,腮腺亦起。此雖病在厥陰,然少陽之路徑不開,寒邪郁滯于內(nèi)而不得外散,終屬關(guān)門緝盜。尚有小便滴瀝難下,是病涉膀胱之府。當開少陽、太陽門戶,予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120克、桂枝45克、干姜30克、黃芩45克、花粉60克、牡蠣30克、炙甘草30克)合五苓散、失笑散、當歸貝母苦參丸。且重用仙靈脾120克鼓動厥陰、少陰陽弱之氣。加水2500ml,煎至1200ml,去滓再濃煎600ml。
十二診(劉力紅治):服一劑后疼痛緩解,可停嗎啡。其它改善不著。效不更方,在原方川貝15克基礎(chǔ)上增加浙貝15克、夏枯草30克。
十三診(劉力紅治):藥后疼痛大減,大便自排,不需開塞露,小便亦暢。繼進上方,浙貝增至30克。
十四診(劉力紅治):疼痛基本消除,二便通利。繼續(xù)守法善后調(diào)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