瞑色
瞑色,指昏暗的天色,同“暮色”。2014年8月31日中央一套《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出現(xiàn)過“暝色”一詞,出自李白的《菩薩蠻》詞之二: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遠(yuǎn)處舒展的樹林煙霧漾瀠,好像紡織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帶,觸目傷心的碧綠。暮色進(jìn)了高高的閨樓,有人正在樓上獨自憂愁。玉石的臺階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鳥兒,在歸心催促下急急飛翔。哪里是返回的路程???過了長亭接著短亭。
這首詞選擇的時間,是一個暮藹沉沉、煙云茫茫的黃昏,季節(jié)是秋冬之交。開頭兩句為遠(yuǎn)景,“平林漠漠煙如織”傳達(dá)出一種空寞惆悵的情緒,它起到籠罩全篇的作用。如煙如織,扯也扯不開,割也割不斷。就連那遠(yuǎn)處碧綠的山色也使人著惱,叫人傷感?!瓣陨敫邩牵腥藰巧铣睢睘榻埃靡弧叭搿弊钟蛇h(yuǎn)而近,從全景式的平林遠(yuǎn)山拉到樓頭思婦的特寫鏡頭,突出了樓上人的這一人物主體。一個“入”字使整個畫面波動起來,由遠(yuǎn)及近,完成由客觀到主觀、由物到人的過渡。我喜歡這里渲染的“瞑色”,煙如織,傷心碧,皆瞑色也。從瞑色折到樓上人,逼出“愁”字,喚醒全篇。之所以覺寒山傷心,以愁之故,之所以愁,乃因有人不歸。鳥歸人不歸,所以才說“玉階空佇立”。但見歸程,不見歸人,只有瞑色入高樓,夕陽隱落,光線愈來愈暗,愈來愈暗。
平林有恨,寒煙如織,急急振翅遠(yuǎn)去的宿鳥,消融在沉絳的瞑色里,留給身后的樓上人的,卻是無法消融的惆悵。她依然長久地,獨自憑欄,靜靜地側(cè)耳傾聽,連天的瞑色移動的潛息。瞑色,是日色與夜色之間的過渡。從金光到橙黃,從淡粉到紫紅,從藍(lán)灰到煙灰,天空上不斷變幻色彩,變幻之間是一個長長的芬芳的嘆息.....瞑色退去之后,深藍(lán)色的夜落在世上。在天涯的某處,也有同樣的瞑色連天地,迎來送往的驛亭,行旅人還在趕路。高飛的鳥兒也有回巢的時候,而他,只有漫漫人生路的長亭連短亭,落拓?zé)o依。她與他,隔著那么遠(yuǎn)的距離,都浸染在天地之間的瞑色煙靄之中。
李白究竟是否是這首詞的作者,是歷來聚訟不決的問題。迄今為止,雖然沒有確切不移的證據(jù),斷定這首詞必屬李白之作,但也沒有無法還價的證據(jù),斷定確非李白所作??傊谶@首李白的《菩薩蠻》之后,“瞑色”這個詞于我,別有一番凄黯、惆悵、落寞的氣氛。想起“瞑色”,眼前所浮現(xiàn)的,就是如織的煙色,令人傷心的寒山,平林漠漠,遠(yuǎn)樹含煙,宿鳥急飛,長亭短亭,處處都傳達(dá)出一種離愁別緒。當(dāng)年李白寫下這首《菩薩蠻》的時候,他是否知道因自己不經(jīng)意的路過,將徹底改變一個詞的命運走向?此后漫漫千年流傳,“瞑色”這個詞都烙下了他無法磨滅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