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左行,地右動”雜說
一
最近研究了一下北大藏西漢竹簡的《揕輿》(即《堪輿》),牽扯到里面說北斗、太陰的左行、右行或左旋、右旋問題,本來自己認(rèn)為對這個很清楚,古人說的“左”、“右”本義就是指左手、右手,左行(旋)、右行(旋)不外乎以一周身的平圓為軌,從體前半圓行起,“左行”、“左旋”向左手的方向走、旋,旋轉(zhuǎn)就是逆時針;“右行”、“右旋”就是向右手的方向走、旋,旋轉(zhuǎn)就是順時針。如果面朝南站立,左轉(zhuǎn)就是向左手位的東邊轉(zhuǎn),右轉(zhuǎn)就是向右手位的西邊轉(zhuǎn),今天的規(guī)則如此。古人呢,《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刺法論》里說得比較明白:
“氣出于腦,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將入于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于東,化作林木;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span>
我們不管其他那些內(nèi)容,只說方位,古人站立是面南背北,南為上,北為下,東在左,西在右,《素問》里非常明確地說左行是向東(逆時針),所謂“左行于東”;右行是向西(順時針),所謂“右行于西”。很顯然,古人的“左行(轉(zhuǎn))”、“右行(轉(zhuǎn))”和今天的情況完全一樣,因為古、今人的左、右手沒有變化,自然左行、右行或左旋、右旋也不會有什么變化,所謂“古今一貫”。
這本來是生活中最基本的常識,可是到網(wǎng)上一搜,發(fā)現(xiàn)可就玄乎了,也亂套了,有說左旋是順時針的,有說左旋是逆時針的,右旋也是一樣,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各有各的一大堆道理,我頓時對自己用了大半輩子的常識產(chǎn)生了懷疑,懵了個圈兒了:到底哪個說得對?
說左旋是逆時針、右旋是順時針的我固然明白,因為我一直就是這么用,大家應(yīng)該也是這么用;古人是這么用,今人也是這么用??捎行┤艘埠苷?jīng)地“哼哼教導(dǎo)”別人:“左旋是順時針,是從東向西轉(zhuǎn)啦!右旋是逆時針,是從西向東轉(zhuǎn)啦!”——我很想問問這樣的“高人”們:你們這么說你們自己相信嗎?你開車回家從北往南走,到了十字路口遇到紅燈只許右轉(zhuǎn),你也想右轉(zhuǎn),請問你是順時針向西轉(zhuǎn)呢?還是逆時針向東轉(zhuǎn)?我敢說,如果按照你自己的“高論”轉(zhuǎn)到東邊去,回不到家不說,交警蜀黍不罰死你說明你走運趕上攝像頭壞了!
說左旋是順時針旋轉(zhuǎn)的,拿出來最有力的證據(jù)就是古天文學(xué)上說“天道左旋”,是從東向西轉(zhuǎn),是順時針;自然了,“地道右轉(zhuǎn)”就是從西向東,是逆時針了——這個可又和古今人說的“左轉(zhuǎn)”、“右轉(zhuǎn)”正好倒了個兒,是古人弄錯了還是今人弄錯了?
所以有人說啦:“天文學(xué)上的左旋、右旋不能用順時針、逆時針來解釋啦”——這話說得不俗,可我覺得和沒說一樣:不管古人今人,看到一個旋轉(zhuǎn)的東西,目光所及,總能分出個左旋、右旋或左行、右行,是怎么分出來的?還不是有固定的標(biāo)準(zhǔn)?標(biāo)準(zhǔn)來自哪里?不是來源于生活嗎?左旋、右旋總有個固定方向,有固定方向就可以用順時針、逆時針來判斷。如果按照有些人的說法,古人在天文學(xué)上說左旋、右旋就是隨便說說的,沒譜兒,可信嗎?
因為以前也寫過一點兒研究古代天文學(xué)的東西,對一些記載還有點印象,又翻了翻古代的一些相關(guān)文獻,大體弄明白了一個道理:某些“高人”的腦子從來是喜歡只看現(xiàn)象不管本質(zhì),只顧眼前不顧源流,因此把水?dāng)嚮炝苏`人誤己還不自知!
二
《逸周書·武順解》里說:
“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東流?!?/span>
古人說天道“尚左”、地道“尚右”,“尚”為崇尚義,但為什么會這么說?這是實際觀測的結(jié)果,其實“尚”就是“上”,就是“高”的意思,是說天道左邊高,也就是東邊高,所以日月就往西移動;地道右邊高,也就是西邊高,所以水道就往東流。雖然天是不是真的東邊高不好證實,但日、月這倆“球”都是往西滾倒是真的,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江河多由西向東流也是真的。由此“高”、“上”義引申出崇尚之義。
古人對于天地的想象,比較古老的就是“天圓地方”說,后來演變出“蓋天說”,但二者是有所不同的。
“天圓地方說”大概的意思就是天象一把圓形的傘蓋罩在上面(或者說象口大鍋),地象一個四方的大棋盤擺在下面,所謂“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晉書·天文志上》引周髀家云)。東、西、南、北四方是根據(jù)四方的大地來確定,所謂“天有四時,地有四方”(《皇極經(jīng)世書》)。因為只有方正的東西才便于確定方向,而圓形的就不好確定。后來又演變成八方,東、西、南、北稱為“四正”,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稱為“四隅”。
古人又擔(dān)心了,天掉下來怎么辦?“杞人憂天”這事兒不知道有沒有有,但這種念頭是真有的,所以古人進行補救,創(chuàng)造了“天柱”說,說大地的八方邊緣有八根大柱子撐著天,所謂“八柱”,《楚辭·天問》說:“八柱何當(dāng),東南何虧?”《河圖括地象》也說:“天有九部八紀(jì),地有九州八柱。”
天安穩(wěn)了,地掉下去怎么辦?不要緊,古人又想象說四邊有繩子吊在天上,稱為“地維”或“四維”,這樣天、地連在一起誰也離不開誰,也牢靠了。
從這個觀念里衍生出來“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淮南子·天文訓(xùn)》里說: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span>
弄了半天,天東高西低、地西高東低都是共工惹的禍,他把西北的天柱不周山撞折了,天塌下來,所以西北就低,日月星辰這些球就一齊往那里滾;東南的地維被撅折了,地陷下去,所以東南就低,水潦塵埃都往那里流。但是這個說法不科學(xué),用三點決定一個面的理論來說,天有八根柱子支著,斷掉一根兩根也不會傾斜,只是大家不這么想,都信了。
那么,這個時候是否有天旋、地轉(zhuǎn)的說法呢?我看是沒有,天、地之間支著柱子、吊著繩子,是一個相對固定的空間,就象一座房子一樣,怎么旋轉(zhuǎn)?而且天的西北塌下來,地的東南陷下去,一直就這樣兒,顯然其位置都是固定不變的,自然不可能有天、地旋轉(zhuǎn)的說法,更不可能有“天左旋、地右動”的說法,否則那些剩下的柱子和繩子怎么辦?
至于日、月、星辰,都是在天上自己運動的,比如日、月吧,神話傳說里是羲和、常羲的子女,是由母親帶著從東方的陽谷出來、從扶桑上升起,最后到西面虞淵落下,《淮南子·天文訓(xùn)》里還詳細(xì)地記述了羲和駕著馬車載著太陽從東方到西方所經(jīng)過的地方,很自然的,這時候的古人認(rèn)為“天地寂然不動”,日、月、星辰在天地之間運行,自然不會有什么“天左行”、“地右動”的說法。
三
隨著人們天文觀測的進步,發(fā)現(xiàn)這種“天圓地方說”有老大毛病,比如太陽雖然眼見著東升西落,可是它在黃道帶上卻是一直在從西向東運行,這是怎么回事兒?于是在“天圓地方說”的基礎(chǔ)上,誕生了“蓋天說”,即所謂“周髀”,它的基本理論是“天象蓋笠,地法覆盤”(《周髀算經(jīng)》卷下),但天是在旋轉(zhuǎn)的,它是“天圓地方說”的升級版,它產(chǎn)生也比較早,鄭文光先生《中國天文學(xué)源流》認(rèn)為“較大可能是殷代后期的產(chǎn)物”。
《晉書·天文志上》說:“蔡邕所謂‘周髀’者,即蓋天之說也?!逼渲饕碚撌牵?/span>
“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天旁轉(zhuǎn)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隨天左轉(zhuǎn),故日月實東行,而天牽之以西沒。譬之于蟻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蟻右去,磨疾而蟻遲,故不得不隨磨以左回焉。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見;日入下,故不見。天之居如倚蓋,故極在人北,是其證也。極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蓋也。”
大概的意思是說,圓形的天就象個張開的傘蓋,方形的地就象個棋盤,天象推磨一樣在平行旋轉(zhuǎn)(旁轉(zhuǎn)),天是左行,日月是右行??晌覀兛吹降娜赵码S著天左行,東升西落,是怎么回事呢?他舉例說明:就象螞蟻在旋轉(zhuǎn)的磨盤上逆向奔跑,磨盤轉(zhuǎn)得快,螞蟻跑得慢,雖然螞蟻奔跑的方向和磨盤旋轉(zhuǎn)的方向相反,但仍然被磨盤帶著向左旋轉(zhuǎn),《開元占經(jīng)》卷五引《春秋元命包》曰:“日月左行,周天二千三萬里”,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太陽的東升西落,不是太陽運行的緣故,而是天運行的緣故。
可事情還沒那么簡單,上面說“天旁轉(zhuǎn)如推磨而左行”,可同為“蓋天說”,還有說“天磨右行”的,如《晉書·天文志上》:
“故桓君山曰:‘春分日出卯入酉,此乃人之卯酉。天之卯酉,常值斗極為天中。今視之乃在北,不正在人上。而春秋分時,日出入乃在斗極之南。若如磨右轉(zhuǎn),則北方道遠(yuǎn)而南方道近,晝夜漏刻之?dāng)?shù)不應(yīng)等也?!笞嗍麓龍?,坐西廊廡下,以寒故暴背。有頃,日光出去,不復(fù)暴背。君山乃告信蓋天者曰:‘天若如推磨右轉(zhuǎn)而日西行者,其可知矣?!粍t天出入水中,無復(fù)疑矣。又今視諸星出于東者,初但去地小許耳。漸而西行,先經(jīng)人上,從遂西轉(zhuǎn)而下焉,不旁旋也。其先在西之星,亦稍下而沒,無北轉(zhuǎn)者。日之出入亦然。若謂天磨右轉(zhuǎn)者,日之出入亦然,眾日月宜隨夫而回,初在于東,次經(jīng)于南,次到于西,次及于北,而復(fù)還于東,不應(yīng)橫過去也。今日出于東,冉冉轉(zhuǎn)上,及其入西,亦復(fù)漸漸稍下,都不繞邊北去。了了如此,王生必固謂為不然者,疏矣?!?/span>
“然則天出入水中”以下,又見《隋書·天文志上》。從這一大段駁斥“蓋天說”的文字里可以知道,“蓋天說”里還有說“天如推磨右轉(zhuǎn)”的——那么誰能告訴我這“天磨”到底是“左轉(zhuǎn)”還是“右轉(zhuǎn)”?
他們得出天“旁轉(zhuǎn)”(平行轉(zhuǎn)動)的根據(jù),就是根據(jù)太陽早晨從東面升起,中午在南方,黃昏在西方,他們推測雖然看不到太陽轉(zhuǎn)到北邊,那是因為距離太遠(yuǎn),一定還是要轉(zhuǎn)到北邊的,然后從北邊又轉(zhuǎn)回東邊。所以太陽就是東→南→西→北這么個運行方向,所謂“初在于東,次經(jīng)于南,次到于西,次及于北,而復(fù)還于東”(《晉書·天文志上》),如果我們直立平著看地平線,東→南→西→北這個運行方向是順時針,是右轉(zhuǎn);可古人都是“知天者仰觀天文,知地者俯察地理”(《新語·道基》),如果仰起頭來向上看,把天空想象成一個表盤,這個方向立刻就成了逆時針,就是“左行”。如果大家還不明白的話,那么就直觀一下,把天這口大鍋從南邊往上掀起來(從任何一邊掀都一樣,轉(zhuǎn)的方向不會變),直立90°,我們看鍋口的這個圓,就是這個樣子:
對著這個圖看比較直觀,就是仰觀天文的平面圖效果:上南下北,左西右東,四方、四宮是逆時針排列,是左行;二十八宿是順時針排列,是右行。天從東經(jīng)南往西轉(zhuǎn),是逆時針,是左行——那么,古人的“蓋天說”里有說“天磨左轉(zhuǎn)”的、有說“天磨右轉(zhuǎn)”的,其實就是觀察角度不同而造成的抵牾。說“左轉(zhuǎn)”的是仰面觀天看到的情形,說“右轉(zhuǎn)”的是從磨盤的上方看下去的情形,今人認(rèn)為天左轉(zhuǎn)是順時針,也就是和那個“天磨右行”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古代基本上都認(rèn)為天是“左旋”,如《白虎通義·日月》說:
“天左旋,日、月、五星右行何?日、月、五星比天為陰,故右行。右行者,猶臣對君也?!逗募巍吩唬骸嬋赵?,右行也?!缎痰路拧吩唬骸赵聳|行。’”
《論衡·說日》也說:
“儒者論曰:‘天左旋,日月之行不系于天,各自旋轉(zhuǎn)?!?/span>
這樣的說法,在漢代以后的書里口徑統(tǒng)一,因為古人是仰面觀天,對照上面的圖形看,東、南、西、北這個順序就是逆時針左旋的,所以雖然曾有“天磨右轉(zhuǎn)”之說,可并沒為眾人所接受,因為不合天文觀察的角度,很快澌滅。那么,所謂“日月右行”自然是西→南→東→北這么運行順序了,這個就是順時針旋轉(zhuǎn),即右行。宋代張世南《游宦紀(jì)聞》卷八說:“天左旋,日、月、五星右轉(zhuǎn),此古今厯家之說皆然也,天左旋之說信然矣”,就是這個意思。
古人認(rèn)為日月五星行二十八宿,它的運行方向到底是什么呢?首先,上面說了,二十八宿在天這個大表盤上是從西向東順時針排列的,就是右行。把天這個表盤翻下來面朝上放在眼前俯看,也是如此,曾侯乙墓出土漆箱蓋上繪制的北斗、二十八宿的圖形,就是這么把它從天空中翻下來看的,所以二十八宿也是順時針排列,即右行:
其次,日在四季中運行的順序,根據(jù)《禮記·月令》的記載是:孟春之月,日在營室;仲春之月,日在奎;季春之月,日在胃;孟夏之月,日在畢;仲夏之月,日在東井;季夏之月,日在柳……;《開元占經(jīng)》卷五引《河圖》曰:
“天元十一月甲子夜半朔,日月俱起牽牛初度,推厯考宿,正月在營室,二月在奎,三月在胃,四月在畢,五月在東井,六月在栁,七月在翌(翼),八月在角,九月在房,十月在尾,十一月在斗,十二月在牽牛。”
可知它是順行二十八宿,也就是按照二十八宿的排列方向依次運行的,《開元占經(jīng)》卷五又引《河圖》曰:“日、月、五星同道,過牽牛、女、虛、危、室、璧、奎、婁、胃、昴,皆行其南之九尺”,所以古書里說“日月右行”,也是長期實際觀測的結(jié)果。
五星的行度也是如此,比如最有名的歲星(木星)右行說,《開元占經(jīng)》卷二十三引《洪范五行傳》:
“歲星以上元甲子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夜半甲子時,與日月五星俱起于牛前五度,順二十八宿右行,十二歲而一周天?!?/span>
歲星是“順二十八宿右行”,二十八宿在天上是順時針排列,歲星從西經(jīng)南向東沿二十八宿的順序運行,自然也是“右行”。
在“蓋天說”的階段,大概還受“天圓地方說”的影響,沒想地是不是也在旋轉(zhuǎn),大家都在說天是“左動”、“左旋”、“左行”,日月是“右行”,可都不提地怎么動的事兒,應(yīng)該是認(rèn)為大地是靜止不動的,因為既然說天象推磨旋轉(zhuǎn),磨盤的兩扇只有上面一扇運動,而下面一扇是不動的,那么天轉(zhuǎn)地不轉(zhuǎn)。東漢時期的張衡是“渾天說”理論的奠定者,那時候“天左行、地右動”的說法已經(jīng)很流行,可他在寫《靈憲》的時候,仍然沿用舊說,說:
“天體于陽,故圓以動;地體于陰,故平以靜?!?/span>
又說:
“天以陽廻,地以陰淳。是故天致其動,稟氣舒光。地致其靜,承施候明。天以順動,不失其中,則四時順至;寒暑不減,致生有節(jié),故品物用生。地以靈靜,作合承天,清化致養(yǎng),四時而后育,故品物用成?!?/span>
很明顯,張衡還認(rèn)為地是“平”而“靜”的,這明白還是受“蓋天說”的影響。但是且慢,戰(zhàn)國時期作品《尸子》里說:
“八極之內(nèi),有君長者,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故曰: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辟而起畢、昴?!保ā短接[》卷三十七引)
“舒”是舒張的意思,“辟”或作“開”,就是伸展、展開的意思,說天旋轉(zhuǎn)起于牽牛,實際上是用冬至點為坐標(biāo)的,與牽牛相對的是畢、昴,地與之相向運動,所以就用它為標(biāo)記點。說明這個時候,蓋天說里也有了天地反向運轉(zhuǎn)的說法。但是這實在不是戰(zhàn)國時代能有的觀念,比如《莊子·天運》里說:
“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注:“不處而自止也?!笔瑁骸暗胤A陰氣,沉濁在下,亦無心寧靜而自止?!?/span>
《說文》:“處,止也”,就是靜止、停止的意思,可見,那時候的人還是相信天在運轉(zhuǎn),而地是靜止不動的,四方的方位和情況也是一成不變的,所謂“南方有不死之草,北方有不釋之冰,東方有君子之國,西方有形殘之尸”(《淮南子·地形訓(xùn)》),大地四方的陰陽季節(jié)變化都是因為天在運行的結(jié)果。否則,大地轉(zhuǎn)動,四方也就在不斷變換,那豈不亂套了?而且《尸子》前面是在說有君長的地方多大,和天、地運行無關(guān),“故曰”以后和前文不搭界。天左行起牽牛、地右行起畢、昴的說法主要見于東漢時期的文獻,比如《周禮·地官司徒》疏引《河圖括地象》曰:“天左動,起於牽牛;地右動,起於畢”,和《尸子》里說的基本相同。大概《尸子》這書漢代人曾經(jīng)給它作過注,后來人們引用時把正文、注文混在了一起,并非《尸子》原文里的東西。
四
再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周髀(蓋天說)”也有很致命的毛病,比如,有人就懷疑:太陽從東面升起到西邊落下,第二天怎么會又從東方冒出來?
周髀家說:是轉(zhuǎn)到北邊又轉(zhuǎn)到了東邊唄。
人家又問了:轉(zhuǎn)到北邊怎么看不見呢?
周髀家說:是因為遠(yuǎn),看不到唄。
人家又問了:遠(yuǎn)?。勘边叢辉趺戳恋男⌒切嵌寄芸吹?,太陽那么亮、那么大個兒,怎么會看不到?你騙鬼呢?
周髀家就沒詞兒了。
考慮了很多年之后,“渾天說”就產(chǎn)生了?!皽喬臁庇^念的出現(xiàn)大概是在戰(zhàn)國時期,而真正把它建立成一個宇宙模型成為“渾天說”則是在漢代,《揚子法言·重黎》里說:
“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幾乎!幾乎!莫之能違也?!?/span>
大概“渾天說”的創(chuàng)意是西漢時期的落下閎,他根據(jù)以前就有的“渾天”觀念創(chuàng)立了“渾天說”,但還沒有成型的理論,一般認(rèn)為是東漢時期的張衡作《渾天儀注》才為“渾天說”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稖喬靸x注》是這么說的:
“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天內(nèi),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天轉(zhuǎn)如車轂之運也?!保ā稌x書·天文志上》引)
三國時吳國的王蕃《考度論》說:
“前儒舊說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之果(裹)黃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然,故曰‘渾天’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二端謂之南極、北極。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強。繞北極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謂之上規(guī)。繞南極七十二度,常隱不見,謂之下規(guī)。赤道帶天之纮,去兩極各九十一度少強?!保ā稌x書·天文志上》引)
大概的意思是:天就象個雞蛋,地象蛋黃被天包裹在中間(對于地的形狀有爭議,有人認(rèn)為此時人們認(rèn)為地是圓球形,也有人認(rèn)為還應(yīng)該是象棋盤的方形,我個人認(rèn)為仍然是方形的可能性大,“天圓地方”的觀念古人一直都沒改變過),這樣天就有一半蓋在地上,一半包在地下,天就象車轱轆一樣,以南北極為軸心旋轉(zhuǎn)。北極高出地面36°,南極低于地面36°,這個軸是傾斜的。這樣,太陽從東面升起從西面落下,實際上是轉(zhuǎn)到地的另一面去了,繼續(xù)轉(zhuǎn)過去去,又會東升西落——這是個完美的解釋,所以它在和“蓋天說”經(jīng)過一番爭斗之后,成了主流,不過“蓋天說”的理論也沒被消滅,而是和“渾天說”合并了,《周髀算經(jīng)·序》里說:
“夫高而大者,莫大于天;厚而廣者,莫廣于地。體恢洪而廓落,形修廣而幽清,可以玄象課其進退,然而宏遠(yuǎn)不可指掌也;可以晷儀驗其長短,然其巨闊不可度量也。雖窮神知化不能極其妙,探??索隱不能盡其微。是以詭異之說出,則兩端之理生,遂有‘渾天’、‘蓋天’,兼而并之。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有以見天地之??,則渾天有《靈憲》之文,蓋天有《周髀》之法,累代存之,官司是掌,所以‘欽若昊天,恭授民時’?!?/span>
說明從東漢以后,“渾天”和“蓋天”的理論兼融為一,都在使用。
這里必須辨清今人的一個絕大誤解,就是用今天圓形地球南北極的觀念來附會渾天說。首先,古人說渾天的南、北極是指天球,而不是指方位,古人認(rèn)為大地是方的,不是球體,所以它的四方和球體地球的四方不能相提并論。
其次,渾天說中天球的南、北極,是根據(jù)大地的方向來說的,實際上天球的北極是天球的最頂部,或者說它是蓋天說鍋底底部的最中點和最高點,故以北極為中心點的紫微垣在古代天文學(xué)上稱為“中宮”,它的星被稱為“天極星”,因為它們都位于天的極高之處。所以,北極是方向上的“上”,而不是方向上的“北”,渾天說稱它是“北極”,是因為它偏向大地的北邊方向(西北),通過它也可以辨別大地的北方。南極的情況類同。所以,古人把“上下四方”稱為“六合”,就是因為上下和四方不是一回事。說得形象一點,以蓋天說倒扣的大鍋為例,上是鍋底的方向,下是鍋口的方向,四方是以大地為標(biāo)準(zhǔn),以確定這口鍋鍋身所向的方位。有人繪制渾天說的圖形,把天球的北極確定為方向上的“北”,那就是大錯特錯了。
因為南北極是傾斜的,北極一端向西北傾斜,所以天球帶著日月運行的圜道也是傾斜的,東高西低,南高北低,而地是一直平正的,所以太陽運行到東、南的時候,是在地上,人們可以看到;到了西、北就轉(zhuǎn)入地下,人們就看不到了。
五
從諸書的記載來看,無論是“蓋天”還是“渾天”,好像“天左旋”的觀點沒有變,但增加了“地右動”的說法,這很可能是“渾天說”產(chǎn)生以后才有的觀念,因為到了東漢時代,大家都在說“天左旋,地右動”,如:
《初學(xué)記》卷五引《春秋元命苞》曰:“天左旋,地右動?!?/span>
《藝文類聚》卷一引《白虎通》曰:“天左旋,地右周,猶君臣陰陽相對向也?!?/span>
《周禮·地官司徒》疏引《河圖括地象》曰:“天左動,起於牽牛;地右動,起於畢?!?/span>
《太平御覽》卷三十六引《春秋元命包》曰:“地所以右轉(zhuǎn)者,氣濁精少,含陰而起遲,故轉(zhuǎn)迎天佐其道?!?/span>
又曰:“地不足東南,陰右動終而入靈門。”注:“右動,動而東也?!?/span>
《白虎通義》和《春秋元命苞》等讖緯之書都是東漢時期的作品,此時雖然“渾天說”已經(jīng)成型,可人們依舊是“仰觀天文”,天帶動日月星辰從東向西轉(zhuǎn)這個不會改變,在天穹上是逆時針轉(zhuǎn);那么,被天包裹的地就不是靜止的,即使是從相對運動的角度來說,地也是在從西向東轉(zhuǎn),是順時針轉(zhuǎn)。
可要注意的是,“地右動”的現(xiàn)象,不是古人“俯察地理”得出來的,而是從“仰觀天文”推測出來,因為人感覺不到地在轉(zhuǎn)動,《尚書考靈曜》專門解釋說:
“地恒動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不覺也?!保ā短接[》卷三十六引)
它這個推測的過程,是以天為運動參照,天左行,地向相反的方向運動,就是右行,所以你不能站在地面上看著地從西向東轉(zhuǎn)就說右行是逆時針!
可能有人還是不理解,那就說得形象一點:如果我們把“渾天說”的這個“雞蛋”橫著從中間切開,看北極一半的橫切面,這個和上面說把蓋天的大鍋從南邊往上掀起90°的情況相同——請注意了:從橫切面往北極方向看符合“仰觀天文”的角度,因為北極是“上”,往北極方向看就是向上看,如果從北極的方向向橫切面看是向下看,那就成了“俯察”,不符合觀天的角度。當(dāng)然,象棋盤的地也只能看它的底面了,——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那么可以知道了,古人在天文上說的“左旋”、“右旋”,和生活中的左旋、右旋本沒有什么差別,左旋是逆時針,右旋是順時針,只不過需要站在古人觀天的角度去看,才能正確地理解這個“左行”、“左旋”或“右行”、“右旋”。
現(xiàn)在有些人喝著茶,低頭看著桌子上攤開的星圖,啊,多簡單啊,“天左旋”是從東向西轉(zhuǎn),“左旋”、“左轉(zhuǎn)”就是順時針??;“地右動”是從西向東轉(zhuǎn),“右旋”、“右轉(zhuǎn)”是逆時針啊——你也不想想古人仰觀天文的時候是你這個姿勢嗎?
所以不是古人搞錯了方向,而是今人不明就里搞錯了方向。我們也有充分理由相信,古人說的“左轉(zhuǎn)”、“左旋”就是逆時針轉(zhuǎn),“右轉(zhuǎn)”、“右旋”是順時針轉(zhuǎn),和今天的情況完全相同。要正確理解古人說的話,就得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看問題,看看它的道理在哪里,而不能看著表面現(xiàn)象去想當(dāng)然。
我個人的看法即如此,雜七雜八地說了很多,所以叫“雜說”,可能理解有錯誤,不當(dāng)之處,請大家盡情拍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