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長子,母為仁孝文皇后徐氏,他生于洪武十一年,當時他的父親還是燕王,年僅十八歲。
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在他兒童時代,他接受武術(shù)和儒家學術(shù)的正規(guī)教育。而他的祖父朱元璋,雖然曾是果敢殺伐的將領(lǐng),但當了皇帝以后,更偏向于國家的休養(yǎng)生息,所以很喜歡儒學仁愛教育。因為朱高熾儒雅仁愛,朱元璋很喜歡他,在洪武二十八年,將他立為燕王世子。
然而,朱棣自己,卻對這個兒子很不滿意。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tài)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nèi)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這副看起來很沒用的樣子,讓征戰(zhàn)沙場,殺伐果斷的朱棣很是不喜。他更喜歡好武的兒子朱高燧和朱高煦,尤其是朱高煦,朱棣覺得他很像自己,常常帶著他去征戰(zhàn)沙場,接受了一種和朱高熾完全不同的教育。
靖難之役時,朱高熾由于身體太胖,留守北京。這樣二兒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臺。朱高煦與朱棣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zhàn)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zhàn)斗中他曾多次救朱棣于危難之際,朱棣也曾許愿說:“努力吧,世子身體不好,多有疾病?!?/p>
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其實,朱高熾雖然因為胖,比較行動不便,但他卻不是一個沒有腦子的書呆子,他一樣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華。
這一點,在一場戰(zhàn)役中,得到了充分的證明。朱高熾留守北京,建文帝派李景隆帶著50萬大軍來攻城,而朱高熾只有一萬部下的樣子,他卻憑借謀略,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
這一戰(zhàn)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
而且,這守北京期間,建文帝還曾以封王之利,對朱高熾招降,朱高熾也是看也不看,還把招降書送到朱棣面前,讓建文帝的離間計徹底失敗。
靖難之役取得勝利,朱棣成功登基成為皇帝以后,他又犯起了難。自己曾親口許諾朱高煦,立他為太子,并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時,也是戰(zhàn)功赫赫;但是,朱高熾也有功勞,又是長子,還因仁儒深得大臣們的欣賞。
此時,自己又該如何確立這太子之位呢?最終,朱棣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明朝的內(nèi)閣制度和漢族的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制度在某種程度制約著帝王,朱高熾本人也沒有什么過錯。而且,朱棣很是欣賞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在種種原因之下,朱棣選擇了朱高熾。
朱棣這邊確定了,朱高煦卻是深深的不滿了,打仗之時,自己父親頻頻以太子之位許諾自己,讓自己拼死拼活的建功立業(yè),誰知卻給自己這么一個結(jié)局。
朱高煦被封為漢王,朱高煦以封地太遠為由,不肯離開京城。解縉覺得朱高煦有爭儲之心,朱高煦先發(fā)制人,誣陷解縉,解縉被貶,后來被殺。朱棣本想處置這個兒子,不過朱高熾求情,最終還是放過了他。
永樂二十二年,65歲的朱棣駕崩,做了二十年太子的朱高熾,終于成為了皇帝。
朱高熾即位后開始了一系列改革,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時期的大規(guī)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復(fù)興,讀書人的待遇比洪武、永樂兩朝要好。
朱高熾天稟純明,從善改過,恭檢愛民,因此后世對他的評價很高,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chǔ)。
朱高熾
洪熙元年五月,只做了十個月皇帝的朱高熾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終年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