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8標準變焦鏡頭對比評測尼康卡口篇--適馬18-50 F2.8、騰龍17-50 F2.8、圖麗16-50 F2.8評測
來源:IT168評測中心
【IT168
評測中心】對于不少初入攝影圈的朋友來講,大光圈的標準變焦
鏡頭往往是他們“燒”的第一筆器材。之所以這種大光圈的標準變焦鏡頭受到青睞,主要在于它們良好的拍攝通用性。當原廠鏡頭的成本超出我們預算的時候,副廠鏡頭自然是更加實惠的選擇,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和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便是三大副廠為我們提供的這樣一組鏡頭。
三大副廠和
尼康的f/2.8標準變焦鏡頭(
點此查看大圖)
三大副廠在這一規(guī)格的鏡頭上并沒有針鋒相對,而是非常和諧地推出了這三支焦距略有差異的鏡頭。而體現(xiàn)到產(chǎn)品價格上,這三支鏡頭則相差較多,焦距范圍越大的鏡頭價格相應也更高。除了焦距范圍這一固定的指標,具體各個鏡頭在性能上又有何差異?當我們購買一支大光圈標準變焦鏡頭時應該如何取舍?這都是本文要尋求的答案。
尼康D300數(shù)碼單反相機(
點此查看大圖)
在
《F2.8標準變焦鏡頭對比評測佳能卡口篇》之后,本文再選取三個品牌的
尼康F卡口鏡頭,用
尼康D300作為測試平臺。
尼康D300具有1220萬有效像素,是當前這些鏡頭適用的(
尼康APS-C畫幅)最高級別機型。為了統(tǒng)一標準,測試中我們主要選取18mm和50mm這兩個焦距進行數(shù)據(jù)測試和樣片對比,特殊情況會在文中進行特別說明。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
點此查看大圖)
與前(
佳能)篇不同,我們在
尼康卡口鏡頭的評測中加入了
尼康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這支原廠的f/2.8標準變焦鏡頭,鑒于它與三支副廠鏡頭的焦距范圍相差較大,而且發(fā)布時間較早,我們并不對其進行全面的測試,只用來配合對比三支副廠鏡頭的部分性能。
盡管三支副廠
鏡頭光圈一樣,焦距相差很小,但是它們的鏡片結(jié)構(gòu)卻各不相同,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的光圈葉片也比另兩支要多。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的最近對焦距離在三支鏡頭中最為突出,最近對焦距離上可以實現(xiàn)1:3的圖像放大率。此外,三支鏡頭的外觀也有比較明顯的區(qū)別,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的體積、重量和濾鏡口徑都明顯要大一些。而與三支副廠鏡頭大不相同的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則采用了最為簡單的光學結(jié)構(gòu),但其體積和質(zhì)量無不顯示出了一個“大”鏡頭特點。
品牌
SIGMATAMRON TOKINA
NIKON鏡頭全稱 18-50mm F2.8 EX DC MACRO 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16-50mm f/2.8 (IF) Aspherical AF-S DX 17-55mm f/2.8G IF-ED
鏡片結(jié)構(gòu)(組/片) 13/15 13/16 12/15 10/14
最近對焦距離 0.2 0.27 0.3 0.36
廣角端拍攝 69°18′ 78°45′ 82°4′ 79
長焦端拍攝視角 27°54′ 31°11′ 31°3′ 28°50′
最小光圈 22 32 22 22
光圈葉片數(shù) 7 7 9 9
濾鏡口徑(mm) 72 67 77 77
重量(g) 450 430 620 755
直徑(mm) 79 74 87 85.5
長度(mm) 85.8 81.7 97.4 110.5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這支
鏡頭設(shè)計得比較緊湊,外觀風格延續(xù)了
適馬一貫的傳統(tǒng),鏡頭外層的磨砂材質(zhì)手感細膩。從各個部件的裝配效果來看,這支鏡頭的制作工藝算得上精良,不枉鏡頭前端的金圈標識。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
點此查看大圖)
適馬18-50mm F2.8 EX DCMACRO(
點此查看大圖)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鏡身在廣角端時最短,長焦端時前端鏡筒會伸出大約3厘米。為了突出其微距拍攝性能,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還特別在伸出的鏡筒上標出了圖像放大率。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安裝在尼康D300上(
點此查看大圖)
為了防止攜帶中鏡筒滑動,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鏡身上還特別設(shè)計了變焦鎖,不過實際上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的變焦阻不小,并不會因為鏡頭部件的自身重量而伸出。在手動聚焦模式下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的聚焦環(huán)操作手感非常輕盈,全程操作角度大約60度。由于使用了超聲波對焦馬達(HSM),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用于
尼康D300時不支持全時手動對焦。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
點此查看大圖)
在技術(shù)方面,
適馬這支鏡頭使用了針對
數(shù)碼相機優(yōu)化設(shè)計的超多層鍍膜,鏡片結(jié)構(gòu)中包括非球面鏡和超低色散鏡片。此外,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也是一直內(nèi)對焦鏡頭,鏡頭前端不會隨對焦狀態(tài)改變而旋轉(zhuǎn),便于配用偏光鏡。
比較起來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跟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的大致特征非常相似,它也是一支設(shè)計緊湊的
鏡頭,鏡頭外層的顆粒感漆面比
適馬的磨砂表面更容易清潔一些。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點此查看大圖)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點此查看大圖)
可能跟焦距范圍不無關(guān)系,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在變焦全程中前端鏡筒會伸出大約4cm,重心變化較明顯。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同樣采用了寬大的變焦環(huán)設(shè)計,變焦阻較大,但不太均勻,它也具有變焦鎖。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安裝在尼康D300上(
點此查看大圖)
用于
尼康DX單反機型時,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支持全時手動對焦,但是自動對焦模式下進行手動聚焦調(diào)整時會帶動
驅(qū)動馬達運轉(zhuǎn),操作手感較差。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點此查看大圖)
在光學結(jié)構(gòu)設(shè)計上,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同樣采用了低色散玻璃、非球面鏡和內(nèi)對焦機構(gòu),此外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還應用了騰龍的高折射率玻璃。由于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鏡頭里內(nèi)置了對焦驅(qū)動馬達,所以可以支持
D60之類機型進行自動對焦。
在三大副廠中,
圖麗多少顯得有些特立獨行,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這支
鏡頭也不例外,僅體積就比前述兩支鏡頭大了不少。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的鏡身更多地使用了金屬材質(zhì),整個鏡頭的可靠性更加出色,皺漆表層的質(zhì)感保留著一些復古的味道。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
點此查看大圖)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
點此查看大圖)
由于光學結(jié)構(gòu)的明顯差異,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在變焦過程中前端鏡筒有兩段伸出,而且幅度較大。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也采用了內(nèi)對焦設(shè)計,最前端鏡筒在變焦和對焦過程中并不相對機身旋轉(zhuǎn),所以也可以放心使用偏光鏡。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安裝在尼康D300上(
點此查看大圖)
對焦離合器是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在操作方式上的最大特點,它將對焦模式選擇開關(guān)融合在聚焦環(huán)上,切換、對焦的操作過程得到了更好銜接。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的聚焦環(huán)非常寬,操作阻力均勻,對焦全程旋轉(zhuǎn)角只有約45度,精確的對焦控制則需要細膩的動作。但配合
尼康DX格式數(shù)碼單反相機使用時,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并不支持全時手動對焦功能。此外由于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鏡頭內(nèi)沒有內(nèi)置對焦
驅(qū)動馬達,因此不能支持
尼康D60等機型進行自動對焦。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
點此查看大圖)
光學技術(shù)上,圖麗也為這支鏡頭應用了非球面和超低色散鏡片,以解決色散和形狀畸變問題。此外,由于使用了特別的鏡片鍍膜,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前端鏡片的防水、耐臟性好于
適馬和
騰龍的前述兩支鏡頭。
比起副廠
鏡頭來,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這支鏡頭給人的第一印象好得多,鏡筒用金屬材質(zhì)打造,從而整個鏡頭的重量大幅增加,當然理論上也更加堅固。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
點此查看大圖)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
點此查看大圖)
由于變焦范圍較大,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采用了特別的變焦設(shè)計,整個鏡頭在大約40mm焦距時最短。因此變焦操作的阻力分布稍有些不均勻。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的聚焦環(huán)操作行程有大約90度,比較便于進行細致的對焦控制,配合
尼康DX機身可以實現(xiàn)全時手動對焦,便于拍攝過程中細致地掌控對焦狀態(tài)。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安裝在尼康D300上(
點此查看大圖)
作為一只AF-S鏡頭,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鏡身內(nèi)置了寧靜波動馬達(SWM),當用于
尼康D40X、
D60等無機身
驅(qū)動馬達的機型時也可以進行自動對焦。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
點此查看大圖)
光學技術(shù)方面,
尼康為這支鏡頭使用了超低色散鏡片和非球面鏡,旨在提升整體成像質(zhì)量。
尼康DX格式數(shù)碼單反相機使用的圖像
傳感器面積比
佳能APS-C機型的要大,因此更能體現(xiàn)出這些副廠
鏡頭的廣角特性。
適馬、
騰龍和
圖麗這三支鏡頭的廣角端焦距順次相差1mm,最大拍攝角度也有微小的差異。這1mm焦距對于
尼康DX機型的實際拍攝效果有多大影響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于同一機位使用各個鏡頭廣角端拍攝的照片來觀察:
由于各個鏡頭的結(jié)構(gòu)不盡相同,事實上它們的拍攝視角也不一樣,于同一機(身)位同樣焦距下拍攝的范圍也有差異。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的拍攝視角最廣,在拍攝風光、建筑等題材時更具優(yōu)勢。
尼康和
適馬的兩支鏡頭拍攝范圍就明顯小一些。
尼康較低端的DX數(shù)碼單反相機已經(jīng)不具備機身對焦
驅(qū)動馬達,這對于副廠
鏡頭來說是有壓力的。三支副廠鏡頭中,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使用了超聲波驅(qū)動馬達(HSM),
騰龍則內(nèi)置了常規(guī)的伺服電機(BIM鏡頭),都能支持
尼康D60等機型進行自動對焦;唯有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不支持。鏡頭自身的對焦驅(qū)動速度、對焦穩(wěn)定性、準確性也都是我們測試的要點。
測試自動對焦驅(qū)動速度時,我們使用尼康D300配合這些鏡頭,選擇中央對焦點,以1米距離的
液晶顯示器顯示的黑白畫面作為對焦對象,我們記錄鏡頭從對焦于無窮遠和最近狀態(tài)到正確對焦的時間,分別記錄為“始于遠端”和“始于近端”。測試連拍速度時,我們將對焦模式設(shè)置為MF(手動對焦)。以下是平均對焦響應時間測試結(jié)果:
對焦響應時間 鏡頭
SIGMA 18-50
TAMRON 17-50 TOKINA 16-50
NIKON 18-55
廣角端 始于遠端 0.6s 0.4s 0.5s 0.4s
始于近端 0.6s 0.6s 0.5s 0.5s
長焦端 始于遠端 0.4s 0.9s 0.5s 0.5s
始于近端 0.7s 0.9s 0.6s 0.6s
以
尼康D300為平臺測試的對焦速度普遍較慢,其中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鏡頭的響應速度尤為明顯,而且它對焦過程噪音比較明顯。使用超聲波對焦馬達的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對焦狀態(tài)安靜很多,對焦準確度也不錯,但是響應速度仍然低于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鏡頭。
成像測試過程中我們先按照Imatest
軟件使用參考里提供的方法,使用測試樣機在5000K標準色溫燈(顯色指數(shù)大于95%)照明下多次拍攝測試標板,然后再使用Imatest軟件進行分析獲得數(shù)值,選取能代表平均水平的數(shù)值或者多次測試的平均值在本文里列表。
成像色彩:不同
鏡頭對于色彩的表現(xiàn)傾向可能存在差異,為此我們固定機身的白平衡和其他相關(guān)設(shè)置,然后使用不同的鏡頭來進行色彩測試。分析測試樣機的成像色彩時,我們用尼康D300配合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鏡頭進行自定義白平衡設(shè)定,然后再用三支被測鏡頭拍攝X-rite ColorChecker SG色彩測試標板,然后進行色彩分析,可以獲得成像色彩誤差及白平衡誤差等數(shù)據(jù)。列表中的白平衡誤差數(shù)值為中灰色塊的色溫誤差,這項值越接近零越好,如果這項值為正數(shù),則表示成像色調(diào)偏冷,負數(shù)反之。色彩誤差圖中,Lab色域坐標里的方塊表示拍攝對象的理想色彩(標準色彩),圓圈則表示所測試相機的成像色彩。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鏡頭的成像色彩誤差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的成像色彩誤差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的成像色彩誤差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的成像色彩誤差
相對于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鏡頭,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和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這兩支副廠鏡頭的成像色彩都有偏暖的傾向,而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的表現(xiàn)則更接近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的風格。
前文的色彩測試是在固定白平衡的條件下進行的,這樣能夠呈現(xiàn)出細微的差別。而事實上我們?nèi)粘E臄z的時候,卻不會用
尼康鏡頭來測量色溫而用副廠鏡頭來拍攝,所以我們又以
D300配合各個鏡頭,使用自動白平衡模式分別拍攝了相同環(huán)境下的樣片:
從我們拍攝的大量樣片來看,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的成像色調(diào)雖有溫暖的傾向,但這種差異并不明顯,一般不影響照片效果。
進行成像分辨率測試時,我們使用測試樣機的光圈優(yōu)先模式,在各檔焦距和光圈下拍攝增強型ISO 12233分辨率測試標板,然后使用Imatest分別對成像的中心和邊緣區(qū)域的局部對象進行數(shù)值分析。我們使用Imatest分析所獲得的MTF50值作為參照,來考查相機的成像分辨率,測試結(jié)果的MTF50數(shù)值(單位:LW/PH,線寬/像高)表示該相機每成像高度中最多能分辨(對比度為50%)的黑白線條數(shù)。這項值越高表明該相機(
鏡頭)的成像分辨率越高。以下是測試所拍攝的分辨率測試標板,紅色標示區(qū)域為測試樣本區(qū)域。
增強型ISO 12233分辨率測試標板
下面是四支鏡頭在18mm焦距上各個區(qū)域的成像分辨率對比:
從畫面中央?yún)^(qū)域的測試結(jié)果來看,全開光圈下,原廠鏡頭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的表現(xiàn)是有優(yōu)勢的;但是在更小一些的光圈下,反而是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的成像解析度較高,最優(yōu)光圈大約在f/4.5-f/8之間。畫面邊緣的成像分辨率則是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和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的表現(xiàn)較好,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在較小的光圈下表現(xiàn)不錯。
進行成像分辨率測試時,我們使用測試樣機的光圈優(yōu)先模式,在各檔焦距和光圈下拍攝增強型ISO 12233分辨率測試標板,然后使用Imatest分別對成像的中心和邊緣區(qū)域的局部對象進行數(shù)值分析。我們使用Imatest分析所獲得的MTF50值作為參照,來考查相機的成像分辨率,測試結(jié)果的MTF50數(shù)值(單位:LW/PH,線寬/像高)表示該相機每成像高度中最多能分辨(對比度為50%)的黑白線條數(shù)。這項值越高表明該相機(
鏡頭)的成像分辨率越高。以下是測試所拍攝的分辨率測試標板,紅色標示區(qū)域為測試樣本區(qū)域。
增強型ISO 12233分辨率測試標板
下面是四支鏡頭在50mm焦距上各個區(qū)域的成像分辨率對比:
50mm焦距上畫面中央?yún)^(qū)域的測試結(jié)果顯示出了原廠鏡頭的優(yōu)勢,尤其在大光圈下;三支副廠鏡頭比起來則各自有些比較明顯的“軟肋”。綜合畫面中心和邊緣區(qū)域的圖像質(zhì)量看,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的表現(xiàn)更加出色,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的表現(xiàn)最差。
分析成像色散時我們使用跟分辨率測試中相同的分析對象,這項值跟
鏡頭素質(zhì)關(guān)系密切,該值越低越好。以下是18mm焦距上各鏡頭的測試結(jié)果:
測試結(jié)果表明各鏡頭在畫面中央?yún)^(qū)域的色散量相差并不明顯,但是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和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的成像邊緣區(qū)域色散比較明顯,這也是影響其成像分辨率的最重要因素。
對于變焦
鏡頭來講,成像形狀畸變是一個難以避免的問題,如果成像有太過明顯的形狀畸變,則非常不利于拍攝形狀規(guī)則的對象,比如一些靜物、建筑物等。
測試成像形狀畸變時,我們使用測試樣機拍攝平面上的方格,然后再用Imatest對成像進行畸變測試。列表中的數(shù)值是SMIA TV Distortion,這項值越接近零越好,此值為正數(shù)表示成像產(chǎn)生了正畸變,負數(shù)反之。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廣角端的成像形狀畸變測試結(jié)果
鏡頭焦距越短,枕形畸變越明顯,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在廣角端的成像形狀畸變非常明顯,而在同樣焦距下,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的表現(xiàn)較差,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的成像形狀畸變也不小。
我們使用
鏡頭的廣角端、采用平均測光模式拍攝不能對焦的,照度均勻的白色物體,然后使用
軟件來進行失光度測試,獲得邊緣和四角的亮度與成像中心最高亮度的比值,這項值可以顯示鏡頭的邊角失光情況,反映了
傳感器的感光均勻度,它在100%以下,越大越好。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廣角端全開光圈的失光度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廣角端全開光圈的失光度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廣角端全開光圈的失光度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廣角端全開光圈的失光度
測試表明各副廠鏡頭在全開光圈時都有比較明顯的成像暗角,長焦端亦是如此。不過光圈收縮到f/5.6之后,這種成像暗角就基本消除而且保持穩(wěn)定。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由于廣角端拍攝視角更廣,所以廣角端成像暗角更明顯一些。
我們測試的這些大光圈
鏡頭其特別之處就在于其f/2.8的大光圈,在其應用過程中,全開光圈的使用頻率會非常高。我們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下使用各鏡頭分別在廣角端全開光圈拍攝了以下樣片:
從我們拍攝的大量樣片來看,拍攝視角較大的兩支鏡頭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和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在全開光圈下成像的畫面暗角尤為明顯,畫面中央?yún)^(qū)域和邊緣區(qū)域的亮度反差較大。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成像的畫面亮度則均勻一些。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是一只具有微距特性的
鏡頭,標稱的畫面放大率能達到1:3。我們使用三支鏡頭分別在最高放大率(長焦端最近對焦)的位置拍攝同一花朵,來比較各自的畫面放大率之差異:
從以上照片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的微距拍攝性能更加突出,也能營造出更漂亮的淺景深、柔化背景效果。它更適合拍攝一些細小的對象。
在四支
鏡頭中,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和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的光圈葉片數(shù)均為7片,而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和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則采用了9片光圈葉片。光圈形狀對于鏡頭的成像焦外效果是有影響的,我們用各鏡頭的長焦端在同一位置全開光圈拍攝了一組對比樣片,來觀察各自的背景虛化效果:
對比拍攝的場景,色框部分為對比樣本區(qū)域
從遠處的焦外對象成像效果來看,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的背景效果顯得生硬,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的則最為柔美。
我們在同一場景下使用各
鏡頭的長焦端拍攝了一組逆光的人像樣片,使用光圈f/5.6。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樣片來綜合對比這些鏡頭成像各個方面的差異:
從對比樣片來看,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和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的成像在整個畫面的表現(xiàn)比較均衡,能夠較為自然地再現(xiàn)場景;而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的總體銳度則不如前述兩鏡頭。再將這些副廠鏡頭的成像畫質(zhì)與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的來相比較,在這一指定的焦距和光圈下,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并沒有表現(xiàn)出優(yōu)勢,甚至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在畫面邊緣的表現(xiàn)還更差一些。
IT168
評測中心觀點:三支副廠
鏡頭在尼康D300平臺上測試的結(jié)果與
佳能卡口的測試結(jié)果略有些差異,這些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對焦性能和成像色彩、銳度等幾方面。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
點此查看大圖)
從結(jié)構(gòu)上看,
尼康卡口的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與
佳能卡口的那支鏡頭存在一些光學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而不僅僅是超聲波馬達讓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變得更大一些。也因此
適馬18-50mm F2.8 EX DCMACRO配合
尼康D300的性能表現(xiàn)不如
佳能卡口的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那樣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全開光圈下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的成像多少讓人有些失望。此外還有一點,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配合
D300的成像沒有像在
佳能平臺上那樣明顯偏暖。如果我們非常在意微距拍攝能力,那么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無疑還是這幾只鏡頭中最該優(yōu)先考慮的。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點此查看大圖)
在
尼康D300上測試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的結(jié)果讓筆者對
騰龍這支SP鏡頭多少找回了些信心,至少一度在畫面中心獲得了非常高的銳度,背景里的影像也變得更加柔和。另外,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的成像品質(zhì)在整個畫面范圍內(nèi)保持得比較均衡,仍然是它值得肯定的地方。然而它配合
尼康DX機身的對焦性能卻是一處抹不去的“傷痛”。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
點此查看大圖)
對于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來說,廣角端大光圈下成像色散的控制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尤其對于那些高對比度的拍攝對象,色散會非常嚴重地影響到成像品質(zhì)。此外
尼康卡口的這支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焦外影像不夠柔和也是一個不小的問題。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的長處則主要表現(xiàn)在非成像性能方面,其更廣的拍攝視角當然是拍建筑、風光首要考慮的特點;此外不錯的自動對焦性能也值得肯定。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
點此查看大圖)
作為原廠鏡頭,除了和機身兼容性的保證之外,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還在對焦操控體驗方面更加出色,當然這也是基于整個鏡頭出眾的外觀工藝品質(zhì)的。而成像性能方面,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的優(yōu)勢則主要在使用大光圈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能保證全開光圈下獲得良好的銳度,以及自然柔和的焦外影像大概是
尼康追求的首要目標。當然缺點也是有的,比如畫面邊緣的色散問題、特定焦距下的成像形狀畸變問題都不可回避。
綜合來看,
適馬18-50mm F2.8 EX DC MACRO、
騰龍SP AF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圖麗16-50mm f/2.8(IF) Aspherical、
尼康AF-S DX 17-55mm f/2.8G IF-ED這四支焦距并不完全重合的鏡頭各有所長,我們建議讀者在選購前要將自己的使用需求有足夠清楚的認識,然后去最大程度地匹配這些鏡頭的優(yōu)點,從而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鏡頭。
聲明:本文評測內(nèi)容基于送測樣品個體,不保證這些個體能代表市售產(chǎn)品的總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