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爺孫倆要到北村去,便同騎一頭驢子上路了。途中,一位中年人看到后說,“倆人騎一頭小驢,都快把驢壓死了!”老爺爺聽后,遂讓孫子騎驢,自己下驢走路。沒走多遠(yuǎn)一位老年人看見了,搖頭說,“真是太不尊敬老人了,小孩子騎驢,讓老人走路?!庇谑菍O子讓爺爺騎驢,自己下來走路。又沒走多遠(yuǎn),一個小孩看見了,生氣地說,“沒見過這樣的爺爺,自己騎驢讓孫子跟著驢子跑!”爺倆聽了,想了半天不知該怎樣騎驢才走好,干脆爺孫倆人都不騎驢了一起走路。誰知到了北村,路邊幾個種地的人哈哈笑道,“有驢不騎,還走路,真笨喲!”老爺爺搔搔腦袋看看孫子,又看看那頭驢,不知怎么才好。
兒時就讀過這篇寓言故事,如今又重讀了一遍,還是在無奈的感慨之余,只好苦笑道,真是難騎的驢啊!
靜下心來細(xì)細(xì)地想來,在我們?nèi)松穆猛局形覀冇钟姓l沒遇到過類似這樣的難騎的驢的問題呢?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該是對這“騎驢”的故事的最好的闡釋吧。但面對那些“仁者”和“智者”,該采納那種意見,又該讓誰滿意呢?解決這個兩難或多難的問題,大概比簡單的騎驢問題要復(fù)雜得多,往往是瞻前顧后,苦思冥想不得其解。
放下怎樣騎驢的難選問題,從另個角度來看,不能不說人言可畏,祖孫倆正是因為路人多意見多而無所適從。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因畏人言而被淹死在這無謂的爭論的口水中,更不知有多少人被這樣無謂的路人的品頭論足而一葉障目,放棄了自己的原則和信仰,而隨波逐流一事無成,甚至誤入歧途抱憾終生。
坦而言之,在這個幾千年崇尚中庸之道的社會里,從不缺少這樣的爭論,但能理性地面對這難騎的驢,確需一種挑戰(zhàn)世俗和超越自我的非凡的勇氣。
拿破侖說,“我成功是因為我有決心,從不躊躇”。雖然拿破侖沒笑到最后,但他說得對,不管別人怎樣說,他一直堅決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走了自己的路。經(jīng)驗也告訴我們,史上凡有所成就的人從來不缺乏應(yīng)有的自信和主見。我們該相信自己,只要我們量體裁衣地選擇了行為的目標(biāo),用法律和道德的準(zhǔn)繩去衡量自身的行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地修正自己的行為,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去堅信自己的目標(biāo),用“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境去全面地看待前程的一切,相信自己不論經(jīng)歷的是坦途還是險阻,定會“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薄?br>
偉大的詩人但丁說得好,“走你的路,讓人們?nèi)フf吧!”走自己的路,其過程的艱難需要有奧德修斯戰(zhàn)勝海妖賽壬的歌聲的毅力,但笑到最后的永遠(yuǎn)是屬于有這種精神的人。